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的图像

2022-05-23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听课列表
  • 用户评价

简介

运动中的图像
主讲人 | 王翰林

 

图像是运动着的,就像我们眼睛看到的那样。这里说的“图像”泛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见的事物,而图像语义的拓展,更随着人们的认知、看待事物的方式而发生转变,这不乏涉及人类针对自身基因的研究、对于地球的监控、基于数据的宇宙探索等,涉及内容之广、范围之大。在这里我仅借用“运动”这一既微观又宏观的词语介入到“图像”之中,希望可以窥探其中的一丝规律。既然我们在谈论图像的运动,但凡涉及动的东西,就会有所方向。可图像的运动方向是琢磨不定的,有时候是随机的,甚至有时是被动引导的,任何跨领域的发明与创造都会导致图像显现的变化。“技术”不仅仅让图像动了起来,更让艺术史“动”了起来。

 

 

拉斯科洞穴,Lescaux Cave,1946

 

人的观看需要媒介,或者说需要通道。早在一万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穴(Lasco cave),就是人们针对观看的第一次尝试,每一次的技术的革新,都主动或被动的改变了人们的观看通道。当现在的人们再次屏气凝神的注视着拉斯科洞穴上的壁画时,实则看到的是一万五千年前人类的技术呈现和彼时绝佳的表达方式,它是人们消遣、记事、观赏、祈祷等多重内容的集合。

 

提到图像的动,人们首先会想到电影,可是电影又是基于单帧的摄影而产生的。回看1839年摄影术发明至今,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思维理解为一种物化形态,换言之:一种动态的片段。摄影正是截取了这种片段的工具,而电影更像是串联起这些片段的技术手段。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运动”是有两个层面的,一种是物理层面上的动,而另外一种则更像是心理层面上的活动。

 

 

卢米埃尔兄弟(Lumiere brothers)

 

翻看电影史,电影的发明被定格在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Lumiere brothers)在巴黎卡普辛大街的咖啡馆(Le Grand Café Capucines)里播放了十部电影短片,就此开启了电影的历史。如果再往前翻看几页,我们会发现,电影不仅仅出现在这一历史时刻,在此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人在尝试。从1878年迈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拍摄运动的马,再到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这些都是基于图像运动的尝试和探索,这其中掺杂着大量的奇闻异事,以及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这里不做过多的展开(这些在课程中会做详细的描述)。甚至我们再往历史的深处踱步,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创作的天顶画,再到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祭坛画,从宗教绘画到民俗绘画......我们从中仿佛也能看到另外一种视觉的变动。鉴于中世纪的历史所处阶段,建筑作为图像(绘画)的重要承载工具,针对图像陈列的变化,也可视为窥探图像运动的不错的研究视角。

 

 

Jan van Eyck, The Ghent altarpiece (Interior),1432 

 

 Jan van Eyck, The Arnolphini Wedding,Oil on oak panel of 3 vertical boards,  1434

 

 

这里说的视觉变动,并非针对图像本身,而是关注图像展示时所掺杂着的“附着物”,比如画框、装裱方式、画作所处的建筑位置等。这些附加值的出现,就好像油画画完之后涂抹的一层亮油,对其表面有着增加清晰度、提高颜色饱和度的作用,对其含义甚至有着“祛魅”的功效。那些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图像装潢的“镜面”,或许也可以反射出人们对于图像理解的“倒影”。这好比在我们的眼前加了一层滤镜,时而戴上了变色镜,时而带上AR眼镜。不同的镜片带你进入不同的世界,但每一种滤镜都代表了研究历史的其中一条小径。

 

这门课程旨在串联起图像、绘画、摄影与电影之间的藕丝,链接起一些看似相隔甚远的呼喊。既从物理层面给予解释,也从人为因素中展示其可能性,借由“静止到连续”的这一表象来介入摄影史、电影史、甚至是艺术史,将大家引入到另一种思考方式之中。即艺术史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理解为人类的技术史,带着“技术美学”的审美来看今天风靡一时的元宇宙又会得到怎样的启发?一切人类社会的表面现象都在预示着人类自身的内在变化,体现了人们的认知和看待事物时思维方式的转变。如果这门课能给大家带来一丝启发,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课程目录 /

 

第一讲:图像是怎么动起来的

1何为图像

2图像、符号、语言之间的关系

3摄影到电影的转变

4回到历史的缝隙看问题

 

第二讲:艺术史中“运动着”的图像

1技术的变革

2图像的承载基质

3以《朱蒂斯斩杀敌将》为例展开的讨论

4上帝来到人间

5从杜尚到电影

 

第三讲:中国长卷绘画中的动与静

1以八幅中国传统绘画为例进行分析

2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三远法

3、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蒙太奇

 

第四讲:绘画、漫画与电影的观看方式

1浮世绘与电影的关系

2漫画的想象空间

 

第五讲:以广州影像三年展为例看图像的变化

1、2005-2009以广州摄影双年展为例

2、2017-2021以广州影像三年展为例

 

/ 主讲人 /

王翰林

 

现工作⽣活于上海和南京,中央美术学院摄影艺术研究硕⼠,高校摄影教师。创作方向持续关注人类精神的记录,从私人情感到集体感受,体会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历史的流逝,图像作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理论研究方向一直围绕着绘画与摄影的交叉渗透之处,试图通过图像来探寻人类的意识形态,去追问图像生产的思维模式。主要作品包括《城市博物馆》(2015-2016)、《寻觅鲁博》(2017)、《刻骨铭心》(2017)、《寻找爱情》(2018)、《内啡肽的火焰》(2019)、《动物资本论》(2020)等。曾获第八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提名、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最佳国内摄影师奖、首届1839摄影奖大奖、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入选索尼世界摄影奖、第七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第十届三影堂摄影奖等奖项。曾在英国萨默塞特宫、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展览中心、浙江省博物馆、丽水摄影博物馆、丽水国际摄影节、宁波国际摄影周、北京国际摄影周、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多地展出。作品和文章常见于《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数码摄影》等刊物,已出版画册《王翰林/中国当代摄影图录》。

个人网站:https://wanghanlin.art

 

直播间

影艺堂

话题 29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