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核心战略:打断“心血管事件链”

2023-01-0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06 | 核心战略:打断“心血管事件链”

 

你知道患者最关心什么类型的问题吗?

 

我们医院有一些微信群,用来管理患者的随访复查。出于好奇心,我曾经统计过所有患者关心的问题,根据不同角度,给它们划分种类。

 

其中有一个重要分类就是:当下问题、诱因问题、结局问题,和全貌问题。

 

结果,在一年随访的4700个患者中,一共有117500个问题。其中63.6%是当下问题,11%是诱因问题,25%是结局问题,只有不到0.4%是全貌问题。

 

病人对待自己的疾病,不可谓不关心了。即便如此,也只有极少数人会关注到问题的全局。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要想理解人类与心血管疾病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先从战略层面来看看,什么是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思路。

 

1、核心战略:打断事件链

 

总的来说,心血管疾病按照能不能治疗,可以分为三大类。

 

1、治得了,能根治,没有后顾之忧;

  2、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

  3、基本治不了,只能延缓它的脚步。

 

治得了的这一类,治疗思路比较简单,就两个字——替代,即各种人工替代。

 

治不了的这一类呢?治疗思路比较零碎,而且没有特别成功的借鉴,我就不详细说了。

 

 

这一讲,我们重点了解一下医生对能治,但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控制的这类疾病的治疗思路。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全貌是我们制定战略的前提。以最常见的冠心病为例,它基本上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危险因素

2、靶器官损害

3、急性事件

4、死亡

 

危险因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靶器官损害,是危险因素已经导致了某一个,或几个器官的损伤。急性事件是指突发了心梗、脑梗等等急症。这就是整个心血管事件链的全过程。

 

其次,制定战略。

 

我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战略核心,其实就是五个字——打断事件链。

 

也就是说,要打断全程的各个关键节点,而且还要从源头打断。反过来说,只要事件链没有断裂,死亡就是最终结局。

 

具体来看,如果这次一个人来住院是因为急性事件,那我们的治疗,首先要以打断急性事件为主,否则下一步就是死亡。

 

但同时,也要针对靶器官损害和危险因素进行打击,否则,在不久的将来,还是会发生急性事件。

 

如果这次入院是因为靶器官损害,那我们就会以打击靶器官损害为主,不让它往后续的事件链上发展,但也一定要兼顾危险因素。

 

总之,治疗时必须兼顾适应性战略和全局性战略。

 

2、“事件链”节点的三大战术

 

有了清晰的战略,我们才可以解决战术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阶段“危险因素”的战术方案。

 

这个战术我们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在这个战术上,危险因素就是“主公”,干掉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半个世纪,人类的心血管病治疗,都是以确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努力。

 

我们花了大量的情报和精力去研究什么是危险因素。如果确定某因素是危险因素,那我们就研发药物,或者实施手术。但如果判断错了,也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医学成功地确立了几个明确的“主公”,包括衰老、吸烟、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运动减少、焦虑或抑郁。

 

 

针对每个可控的危险因素,我们发现一个,就控制一个。

 

现在,人类还不能根治这些危险因素,但至少可以让它们变得可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比如,我们单单通过药物降低血压,就可以减少38%的心血管病死亡,以及16%的冠心病发生。

 

说完危险因素,我们继续说第二个阶段,“靶器官损害”。

 

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靶器官损害,就是心脏已经到了缺血的程度。而缺血,是因为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过于狭窄。

 

这时候,我们的治疗策略就是:让它通畅。

 

怎样让它通畅?显然,这时的心血管,已经不具备这个能力了。

 

借助外力是医学的思考,也是三十六计里的第七计——无中生有。

 

心血管介入手术,就是医学在这个阶段最常用的治疗手段。

 

毫无疑问,这绝对可以成为二十世纪心血管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具体来看,我们从浅表可以穿刺的动脉入手,将导丝在X线引导下,放入心脏的供血动脉,也就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然后顺着导丝,放入需要扩张血管的球囊以及支架,最终达到疏通血管的效果。

 

支架也好,球囊也好,都是人体内没有的东西,而通过很小的创伤将它们放入人体内,可以实现对病变部位的精准打击。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

 

虽然冠脉介入手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确实阻止了一些危险的狭窄变成堵塞。但是,从整个事件链的层面来看,这一招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属于缓兵之计。

 

2015年,顶级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于冠心病的其中一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和冠脉支架手术。随访12年后,这两类病人的死亡率完全一致。这证明了,对于比较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手术这种治疗手段,并没有让患者在生死上获益。

 

为什么?

 

因为这种治疗方案的本质,是解决狭窄本身,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狭窄。

 

如果没有解决为什么会狭窄,即使这次解决了这个点,下次还会有别的点出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治疗靶器官损害的同时,打断事件链的上一个节点:“危险因素”。

 

最后,我们再看看第三个阶段“急性事件”的战术。

 

如果是急性心梗,可以用心血管介入等让血管再通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为越早开通缺血的血管,就会有越多的心肌存活下来。在这点上,我们不应该有任何犹豫。

 

 但如果不幸,患者还是发生了心衰,我们就得用另一个战术了。

 

那就是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围魏救赵。

 

 这一计,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计。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

 

我给你讲一个极端的例子。

 

我在重症监护室当医生的时候,有一个患者心梗后做了搭桥手术,手术后第一天发生了心脏顿抑。这是个什么情况呢?就是正常情况下,我们心脏每分钟要射出4.5~6升血,而监测显示,他连2升都不到。

 

这个情况很严重,我们做心功能检查时,发现他的心脏几乎没什么收缩,血压也没办法维持了,状况差到如果我们把升血压的药物撤掉,他的血压瞬间就会掉到30以下,然后就是0。

 

我们尝试了无数药物,以期让他的心脏增加做功,结果无济于事。

 

这时候怎么办?

 

对于心脏的正向思维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我们就得逆向思考。

 

既然心血管功能是为了满足全身的供血供氧,如果我们不能再增加心血管做功,为了达到与心血管功能的匹配,我们可以让所有重要器官少工作,甚至不工作,来减少它们对心脏供血供氧的需求。

 

所以,我们对患者做了下面几件事。

 

首先,我们镇静了患者的大脑,减少了大脑的耗氧。之后,我们让呼吸机代替患者自主呼吸,减少了呼吸的做功。

 

然后,我们让血液滤过技术代替机体本身的代谢,减少了代谢所需要的供血。

 

我们还用血液降温的办法,把整个人体的温度降到了32.5摄氏度,使基础代谢率进一步降低。最后,我们还上了主动脉球囊反搏。这是一种辅助技术,会代替一部分心脏做功。

 

我们做的这些,就是为了把身体对心脏的需求降到最低。

 

接下来,我们等待了5天,患者顿抑的心功能逐渐恢复了。我们就把替代器官做功的机器慢慢撤下来。然后,他就出院了。

 

在门诊,我们继续针对他的靶器官损害、高危因素做了随访治疗。大约两年后,就在前两天,他微信给我发照片。

 

照片上的他,正在玉龙雪山和孙子们一起旅游呢。

 

从这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能感受出在急性事件发生时的一个基本治疗原则:

 

尽可能减轻心脏的负荷,让它休息,等待心功能的逐渐恢复。

 

你应该也感觉得到,我们在每一个事件链的当下,尤其是在急性事件面前,很难去考虑全局,因为这时活着高于一切。在适应性的战略思维指导下,我们甚至会暂时牺牲掉全局。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适应性战略,没有对事件链全貌的清晰认识,没有打断事件链,心血管疾病迟早会卷土重来。

 

3、医疗的巅峰之笔:替代疗法

 

还记得我在开头说过的三类心血管疾病吗?

 

我们这一讲的重点是第二类,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针对可以根治的第一类心血管疾病说几句。

 

因为它的治疗方法——替代疗法——是我们心血管治疗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巅峰之笔。

 

你很少会听说,换个人工肺叶、人工小肠、人工肾脏后,它们就可以达到和正常结构一样的功能吧?但是,心脏里承担功能的各个结构,基本都可以被替换、被修补。

 

我们可以用各种瓣膜替换心脏的瓣膜,用补片替代心房、心室的缺损,用起搏器替换心脏的窦房结,也就是用来产生心跳的结构。

 

利用这样的技术,我们治愈了无数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让他们拥有一颗和正常孩子一样的心脏,也治愈了无数因为感染、衰老等原因导致的瓣膜功能损坏,使这些病人也和正常人一样。

 

在替代疗法之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患者一步步走向心脏功能衰竭,最后死亡。

 

医学治疗之美,在这里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心血管在这个领域所达到的高度,真的让我们相信医学可以让未来更美好。

 

你可能会问,既然替代疗法发展得这么好,那么,心脏有可能被人工整个替代吗?

 

答案是可以的。

 

 

 

这项技术在欧美已经通过批准上市了,在中国,我们阜外医院也已经陆续开始应用。

 

这就是人工心脏的替代技术,也就是用机器泵来替代心脏供血的工作。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终身人工替代治疗显现出和心脏移植差不多的疗效。2017年,美国最新一代人工心脏的患者平均存活为7.1年,4年的存活率为92%。

 

所以,心脏的寿命根本不会是我们人类寿命的天花板。

 

冯雪

思考题:

 

既然心脏的寿命不是未来人类寿命的天花板,你觉得什么会是人类寿命的天花板呢?

欢迎在留言区跟我互动。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战略。下一讲,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治疗的终极原则。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