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天 三时教道次第菩萨广行-文殊师利问菩提经、菩萨善戒经卷第一(上)

2024-04-1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20240418(早课)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一名伽耶山顶经)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国伽耶山祠,与大比丘众千人俱,其先悉是编发仙人,皆阿罗汉,所作已办,心得自在,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解脱;菩萨万人,皆从十方世界来集,有大威德,皆得诸忍、诸陀罗尼、诸深三昧,具诸神通。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随智行菩萨以为上首。如是等菩萨大众百千万亿,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

尔时,世尊入诸佛甚深三昧,如实谛观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诸重担、度三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邪箭、断渴爱,成法船、击jī法鼓、吹法䗍luó、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恶业,示于福田。我今当观,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以身得?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从父母生,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必归败坏无常磨灭。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形、无色、无定、无相、无向、无入、无道,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亦无所得、亦无戏论,无问、无示、无有文字、无语言道。

若以心得,心从众缘生,众缘生故空如幻,无处、无相、无性,亦无所有,于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说,是皆忆想分别,实无所有,无有根本,亦无体相。无受、无着、无染、无离,一相所谓无相。是故于此法中,无有得者。无所用法,亦无菩提。如是通达,是则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gài,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心?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当随菩提相而发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

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发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不着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xiǎng、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阿惟越致。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菩萨缘何事故行菩萨道?

文殊师利言:汝可以此问于世尊。

佛即告文殊师利:汝答月净光德天子所问行法。

文殊师利谓天子言:汝可善听,我今当说。天子当知,诸菩萨道,以大悲为本,缘于众生。

天子言:菩萨大悲以何为本?

文殊师利言:以直心为本。

又问:直心以何为本?

答言:于一切众生等心为本。

又问:等心以何为本?

答言:无别异行为本。

又问:无别异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深净心为本。

又问:深净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

又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

答言:以六波罗蜜为本。

又问:六波罗蜜以何为本。

答言:方便慧为本。

又问:方便慧以何为本?

答言:不放逸为本。

又问:不放逸以何为本?

答言:三善行为本。

又问:三善行以何为本?

答言:以十善业道为本。

又问:十善业道以何为本?

答言:以摄六根为本。

又问:摄六根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忆念为本。

又问:正忆念以何为本?

答言:以正观为本。

又问:正观以何为本?

答言:以坚念不忘为本。

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几jǐ心,能摄因、能摄果?

文殊师利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

复次,天子当知,初发心如种谷ɡǔ田中,行道心如谷子增长,不退转心如华果始成,补处心如花果有用。

又初发心如车匠集材,行道心如釿jīn治材木,不退转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补处心如车成运致。

又初发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转心如月十日,一生补处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

又初发心能过声闻地,行道心能过辟支佛地,不退转心能过不定地,一生补处心安住定地。

又初发心如学初章,行道心如学第二章,不退转心如能以章为用,一生补处心如通达深经。

又初发心从因生,行道心从智生,不退转心从断生,补处心从果生。

又初发心因势力,行道心智势力,不退转心断势力,补处心果势力。

又初发心如病者求药,行道心如分别药,不退转心如病服药,补处心如病得差chài

又初发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学法王法,不退转心能具足学法王法;补处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定光明主天子语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二者慧。

摄善法名为方便,分散诸法名为慧;

又方便名为随众生行,慧名不转一切法相;

方便名待应众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

方便名和合诸法,慧名舍离诸法

方便名起因缘,慧名灭因缘;

方便名知分别诸法,慧名不分别法性;

方便名庄严佛土,慧名庄严佛土无所分别;

方便名知众生诸根利钝,慧名不得众生;

方便名能至道场,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复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系xì道,二者无系道。有系道者五波罗蜜,无系道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

复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断道者,八地至十地。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随智勇行,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为菩萨义?何谓为菩萨智?

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用,智名有用。何谓义名无用?义是无为,无为法于法无用、非用。又义者,非染相、非离相,是义于法无用、非用。又义不增不减,于法无用、非用。天子,何谓为智?智是忍道,是心所用非无用。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功归于断,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智名善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是故智名有用非无用。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众生智,十者不着一切法智。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发。何等为十?一者身发,欲令众生身业清净故;二者口发,欲令众生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众生意业清净故;四者内发,一切内物不贪着故;五者外发,欲令众生住正行故;六者智发,具足佛智故;七者慈发,念一切功德庄严故;八者众生成熟发,守护智慧药故;九者有为智发,具足定聚故;十者无为智发,心不着三界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有十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一切所爱无贪着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思惟尽。何等为十?一者思惟事尽,二者思惟受尽,三者思惟法尽,四者思惟烦恼尽,五者思惟见尽,六者思惟邪尽,七者思惟爱尽,八者思惟不着尽,九者思惟结使尽,十者思惟着道场行尽。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治法。何等为十?一者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净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无厌故;五者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自在故;六者治愚痴心,生助决定般若波罗蜜法故;七者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颠倒道心,修助四谛法故;九者治心时、非时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观,无我法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十善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善,离身三恶故;二者口善,离口四恶故;三者意善,离心三恶故;四者内善,不着见身故;五者外善,不着一切法故;六者不着助智善,不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圣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罗蜜故;九者离倒善,不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众生故。

复次,天子!诸菩萨贵随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贵随法行。随法行者,如说能行;不随法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所说行。

复次,天子!诸菩萨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断。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身自修行善,二者教化众生。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分别诸地,二者不分别地、非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知诸地过,而能转进;二者善知具足,从一地至一地。

复有二随法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声闻、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转行。

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所说。

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分段读诵上)

菩萨善戒经卷第一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菩萨地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须达多精舍祇陀林中,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千人。

尔时世尊即告无量诸菩萨言:「谁能于此后恶世时,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谁能护法?谁能教化一切众生?」

尔时弥勒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受持拥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护正法,能化众生。」

师子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亦能以种种方便摄持众生。」

金刚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当堕三恶道,我能遮持令不堕落。」

文殊师利复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凡所求索,我悉能令一切具足。」

智幢菩萨复作是言:「我能惠施众生大智。」

法幢菩萨复作是言:「世尊!我能以法普施众生。」

日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众生安乐。」

月光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修福德。」

善护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令不放逸。」

无尽意菩萨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众生,悉令知见无尽界义。」

月子菩萨言:「世尊!我能惠施一切众生无上安乐。」

善月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一切众生安乐之因。」

观世音菩萨言:「世尊!我能救护众生怖畏。」

得大势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未度者度。」

众善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善意菩萨言:「世尊!若有众生堕在畜生,我能教化令其调伏。」

不乐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愚者智慧。」

光聚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下根之人令得上根。」

不谛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狂者正道。」

乐见菩萨言:「世尊!我能施于无量众生无量安乐。」

释幢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受苦众生常忆苦事。」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饿鬼众生远离飢苦。」

圣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不调者调。」

维摩诘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疑心。」

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闭塞三恶道门。」

金刚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异解众生悉作一解。」

无量行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众生无漏之道。」

无所畏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种种怖畏。」

宝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显示一切众生功德宝藏。」

善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此微妙软语调伏众生。」

净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以爱调诸众生。」

宝贤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忆过去世。」

高贵德光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懃修精进。」

善功德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苦恼众生悉得解脱。」

宝手菩萨言:「世尊!我能施彼无量众生种种诸宝。」

意珠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贫穷。」

破结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烦恼。」

金光明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邪伪众生真实之道。」

功德色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诸乘众生皆住一乘。」

法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悉得法眼。」

金刚子菩萨言:「世尊!我能坏彼众生恶业。」

法增菩萨言:「世尊!我能如法摄持众生。」

无名菩萨言:「世尊!我能令彼一切众生远离三毒。」

月胜菩萨言:「世尊!我能示彼众生善方便。」

师子意菩萨言:「世尊!我能以法施于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我能破坏众生疑网。」

香象王菩萨言:「世尊!我能于后恶世之中示众生梦令坏烦恼。」

尔时舍利弗作是思惟:「甚奇甚特,诸菩萨事不可思议。」复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萨懃修精进具足方便而能种种利益众生。世尊!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众生云何乃从是人乞索头目髓脑血肉及诸所须?世尊!我今定知如是乞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实如所言。唯诸菩萨乃知菩萨,实非声闻缘觉所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虽复现佛种种神足,终不舍于菩萨之心。舍利弗!若有长者生憍慢心,菩萨现作长者之像,破彼慢故。若至那罗延及端正人有憍慢者,悉现其身坏其憍慢。若得圣法示以大乘。何以故?离一解脱更无异解脱故,是故名如来。

「舍利弗!在家菩萨修集二施:一者法施;二者财施。

「出家菩萨修集四施: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施;四者说法施。出家菩萨具足成就是四施已,能调其心,破坏憍慢、修集忍辱。舍利弗!出家菩萨具足忍辱,则能受持菩萨禁戒。又复具足三种惠施,乃能受持菩萨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无上施。施者,于四天下尚不悋惜,况于小物,是名为施。大施者,能舍妻子。无上施者,头目髓脑骨肉皮血。菩萨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具是忍已,则能受持菩萨禁戒。

「舍利弗!菩萨欲受菩萨戒时,先当调伏柔软诸根于生欲处不生欲心、于生瞋处不生瞋心、于生痴处不生痴心、于生畏处不生畏心。若自知具如是四事,则为十方诸佛所知,其人亦能知十方佛。舍利弗!若知不具如是四事受菩萨戒者,是人亦不得菩萨戒,亦诳十方现在诸佛及诸菩萨。

「舍利弗!菩萨有二种:一者从瞋因缘;二者从痴因缘。舍利弗!瞋者能作八大地狱因缘,痴者能为诸恶烦恼因缘。以是瞋痴二因缘故,能毁菩萨戒。

「舍利弗!若欲受持菩萨戒者应先远离欲、痴、瞋畏,六月昼夜独处闲静,纤悔诸罪:『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十方现在诸佛及菩萨僧,归依释迦牟尼如来。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十方佛及菩萨僧。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无坏身,南无宝光,南无无量自在王,南无无上林王,南无无上欢喜,南无宝火,南无宝月光,南无清净,南无手懃精进,南无梵德,南无善功德,南无栴檀功德,南无光功德,南无阿叔伽功德,南无那罗延力,南无华功德,南无莲华,南无财功德,南无念功德,南无善名,南无释种王,南无无胜,南无无边身光,南无无边身,南无无动,南无大山王。如是等无量世间诸佛菩萨,常住在世宣说法化。唯愿愍哀留心见念,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作众罪不善恶业,若自作、若见他作心生随喜;若取佛物法物僧物、招提僧物、现在僧物,若自取已、若见他取心生随喜;若自造作五逆之罪,见他造作心生欢喜;若自造作十不善业,若见他作心生欢喜。以是不善业因缘故,当生畜生饿鬼地狱、若边地人身、长寿天身,诸根不具、亲近邪见、不值佛世。如是等罪今悉诚心求哀忏悔。如于现在释迦佛前如来世尊真实知见,其智无碍净眼无障,常为一切众生证人。唯愿观我诚心忏悔,我从今日更不敢作。复次十方诸佛及诸菩萨至心谛听!若我过去无量世中及现在世所修惠施乃至施于畜生一把,若我持戒乃至一念如是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如过去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如未来佛及诸菩萨发愿回向,亦如十方现在诸佛诸菩萨等发愿回向。』

「舍利弗!菩萨如是至心礼拜恭敬诸佛过六月已,若去若立若行若坐,十方诸佛示其身面,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虽示菩萨如是相好,而于法界初无动转。何以故?如来真实知其心故。十方诸佛定知是人堪任受持菩萨禁戒修集慈悲,能坏魔众转正**,能调众生宣说法界。以是义故,十方诸佛为是菩萨示现其身。

「舍利弗!如师子吼,猫狸能不?」

「不也。世尊!」

「若有不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殖诸德本,能得受持菩萨戒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香象王之所负担,驴能胜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日月光,萤火及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如毘沙门所有财宝,贫者等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金翅鸟飞,乌能及不?」

「不也。世尊!」

「舍利弗!若有能于无量世中无量佛所深殖德本,是人乃能受菩萨戒,了了见于十方诸佛。舍利弗!受菩萨戒已,若有客尘烦恼因缘犯可忏法,应当向诸佛忏。菩萨终不造五逆罪。若贪不息乃至生子,应于十方现在佛前满足二年昼夜经常以慇重心求哀忏悔。若为贪心取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忏悔。舍利弗!菩萨若以瞋恚因缘毁禁戒者,无有是处;以瞋因缘毁破禁戒得忏悔者,亦无是处。」

尔时,优波离于其晨朝从禅定起,即诣佛所头面作礼,右遶三匝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戒经中说,若我弟子有信者,于所受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世尊现在若入涅槃,我当云何分别了知声闻禁戒、缘觉禁戒、菩萨禁戒?世尊说我于持律中为最第一,我今不知毘尼方便,云何当说?今者多有大比丘僧、诸菩萨僧,唯愿如来具示广说。

佛言:「善哉善哉!优波离!至心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优波离!声闻戒因缘异,菩萨戒因缘异。声闻戒心异,菩萨戒心异。声闻戒庄严异,菩萨戒庄严异。声闻戒方便异,菩萨戒方便异。优波离!声闻戒净非菩萨戒净,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声闻之人乃至一念不求于有,名声闻戒净;菩萨若不求于有者,名大破戒,名不净戒。声闻求有,是名破戒,名不净戒。优波离!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常处有中,心不生悔,名菩萨戒净非声闻戒净。以是义故,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

「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闻也,是故菩萨于戒小缓,声闻护急。优波离!菩萨若于晨朝犯戒,犹故应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知罪过,昼夜三时皆应如是,是名菩萨戒。优波离!菩萨若时时犯,不名破戒;声闻若时时犯,是名破戒、是名失戒、是名不得沙门道果。何以故?声闻之人为坏烦恼懃行精进,不应毁犯。

「优波离!菩萨若于恒河沙等劫受五欲乐,亦不失于菩萨禁戒,不名破戒、不名失戒、不名不得菩提之果。优波离!菩萨不能于一世中尽诸烦恼,当以方便渐渐令尽。优波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须无上大庄严力然后乃得,非一世得。是故如来不说菩萨于生死中而生悔心,亦不宣说永断贪爱;为说喜法、甚深法、无疑法、空法,闻是法已乐于生死。」

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

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毘尼者名为调伏,一切法性毕竟是调。如来何故宣说毘尼?」

「文殊师利!若凡夫人能知诸法毕竟调者,如来终不宣说毘尼;以凡夫人不知不解,是故如来为说毘尼。文殊师利!汝今何故不说毘尼?优波离欲得闻之。」

时文殊师利语优波离:「优波离!一切诸法毕竟调伏,一切诸法性不可污,一切诸法性无颠倒,一切诸法其性清净,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一切诸法无有取着,一切诸法不去不来,一切诸法不可思议,一切诸法无有障碍,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一切诸法无行,一切诸法不出不灭,一切诸法无有三世,一切诸法无有疑网。如是等法,佛悉觉知。」

优波离言:「世尊!如文殊师利所说,非了了说。」

佛言:「优波离!文殊师利常乐宣说如是解脱。」

优波离言:「世尊!云何名憍慢?」

「若菩萨言:『我有菩提心。我为菩提行六波罗蜜。我为般若修造诸行。菩提行深、声闻行浅。菩提行净、声闻行不净。菩提行毕竟、声闻行不毕竟。』若复分别是声闻法、是缘觉法、是菩萨法、是诸佛法,此名为净、此名不净,是名为道、是名非道,是名菩萨憍慢。

 

菩萨地善行性品第二

 

「菩萨摩诃萨修集圣行,行于善果。菩提之道有十法,则能摄取一切善法。何等为十?一者支;二者翼;三者净心;四者行;五者有;六者因;七者器;八者地;九者方便;十者住。

云何名支?谓菩萨性。菩萨性者,谓初发心及三十七品。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乃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名支。因此发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因。因初发心决定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性。菩萨摩诃萨因初发心故,得修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行六波罗蜜故,则得修行智慧庄严、福德庄严,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故,菩萨发菩提心名之为支。菩萨摩诃萨随发心行具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支。

「菩萨摩诃萨若无菩萨性者,虽复发心懃修精进,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当知非因发心懃修精进有菩萨性,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发心懃修精进,则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菩萨性,发菩提心懃修精进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支者名因,亦名为梯、亦名增长、亦名庄严、亦名依凭、亦名次第、亦名进行、亦名室宅。以是义故,性名为支。

云何名性?性有二种: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阴界六入次第相续无始无终法性自尔,是名本性。言客性者,谓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萨性,是名客性。而此经中以是二种名之为性,是二性者名之为支。

又复性者,亦名为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复有二种:一细、二麁。所言细者,无因而得。无因得果,故名为细。所言麁者,有因而得。从因得果,故名为麁。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二种性者,胜于一切声闻缘觉,况诸外道。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得名为胜。何故名胜?以清净故。清净有二:一净智障;二净结障。声闻缘觉净结障故名为净,非净智障。菩萨摩诃萨具足二净,以是义故,菩萨性者得名为胜。

菩萨摩诃萨复有四事胜于声闻辟支佛等:一者根胜;二者行胜;三方便胜;四得果胜。

「言根胜者,菩萨摩诃萨本性猛利,缘觉性中、声闻性钝,是名根胜。

「言行胜者,声闻缘觉为自度故修集善法;菩萨之人不自为己,但为众生修集善法,施众安乐大悲怜慇,是名行胜。

「方便胜者,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不能了知十二因缘及处非处;菩萨方便则能善知一切诸法,是名方便胜。

「言果胜者,声闻自得声闻菩提,缘觉自得缘觉菩提,菩萨自得菩萨菩提,是名果胜。

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是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以何义故檀波罗蜜名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本性能得如是舍心,于诸财物若多若少心不贪着,欲施施时及行施已悉生欢喜,随所施物若多若少心无疑悔,若少施时亦无羞愧,若无财时常赞叹施。见有悭者能破其心,见行施者心生欣庆,欢喜踊跃如见父母。见来求者深自庆幸,若无财物应以身业供给长老父母诸师,应以喜语、软语、法语、实语、正语,除破众生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若有人问犹不说人长短过失,况于无问而自说耶。若有众生怖畏王贼水火之难能为救解,知恩念恩受恩能报。受他寄付不令他疑,若是重宝心不贪着。于己物中心无悋惜,能食能衣惠施于人。能调欲心、耽䤄之心、调戏等心、贪伎乐心,修集惭愧。虽获大宝不生贪喜,是名檀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尸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身口意业性自净软,于众生中不起恶心恚害之心。若因客尘诸烦恼等造作众罪,作已心悔,深生惭愧发露忏悔。于诸众生起怜愍心作一子想,终不以手若杖若石加于一切。心常求觅真善知识,志乐供养父母师长耆旧宿德。破坏憍慢先意问讯,知恩念恩。若有乞者软语慰喻。不以幻术诳惑众生,终不乐以非法活命。常憙修集一切功德,教诸众生广修福业。见诸众生所受诸苦,断其命根打缚闭系飢渴寒热,菩萨尔时观彼受苦如己无异。护持佛戒乃至轻微尚不故毁,况余重者。能以十善教化一切,不乐见闻诸恶众生鬪dòu诤骂詈。所有三业常为众生,终不自为。若有众生具戒忍慧,乐与同行得柔软心。无有害心、无不忍心,心常敬重所有诸戒。不诳众生,无有两舌及无义语。虽无问者尚赞人善,况有问者而当不说。尊重宗敬正实之语。是名尸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若有来打我是身者,我则不应加恶报之。何以故?我身非身,所谓身者名为真实,真实之身则不可打。而我此身是和合身,和合身者所谓不净,于和合中少分见打多无所损,多无所损何故不喜?瞋chēn者少分有瞋多分不瞋,多不瞋故云何名瞋?若和合打和合受者,谁打谁受?譬如二物相触出声。若我瞋者应当自瞋。何以故?以业缘故而得此身,以是身故受是楚毒。譬如有的,箭则着之。我若增长是瞋心者,则不能观善恶等法。若不能观善恶法者,必定当堕三恶道中。以是义故,若打若骂不应于他生瞋恨心。如是观已,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复次若见有打骂者,应于是人生一子想,心无怨恨,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毘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懃修精进,晨起夜寐不乐眠卧,终不观于寒热飢渴恐怖欢喜。凡所造作若是世事及出世事,要令究竟终不中废,事若未果终不中悔。虽得他人恭敬供养,于己所修不休不息。于自己身不起轻心,言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见世间难为之事终不退缩。是名毘梨耶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禅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至心乐观诸法实义,乐住寂静及无人处,乐离恶人增长善法,见乐静者欢喜恭敬。虽有烦恼本性轻微,所有善心终不为于诸恶觉观之所破坏,修集慈心视怨如子。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隐。身设受苦不生忧恼,若失身命及以财物、若系若缚若打若摈,能自晓喻不失正念生于忧苦。专心听法书写受持读诵解说,若他忘失能为诲示。以如是等至心因缘,于后世中不忘法界,是名禅波罗蜜菩萨性印。

「云何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菩萨摩诃萨了知一切世间之事,知诸方术及诸众生所有言说。虽知此事,心不迷谬亦不放逸,不为外道之所诳惑,不随邪见所说义理,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性印。我今粗略说麁印相,后细印相诸佛所知。

菩萨性者不可思议,成就具足诸功德事,清净真实具足净法。是故名上,亦名不动,亦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菩萨摩诃萨若不覩见恶法过患,则不得修一切善法。菩萨摩诃萨修上善时,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三恶道,犹故胜于恶道众生。何以故?菩萨性故。若以客尘烦恼因缘堕恶道者,能速破坏疾得出离;如其不出,不同恶道受于重苦。若受苦时,于诸众生犹生大悲,以性因缘故得悲心。是故菩萨胜于一切三恶众生。

菩萨摩诃萨以四烦恼因缘故破坏净法。何等为四?一者利重常恒;二者以是二结,亲近恶友;三者若于师所王主怨贼而生怖惧,故失善心起于烦恼;四者为身命故作诸恶法。以是四法,虽有菩萨摩诃萨性,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四事,虽有菩萨摩诃萨性,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四?一者不值善友佛及菩萨不谬说义者;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错谬解义,不学菩萨所有禁戒;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不能学持菩萨禁戒;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随顺解义,学菩萨戒,善根未熟,未得具足庄严菩提,是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虽有菩萨之性,若不具足如是四事,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复具足如是四事,无菩萨性而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

 

 

(分段读诵上)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