解读深濑昌久

2022-08-06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听课列表
  • 用户评价

简介

深濑昌久第一个摄影展,时年26岁:炼油厂的天空,小西六画廊,东京, 1960年

 

 

解读日本摄影家深赖昌久

主讲人 | 戴菲

 

一份完整的摄影样本

 

很少有摄影家明确地知道自己停下手中工作的那一天,然而日本摄影家深濑昌久对此却心知肚明。1992年6月20日,结束杂志采访后的深濑先生前往酒吧,不小心从楼梯上失足跌落,致使他的摄影事业从此中断。

也很少有摄影家明确地知道自己此生最后拍摄的那张照片是什么。就在深濑先生当晚跌倒之前,他正好完成了杂志社的约稿,在他的相机中有着他今生最后一张照片。

 

深濑昌久的最后一组作品,发表于《中央公论》(1992年8月刊)

 

这些神奇的事情都发生在深濑先生身上,致使我们产生了对他研究的兴趣。当我们重新梳理他的人生时,他的一生呈现出了一种少有的艺术样本特性。

他出生于照相世家,家中有一爿照相馆,祖父及父母均从事摄影。高中时,他疯狂热爱摄影,作品曾刊登过专业杂志。大学时,他从北海道考入日本大学摄影系,专习摄影技艺。毕业后,他又前往广告公司担任摄影师。自六十年代一举成名之后,他终生从事摄影,参与见证了七十年代前后日本摄影的黄金期。他自己又是日本私摄影的领军人物之一,参加过影响七八十年代日本摄影的workshop摄影学校等工作。他的一生几乎与战后的日本摄影史重叠,并且由于1992年的摔倒,他的摄影事业被完整地划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直至他2012年的故去。

 

深濑照相馆,收录于摄影集《父亲的记忆》

 

我们把他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少年期,第二阶段是青年、中年期,第三阶段是老年期。他的第二阶段自大学开始至摔伤结束,前后正好约30年。他所有的摄影作品、摄影经历、摄影人生均处于第二阶段。同时,他所度过的青中年期恰是日本摄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变革期。一切的一切都是左右逢源,信手拈来。我们意识到,深濑昌久的人生与摄影近乎于一份完美的摄影史分析样本。

 

选自课程PPT

 

 

一种精神分析学的视角

 

如何分析这样一份完整且珍贵的摄影样本,我们想从文学和艺术的分析方法中借鉴一二。从深濑先生的生平出发,联系他的作品,并拓展至当时的日本摄影史和艺术史。我们发现,深濑先生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周遭事件密切相关。由于他是一位极易受环境、人物影响的摄影师,我们在研究他的艺术表现时,还常常揣测他的创作心理。于是,精神分析法便悄然登场。

 

收录于摄影集《杀猪》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看他的作品,他的首部作品《杀猪》无疑于对自己灵魂的解剖,意在反抗被安排的人生命运;此后,《家族》的展开是自我精神的原乡,意在返回故乡疗愈受伤的心灵;再后,《洋子》和《鸦》分别是精神的向往与寄托,希望再次振奋以及努力后的失落和借物抒怀;最后,《私景》《舌舔》以及《卟噜卟噜》是对迷失自我的确认与重启,希望借助摄影来证明自我精神的“我在”和“此在”以及渴望精神的“重生”。

这些是以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对深濑先生的作品进行梳理与勾勒,帮助我们理解他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

 

选自课程PPT

 

 

一名超现实主义者

 

深濑昌久最后留下的作品有些意外,一部分是我们猜到的照片,另一部分则是我们未曾料及的绘画。他的绘画是用笔在纸上随意涂抹,他称之为自动绘画。即使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认为人的无意识行为是潜意识的自动流露。之所以使用这样的艺术手段、崇尚这样的艺术理论,完全源于深濑先生对20世纪二三十年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的热爱。

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贯穿了他的一生。从最初的《色彩研究》开始,到后来的《鸟·梦游飞行》《游戏》《舌舔》、“龟裂”等。很多作品里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比如蒙太奇式的拼贴、夸张的色彩组合、毫无理性的画面、多种形式的装置等。既与他的内心思想相互吻合,又与他的创作习惯相互衔接。

 

《色彩研究》系列

 

深濑先生没有自述其作品为何如此。仅从最早的《色彩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大学的学习赋予了他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他就读大学期间,正好是战后日本艺术的觉醒期,很多前卫的日本艺术家想要与传统决裂,积极吸收西方艺术,希望借此得以发展。他们对接战前流行的现代主义艺术,尤其迷恋超现实主义艺术、包豪斯艺术等,这些艺术潮流均成为那个时代日本艺术界的风尚。这种流行趋势一部分影响了当时的院校教育,另一部分也通过纸媒的传播影响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凡此种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思想沁入深濑昌久的心脾并伴随了他一生的创作。

选自课程PPT

 

 

一位私摄影家

 

1975年,时任《相机每日》总编的著名摄影评论家山岸章二提出了一个概念“私摄影”。他说,自己的这个想法源自日本文学中的“私小说”。当时他发现,一大批摄影家正在创作关心个人表达的作品,并且不避忌讳将自己的生活也展露在作品中。由此,他将这些作品称之为“私摄影”。其中,着意提及的便有深濑昌久和他的作品《洋子》。

实际上,深濑先生的私摄影创作可以早至六十年代,即作品《杀猪》的创作阶段。当时,他与第一位女友同居,拍摄了很多与其生活的记录,还有很多与友人尽情放肆的片段,这些照片均以作品的形式刊登在杂志上,给当时的摄影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洋子》

 

我们称深濑先生为私摄影家,多因为他是一位将隐私和个人生活作为素材来创作的摄影家,却往往忽略了他作品背后的隐意。联系他一生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的寻根溯源,我们明白深濑先生始终将自我灵魂的解剖、分析、救赎与升华作为创作的出发点。

换言之,所谓私,一部分是私人的生活,另一部分也是指私人(个人)的 “自我”。这个“私”是贯穿他一生作品的主线,缺少这层“私”的概念,深濑先生的作品至多是暴露隐私生活的记录;而加入了这层“私”的深意,他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相互契合,并爆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张力。我们愿意称他为私摄影家,更是看重他对于个人之“私”的真诚与勇敢。他是一位将自我精神置于艺术世界、无拘无束而又天性烂漫的私摄影家。

 

 

 

课程目录

 

第一讲 宿命的摄影人生:从《杀猪》和《色彩研究》开始

(1)为什么选择深濑昌久?

(2)用什么方法理解深濑昌久及其作品?

(3)深濑昌久的生平与作品

(4)摄影:深濑昌久的起点、矛盾与归宿

(5)题外话:战后日本摄影史的脉络

(6)题外话:战后日本历史与艺术史

(7)解剖灵魂:从《杀猪》《色彩研究》开始

 

第二讲 精神原乡与仿徨:在《家族》《洋子》和《鸦》之间

(1)艺术女神的降临:《游戏》

(2)回乡,返回灵魂的故乡:《家族 I》

(3)一意孤行:《洋子》

(4)题外话:1974年的MoMA“新日本摄影”展览

(5)题外话:1974年,Workshop摄影学校与深濑昌久

(6)灵魂的飞升:《鸦》

(7)臆想中的孩子:“猫”系列

 

第三讲 自我的迷失危机:以《私景》、《舌舔》和《卟噜卟噜》结束

(1)唤醒自我的触觉:《游戏》

(2)虚幻的游荡:彩色街拍

(3)故乡的分崩离析:《家族II》《父亲的记忆》

(4)确定自我的存在: 《私景》《舌舔》

(5)定格,再出发: 《卟噜卟噜》

(6)一种新生或重生:最后的作品

 

 

 

 

主 讲 人

 

 

戴菲

 

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摄影家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青年学者。

主持上海市级项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出版摄影教材及著作十余本;在《文汇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澎湃等各类主要媒体上发表摄影、视觉文化及艺术评论。

获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多届),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优青计划、上海市摄影家协会首届青年摄影人才等;指导学生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奖逾五十人/次,同时指导学生入选各类国内外影展等;在平遥、大理等全国及省市级影展中担任策展人、艺术指导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等。

 

直播间

影艺堂

话题 29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