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纪录片,纪录片分类,解说的基本要求

2021-01-1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23 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纪录片,纪录片解说,解说的基本要求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詹泽!

 

上节课我给大家讲了影视配音艺术,关于台词的训练。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讲电视纪录片解说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来跟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就是什么是记录片;

第二,纪录片的分类;

第三,解说纪录片;

第四,解说纪录片与影视、朗诵、配音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说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且用真实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一类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就是纪录片,纪录片的核心本质就是真实。

 

我们知道中国的纪录片是1905年在北京拍摄的戏剧片《定军山》,那么世界电影的产生是1895年在法国由卢米埃尔兄弟创立的,当时所拍摄的电影并不是以故事片为创作内容的,而是以纪录片为内容,卢米埃尔兄弟他们用很简陋的机器拍摄了《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等等等一些很短的纪录片,但是真实的记录了1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工作状态,再看这些并清晰的黑白色的移动画面,觉得很遥远甚至有些陌生,因为当时人们的服装、帽子、生活用品和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但是真实的魅力让人无法抵挡。

 

-------------------------------------------------------------------------------------------------------------------------------

今天的第二个话题就是,纪录片是怎么分类的。

纪录片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一直争执不同,如果依照纪录片的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有政论类,也就是政论纪录片,它是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政的纪录片。它充分的发挥了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政,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第二种是时事报道片,主要是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记录影片,它的性质和新闻片相同,但是报道的范围不止局限于一时一事,结构非常完整,比如2008年我们国家举行奥运会的时候,就可以拍摄很多跟奥运会有关的纪录片,比如名字可以叫《北京2008》,这一类是时事纪录片;

 

第三类是历史纪录片,它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记录影片,它所展现的人物和事件必须准确的来反应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胡编乱造,不能用演员来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的一些资料、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者美术作品进行拍摄,这一类纪录片非常就有文献价值;

 

第四种是传记纪录片,是指记录某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记录某一段时期的经历,它与一般的时事纪录片和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就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来扮演,扮演得再像也不真实。它也不可以虚构任何的情节和人物,必须是以历史上或者现实中某一人物的真实生平为主。很多年来我给中央电视台录制过很多这样的特别节目,在中央1套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人物传记记录片,比如说《李大钊》《董必武》等等。中央电视台10套还有一个栏目叫《人物》,我也录制了很多期的,比如说《玛丽莲·梦露》《基努·李维斯》等等;

 

还有生活纪录片,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以及状态的纪录影片。它完全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众生相,也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必须是反映活生生的真人或真事;

 

还有一种叫人文地理纪录片,它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者介绍社会风俗、城乡风貌的纪录片,我也播过很多很多这类的纪录片,比如美国的《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录过几百集上千集这样的纪录片,它的一集纪录片长度是50多分钟,我那个时候任务量特别大,一天要录6~7集,几乎没有停的时候,一边带着耳机听着里面的英文,主要是要跟汉语对位,要考虑到影片原来的解说和人物声音的一些对位,那时候工作量非常非常的大,国外的纪录片很多都是非常长的,一集都是55分钟。

 

还有一种叫舞台艺术纪录片,主要是记录舞台演出的实况的一些纪录片,有的朋友会问,给企业的录制的那些宣传片算不算纪录片,应该也算,但是它是应该偏于广告的,带有强烈的市场营销那样特色的一些纪录片,将来有机会我们可以单独来讲广告的配音和企业宣传片他们的播法、他们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今天课程的第三个要点是来讲一讲关于纪录片的解说,由于纪录片的解说词一般都是散文化的这样的写法,像政论纪录片经常会采用议论文那样的笔体和写法,像人文风光纪录片经常是以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来写的。所以在解说纪录片时,我们经常会借鉴一些朗诵散文时候的语态、语速和表现手法。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解说纪录片的时候使用的是,中声区的位置,不高不低,用声多以虚实结合为主,语速是平缓、流畅、舒展的进行,在纪录片情感表达的时候,我们的情感依据是依靠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融合与控制,如果太感性,我们就会觉得把感情太强加于人了,太外在了,所以有的时候,演员来播纪录片,解说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有些夸张。像新闻播音员来解说纪录片的时候,我们又觉得太过于平淡、刻板。因为演员更多的是感性的表达方式,那么新闻播音员又过于的客观和理性,这样都会有一些欠缺和不足。

 

所以在国内解说纪录片的很多著名的艺术家,一些解说员,他们有一部分是演员出身的,也有一部分是播音员出身的都有,他们各自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他们的理性和感性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的,所以在纪录片解说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又不能太过于外在,又不能没有情感,太平淡,听起来就会觉得特别的乏味和枯燥,所以纪录片它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它又像新闻联播一样的真实,同时又有电影、故事片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我记得很多年前我播过一部介绍二战的系列的纪录片,我记得有一段是讲德军刚刚撤出一篇废墟的波兰,发现在一个剧院的地下室里有很多婴儿的尸体,当时导演就跟我说,这部纪录片曾经有演员来播这一段的时候,就是这样说的,“朋友,这些不是娃娃,不是玩具,他们是孩子”,就觉得戏过了,太夸张了,太过于渲染了。由播音员来播,又播的有点过于平淡,他是这样的,“朋友,这些不是娃娃,不是玩具,他们是孩子”就听起来太理智了,对二战造成的伤害,这种惨痛的画面,没有表现出来。我后来解说的时候,就用了一个内心情感非常饱满但是又没有过度张扬和渲染的这样一种播法,“朋友,这些不是娃娃,不是玩具,他们是孩子”,所以说纪录片的解说不光是有一个标准的吐字归音,有一个好嗓子,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内在的一种生活的积淀,文化的积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我们人文关怀,我们内心的阅历和积淀。我记得有一位纪录片解说艺术家,他在一次讲座中就说,他说:解说纪录片最好在40岁以上的年龄段,那样播的才有味、有感悟、有回味。所以说,艺术创作不光是技巧、能力的把握,还有内心的积淀,生活的阅历,生活的感悟,这一刻是不能跨越的,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在影视作品中,解说通常是以旁白的形式对影视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讲解和说明的表达方式。那么从创作上来看,解说的创作是在电影电视的文本和影像创作之后,属于第三度创作。因为第一度创作是有了文本、拍摄的大纲和脚本;第二度就是拍摄影像,然后剪辑和制作,还有配乐等等;第三度才轮到解说员配上旁白和解说,虽然是三度创作,但是解说仍然是影视纪录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解说在纪录片的影片表现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重要。

 

1895年刚刚有纪录片,有电影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录音机,大家看到纪录片都是无声的,完全没有任何的声音,只看一些黑白的一些画面,觉得很枯燥,那么就有解说员在边放电影的时候现场进行解说,那时候没有录音。当然后来有了录音机以后,一代一代的发展,我们的声音就可以录制在影片、胶片、磁带上了,从纪录片这种形式刚一开始,解说就和纪录片紧密相连,不管是现场的还是后期的配音,我们都会觉得解说是纪录片表现形式的重要一环。作为解说员的解说,能够对纪录片在主题思想表达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根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我们知道,解说承担着介绍信息、强调细节、衔接棉花、渲染气氛、抒发感情这5方面的作用。解说是画面的衬托和补充,不要抢画面,它只属于一个从属地位。

 

在纪录片中图象具有非常复杂和多重含义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解说做引导,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影像所感受到的,解读到的含义,以及关注的兴趣点可能完全不同,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解说对画面信息进行引导和补充,所以纪录片的解说,具有表达情感和渲染影片气氛这2种不可忽视的非常重要的功能。对同学们来说,我们刚开始接触纪录片的时候,纪录片的种类很多,我们不妨选择一些画面非常美,解说词也非常美,音乐非常美的一些风光类的纪录片,可以做一些训练。这些年我在各个大学做纪录片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用电视风光纪录片《江南》的解说词来做训练,因为这部片子拍的非常非常的美,它的音乐、画面和解说词都特别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那我下面就给大家示范电视风光记录片《江南》的第一集《在水一方》的片头。

 

就从这里开始吧!

周庄、同里或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的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纪录片的种类很多,刚才只是给大家示范了一段风光纪录片《江南》的第一集第一段。我从事有声语言工作30多年来,其实录了20多年的纪录片的解说,中央电视台录了太多的栏目和太多的纪录片,目前中央电视台每周六下午47频道的《百战经典》还是由我来解说。像中央1套早期的《科技博览》《天涯共此时》《当代工人》《中华民族》,2套的《地球故事》,3套的《外国文艺》,4套的《走遍中国》,6套的《世界纪录片长廊》,当然10套的就更多了,《科学世界》《人物》《见证》等等很多很多。也给国际上很多知名的电视台做过很多大纪录片的解说,像日本NHK电视台的《故宫至宝》,日本TBS电视台的《索尼世界遗产》,美国的《国家地理》和《DISCOVERY》,还有英国BBC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很多。

 

纪录片的确有它的魅力,纪录片多种多样,从纪录片里我们可以了解感知到如此丰富多彩绚丽的大千世界,会有很多感悟,受到启发。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投资几千万,耗时3年拍摄的6集人文历史纪录片《屈原》,是我担任的解说,我觉得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这6集纪录片《屈原》对我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这里边除了要做整个的画外音解说,同时这里边还有很多屈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要朗诵、展示。我们都知道屈原是诗祖,也是几千年前著名的文学家,那个时候的古文非常的晦涩、难懂。所以这部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等等,有很多这样经典文学作品的朗诵。里边还有屈原在各个不同成长时期的内心的独白和情感表达,类似于台词的片段。所以播这部纪录片,至少在语言能力上,要有3种展示,第一就是解说,第二就是朗诵,第三是人物的台词。

 

给大家播放一小段,技术人员从央视收集的电视纪录片《屈原》中的一个小的解说片段,跟大家分享。

 

楚顷襄王十六年,楚顷襄王与秦昭襄王两次相会于汉水南北,此时的秦国已无敌于天下,出国摇摇欲坠,即将成为秦国的刀下俎,这一年离秦大将白起攻破郢都只有5年,距楚国灭亡不过60年。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将屈原推到了生命的悬崖边,这一年的夏历55日,屈原梳洗整洁,带上最喜爱的青云冠,配上装饰有宝石的长剑,穿上正式的朝服,来到汨罗江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诞生前夕,他终身奔赴乡流,用生命在南国划出了一道寒冷的光芒。

 

---------------------------------------------------------------------------------------------------------------------------------

朋友们,这节课的第四个问题,就是跟大家说一说电视纪录片解说,与舞台朗诵,与影视配音有什么区别。

 

因为朗诵艺术是属于舞台的,解说是幕后的,首先在展示方式上有很大区别。另外朗诵者是朗诵艺术的主体,最主要的我们听一个朗诵,不是来看舞台,也不是来看画面,也不是来听音乐,主要是听朗诵者的有声语言。但是纪录片的解说,它不是最重要的,一个纪录片中,最主要的是它的画面,解说是躲在画面后的,作为丛属,作为画面的补充,它不是最主要的。所以说,解说和朗诵,他们的表达方式,展示方式,位置也不一样。

 

影视配音主要塑造的是角色,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可是纪录片解说,主要是旁白,不能随意去扮演一个人物,我们作为解说者来说,一般运用的是自己的本声,我们的情感表达是根据文本、根据解说词来表达的,是根据纪录片所有的画面和里面的情节,这种客观的现实来表述的。作为解说者,不能是刻意塑造一种声音,一定是真情实感的,因为纪录片最主要的特点,它的魅力就在于真实,所以纪录片,我们的声音不是虚假的,情感都是真实的,用我们真实的声音来表达就够了。影视配音我们经常要塑造不同角色、不同年龄、男女老少、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人物,所以说,解说和朗诵、影视配音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好,朋友们,今天的课程到这就要结束了,对纪录片感兴趣的朋友们每天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训练,也可以从网速下载一些你感兴趣的纪录片的片段和解说词,有选择的进行训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很有效的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解说能力。

 

欢迎您把您的问题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谢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在话筒前展示声音魅力。好,下节课再见!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