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真正入门文学?让你在文学书里读出生动趣味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作者是托马斯·福斯特。这本书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3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学会文学教授的阅读方法,把文学书读得更深刻,更有趣。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所谓名著,就是人人都认为应该读,但谁都不读的书。一方面,我们知道,在许多经典的文学书籍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对普通读者来说,在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之外,很难读出这些书里的深层含义。这就造成了这种想读又读不下去的矛盾。

 

其实,文学也是有一些规律的。这一点,经过大量阅读的文学教授们是最了解的。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中,作者就通过20多个小诀窍,对300多部作品的解析,把文学教授们阅读文学的三大法宝详细地介绍给我们。

 

一位豆瓣网友把这三大法宝形容成“语文的数学公式”,非常形象,可以说如果你掌握了这套“数学公式”,文学就会变得十分简单。

这本书中谈到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歌曲、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学形式,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那些通俗易懂的作品,都很有深意,那些看起来深奥的作品,也很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福斯特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文学教授,他的课程在美国是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这本《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是美国常春藤大学的指定读物,与它的姐妹篇《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一样广受欢迎。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就为你详细讲述阅读文学的三大法宝。

 

第一,理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寓意与象征;

第二,发现文学作品中的通用模式;

第三,找到文学作品原型的共通点。

 

希望通过这些解读,能帮助你学会文学教授读文学的方法,让你从此爱上文学。

 

(插入知识卡片)

 

第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先看第一件法宝,文学作品中的寓意与象征。

 

对于象征,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从小熟悉的作家鲁迅先生,就非常擅长这种手法。

例如在他的小说《药》中,主人公老栓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象征了人们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了极度愚昧和麻木的精神状态。

各种诗词中也充满了象征,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借用月亮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再比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用比翼鸟和连理枝来象征缠绵的爱情。

 

西方名著中的象征也有很多。事实上,作者对象征的解析占用了这本书里最多的篇幅,象征的载体也多种多样,包括暴力、飞翔、季节、天气、长相、疾病、性等等。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暴力和飞翔的象征意义。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他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熄灭吧,熄灭——》,讲的是在一个伐木场里,众人都很忙碌,一个农村小男孩正在用电锯干活,听到家人来叫他吃饭。

电锯突然跳过来,切掉了男孩的手,男孩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众人看到男孩没救了,都继续去忙各自的事了。

 

毫无疑问,这首诗真实地描述了伐木场日常的忙碌,在这忙碌中暗藏着许多危险,小男孩就死于其中的危险之一:暴力。

然而,文字的暴力不仅仅是暴力,它还代表了这个世界对一个普通小男孩死亡的漠视,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热衷于置人类于死地。

 

(插图01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有一段词,“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

《熄灭吧,熄灭——》这首诗的标题正是出自于莎翁的这段台词。这个标题不止暗示了男孩的死亡,也暗示了整个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作家弗罗斯特用暴力来形容人类在宇宙中就像孤儿一样,独自面对死亡这一个最终的命运。

 

说完了残酷的暴力,我们再来说说轻松一点的载体——飞翔。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著名小说《所罗门之歌》,引入了黑人会飞的古老神话,讲述了出生在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的男主人公奶娃,因为家庭中充满矛盾,想离开家独立生活。

他的父亲告诉他在故乡有一袋金子,主人公为了寻找金子南下,最终搞清楚了自己的家族来历,并获得了成长。

 

奶娃的曾祖父所罗门,为了逃避奴役飞往非洲,本来想带走最小的儿子杰克,但不小心把杰克掉落了,使杰克陷在了奴役之中。

在这里,所罗门飞往非洲代表着逃离被奴役的命运,获得自由,也代表着回到“故乡”。

 

奶娃的姑姑彼拉多,是一位有爱心的人。她死后,一只鸟飞来,抓起一只耳环盒飞走了,在盒子里,放着彼拉多的名字。奶娃忽然意识到,在所有人中,姑姑彼拉多是唯一会飞翔的人,即使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地面。这里的飞翔指的是灵魂的自由,是这位在道德上纯净的姑姑,精神层面上的自由自在。

 

飞翔往往代表着自由,但也不总是这样。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在她的作品《马戏团之夜》中,塑造了一位真正长着翅膀的人物。

女主人公飞飞擅长于飞行表演,她的这种天赋让她在全欧洲的马戏团和音乐厅广受欢迎。在舞台上,飞飞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但她的自由仅仅局限在舞台,离开舞台,她就变成了一个怪物。

因为翅膀让她与众不同,她没办法融入到人群之中。从另一方面讲,她的翅膀也成为了她的牢笼。在这里,飞翔成为了一种反讽,作家安吉拉·卡特用飞翔作为手段来嘲讽自由和囚禁。

 

除了暴力和飞翔以外,文学作品中象征的载体还有很多,比如天气,雨常常象征着洗礼、新生;雾常常预示着一种混乱;雪意味着冰冷、纯洁,有时也像毛毯一样温暖。

再比如季节,春天总是代表着生机、童年、青年;夏天代表着热烈、奔放、激情、成年;秋天意味着收获、疲倦、凄凉、中年;冬天代表怨恨、死亡、老年。再比如疾病,心脏病可能预示着人物的道德败坏;瘫痪可能代表人物的麻木;肺结核时常代表生命的消耗,等等。

同一个载体,在不同作家的手下,可能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总之,象征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当我们看到这些载体,期待的事情却没有发生,反讽就出现了。比如,外面下着雨,刚出生的孩子却夭折了;再比如女主人公和坏蛋一起吃饭,坏蛋祝她身体健康,却在饭后杀了她;

还有,驾驶员开车撞上交通指示牌,因为系了安全带没有受伤,可是随后,还没等他解开安全带下车,指示牌掉下来砸死了他,而指示牌上写着:安全带,保安全。是不是很讽刺呢?

 

说了这么多,可能你一直有个疑问,这些象征意义是不是我们读者想多了呢?作家们到底是不是这么想的?作者福斯特教授在这本书里明确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我们想多了。

 

(插图02

想想作家们是怎么写作的呢?首先,从作品内容上看,作家们要考虑到架构、细节、发展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牢牢把握住每个点;其次,我们看到的短短一页纸,往往耗费了作家巨大的心血。

 

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越是伟大的作品,这个过程可能越长。

 

海明威在1936年写了一篇散文《海湾深处》,在这篇散文里,他就完成了《老人与海》的雏形,但是直到1951年,他才开始写《老人与海》,从1936年到1951年,这个故事在海明威的心里酝酿了整整15年。作家们写得这么艰难,难道他们的作品会单纯吗?

 

好了,我们在上面以暴力和飞翔作为例子,详细讲述了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如果读不懂这些象征,我们也读不懂一个好故事,如果读懂了这些象征,我们就与作者一起参与了创作,发现了作品中更深刻的含义。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件法宝,文学作品中的通用模式。

 

第二部分

 

模式,其实就是套路,在电视电影作品中尤其常见。比如说到偶像剧,那就是普通姑娘和成功人士谈恋爱的故事;

 

青春偶像剧,就是在讲学生时代朦胧的好感,而且初恋一般都会分手;关于超级英雄的电影呢,英雄们总要度过一段迷茫的,失去超能力的人生阶段。

 

(插图03

2017年底,上映了一部非常受欢迎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它的故事是这样的:小男孩米格热爱音乐,但他出生在一个严格禁止音乐的制鞋世家。

因为偶然碰触了一把吉他,米格进入了亡灵界,只有在太阳升起之前,得到一位去世的亲人的祝福,他才能重返人间。为了得到祝福,米格在亡灵界流浪汉埃克托的帮助下,去寻找他心目中的高祖父,已故的歌神德拉库斯。

在这次旅程中,米格经历了欺骗、逃亡,最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亲人,同时也发现了亲人的可贵,意识到亲情是多么宝贵,回到人间的米格发自内心地融入了家族,享受家庭的温暖。

 

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一个追寻的故事。作者福斯特教授认为,只要满足五个要素,就是追寻的故事。

这五个要素是:一位追寻者、目的地、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在《寻梦环游记》中,小男孩米格就是追寻者,目的地是亡灵界的亲人身边,声称的原因是要得到亲人的祝福,与歌神德拉库斯之间的战斗周旋就是他遇到的挑战,最后,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是懂得了亲情的珍贵。

 

在追寻的故事中,主人公往往是一个年轻人,他一般不知道自己在追寻,他在途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真正的原因总是受到教育,获得成长,认识自己。

当你读到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年轻人踏上了旅途,就要想一想,这是不是一个追寻的故事呢?

 

说完了追寻,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溺水。记得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吗?主人公安迪最后就是从下水道爬出来的。那么水能带来什么呢?

 

美国作家朱迪丝·盖斯特的代表作《普通人》中,有一对兄弟,哥哥身强体壮,是游泳明星,妈妈的骄傲,弟弟弱小,笨手笨脚,没有安全感,妈妈也不喜欢他。

有一天,兄弟俩去密歇根湖划船,遇到风暴,强壮的哥哥淹死了,弱小的弟弟却活了下来。从此弟弟生活在内疚中自我折磨,甚至于试图自杀。

他认为哥哥才应该是活着的人,妈妈和游泳教练也无数次地提醒他这一点。在心理医生和爸爸的帮助下,弟弟渐渐意识到,他才是更强的那个,他虽然成不了像哥哥一样的运动明星,但是他在逆境中更有韧性,能始终抓着船舷不放手。于是,过去的弟弟消失了,他获得了重生。

 

当然,不是所有进入水中的人物都能脱胎换骨。露易丝·厄德里克的杰作《爱药》中有一段,讲一位越战退伍兵小亨利·拉马丁,患有战后创伤性应激障碍。他与弟弟莱曼合买了一辆红色雪佛兰敞篷车,莱曼开着这车出了车祸,车被撞得面目全非,但是小亨利居然把它修好了。

之后,两人开着车去洪水泛滥的河边野餐,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突然,小亨利向河中心冲去,随后就消失了。莱曼觉得自己救不了哥哥,但觉得车应该跟着哥哥一起走,所以他发动了车子,把车推进了河里。

 

(插图04

这段故事听着有点怪异,不过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小亨利溺水身亡这部分。事实上,小亨利不仅仅是淹死了,他是主动选择了走入河中,他选择的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其实,小亨利从退伍时就已经在精神上死去了,因为患有战后创伤性应激障碍,他总是做噩梦,没办法融入到新生活中,处理不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作家在这里安排一种方式,让小亨利的肉体随着他的精神一起退场。于是,这个人物自己选择了消失的方式,被水冲走。

 

在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和水有关系的情节。进入水中的人物,不是溺水而死,就是获得了新生。

 

还有一类故事,叫做“再不改变就来不及了”。一般主人公的年龄都不小了,在某个重要的领域做得很差。他曾经遇到过几次成长改进的机会,但都错过了。

年龄和周围的环境带给他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时又有最后一次机会来到他眼前,就看他能不能抓住了。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短篇小说《桑尼的布鲁斯》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篇短篇小说中,主角是兄弟俩。哥哥是一位保守的数学老师,弟弟桑尼酷爱爵士乐,因为吸毒被抓,成长过程很叛逆。

兄弟俩之间互相都不理解,哥哥不明白到底是什么让弟弟沉迷音乐,是什么让他去吸毒。桑尼出狱后,回到俱乐部演出,哥哥破天荒地第一次去听他的演奏。

当哥哥认真地去听那些优美的音乐时,他听出了其中深沉的情感,听出了快乐和痛苦。他为弟弟点了一杯威士忌,表示自己的理解和接纳,弟弟接过威士忌喝了一口,把酒杯放在钢琴上,表示接受。兄弟间达成和解。

 

小说围绕哥哥的情感展开,他从来没有理解和同情过弟弟,也没有在弟弟入狱时去看望过,在兄弟情谊方面实在做得很差。哥哥的女儿夭折后,弟弟曾写了一封慰问信,这让哥哥更加愧疚。弟弟演出时,哥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接触陌生的爵士乐,这些环境对哥哥都造成了压力。最后哥哥抓住了机会,在兄弟情谊上获得了自救。

 

好了,我们在上面详细为你讲述了三种文学作品中的模式,一种是追寻的故事,一种是人物进入水中,要么淹死,要么重生的故事,还有一种是再不改变就来不及了的故事,这是阅读文学的第二大法宝。当我们读的越多,能识别出来的模式也就越多,如果我们发现了某个模式,就发现了作家的意图,也很有趣是不是?

 

第三部分

 

阅读文学的第三件法宝,是记忆,也就是说,当我们读到某一件作品时,总会发现见过相似的情节,这也是文学的趣味之一。直接地讲,就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

 

(插图05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美国作家蒂姆·奥布赖恩写了一本书《追寻卡西艾托》,主人公保罗·伯林是在越南作战的士兵,他的战友卡西艾托当了逃兵。保罗在夜里站岗时,一边回忆战争中的经历,一边想象着自己跟着追寻小队去追卡西艾托。在想象中追卡西艾托的路上,保罗和战友们掉进了一个洞里。

 

注意了,掉进一个洞里,你想到了什么?《爱丽丝漫游仙境》是不是?爱丽丝掉进洞里之后,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她遇到了一系列神奇的怪事。

事实上,《追寻卡西艾托》也是这么发展的。士兵们掉进洞里,发现了越共挖的纵横交错的地道,遇见了被囚禁的越南军官,还发现了一只观测镜,通过这面镜子,保罗能看到真实的战争场景,能看到他的过去。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保罗还在想象中遇到一位越南姑娘,叫莎琼翁云。保罗的这位梦中情人,原型来自于萨卡加维亚。你可能对萨卡加维亚不熟悉,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萨卡加维亚是印第安人,是一位传奇的女性。

她和丈夫带着幼儿,为美国探险家刘易斯和克拉克率领的远征队担任向导和翻译,帮助他们完成了旅程。《追寻卡西艾托》中的莎琼翁云像萨卡加维亚一样,有着棕色的皮肤,说着不一样的语言,领着保罗一群人,知道应该往哪儿走。

她坚强,善解人意,又知道方向,正是保罗需要的人。她的出现,也说明保罗迷失了方向。

 

就像《追寻卡西艾托》这部作品一样,文学中处处充满了对其他作品的借鉴和引用,在文学领域,这种情况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互文性。

 

作者福斯特教授甚至说,世间只有一个故事。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这一个故事,也都是这一个故事的补充。具体到西方文学,那些故事基本都出自四个地方,莎士比亚的作品、《**》、儿童文学和神话。

 

说到莎士比亚,大部分人都知道,哪怕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也听过某些作品的名字。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剧本《驯悍记》,就被改编过无数次。

比如百老汇音乐喜剧《吻我,凯特》,后来还被搬上了大荧幕。电视剧《蓝色月光侦探社》中也有它的影子。许多文学作品的名字,都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剧本,比如我们在前面说到的诗《熄灭吧,熄灭——》。

 

(插图06

莎士比亚的影响力,不止于他的作品,还有出自于那些作品中的名句,比如来自《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来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姓名算什么?把玫瑰称作另一个名字,气味同样芬芳”。只要作家们引用这些话,根本不需要解释它们来自于谁,我们就会马上点头表示同意。

 

《**》里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但是我们都知道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福斯特教授正好分析了这样一个故事,那就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十岁出头的小男孩,一直简单安稳地生活着。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女孩,让他砰然心动。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的感情,他所处的环境对这种感情也有一些禁忌。

女孩想去集市,也就是阿拉比这个地方,但因为学校要静修去不了,男孩就答应替她去买点东西。

经过一些波折后,男孩终于来到了集市。这时,大部分摊位已经打烊了,男孩找到一个还没打烊的摊位,看摊的姑娘正和两个小伙子打情骂俏,这让小男孩心里很不舒服,同时,姑娘对小男孩很敷衍,小男孩转过身,因为沮丧和羞辱哭了。

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感情并不比他们的更崇高,他只是帮一个普通的女孩跑腿,女孩可能根本没把他放在心上。

 

这个故事和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这个故事讲的是童真的丧失,失去了童真,就是失去了伊甸园的单纯美好,就失去了上帝的恩宠,而且这种失去是不可逆的。

 

对于儿童文学,我们就非常熟悉了。比如前面提到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再比如童话故事《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等。事实上,很多偶像剧都来自于灰姑娘的故事,里面又高又帅的男主角自然是白马王子了。

 

作家们为什么喜欢借鉴儿童文学呢?因为这些故事被人熟知。我们从最早能听故事开始,就知道它们了。作家们也许是把整个故事进行改编,也可能只借鉴其中的一部分,无论如何,故事中只要提到巫婆,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反面人物,提到白马王子,说不定作家要开始反讽了。

 

(插图07

神话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每一个群体特有的重要故事,比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作品《所罗门之歌》,作家托妮·莫里森是黑人,她引入的就是黑人群体的神话故事“黑人会飞”,每位作家都倾向于回到自己的故乡寻找他们那个群体的故事。

 

第二部分是希腊神话,希腊神话就像童话一样,融入到了西方作家们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神话中的故事更宏大,讲述了人类的四种伟大斗争,那就是:与天斗、与神斗、与人斗、与自己斗。这些故事给作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思路。

 

那么这唯一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呢?福斯特教授说,这个故事讲的是所有的一切。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故弄玄虚的味道,其实,他的意思是,这个故事讲得就是我们自己,讲得是做人的道理,这就是所有文学作品的核心。

 

既然作家们都在借鉴,阅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我们读者既需要陌生感,也需要熟悉感。作家们吸收老作品的信息,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互文性,是作品之间的对话。当我们读到熟悉的桥段,会有一种兴奋产生,就像他乡遇故知,因为这种重复,那些道理更有了力量。我们越是能看到这种对话,越是对两部作品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好了,以上为你详细讲述了阅读文学的第三大法宝,记忆。西方文学作品在莎士比亚的剧本、《**》、儿童文学和神话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我国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有一本著作《书读完了》,其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先生说: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那么我们去读了这些基础的书籍,是不是也就找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那个故事呢?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读到文学作品时,一般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已经很好了。如果想读得更深刻,读出更多趣味,可以学习一下文学教授们总结出来的阅读方法。

 

阅读文学有三大法宝。第一件是象征。文学作品通常都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我们用暴力和飞翔作为例子,探讨了这些载体包含的深刻含义,象征的手法在文学中被广泛地使用。

 

第二件是模式,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很多固定的模式。最常见的就是追寻的故事,人物掉入水中后要么淹死,要么重生,还有成年人抓住机会想要改变的故事。识别出模式,能发现很多文学的乐趣。

 

第三件是记忆,世界上没有完全原创的文学作品,所有的作品交织成了一张大网。西方文学作品一般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儿童文学和神话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我们既需要陌生感,也需要熟悉感,来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

 

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两点。第一点,一切都有例外,比如主人公踏上旅途,也可能只是去上班而已,并不是追寻;第二点,如果我们发现,象征的意义与原本的意义相反,本来要出现的模式没有发生,作者可能就在反讽了,反讽压倒一切。

 

作为普通的读者,我们可能没办法马上把这三件法宝用起来,但是,阅读就像骑自行车、游泳一样,随着练习越来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容易地发现那些彩蛋,阅读也变得越来越有趣。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这是为你解读的“普通人必学的自我增值课”系列丛书中的第10本书,祝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有所收获。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