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夏本纪(3)

2021-04-26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原文:道九山qian1)及荆山,逾于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di3)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yu3)、鸟鼠至于太华(hua4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导)嶓(bo1)冢zhong3),至于山;内方至于大别汶(min2)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fu1)浅原。

 

译文:禹开通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岐山直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直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直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直到碣石山,从此进入大海;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直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到负尾山;一条从嶓(bo1)冢zhong3)山,直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直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岷)山的南面直到衡山,跨过九江,到达庐山南麓傅阳山的高平之地。

 

注解:敷浅原:指庐山南麓傅阳山(在今江西德安)的高平之地。

 

原文:道九川1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2、道(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译文:疏导了九条河流:把弱水疏导到合黎山,使若水的下游流入沙漠。疏导黑水流经三危山,注入南海。

 

3、黄河。原文:道(导) 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hua4)阴,东至砥(di3)柱,又东至于盟(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pi1),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这一段讲禹如何疏导黄河,疏导黄河的范围非常广阔。)疏导黄河流经积石山,直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即华山之北,东至砥(di3)柱山,又向东到达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注入黄河的入河口而到达大邳(pi1)山,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再向北把黄河分为九条河流,这九条河流到达下游入海口时又会合成一条河,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注解:逆河:因海水倒灌而得名。指海水涨潮时,海水倒灌入河,使入海口的河水变成了咸水。

 

4、瀁(yang4)水。原文:嶓(bo1)冢zhong3)道(导)yang4),东流为,又东为苍浪(lang2之水,过三澨shi4,入于大别,南入于,东汇泽为彭蠡(li3,东为北江,入于海。

 

译文:开通嶓(bo1)冢山用来疏导瀁(yang4)水 瀁(yang4)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lang2)水,苍浪(lang2)水经过三澨shi4)水,流入大别山区,向南流入长江,再向东汇积成了彭蠡(li3)湖,然后再从彭蠡(li3)湖流出,成为北江,最后注入大海。

 

5、长江(其实是岷江,不是长江)。原文:汶(岷)山道(导),东别为,又东至于li3),过江,至于东陵,东迆(yi3)北会于汇,东为江,入于海。

 

译文:开通汶(岷)山用来疏导岷江,岷江向东分出的一条支流就是沱江,岷江又东流至醴((li3)水,通过九江,到达东陵后向东斜行北流,即改为东北流向,然后与彭蠡(li3)湖交汇,然后从彭蠡(li3)湖向东流出,就是中江,最后注入大海。

 

注解:至于东陵,东迆(yi3)北会于汇:到达东陵后向东斜行北流,即改为东北流向,然后与彭蠡(li3)湖交汇。迆(yi3)北:斜行北流,即东北流向。迆:斜行。会于汇:与彭蠡(li3)湖交汇。

 

6沇(yan3)水。原文:道(导)沇(yan3)水,东为济(ji3,入于。泆(yi4)为xing2),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又东北会于汶(wen4,又东北入于海。

 

译文:疏导沇(yan3)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济水注入黄河。济水在注入黄河过程中泛滥,形成了xing2)泽湖。济水从陶丘北面东流,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再向东北与汶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入大海。注解:泆(yi4):泛滥。

 

7、淮水。原文:道(导)桐柏,东会于沂(yi2,东入于海。

译文:开通桐柏山以疏导淮河,淮河向东流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入大海。

 

8、渭水。道(导)鸟鼠同穴(xue2,东会于,又东北至于,东过ju1),入于河。

 

译文:开通鸟鼠山以疏导渭水,渭水向东与水会合,又向东北流至泾水,再向东流经过漆水、沮(ju1)水,最后注入黄河。

 

9、洛水。道(导)雒自熊耳,东北会于瀍(chan2,又东会于,东北入于

 

译文:开通熊耳山以疏导洛水,洛水向东北流与涧水、瀍(chan2水会合,又向东流与伊水会合,向东北注入黄河。

 

原文:于是九州攸同,四奥(yu4)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bei1),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征),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zhi1)台(yi2)德先,不距朕行。”

 

译文:从此,九州全都治理好了,四境之内都可居住了,九州的名山用砍削(xuē)的树木做了便于通行的标志,九州的河流都已得到疏通,九州的沼泽之地都已修筑堤防,天下统一了。六府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可征收赋税,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税赋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土壤的等级来确定的。天子将九州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还赐给他们姓氏,命令他们说:“诸侯必须把尊敬我的政教放在首位,不许违背我的行事,即不许违背我的政教。”

 

注解:于是九州攸同:于是:从此,指从九州、九山、九川治理好的那个时候开始。九州攸同:九州的山川都已得到治理。攸同:所同,即相同,同样得到治理,无一例外地得到了治理。

四奥(yu4)既居:四方的土地都已能让民众居住了。居:居住。

九山刊旅:九山指九州之山。下文九川"九泽"指九州的山、泽。刊旅:砍削(xuē)树木,作出标志,以利人通行。

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九泽既陂(bei1):既陂已经为之筑好堤防。陂:堤防,此处用作动词。

四海会同:天下统一了。

六府甚修:掌管征收各种赋税的政府部门官员都已齐备。六府:掌管征收各种税赋的官员。修:治,指齐备。

众土交正:各方的土地都可征收赋税。交:俱。 正:通征”。

致慎财赋: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

咸则三壤成赋:税赋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土壤的等级来确定的。咸:皆,都。三壤:土地的上、中、下3个等级。

中国赐土姓:中国:中邦。先秦文献所说的“中国”是相对“四夷”而言,也就是九州。赐土姓:即赐土赐姓,天子分封诸侯,给他们分封土地,赐给他们姓。

祗(zhi1)台(yi2)德先:必须把尊敬我的政教(法令、教化)放在首位。祗(zhi1):敬,尊敬。台:我,天子自称。

不距朕行:不许违背我的政教。距:违背。 朕:我,古时任何人皆可自称为“朕”,从秦朝开始才规定为天子的专称。行:政教所行,即政教的实施。

 

原文: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dian4)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zhi4),三百里纳秸(jie1)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意思是:禹下令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职责是耕种天子的土地,缴纳粮食税。

0-100里:纳总,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

100-200里:纳铚(zhi4),纳禾穗;

200-300里:纳秸(jie1),交纳谷粒;

300-400里:粟,粗米;

400-500里:米,精米。

 

原文: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ren4)国,三百里诸侯。

意思是: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 侯服的职责是执行天子的命令,侦察顺逆。把这五百里划分为3个辐射圈,从甸服算起,

0-100里(100里):是卿大夫的采邑;

100-200里(100里):是男爵的封地;

200-500里(300里):是诸侯的封地。

 

原文:侯服外五百里绥(sui2)服:三百里揆(kui2)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意思是: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该地区分为2个区域,接受天子保护,推行教化,同时也要保卫天子。具体职责和义务分别是:

0-300里(300里):设置主持文教事务的官员,帮助天子施行礼法、教化;

300-500里(200里):要加强武装警戒,保卫天子。

 

原文:绥服外五百里要(yao1)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意思是: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 服从天子政令,接受天子的约束。该地区也分为2个区域,

0-300里(300里):安置夷族,要他们接受教化,和平相处;

300-500里(200里):安置罪犯,要他们遵守王法。

 

原文:要(yao1)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意思是: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称为荒服 为天子守卫荒原地区,人口可以自由流动。该地区也分为2个区域,

0-300里(300里):居住的是蛮族,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自由流动;

300-500里(200里):可以随意居住,不受约束。

 

 

注解:令:禹下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由天子的京城向外辐射,在半径五百里的范围内称作“甸服",犹今所谓“郊区”。甸:王田,即天子的直辖领地。

纳总: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总:整棵庄稼,即连带谷穗与禾茎。

纳铚(zhi4):交纳禾穗。铚:古代的一种短镰刀,此处指用镰刀割下的禾穗。

纳秸(jie1)服:交纳谷粒。秸:去壳后的谷粒。服:衍文。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粟:粗米,没有去糠的米,不是谷子。米:去糠后的米,精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从天子京城向外辐射的第二个五百里称作侯服,是各个诸侯国的区域。侯:诸侯。

百里采:采:采邑,封地。指卿大夫的采邑。

任(ren4)国:《禹贡》作男邦”,男爵之国。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从天子京城向外辐射的第三个五百里称

奋武卫:加强武装警戒,保卫天子。

绥服外五百里要(yao1)服:从天子京城向外辐射的第四个五百里称"。要:约,约束。

三百里夷:“要服分两个层次,里面的三百里称作,安置夷族,要他们接受教化,和平相处二百里蔡:要服外面的二百里称作,安置罪犯,要他们遵守王法。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从天子京城向外辐射的第五个五百里称作 “荒服”,为天子守卫荒原地区,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二百里流:流:自由居住,自由迁徙。

 

历史上存在过侯、甸、男三服,但后来逐渐离开实际,演化成纸上文章,在《禹贡》中便,机械地规定了每五百里为一服,依次为甸、侯、绥、要、荒五服,成了完全不顾地理实际的空想的不科学的东西,以此来对全天下作出飞鸟距离式的地域区划,后来发展成《周礼·职方氏》的“九服”及《周礼·大司马》的“九畿()”,就更为荒诞不经了。2021/4/26

 

直播间

龙树老师

话题 42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