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九州”与“一尺之棰”

2021-03-1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本节概述

战国时代产生了“大九州”的概念,邹衍认为儒家所谓“九州”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九大州中各有九州,各州是大海隔绝的大陆。虽出于想像,却较符合地球实际。庄子称“一尺之棰,百取其半,万世不竭”,完全出于逻辑推理。学者辩“白马非马”。并非依靠生产发达或物质丰富,却需要思想自由。

本节内容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葛剑雄。

中国历史上有些概念,延用的时间很长,可实际上并没有成为现实。比如很有名的“九州”。现在一般的说法,特别是根据儒家的经典,那么“九州”,就是大禹治水完成以后,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便于统治管理。但实际上,根据现有的史料以及考古的发现来分析,在大禹时代不可能直接治理、管理那么大的地方,所以这是个概念。

一般认为这个概念从战国的时候逐步形成。然后,应该说是当时一些学者看到了天下要逐步统一的这么个趋势,为未来的统一的政权做出的规划,这么一个蓝图。 但实际上,这个蓝图从来没有实施过。到了汉朝的时候,实行州制,但是也没有真正划分过“九州”。

“九州”和“一尺之棰”:想象与推理

但这个概念一直沿用,比如我们知道,陆游的诗里面“但悲不见九州同”,那么这个“九州”就是全国,就是中国,就是这么个概念,一直到现在我们往往还用“九州”这个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面有些概念,他其实是始终停留在一个思想阶段,或者慢慢的是人家把这个思想就当做一个现实概念。它同样人口积极的作用,那么这些概念怎么来的呢?当然多数是有它存在的现实的,但是,还有一些呢,确实处于学者们的一种逻辑推理想象,但它同样可以起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样有它的历史上的甚至科学上的一些(作用)。 

比如说,史记里面记载了齐国的学者邹衍,他生活在孟子以后,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判断,他说,儒家所谓的中国实际上只有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国可以称为赤县神州,那么赤县神州内有这个九州,那就是大禹划分的这个九州,但是其实呢这个还不是真正的州的数目。因为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单位,还有九个,这就是九州。意思是,大禹划分的九州是小的九州,真正的九州呢,他说是大九州,就像中国赤县神州这种单位还有九个。 

那么,他说在这个州的周围都是海洋,把它包围了。所以各州之间人跟动物是没有办法相互联通的,那么这样呢才是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呢还有九个,那么在这个九州的外面,那就是一望无际的海,把它包围了,这才到了天地的边缘。这个概念真可谓胆子很大。

实际上邹衍,根据我们现有的史料来看,他的足迹没有离开过齐国这一带,不要说大九洲,还有更大的九州,他连小九州都没有能够都到。但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么概念来?其实这纯粹是一种想象和推理。 

但是我们今天看看地球的现实,他是个想象推理,但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你看地球上面一个州,那么周围呢,都是海洋包围的。我们现在讲的七大洲,五大洲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在海洋包围下的一个个的大陆。但是他(邹衍)并不是实地考察的结果,他是凭他的想象,凭他的推理,但这个概念往往比其他那些只从实际的考察出发,或者只描述自己到过的地方,应该讲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其实我们看西方的地理学家也是如此。你看当初他们思想的世界,还有思想的,在他们遥远的地方,甚至最早有人思想,地球应该是圆形的或者球形的。

他们也不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可以说在大航海以前,真正能够了解今天这个世界,不要说世界的这些偏远地方就是了解自己大洲的人都还没有,但他们怎么会确立一个大的地理概念的?其实很多也是出于想象跟推理。所以我们注意到,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已有的各种思想,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开始出现。有的甚至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原因就是在一个思想自由的时代,或者说在统治者还来不及,还不可能干预到思想跟学术的时代,一些天才的人物,他们可以凭自己的丰富的想象,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样可以有非常重大的发现。

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我们到今天都引为自豪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场合经常拿它举例的,那就是庄子所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看他当时并没有什么科学实验的手段,更没有什么今天可以看着微观世界的什么电子显微镜啊,什么***啊,这些都没有,根本影子都没有。那么他为什么敢说一尺长的一个木棒,你每天取它一半,万世不竭,永远取不完。

也就它实际上把物质可以无限地分割,这样一个基本的原理,用这几个字把它说明的。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一种自由思想的结果。他说这个话并不仅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并不通过什么科学实验,而是完全是严密的推理。你说一天取它一半,那么剩下二分之一,再取它一半,那么(剩下)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如果你说到了哪一天没有了,那么请问(另外)这一半到哪里去了呢?所以它可以万世不竭。

又比如当初那些学者还辩了一个命题,就是白马非马。看来好像诡辩,其实它是形式逻辑上一个正确的命题,对吧?

因为你白马它是两个概念,一个马一个白,那么白不一定跟马连在一起啊,对吧?白本身还可以跟其他连在一起啊,所以严格的讲“白马”这个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都连在一起都才存在。这个你白可以变,你可以变黑马,什么宝马,但是马也可以变,那白同样白云白什么就变成其他。这个看来我们一般有些人认为很没有毫无意义的事。在当时已经学者们把它从严格的逻辑推理上面来进行变革。所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术思想不受到干预的情况下面,那些人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他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发挥。

秦国之盛:吸收各类人才和移民

当然了,要把这些思想、这些概念用到实际中间去,那还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甚至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个就不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存在的这样的条件。而且当时还有一个条件呢,那就是人口,特别(是)人才,相对自由地流动。

我们知道在战国期间,更不要说在更早的春秋时间,那么面对着这样一种残酷的兼并的过程,统治者如果想保全自己,或者想进一步实现称霸扩张的愿望的话,他就离不开特殊的人才。所以当时呢,(统治者)往往千方百计的吸引外面的人才,而对这些人才本身他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条件,往往在这个国受不到重视,或者甚至认为重视不够,待遇不够,他就可以跑到另一国去。 

擅于吸收各类人才,也就是各类接触的移民,那么这个政权就有可能迅速的发展、扩张、巩固。所以这里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看,吸引人才最多的,最有效的,比较下来还是秦国。

我们看看秦国在历史上面为他作出重大的贡献,使它国力迅速强大,是他某种做到推行的,几乎都是外来的移民。我们知道商鞅变法,商鞅是谁啊?商鞅本身是魏国的人。在商鞅以前对秦国起重要作用那些人,我们看一看,都不是秦国土产的。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你看李斯是上蔡人,也是外来的;蒙典,也是外来的;赵高,也是外来的。所以这些外来的移民,他们在秦国得到了发挥的机会。但是这是不是说秦国就一定很自觉地吸收移民呢?那也还有一个现实的需要,另外也需要它的君主做出正确的决断。

我们知道这个秦始皇啊,在扫除了吕不韦集团之后,曾经下过逐客令。吕不韦曾经吸引了大批的门客,从各国吸引来,那么,秦始皇在清除了他的势力以后,曾经下了逐客令,要把这些客就是移民,都统统都赶走。 

在这个情况下,李斯就提出意见,所以现在很有名的这个谏逐客令,他跟秦始皇就提意见,其中讲得很简单,你秦国这么重视那些外来的一些特产,但是那些人呢?你怎么能够不重视外来的优秀的移民,杰出的人才呢?而且他讲了秦国历史上面,都是靠的外来的移民,靠那些流动的人才,才有了今天。那么这样呢,使秦始皇改变主意,撤销了这套驱逐令。这些人留了下来,包括李斯在内。

所以我们回顾比较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人才的流动,谁能够吸收优秀的移民,并且其中发挥的作用,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够新生。而秦国一直到秦始皇,都不断的吸收了各个国家那些人才,那其他国家或者留不住,或者没有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所以最后秦国在这里生存。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