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是元宵《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

2020-12-0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一下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名作——《青玉案・**》。

温天华书法 辛弃疾《青玉案》.jpg

  我们如果把它当作一种情诗来解读,它当然非常符合爱情中的男女那种寻寻觅觅,那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感觉。

  但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用它比拟人生的最高境界,就不只是爱情的境界,而更是人生的境界。词云: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青玉案》的这个词牌名。前些年,我还一直坚持这个词牌应该读作“青玉碗”。后来经过反复的思考,我认为还是应该读回“青玉案”"。

  说到这个词牌,所有人公认是来自张衡的《四愁诗》,其中说“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问题就在于张衡的这首《四愁诗》里,他到底说的是“何以报之青玉案”,还是“何以报之青玉碗”呢?此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四愁诗》里这个地方肯定是“何以报之青玉碗”。美人赠我锦绣段,我也要要回赠她一个,不可能赠送一个几案给她。青玉这里指独山玉,所赠应该是玉做的食器。南宋巩丰就引吕少卫《语林》说,这个“案”字乃古“碗”字,就是通古写的这个“碗”字。所以回报给美人的一定是青玉做成的碗。

  《语林》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巩丰一引用之后,后来很多人都以这个观点为依据,就把它都读成“何以报之青玉碗”。到了明代,大才子杨慎和“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就都考证过,

  认为巩丰对吕少卫的这个解读可能是有误的。我也专门向有些考古专家请教,还到一些博物馆去看,反复推敲,觉得吕少卫的说法确实有误。

  这个“何以报之青玉案”的“案”背定不是指几案,更不是小桌子。但不是几案,是不是就一定是碗呢?

  我们对古人所用的食器,仔细进行分类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喝酒要用杯子,比杯子大一点的是“碟”,碟也是装零食用的;比杯子深一些的叫作“盏”,“三杯两盏淡酒”嘛。但是盏其实是用来喝茶的。比盏更大更深一些的,就是“碗”,主要是用来装饭的。比碗更、更浅一些的是“盘”,盘子是装肉或者装菜用的。这个盘子就分两种,一种是无足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盘子就是个平底儿。但古人有种盘子,是有圆的,就像古代的“豆”器一样。有时候有三只腿,虽然很短,却是有腿的,这样一来有足的就是“案”,无足的就是“盘”。所以这里说的不是青玉做的碗,而是青玉做的有足的那种盘子,也是一种食器。当然,比盘更大就是“盆”了。

  “案”其实是食器盘子里面独特的一种,因为这个盘子可以做得很大,有玉做的,当然也可以有木质的。这个器形放大了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几案。古人对桌子的分类也有几种,桌子肯定是有腿的,那么腿短而面窄的,就叫作“几”,像我们经常说茶几、条几。桌子腿短而面宽的,就叫“案”就是由这个有腿的盘子发展来的。腿长而面阔,就是“桌”子。由此一大篇考证,我认为像这个词牌还是要读作青玉案,它不是青玉做成的碗,而是青玉做成的有足的盘子。

  好吧,就此打住,音韵、训诂太多,有时候真的会破坏诗词的意境。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元宵夜的胜景。

  宋代烟花的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了,中国人的四**明像火药、指南针,一旦发明出来,首先不用于武力和扩张,而是用于生活。火药技术的发明,使得烟花技术在两宋期间就像印刷术一样突飞猛进。元宵之夜,一簇簇的烟花、礼花飞向天空,就像吹落如雨的星辰。烟花绽放之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而人被这种闪亮的星雨所笼罩,一下子就会情绪无比亢奋,沉浸在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里。

  “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和现在的宝马车当然不一样,但是本质上也没有什么不一样,毕竟每个时代都不乏拜金的喧嚣。这里的宝马和雕车指的是达官显贵们携带家眷出行,满满的脂粉气真如紫陌红尘拂面来啊。这里不仅有视觉的绚烂,还有嗅觉的香艳。

  “风簿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风箫,一般解读为吹奏笛箫。其实细细甄别还是有用意上的差异。民族乐器里的箫,其实还分为洞箫、琴箫,还有就是排箫。那么这里的风箫呢,其实应该指的是排箫。洞箫适合独奏,排箫适合和古琴一起演奏。洞箫和琴箫的音量都不是很大,其声就像苏东坡说的“如怨如幕如泣如诉”,适合在幽静的环境下吹。而排箫呢,音量很大,音域也比较广,吹起来非常响。这里说风箫声动,当然也可以泛指,应该指的就是当时的场面非常之热闹。

  关于玉壶,古人争议很大,一说是指月亮,另外一说就是指花灯。我个人认为指月亮,可能效果更好一些。因为后面的“一夜鱼龙舞”的“鱼龙”就是指的这个像鱼像龙一样灯笼。如果玉壶也还是指花灯、指灯笼,那么就在灯笼的光辉下,灯笼在舞动,显得太平常了。

      相比之下,就不如说在月华之下,灯火辉煌。甚至人们因为沉浸在节日里头,通宵达旦,载歌载舞,非常欢乐。这种情绪,甚至都影响月亮。所以说“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就是说在**,赏花灯的这个节日氛围里头,所有你能看到的因素,无论是演奏、音乐、月光、花灯、宝马、雕车,甚至闻到的脂粉香气,都在一种狂欢的状态里。

  辛弃疾是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方面的感觉,来写元宵灯会的盛景,这正是他技法上的高妙之处。当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用上去的时候,在这种极其喧热闹的背景衬托下,最后的第六感让你蓦然回首,那种寻找,那种直觉下的第六感的寻找,才特别能触动你的灵魂,所以下片开始,作者在上片营造的**氛围下直奔主题。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子,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蝦儿”“雪柳”和“黄金缕”,都是古代女子们在盛大节日出行时,头上戴的各种装饰品。这说明辛弃疾眼中所见,满街的女子都是盛装出行,她们欢天喜地地从诗人身边走过,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荡。可是诗人这种极尽渲染之能事的描写,却是为了反衬心中的不为所动,于是盛装的女子们与各种感官的诱惑一样完成了她们作为目标诱惑的使命。

  “众里寻她千**”,诗人在人群中,在人流中,在无数的美丽女子中,找啊找啊,在有目的地寻找。他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人,所以才说“众里寻她千**”。

       那么,诗人找到了吗?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阑珊,是零落稀疏的样子,“灯火阑珊”因为《青玉案·**》已经变为一个成语,成为浓缩的精华。对于这一句,一种说法认为“灯火珊”就是指当时,灯火渐渐散尽,天空飘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的时候,已经熄灭散尽了。头上虽然有流光溢彩,而那姑娘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相较于当时喧嚣热闹的背景,姑娘站立的地方是人烟稀少而冷清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里的灯火阑珊是良夜将逝,也就是火树银花的灯会接近尾声,说明作者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寻找。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可取之处,但我更喜欢后一种说法。现在我们经常用的“灯火阑珊夜”就是说入夜之后家家举灯,就寝的时候就会关灯。那么,灯火阑珊夜指的不是说家家开灯,而是逐渐灯都灭了,说明夜深了,深夜无人时分才叫灯火阑珊夜。自万家灯火透亮,再到灯一个个熄灭这种过程就让人有一种时间上的无限感慨。当然,因为有蓦然回首在,第一种说法即便看到烟花将灭,意为灯火阑珊也无不可。

  不管怎么样,整首词最精彩的就是这一句,“众里寻她千**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珊处”。

  这首词,有人觉得是写爱情,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辛弃疾其实是用一首情词来表达对人生的追求。所以“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固然可以是一个青春妙龄少女,但也可以是诗人伟大灵魂的自喻。

  辛弃疾自幼就有坚定的报国之志,有一颗不屈的爱国之心。年轻时加入义军,擎起抗金大旗,然后渡江南归寻宗认祖。他曾突入金兵大营,生擒叛贼张安国,当时“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此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没想到的是,南渡之后,一腔报国之志却无从实现。他的抗金名作《美芹十论》、《九议》,不过是当权者案上的一维废纸。甚至他为了准备收复失地,苦练飞虎军,也终遭弹劾,阻力重重。

  当然,即使有种种阻挠、种种非议、种种现实的悲哀,辛弃疾也从未放弃过他心中报国的理想,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甚至到临终之际、病榻之上,他还大喊:“杀賊!杀贼!”现实是悲哀的,尘世是荒凉的,政治是无奈的,然而在现实的喧嚣与无奈里,那个坚定的精神自我反倒凸显了出来,这不就是“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那个我吗?爱情其实和理想、和信仰是一样的。我经常感到,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要找到你真爱的那个她,就像要找到你追求的那个我,必须在红尘里,必须在视觉、听觉、幻觉等一切喧的诱感中,坚定你的追求,坚定你之所爱。



直播间

天华书法

话题 247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