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何谓“真实”

2022-03-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20 何谓真实

导读

前面两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两个案例,先讲律师为坏人说好话的含义和来历,再通过分析一个民事案件的判决书,了解自由心证过程与法定证据规则才是了解法官如何认定事实的正途,故事很有趣,案例很惊人,相信通过这两章,您对司法机器的运转大致有了点感觉,有了前面两节课的铺垫,我们在这节课聊一聊,在我眼里,警察故事是一个怎样的呈现。

引子

在成龙执导的《警察故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这样,陈家驹(成龙饰)原本是香港警方特别行动队的特警,身经百战,前途无量。他亲手抓捕了大毒枭朱滔,又保护朱滔的秘书、案子的重要证人莎莲娜(林青霞饰),但因为证据不足,朱滔被释放了。随后,陈家驹被朱滔陷害,成了杀人案嫌疑人,他只有孤注一掷,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在影片的高潮段落,陈家驹终于抓住了朱滔,他情绪极为激动,要当众处死他,同事连忙劝阻,说法律会制裁他的,陈警官的回答是:法律?法律只能制裁没钱请律师的人!不能制裁他!


这是影片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台词。此前在法庭上,律师巧舌如簧,颠倒黑白,让陈警官痛恨又无奈。他只能在法律边缘游走,才能挽回正义。这个场景没问题,对吧。问题是,电影中的正义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导演给我们观众开启的是上帝视角,透过镜头,我们观众对犯罪事实(甚至是心理活动)是全知全能的,犯罪事实是确定无疑的,既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也不存在专业不对称,所以我们观众和陈警官一样都能产生嫉恶如仇、罪有应得的自由心证,可一旦这个隐含的前提不成立,我们对自己自由心证的建构还能确信无疑吗?

现代社会功过是非唯一标准的语言,就是法律,人从事任何社会活动,都是以法律信息作为主要的沟通语言。我的一些朋友,不论公司管理者还是政府公务员,大多没有学过法律,也不是亲历事件的当事人,但是他们聊起功过是非却是和陈警官一样嫉恶如仇,好像正义感是无师自通的。其实任何德行,比如为人正直,尽忠职守,嫉恶如仇,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学习,而首要的就是法律思维的训练和学习。

举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有这样一条:人民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法律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却又无孔不入的语言,在强调警察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应督促执法者具有一定的有关执法方面的法律思维,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这些思维。

当然,法律思维比不了量子力学,没那么难,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法律思维、工作方法论很多是智慧层面的东西,没法直接口传心授,必须经受身经百战来领悟感受。前段时间看新闻,马斯克在推特上招募人才时说:绝对不需要博士学位。我不在乎你是否高中毕业。相反,马斯克正在寻找那些对人工智能有深刻理解的人。马斯克解释说,尽管教育背景无关紧要,但所有候选人都必须通过核心编码测试。闻此,我半开玩笑地跟同事说,法律人干的活不会比造车难,造车都不用高中文化,那做法律只需要初中文化,会法律思维这个核心编码就行。但是,门槛不高不代表法律可以无师自通、望文生义,你不学习就可以会的。本人绝没有想法写一本法律教科书,这类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本意就是谈生活、讲故事、聊法律,用简单的语言就能探索法律秘境,但是,法律作为一个体系,有它的世界和世界观以及组成这个法律世界的基础假设和概念,如果你不了解(或者不接受)这些,恐怕看了再多的法条和案例,也只是看热闹的旁观者,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要花点时间聊聊警察故事中的基础假设和概念。

一、哲学家谈人的认识: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讲了一个故事,叫洞穴之喻,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格劳孔的对话。我摘录如下:

苏: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让我们再想象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着发出火光。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沿着路边已筑有一带矮墙。矮墙的作用象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格:我看见了。

苏:接下来让我们想象有一些人拿着各种器物举过墙头,从墙后面走过,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它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过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

格:你说的是一个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苏:不,他们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你且说说看,你认为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而外,他们还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们的什么呢?

格:如果他们一辈子头颈被限制了不能转动,他们又怎样能看到别的什么呢?

苏:那么,后面路上人举着过去的东西,除了它们的阴影而外,囚徒们能看到它们别的什么吗?

格:当然不能。

苏:那么,如果囚徒们能彼此交谈,你不认为,他们会断定,他们在讲自己所看到的阴影时是在讲真物本身吗?

格:必定如此。

苏:又,如果一个过路人发出声音,引起囚徒对面洞壁的回声,你不认为,囚徒们会断定,这是他们对面洞壁上移动的阴影发出的吗?

格:他们一定会这样断定的。

苏:因此无疑,这种人不会想到,上述事物除阴影而外还有什么别的实在。

格:无疑的。

按照苏格拉底的意思,故事里的囚徒并不奇特,因为我们和他们一样,对世界的认识上是受束缚的,只能看到所谓真实在洞壁上的投影,这个投影就是我们实际观察到的真实,或者说我们只能观察到真实在洞壁上的投影,或者说无所谓真实,洞壁上的影子就是我们世界的全部。而这个无法挣脱的束缚,从今天的哲学观念来看,就是我们人类认识方式本身。

在警察的洞穴里,被束缚在矮墙前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内部人,主要是公安机关和***的办案人员;另一类是外部人,主要是检察机关的办案人员。内部人负责观察洞壁上的投影,也就是违法犯罪活动留下的信息,然后把观察到的投影,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定的逻辑,具体而言,就是违法犯罪构成要件规则和三段论演绎推理,把这些投影记录下来,分析报告出去,这个记录、报告和分析,是不是摄影?就是原模原样的呈现,不是,更像是考古学家对着历史印记的考证,在考证的规程中除了按照既定的规则、既定的逻辑结构,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进行推理,考证的作品就是公安的笔录卷宗(立案报告、破案报告、现场勘查笔录、侦查终结报告、预审终结报告、提请批准逮捕书、免予起诉意见书、起诉意见书等)。另一类人,负责监督的检察官,在某种情况下,要监督检查内部人的记录报告与洞壁上的投影是否相符,还要检查考证使用的规则是否使用恰当,这就是检察机关的笔录卷宗(起诉书、公诉词、免予起诉决定书、不起诉决定书、抗诉书和补充侦查意见书等)。你要说了,这里面有***什么事?记录报告不是由公安人员完成?公安人员直接观察历史印记是实情,但是这样观察还是那样观察,这个印记到底是马还是鹿,往往是***进行判断,指鹿为马时有发生,这也是我们的司法经验。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公安机关的笔录卷宗就是违法犯罪活动在警察视域投影的人为记录。

二、自然科学家谈人的认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

人们可以准确地测量某个粒子的速度,或者准确地测量其位置,但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二者。换言之,对粒子位置的测量越准确,对该粒子速度的测量便越不那么精确。或许可以更加委婉地说:观察的过程会改变被观察的对象。

这是很有趣的,我们没有时间在这里讨论量子力学,如果大家有兴趣,推进一本书《爱因斯坦传》,作者就是写《史蒂夫·乔布斯传》的沃尔特艾萨克森,可读性极强。

作者在这本书里,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对基础物理学的基础显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审查。人们也确实从中找到了一些裂缝。但在玻尔的监督之下,基础重新被建立海森堡公布他的不确定性原理的时候,爱因斯坦已经年近五旬。他是科学界的老人,受人崇敬,但不再总是那么引人注目。更年轻一些的科学家正在进行重要的工作。爱因斯坦充当了高层评论员的角色。在其辉煌时代,他也曾经是位革命者。1905年对他来说是伟大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以相对论推翻了牛顿有关绝对速度和绝对时间的旧有理念。在一个观察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于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可能是依次相继发生的,而在第三个观察者看来,事件发生的次序可能又是相反的。海森堡随手援引了爱因斯坦的革命性原理来支持自己的原理: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当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相对论,但爱因斯坦理论的要点是,它以一种所有观察者都能接受的方式使表面上相悖的观察得到统一,但在海森堡的世界中,有关真实的想法似乎崩溃了,变成了各种互不相容的观点,人们无法弄清楚他们想要知道的情况,甚至就连他们描述自然世界的能力都是受到限制的。

对于人们在寻求毫无瑕疵的真实的过程中遇到的一般困难来说,不确定性原理成了一个流行语,这一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于社会工作领域。新闻工作者承认,他们自己的观点会影响他们所报道的事件;人类学家哀叹,他们的存在干扰了他们正在调查的文化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家断言,根据不同读者的爱好和偏见,一段文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含义。现在该轮到司法机器和法律人了,尤其是公安机关和办案民警,他们也必须承认,自己的侦查行为本身决定了案件的哪些部分将受到观察,而哪些部分不会。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公安机关不能再自称为案件真实的垄断者或追求者,其侦查活动也不可能发现案件真实,因为侦查人员作为观察者,其侦查行为已经改变了案件真实

三、脑神经科学家谈人的认识

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两年大热的一本书《原则》,应该是2018年出版的,作者瑞·达利欧是声名显赫的桥水基金创始人。这本书之所以大热,恐怕是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对自我成长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无力感,走不出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的困境。作者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这些帮助他达成自己人生目标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原则就是,关于脑神经科学家就人脑如何本能地阻碍个人决策的论述——

你的自我意识障碍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你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你有一些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恐惧:需要被爱,害怕失去爱;需要或者,害怕死亡;需要意义,害怕无意义,这些情绪都来自你大脑里的一个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原始部分都是大脑颞叶的构造,而颞叶处理情绪。大脑里的这些区域你感知不到,你几乎不可能理解它们需要什么,它们如何控制你。这些部分会简化地处理事物,做出本能反应。它们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有益。这些区域使你产生戒备心理,尤其是在对你的完美性进行评价的时候。更高级的意识存在于你的大脑皮层的前额皮层部分。这是你的大脑最具有人的特征的部分,你用这部分做应用逻辑和推理在决策。

这两部分的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原始的杏仁核部分和前额皮层部分。前一个是情绪化的潜意识的你,后一个是有逻辑和有意识的你。较低层级的你有攻击性,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较高层次的你想把事情搞明白。前一个是野兽,后一个是人。

那么,当有人当面指出你的不对,会发生什么事?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本能地视为受到攻击,你会愤怒,你想还击。让低层次的你控制了自己,这就是你的自我意识障碍。

 

你的思维盲点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你的思维方式会阻碍你准确客观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音辩色能力有差别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有些人能看到大图景,有些人只能看到细节。人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像一个色盲不可能知道彩色是怎么回事。色盲最终能知道自己是色盲,但我们能有几人承认自己的思维有局限?你说谁有思维盲点,对方的反应就像你指出了他的身体存在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不承认自己有思维盲点的人,是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的先入之见。

说了这么多,咱们不是脑神经科学讲义,那么,这些脑神经科学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人,不管是警界菜鸟还是办案英雄,在决策过程中,都无法完全克服人脑的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这是人性中弱点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警惕防范这些人性弱点在刑事政策上的投影。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