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如何从零开始塑造文学?教你掌握虚构写作创作要点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

 

你好,我是主讲老师帅小冰,欢迎和我一起参加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作者是雪莉·艾利斯。这本书中文版大约19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左右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如何提高虚构文学的写作水平。

 

给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有两个:从阅读的角度说,虚构文学的受众范围最广人数也最多。从写作的角度讲,虚构文学从内容和结构上更为自由,多了发挥空间,降低了写作门槛。所以对于写作爱好者而言,学习虚构文学创作很有必要。

 

本书的作者是雪莉·艾利斯,她是美国的一位自由作家,也是独立写作培训师,常在美国各大学教授写作。她著有《开始写吧》一系列创意文学写作指导书。这本《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囊括了大量美国当代知名作家的指导和练习,也因此被《作家》杂志列入2006年度最佳写作类书目,成为各类写作爱好者的书单常客。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分别是:

第一:写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是写作基础。言之无物就素材不足以承载想法。本书对此种常见的写作困境,提供了有效建议

第二:怎么写。作家刘震云曾说过,写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的是生活的搬运工,这个搬运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摆放。这里说的摆放,就是有了素材之后,如何去写去表达的问题。

第三:如何写好。简单来说,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也适用于写作行业。

 

好了,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看,先看第一个问题,写什么。

 

 

第一部分

 

对于虚构文学来说,写什么似乎不是最难的,因为虚构二字本身就赋予了我们足够的自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件甚至一种感觉都可以作为写作源头。这部分素材简要总结起来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了这些常规素材以外,本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几种新的素材方向,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种,探取秘密。从秘密入手,把它当作写作素材的来源,的确需要一些勇气。但秘密这两个字,天生带有魔力,会让人忍不住竖起耳朵来细听,它也有三个显而易见的优势。

 

首先就是秘密的普遍性。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有秘密,而且不止一个。它可以是尘封心底的情感,也可能是家族风波的丑闻,甚至还可能是国家民族的机密要闻。总之,秘密难为人所知,但它又无处不在。

 

其次,秘密通常又是最具有故事性或者最能引发剧烈情感的内容。人们对待秘密的态度,往往或羞于启齿,或三缄其口,这更能证明秘密通常囊括了大量不安和困惑的情绪,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秘密具有一种野蛮生长的力量,不说出来,又忘不掉,往往会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很多年,最终或大白于天下,或埋藏于尘土。学会去挖掘秘密,感受人们心中最隐秘细腻的情感,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这些,正是虚构文学的最佳养料。

 

秘密最后一个优势是能引起猎奇感。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些**小能手,她们热衷于打探小道消息,窥探他人的秘密,虽然很多人对于她们并不持一种正面态度,但是每当这些**小能手分享秘密时,大家还是忍不住去听。这是人性使然,人类的好奇心,可能比猫还重。

 

美国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通过很多个秘密交织在一起制造出了巨大的戏剧冲突。盖茨比隐瞒过往改头换面,黛西掩饰内心表里不一,连最终车祸真凶都成为了永久的秘密。还有近些年畅销全球的一部优秀小说《追风筝的人》,也是好几个人心底尘封多年的秘密最终因为一件意外揭露开来,形成了一个关于道德拷问和自我救赎的精彩故事。

 

因此,在你素材缺失内容,你可以把向外寻觅的视线收回,探寻自己的内心和过去。回忆你曾经难以诉说的秘密,以及儿时玩伴分享给你后又拜托隐藏的秘密,你当然不用将它们都大白于天下,但可以从中获得灵感,甚至将它们稍稍进行编排,就可以直接成为绝妙的素材。

 

第二种获取素材的方式,是走进照片。说到这个素材,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个物件,那就是相册。在数码照相没有普及之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这个东西。它里面插满了各种各样的照片,形成厚厚的一大本册子,合家欢聚的时候经常被拿出来翻一翻,一边看还一边兴致勃勃的讲述当时拍摄照片的情景或者照片背后的故事,仿佛时光再现。

 

即使是现在,如果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姑娘,当他们加了好友,他第一件做的事可能就是进姑娘的朋友圈,去看那些曾经的照片。为什么?因为这些照片中含有丰富的信息,可以揭示出这个姑娘过去的状态、爱好,以及她经历过什么事。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是一段当事人想要记录的光阴。一张结婚照背后可能就是一个几经分合终成眷属的故事,一张“到此一游”照也可能勾起了旅行途中令人难忘的片段。走进照片,想象你就是当事人,你看到了什么?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把它们记下来。

 

第三种获取素材的方式,是自传式写作。提到自传,你是不是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只有名人、伟人才有自传?或者只有去世的人才会写自传?其实不然。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回顾生平经历,来创作自传。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跨过漫长岁月,见识到不同的人、事,以及风景,这些都是开始创作时最好最易吸收的养料和素材。

 

很多作家都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挖掘素材进行创作,著名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顾过往,选取那些难忘的或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加上合理的虚构成分、想象元素,创作加工成文学作品。因为有了切身经历,这样创作出的东西反而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

 

以上就是书中给与我们关于素材选择的建议,包括探取秘密、走近照片和自传式写作。在素材匮乏的时候可以朝这些方向去寻找。

 

 

第二部分

 

那么如果素材有了,我们要怎么写呢?以虚构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为例,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每个要素都有不同的技法。比如在人物方面,运用人称或视角的变换可以让人物更真实,在情节方面,制造冲突或者不协调则是创造戏剧性的前提。对于环境,强化背景反衬和留意细节描写这两种技巧都能帮助环境更好的烘托主题,推动发展。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围绕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三要素,除了惯常写作方式,还有哪些技巧可以学习和运用。

 

第一个技巧是关于人物视角和心理距离方面的。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戴维·洛奇在他的《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将视角称为“可能是小说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可见视角的选取对小说的好坏有着巨大影响。

 

我们来听一组例句,体验一下视角不同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第一句:“杰森走出了屋子,走进了暴风雪。”

第二句:“杰森痛恨暴风雪。”

第三句:“天哪,他是多么痛恨这该死的暴风雪啊!”

 

第一句,平铺直叙的视角,让我们感觉不到太多情绪。第二句,我们开始走进杰森,知道他对暴风雪的感觉是痛恨。第三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杰森的情绪,我们甚至听到了他内心的声音。

 

由此可见,视角不同使人物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也相差很大,而心理距离直接关系到读者是否有共鸣能共情。

 

因此,我们在创作时要尽可能选取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视角,拉近人物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第二个技巧是从对话入手。说到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在很多经典名著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展现。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和众人的那段对话。

 

情节是孔乙己来喝酒,其余人取笑他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于是孔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有人说:“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便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段对话之所以精妙,就在于即便不知道前因后果,或者孔是何人所做何事,仅单凭那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就将一个穷酸迂腐却又令人心生同情的书呆子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我们在创作人物时尽量避免平铺直叙的自说自话,而要善于运用视角和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令读者感同身受。

 

说完了人物,我们来看情节。情节主要包括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个好的小说结构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情节质量,更好的表现戏剧性和冲突感,进而提升整部作品的可读性。

 

那么在结构方面,大家觉得最难的是哪部分呢?很多作家之前都表达过,最难的应该是把握整体结构。它需要作家在整部小说动笔落地之前就有一种宏观的,全面的统筹能力,最好能站到故事背后,来识别或安排故事的发生时间,规模程度和发展方向。

 

如果整体概念把握的不够好,那最终的作品很有可能笔墨不均,重点不明,或者需要反复修改,费时费力。那么这种能力如何提高呢?我们可以运用书中提供的“故事板”这个技巧。

 

这个技巧简单且实用,主要是让大家在动笔前,先将构思中的场景和情节简单的通过绘画或文字记下来,想到哪儿记到哪儿,不用做删减和修改。待我们积攒了一些数量的故事板之后,再把他们进行排列整合。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最初预想的思路可能不是最好的,有些甚至不合理,还可能发现有些故事并没有叙述的必要,或者有些情节还不够饱满需要增加更多内容。

 

其实这个方法和拍电影的手法非常相似。大家可能都知道,电影并不是按照最终电影播放的顺序线性拍摄的,而是在开拍前,会把剧本以故事板的形式呈现出来,拍完所有故事板的内容再根据一定顺序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最终成为我们看到的电影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故事板能够最大限度帮助作者梳理脉络,建立全局观和整体观,在具备这种能力下创作的小说作品才更连贯更完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在和同道好友聊起某本小说时,一般都会对书中的某个人物念念不忘,或者聊起来某个情节滔滔不绝,但很少特意提到书中的环境描写。

 

但事实上,环境和背景对小说的主线有着难以忽略的烘托效果和推动作用。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只是江河湖海、花草树木这种自然界的环境,还涵盖了故事发生地的风土人情,社会现状乃至时代背景等等。

可以说环境就是能够让整部小说顺理成章发生的基础,让情节得以正常发展,令人物可以合理存在。

 

很多人觉得环境描写需要大段大段的才可以,场面才足,其实不然。海量的环境描写很多时候反倒令人觉得是没有意义的辞藻堆砌,甚至在阅读时会直接跳过。

那么怎样利用环境烘托主旨但又不喧宾夺主呢?书中提醒我们注意细节的力量:

 

想想看,当你看到“茶水从银制水壶中缓缓倒出来,晶莹剔透的酒杯反衬着吊灯的耀眼光芒”,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阶级或特权相关的内容?

 

而在看到“参加某个只许白人入内的私人晚宴,而里面的服务员全是黑人”时,会不会也联想到种族歧视相关的嫌疑?

 

这些就是环境描写的力量,利用了我们对环境的定向思维,它并不需要长篇巨幅,最重要的是找到环境和人物或情节之间密切相关的切入点,这也是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精髓。

 

以上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重点,我们讲解了可以通过人物视角和心理距离、运用书中提供的“故事板”等方法技巧来进行小说的创作。

 

 

第三部分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除了常规素材以外还有哪些新鲜的方向可以尝试,在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又有哪些技巧可以运用,那接下来就要学习如何把这些知识化为己用了。

 

秘诀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练习。就像老话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练习,既有帮助我们打开脑洞提高想象力的,也有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技巧的,这些练习有别于语文课上做的传统写作练习,常常会令人耳目一新。

 

先来听听针对提高想象力有什么好的练习:

 

雨果曾经说过,每个墓碑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的确,人虽然故去了,但故事却曾经实实在在的发生过。虽然我们不能真的让他们死而复生,但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们有话要说的工具,或者说一个故去的人选择你做代言人,经你口述或记录把他的故事讲出来。

 

这个练习方式在书中被称作 “让死者说话”。听上去有些怪诞或离奇,但它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就是尽情发挥想象。

 

先用一两天的时间去构思这个人,比如他是做什么工作的?闲暇时喜欢做什么?他最爱吃什么?他是因为什么去世的?他生前的爱人或好友是谁?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等等越详细越好。

 

然后尽量让自己相信一些异常的,超体验的事情开始发生,进入和死者沟通的状态,最终把自己的声音忘掉,把他想说的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最终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说完提升想象力,我们再来看看有关视角的练习。一般来讲,大多数人写作都习惯第一人称顺序的手法。因为这是我们的真实视角,最习惯也最舒服。但有时候我们不妨试试使用成长的视角,即第一人称倒叙,书中给这样的练习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天使回望”。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先找一件你最尴尬甚至最不道德的事,而且最好是多年以前发生的。然后先用当时的身份去描述这件事,如果你当年是个孩子,就用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去写。

 

接着我们换一个视角,用现在的身份去重新回想和审视这件事,就会发现有些问题可能远不如你当年认为的那么严重或者比那更糟,也有可能会发现当时不理解的事现在已经可以理解甚至接受了。这其中的差别就是成长的力量,也很可能是最能打动读者的部分。

 

说完视角,我们再来说说帮助提高小说语言生动性的两个练习。

 

第一个是分层扩展练习。这个方法和我们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做的句子扩展练习有些相似。举个例子,我们先写一句基础的主谓宾结构的话:他走进教堂。

 

然后我们试着给这个句子更多的信息,把单句变成复句。比如变成:他默默地走进阴暗残旧的教堂,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下一句,我们加入更多的元素:查理摸了下插在上衣内兜的手枪,默默的走进这座曾经带给他屈辱的阴暗残旧的教堂,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但当他看到教堂前方的布道台时,脸上的肌肉还是抖动了一下。

 

很明显,第三句开始令读者产生联想和期待,愿意去探究为何他要持枪,他和布道台之间又有什么故事。

 

就这样,通过分层练习可以把简单的五个字很容易地变成一个有感染力的段落,让小说读起来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第二个可以提高小说语言生动性的是通感练习。我们先来听两个句子感觉一下:

第一句:我妹妹的声音像令人难忘的格瓦纳的音乐,悦耳动听。

第二句:我妹妹的声音像装在银色水壶里的山涧溪水,清澈通透。

怎么样,是不是第二句的表达更能够令你想象甚至感受到妹妹音质的清脆动人?

 

这种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修辞就叫通感。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通常会产生令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的效果。同时这种不同寻常的表达也会让读者注意到作者新颖、出乎意料的视角。

 

我们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可以多尝试做通感明喻练习,调动多方位的感官来表达。长此以往,它能够激发你的感官,充实你的想象力,最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的文字。

 

 

好了,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在创作虚构文学时,素材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除了从身边事常见事就地取材,还可以探取秘密,走进照片,甚至“让死人说话”,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作素材的来源,启发我们从中发现值得书写的内容。

 

其次,我们说到了怎么写。在塑造人物方面,我们要注意发挥视角和对话的力量。进行多方位视角尝试,选择拉近读者心理距离的那个。同时尽可能通过对话去表现人物,增加人物的立体感。在情节方面,可以通过故事板的技巧帮助梳理整体结构,站在故事背后去谋篇布局,有助于故事的完整和连贯。在环境和背景方面,尽量多的通过对于环境的细节描述来展示烘托主旨,让环境既不喧宾夺主又能“润物细无声”。

 

最后,我们说到了怎么去提高。没有捷径,就是练习。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实操的练习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可以用“让死者说话”的练习来给想象力插上翅膀,用“天使回望”练习来选择一个能够更好表现故事的视角,通过分成扩展练习来由简入繁打造一个个有感染力的小段落,通过通感练习来提高作品语言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开始写吧!虚构文学创作》和我们之前讲到的《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是姊妹篇,它们分别聚焦于两个不同的写作范畴,因此有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要求,也有不同的技巧和练习方法,但传递的核心观点都是一样的:一是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二是写作是需要练习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看写什么,怎么写以及怎么提高。这套书虽然是中国首次引进的创意写作教科书,但它丝毫没有教科书的中规中矩或长篇大论,反而更像是一本适合随身携带随时翻阅的写作灵感小册子。那数十个精彩有趣的练习和多位优秀作家的指点似乎在告诉你:在虚构文学创作的路上,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帅小冰,这是为你解读的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系列丛书里的第18本书,祝你虚构文学创作方面有所收获,我们下节课再见。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