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夏本纪(5)

2021-04-2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原文:于是夔行乐(yue4),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ji1)。”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乃更(geng4)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cuo3)哉,股肱惰哉,万堕(hui1)哉!”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shu4)声乐,为山川神主。

 

译文:这时,夔担任乐师,演奏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来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地走进了演奏现场,扮演飞鸟走兽的人翩翩起舞,《箫韶》乐曲演奏了九次时, 扮演凤凰的人也成双成对地登场了,各种动物的扮演者纷纷起舞,各位官员也一起加入到舞蹈的行列。舜帝于是歌唱道:“努力按照上天的命令处理政事,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小心谨慎。”然后舜接着唱道:“大臣们都乐于尽忠啊,我作为君主也一定要奋发有为啊,所有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啊!”皋陶先行拜手礼,再叩头至地,然后接着说:“国君您一定要牢记这些话啊,国君应该成为大臣的表率,从而使国家振兴,谨慎地制定国家法度,对国法一定要恭敬对待啊!”皋陶于是接着唱道:“君主英明,大臣才会贤能啊,诸事才安宁啊!”皋陶又唱道:“君主如果关心琐碎之事而胸无大志啊,大臣们就会懈怠啊,所有的事务也会荒废啊!”舜帝答谢说:“对啊,你们就照此恭敬地去做吧!”从此,天下都遵行禹所明确设立的法度,采用禹创制的乐曲,尊奉他为祭祀山川之神的主持人。

 

注解:于是夔行乐(yue4):于是:当时。夔,尧时的大臣,舜即位后,任乐正。 行:演奏。

祖考至:由于祭祀时演奏夔制作的音乐,因而使祖先的亡灵都降临欣赏。祖考,指祖父和父亲的灵魂。

群后相让: 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地走进了演奏现场。让:礼让。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反复演奏《箫韶》这一舞曲的时候,扮演凤凰的人,成双成对地登场。九成:九次。仪:成双成对。

百兽率舞:各种动物的扮演者纷纷起舞。率舞:相率起舞,纷纷起舞。

百官信谐:各位官员也一起加入到舞蹈的行列。信:加入。谐:一起。

陟天之命:努力按照上天的命令处理政事。陟:通,勤劳,努力工作。

维时维几(ji1):无论何时何事都要小心谨慎。时:时时。几:小事,即事事。

股肱喜哉:大臣们都乐于尽忠啊。喜:乐于。

元首起哉:君主奋发有为啊。元首:比喻君主。起:振作,发奋。

百工熙哉:所有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啊。百工:百功,指所有是事务。熙:兴旺。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皋陶先行拜手礼,再叩头至地,然后继续说。拜手:拜手礼,就是行礼时,跪下后双手合拱,低头至手。稽首:叩头至地。扬言曰:继续说。扬:继续。

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念哉:国君您一定要牢记这些话啊。率为兴事:国君应该成为大臣的表率,从而使国家振兴。率:表率。兴事:使国家振兴。慎乃宪:谨慎地制定国家法度。乃:其,指国家。宪:法度。敬哉:对国法一定要恭敬对待啊!

乃更(geng4)为歌曰:乃更:于是接着。乃:于是,就。更:接着。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君主英明,大臣才会贤能啊,诸事安宁啊。明:英明。良:贤良,贤能。庶事康:众事安宁,即诸事成功。

元首丛脞(cuo3)哉,股肱惰哉,万事堕(hui1)哉:君主如果关心琐碎之事而胸无大志啊,大臣们就会懈怠啊,所有的事务也会荒废啊! 丛脞(cuo3):繁琐细碎。惰:懈怠。堕(hui1):毁坏,荒废。前面是“庶事康”,这里是“万事堕”,意思相反,康、堕:反义词,即成功与不成功。

帝拜曰:帝舜答谢。

然,往钦哉:对啊,你们就照此恭敬地去做吧! 往:前往。钦:敬。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shu4)声乐:从此,天下都遵行禹所明确设立的法度,采用禹创制的乐曲。宗:遵行。明:明确设立。度数(shu4):有关度量衡的规定,也属于法度。声乐:禹创制的乐曲。

为山川神主:为祭祀山川之神的主持人,意即拥护其为国家元首,因为只有国家元首才有资格主持这种祭祀。

 

司马迁抄录《尚书-皋陶谟》到此结束了。只有学了《尚书》里的古文才知道什么是古文,只有学了古文,才知道什么是现代语文。

 

原文: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bi4)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后,姓姒氏

 

译文:帝舜向上天推荐禹,让他当天子的继承人。十七年后帝舜去世。服丧三年完毕,禹为了辞让帝位给舜的儿子商均,禹躲避到阳城。但是天下诸侯都离开商均而去朝拜禹。禹于是即天子之位,坐北向南接受天下诸侯的朝拜,国号为夏后,姓姒氏。

 

注解:十七年而帝舜崩:十七年是指禹被定为继承人以后的第十七年。

禹辞辟(bi4)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禹于(在)阳城辞辟(避)舜之子商均。辞辟(避):推辞,躲避。辟:通“”。

 

原文: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任(ren4)之政。

 

译文:帝禹继位做了天子后,就向上天推荐皋陶作为自己继承人,要把处理国政的权力交给他,但是皋陶却去世了。禹分封皋陶的后代在英、六国,有的封在许国。后来又举荐,任用他管理政事。

 

注解:举皋陶荐之:荐之于天,之:指皋陶。把皋陶推荐给上天,作为自己的为继承人。举、荐:同义词。推荐。任(ren4)之政:任用他管理政事。任(ren4):任用。之:代词,代指益。政:动词,管理政事,执政。

 

原文: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而辟(避)居箕(ji1)山之阳。禹子贤,天下属(zhu3)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 帝启。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译文:帝禹即位后的第十年,到东部巡行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去世。他把天下传授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把帝位让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避居到箕山的南边。禹的儿子启很贤良,天下人希望他当天子。等到禹去世,虽然把帝位传给了益,但是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给予民众恩惠的时间很短,大家还不怎么信任他。所以诸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他是我们君王禹帝的儿子呀。”启因此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注解:天下属(zhu3)意焉:天下人希望他当天子。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益辅佐禹的时间很短,给予民众恩惠的时间很短,双方关系不融洽,大家对益不满意,还不怎么信任他。

 

这一段请大家听我讲的《孟子-万章(上-6)》,那里说,舜、禹、益这3个人辅佐他们天子的时间差距很大,禹辅佐舜17年,益辅佐禹只有7年,而舜辅佐尧前后长达28年。大家不信任益,是因益给予民众恩惠的时间很短。

 

原文: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汝):有扈氏威侮五行(xing2),怠弃三正,天用剿(jiao3)绝其命。今予维共(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汝)不共(恭)命。御非其马之政,女(汝)不共(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lu4)于社,予则帑(nu2)僇(lu4)女(汝)。”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这一段从“大战于甘”到“予则帑(nu2)僇(lu4)女(汝)”为《尚书-甘誓》全文,词句稍有出入。

 

译文:启当天子后,有扈氏不来归服,启去讨伐它,大战于。开战前,启作了一篇誓词《甘誓》,召集六军的将领,进行战前动员,告诫将士,鼓舞士气。启说:喂!六军的全体将士啊,我发布誓言告诫你们:有扈氏蔑视五行之道,背离了天、地、人的正道,上天因此要断绝它的国运。现在我奉行上天的意愿,对他施行惩罚。如果兵车左边的士兵不努力从左边用箭射杀敌人,如果兵车右边的士兵不努力从右边用长矛刺杀敌人,你们就是没有执行我的命令。如果兵车中间驾驭战车的士兵不能熟练掌握你们的驾车技术,你们就是没有执行我的命令。如果你们能执行我的命令,我就在祖庙赏赐你们;如果不执行我的命令,我就在社庙里惩罚你们,我或者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处死你们。”就这样灭了有扈氏。从此天下诸侯都来朝拜启。

 

注解:《甘誓》,即《尚书-甘誓》,在启讨伐有扈氏之前所发表的誓言,目的是

做战前动员,告诫将士,鼓舞士气。甘: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户县也写作“扈县”。

乃召六卿申之:召集六军的将领,告诫他们。六卿,指六军的将领。申:告诫。

六事之人:指六军的全体将士。

予誓告女(汝):我发布誓言告诫你们。誓:誓言。告:告诫。

威侮五行(xing2):蔑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也就是蔑视、违背自然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怠弃三正:背离了天、地、人的正道。三正:说法极多,不列举了。

天用剿(jiao3)绝其命:上天因此要断绝它的国运。用:因此。剿绝:断绝。

今予维共(恭)行天之罚:现在我奉行上天的意愿,对他施行惩罚。今:现在。维:发语词,无实义。(恭)行:奉行。

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如果兵车左边的士兵不努力从左边用箭射杀敌人,如果兵车右边的士兵不努力从右边用长矛刺杀敌人。

女(汝)不共(恭)命:你们就是没有执行我的命令。共(恭):奉行,执行。

御非其马之政:如果兵车中间驾驭战车的士兵不能熟练掌握你们的驾车技术。御:驾车。非:不,不能。政:技术,方法。马之政:驾驭车马的技术。

用命,赏于祖:如果你们能执行我的命令,我就在祖庙赏赐你们。祖:祖庙。

不用命,僇(lu4)于社:如果不执行我的命令,我就在社庙里惩罚你们。僇:通“戮”,惩罚,惩罚有2种,即下一句的降为奴隶或处死。社:祭祀土地神的神坛。

予则帑(nu2)僇(lu4)女(汝):我或者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处死你们。则:将。帑:同“奴”,降为奴隶。僇:通“戮”,处死。

 

 

以下这3段,排列了夏朝世系,勾勒夏史轮廓。

1、原文: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湎淫,废时乱日。胤(yin4往征之,作《胤征》。

 

译文:夏后帝启去世,他的儿子帝太康继位。帝太康因为整天游玩打猎而失去国位。他的五个弟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回国,作了《五子之歌》。太康去世,他的弟弟中康继位,这就是帝中康帝中康的时候,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義、和沉湎于酒,把每年的四季节令都搞混乱了。奉命前去征讨,作了《胤征》。

 

注解;帝太康失国:《集解》引孔安国曰: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返)国。"昆弟五人:五个弟弟。须于汭:在洛水北岸等待他回国。须:等待。汭:河的弯曲处,河边。

羲、和:原为神话中的人物,在这里演变为中康时的大臣,掌官天文历法。湎淫:沉湎于酒。淫,过分,无节制。

废时乱日:扰乱了四季节令。

《胤征》:《尚书》中的篇名,是胤出征讨伐羲、和前的誓师辞。

 

2、原文:中康崩,子帝相xiang4)立。帝相崩,子帝少(shao4)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yu3)立。帝予yu3)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jiang4)立。帝不降崩,弟帝扃jiong1)立。帝扃崩,子帝廑jin3)立。帝廑jin3)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si4),未得豢(huan4)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shǐ wéi)之后。龙一雌死,以食(si4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译文:中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帝相继位。帝相去世后,他的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去世,他的儿子帝予继位。帝予去世,他的儿子帝槐继位。帝槐去世,他的儿子帝芒继位。帝芒去世,他的儿子帝泄继位。帝泄去世,他的儿子帝不降继位。帝不降去世,他弟弟帝扃jiong1继位。帝扃去世,他儿子帝廑jin3)继位。帝廑jin3)去世,立了帝不降的儿子孔甲为帝,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继位后,非常迷信鬼神,好色淫乱。从此,夏后氏的统治就日渐衰落,很多诸侯相继背叛了他。上天降下两条龙,雌雄各一,孔甲不会饲养,又找不到会养龙的豢龙氏的后代。这个时候,陶唐氏这个部族也衰落了,他的后代有个叫刘累的,曾向豢龙氏学习驯龙的本领,他就事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叫御龙氏,让他接受豕韦氏后代的封地。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地里做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之后,又让刘累给他寻找这种美味佳肴。刘累害怕而逃走了。孔甲吃龙肉的事,见《左传》昭公29年。

 

注解:帝予yu3)立:予:《左传》写作“杼”。帝槐立:槐:有的典籍写作“芬”。

好方鬼神,事淫乱:非常迷信鬼神,好色淫乱。好方:喜欢,向往。一说:喜欢模仿,方通“仿”。一说,“方”是衍文。

天降龙二,有雌雄:龙:可能是鳄鱼。

孔甲不能食(si4):食(si4):喂养。

陶唐氏:古史传说中的一个部族。可能是尧的儿子丹朱的后代。

学扰龙于豢龙氏:曾向豢龙氏学习驯龙的本领。扰龙:驯龙:扰:应该读“柔”,驯服,驯化。迁去:指逃走。

 

3、原文: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修德,诸侯皆归遂率兵伐夏桀鸣条,遂放而死。谓人曰:“吾悔不遂杀夏台,使至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之后,至封于杞也。

 

译文:孔甲去世后,儿子帝皋继位。帝皋去世后,儿子帝发继位。帝发去世后, 儿子帝履癸继位,这就是桀。帝桀在位的时候,从孔甲在位以来,就有很多诸侯相继背叛了夏,夏桀不懂得用德政来挽救颓势,却用武力伤害诸侯百官,百官都忍受不了他的**。夏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释放了汤。汤能修行德业,诸侯都归附汤,汤就率兵讨伐夏桀。夏桀逃到了鸣条,在逃亡中死去。夏桀对人说:“我真后悔没有在夏台杀死汤,以至于今天落得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天子之位,取得了夏朝的天下。汤分封土地给夏代后裔,到周朝时,把夏代后裔封在杞国。

 

注解:鸣条,遂放而死:夏桀逃到了鸣条,在逃亡中死去。放:流放,这里指流亡,逃亡。鸣条:地名,在今河南封丘东,封丘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隶属于河南新乡。也有说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

 

 

以上3段排列了夏朝世系,勾勒夏史轮廓。

 

原文:太史公曰:禹为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zeng1)氏、辛氏、冥(ming2)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zheng1)》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固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译文:太史公说:禹姓姒,他的后代被分封在各地,就以所分封的国号为姓,所以有了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zeng1)氏、辛氏、冥(ming2)氏、斟戈氏这些不同的姓氏。孔子主张实行夏代的历法,所以很多学者都传授《夏小正(zheng1)》。从舜、禹时代开始,进贡赋税的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有人说禹曾经在长江以南召集诸侯以考核诸侯的功绩时去世的,因此就安葬在那里,把埋葬禹的山命名为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就是召集诸侯,考核其功绩的意思。

 

注解:孔子正夏时:即孔子尊崇夏朝的历法,孔子主张实行夏代的历法。《论语•卫灵公》记孔子有所谓“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学者多传《夏小正(zheng1)》云:夏小正(zheng1)》:《大戴礼记》中的篇目名。是一篇按夏朝历法记载植物、气象、星象等事的文章。传说为夏代作品,实际可能为商代或商周之际人所作。云:助词,无实义。

自虞、夏时:从舜、禹时代开始。虞:虞舜,舜。夏禹,禹。

或言禹会诸侯江南:或言:有人说。或:有人。或言=或曰,有人说。江南:长江以南。计功而崩:在考核诸侯的功绩时去世的。计功:考核功绩。

固葬焉:所以就安葬在那里了。

会稽=会计:会集诸侯,考核其功绩。会:会集,指会集诸侯。记:计功,考核功绩。

 

夏王朝世袭表(前2070—前1600):

 

——启(禹子)一太康(启子)一一仲康(太康弟)——相(仲 康子)一少康(相子)一予(少康子)——槐(予子)——芒(槐子)——泄(芒子)——不降(泄子)——扃(不降弟)——廑(扃 子)——孔甲(不降子)——皋(孔甲子)——发(皋子)——癸(桀)被商汤所灭。

2021/4/28


夏代世系图.png

直播间

龙树老师

话题 104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