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如何从零开始塑造文学?教你掌握非虚构写作创作要点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

 

你好,我是主讲老师帅小冰,欢迎和我一起参加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开始写吧!非虚构文学创作》,作者是雪莉·艾利斯。这本书中文版大约30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如何提高非虚构文学的创作水平。

 

那什么是非虚构文学呢?我想大多数人对诗歌、散文,小说,自传等很熟悉,但较少接触非虚构文学这种体裁。

 

其实我们经常看的报告文学,特稿,深度报道就属于非虚构文学。近些年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奖项授予非虚构文学作品《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就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如果想在写作这条路上扩宽视角的朋友们,学习一下非虚构类写作是很有必要的。

 

本书的作者是雪莉·艾利斯,她是美国自由作家,也是独立写作培训师,在美国各个大学教授写作课。著有一系列创意文学写作指导书,除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非虚构文学,还有虚构文学,影视文学等,都在写作领域广受好评。

 

好了,介绍完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就来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3个重点内容。分别是:

 

第一:写什么。很多人在写作时总觉得没有素材,没什么值得写的,这本书针对这样的创作困境给予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第二:怎么写。说起写作,很多人都觉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需要天赋异禀,但其实人人都可以写作,只要你能掌握一些技巧,就会让文章更受欢迎。

第三: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一言以避之,就是“练习”。熟能生巧是写作领域颠扑不破的真理,同时练习方式要简单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和针对性,本书就提供了很多耳目一新的实践方法。

 

(插入知识卡片)

 

第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开始讨论。先解决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写什么。

 

非虚构文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一般来说,它是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行为,主要包括传记、回忆录,散文,游记,特稿,深度报道等。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写实性强,因此对现实素材要求较高。

 

在一次线下写作课上,我听见旁边的两个同学在聊天讨论未完成的作业,其中一个说自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做好了一切准备打算奋笔疾书,但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另一个立刻表示深有同感,还总结说是自己的生活太无趣平淡了。

 

其实很多写作爱好者都有这种困境。

 

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注定有趣的主题,也没有什么是一定无聊的内容。就像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作也是一样,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意识不到素材就在你身边。

 

首先,我们可以从身边事,常见事出发,尝试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大家还记得小学时作文最常见的题目吗?对了,大概就是“我的妈妈”,“春天来了”,“记一次秋游”这些。这些作文题就是我们的身边事,常见事。

 

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身边事或常见事最熟悉,最容易描述清楚且感受最深,这点对于核心是接近事实或还原事实的非虚构文学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去看那些获奖的作品,很多都是记录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

比如2017年普利策特稿奖作品《战士》,就是通过记录一名海军陆战队员从服役到退役的生活,揭示出参战经历对他人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唤起了人们对退役军人问题的关注。正如法国文豪雨果所说,每个墓碑下,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其次,我们可以从新闻或者关键事件入手。由于通信和互联网的发达,新闻总是会第一时间传入我们脑海,每一个触动我们的新闻如果探究它背后的故事,都可以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创作素材

 

比如从全球范围来讲,经济衰退,恐怖主义,局部战争,非法移民,种族歧视,环保主义,女权问题等等,这些典型新闻背后都有着值得挖掘和书写的价值,每年的普利策非虚构类或者公共类奖项几乎都会从这些题材中产生。

 

(插图01

在这些新闻中,影响最大波及最广的事件就是关键事件,我们可以回忆一下那些曾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事。

 

比如911事件,非典爆发,四川地震,北京奥运,日本海啸等等。在这些事件里,那些亲历者的故事,那些持续产生的影响,那些触动我们的瞬间等等都是素材的好来源。

 

再次,我们还可以从情感触动入手。情感是文学史上亘古不变的主题,是文学素材中的常青树。从简单直接的本能,到复杂隐晦的情感,总有一个点可以触动到你,进而可能引发你的思考和创作灵感。

 

在英国卫报评选的5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里面,有一本叫做《奇思年代》。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丈夫的突然离世后自己在深受打击和悲伤时期的精神生活。

爱情和死亡都是典型的能引发情感触动的题材,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找其他的那些永恒却又普遍的情感。

 

除了与他人的情感关系,我们也可以剖析自己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始终存在但又难以言说的部分,一位非虚构文学作家将这种困惑和矛盾的时刻称之为“梅鲁洛时刻”。

之所以这么称呼,原因是一个名叫梅鲁洛的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到了一个令他模棱两可且想要回避的问题,他当时草草敷衍了过去。

但过后他觉得应该认真对待这种不适感,于是他仔细剖析自己内心,坦率的面对自己,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他纠结,最终围绕这个原因写出了一篇佳作。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从环境或地点入手。地点是一副有意图的世界,能够给人意想不到的灵感。

 

举个例子,提到巴黎,你会想到什么?对了,即便没有去过巴黎的人,也能想到各种与时尚,浪漫和艺术相关的信息。

 

那说到莫斯科呢,脑海中联想的可能就是庄严肃穆,充满历史感和革命气息。平日里,我们看到一个烂尾楼,大多会有经济衰退或者犯罪现场的联想闪过,而看到一片白沙海滩,则更容易脑补一幅悠然度假享受人生的桥段。

 

很多时候,环境或地点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察觉到的。在我们素材枯竭的时候,可以选择走一走看一看,甚至亲自去触碰一些东西,总会给你一些启发。

 

第二部分

 

以上就是书中给予我们关于素材选择的建议,在素材匮乏的时候可以朝这些方向去寻找。那么如果素材有了,我们要怎么写呢?除了惯常写作方式,还有一些技巧可以运用。

 

比如为了增加真实性而留意细节,描写细节这个技巧。对于非虚构文学来说,真实非常重要。为了力求真实而编造谎言在非虚构文学创作中是绝不被允许的。这是许多文章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插图02

但是是否只要真实记录事实就足够了呢?答案是不行。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第一句,“我的爷爷已经去世5年了。这五年里我时常想起他,思念他。”

第二句,“洗得发白的前进帽已经不再挺阔,帽檐边缘一小块儿破损处隐隐约约露出塑料板或纸板之类的东西,帽子里面一周的贴布也被汗渍浸染的看不出底色。我拿起来试着戴上,软塌塌的的罩在头上,但我仍然舍不得放下,因为这是爷爷戴了半辈子的帽子,也是他留下的唯一遗物。”

 

怎么样?第一句的确陈述了爷爷去世的事实,但在想要表达的思念爷爷的感情上,第二句充满细节的描述明显比第一句显得更真实更动人,很容易有带入感和画面感。

 

此外,细节还带有启示作用。在非虚构创作领域,战地纪实报道是备受关注的体裁。俄罗斯的一位女性作家,因多次报道撰写恐怖主义和反恐战争而屡获殊荣。这位作家在获奖致谢时经常像公众展示一枚弹片,她说这个小小的,扭曲变形的金属片比任何文字描绘都能给与观众震撼和冲击,令人联想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除了通过细节更好的还原真实性,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质感也很重要,这时我们可以用“跨越时空”的写作技巧。

 

“跨越时空”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注意这可不是穿越哦。写作通常是一维,线性的,大家习惯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往后记录一个人的故事。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惯性思维从多维的角度去写,比如描写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或者相反,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最终这两件事通过一些情节逐渐联系起来,形成趋向高潮的合力的创作方式就是“跨越时空”。

 

(插图03

举个例子,在获得普利策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伊甸园的流浪者:路易莎·梅·奥尔柯特和她父亲的故事》中,作者是这样写的:在某个时间点,路易莎护士准备前往乔治敦市盟军医院担任护士,与此同时,战争正在该地爆发,盟军遭到重创死伤无数。

 

几经辗转,命运最终安排路易莎和伤兵都汇聚在医院,救死扶伤的人和奄奄一息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情感撞击,也唤起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这种写作技巧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读者的阅读冲击力会大大增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其实很多充满回忆性的文章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比如有篇传播很广的文章叫做《请回到2008》,它就讲述了那些现在知名的商界大佬们在08年时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什么,当年他们互不相识,但现在他们经常把酒言欢。

这种“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最终汇聚”的行文结构给读者一种平行空间却终有交集的满足感和回味感,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质感。

 

在这里还要注意下,读者们喜欢阅读非虚构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上或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感到好奇,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么。

出于这个目的,我们在写作时就要注意“观察而不评价,记录而不判断”,把评价和判断交给读者去做。

 

比如在一篇报道阿富汗战争中的娃娃兵的文章里,作者没有先入为主带着批判色彩去谴责雇佣娃娃兵的组织,也没有加入对娃娃兵的同情或惋惜。

只是客观冷静的记录了她和娃娃兵的共同生活,还有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包括这些孩子的来源,他们是怎么训练的,在战场上的情况以及伤残亡故的结果。用冷静的笔触描写生死,对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最终这篇文章获得了非虚构文学领域中的大奖。

 

能够安静的、近距离的观察,“看”到而不是“揣测”到人和事之间的关系,是创作中的重要技巧和心法,运用这种创作方式出来的文章会带有一种冷峻但强大的力量。

 

(插图04

第三部分

 

可以说,前两部分内容在写作素材和写作技法上给人很多的启发和思路,不过最终把这些启发和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还是需要不断地练习,再练习。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诗人陆游曾经有句名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这个道理。著名作家老舍也说过“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它里面仍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那么提到写作练习,你会想到哪些方式呢?学生时代,老师会让我们拆分文章结构,积累词汇量,模仿优美语句等。这些传统的练习方式对提升写作有一定的效果,但形式较为枯燥,领域也较为狭窄。特别是对初学者而言,不太容易坚持。本书中就提供了很多简单,新颖,有效的练习方法。

 

比如旨在激发灵感,积累词汇的“翻字典法”。有过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当你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任何一个文字或词汇,都可能成为起点。因此你可以拿一本字典,任意翻上一页,随意选一个词,去了解它的词性,含义或者用法,然后试着以它为中心写些内容,在写的过程中就可能找到思路。

 

怎么样?这种随机或者说即兴的练习是不是有点儿令人兴奋?但它的实际作用还远不止于此。这种练习能够极大的激发灵感,令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唤起自己最真实的反应,专注于这个词汇展开想象。

 

这个练习的逻辑有些像一些家长翻字典给孩子起名字的过程。虽然最后名字不一定真的会用看到的那些字,但那些字一定给予了家长某些启发。

 

从本质上看这相当于是一个不限领域的命题作文,既保持了创作的自由度,又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的词汇语句。

 

同样是激发灵感,另一种“画布练习法”就在锻炼作者围绕一个主题拓展外延。它的具体做法是选取一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它。在本书中,作者以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为练习对象,从20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或理解这幅画。

 

(插图05

这是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后不久后创作的一幅画,他把当时笼罩在美国上空的愁云惨雾的情绪融入到这幅画作里。

 

画面中在餐厅外,城市的街道空空如也,在餐厅里的三个人也没有谈话或看着其他人,仿佛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雪莉·艾利斯建议我们从这幅画的背景开始,讲述坐在吧台旁的那位女士的故事;讲述服务生的故事;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描述绘画技法;

 

讲述画家的故事或讲述画家创作这幅画的意图;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感受;描述这个形象如何与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相同或不同;这幅画作绘于1942年,当年还有什么别的事件?这幅画让你联想到其他哪幅画作?等等。

 

这种方法和我们日常工作中为了获取新的想法或创意而经常采用的头脑风暴法有些类似。围绕着一个问题不断从各个角度延展它的外延,它可以不断启发作者的关注点,最终达到扩充作品的丰满度的效果。

 

不过在此要提醒大家的是,作品丰满度高,不意味着写的多。很多时候,对于非虚构文学中的回忆录或者自传等高度还原历史,陈述事实的体裁,恰恰需要简洁。去掉了无关紧要的描述,将笔墨放在与主线有关的内容上,才会令读者最大限度的了解事件本身。

 

针对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做“一页纸的练习”。首先,用20分钟在一张纸上手写自己的一生。然后用5分钟审阅,看看哪些事迹需要着重描述,哪些可以弃之不顾。再用10分钟的时间,闭上双眼仔细回忆需要着重描述的这个事件或它的某个时刻。

 

尽可能调动听觉,视觉,嗅觉甚至味觉等感觉,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了当时当地。时间一到,就立即睁开双眼,无需斟酌删减,用5分钟时间快速罗列和记录这些感受。最后,用15分钟的时间认真打磨和刻画这段场景,仍然只能用一页纸。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练习通过一页纸的物理限制以及分段时间的限制,迅速抓住了生命中的重要节点或者值得书写的事件,同时迅速把这段回忆或事件的描写完成,保证了文章内容的清晰,简洁。

 

此外,非虚构文学有着高度严谨的逻辑性和无可置疑的可靠性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去做“证明”练习。证明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或常识是毋庸置疑的。

 

听上去有点儿绕,没关系,我们举个例子:

 

如何证明一个去世的人埋在哪里?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去墓地,找到墓碑即可,因为在我们的常识中墓碑和去世的人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有没有墓碑还在,墓穴已空的情况呢?当然有,衣冠冢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墓碑被人为移除但尸体还在墓穴中的情况也不少见。即便墓碑和墓穴一一对应,但很多人也是没有墓碑的。这些意外的或者反常识的例子就需要作者去多方考证,调动各种思路去还原事实,调动各种资源去提供证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情况,比如年度热点事件“疫苗掉包案”就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多方拷问多渠道考证的事件:在常识里,购买了何种疫苗就应被注射何种疫苗,本疫苗和接种者之间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良医院为了逐利,将消费者购买的高价疫苗偷换成了便宜疫苗,造成无法判断疫苗和接种者之间原本正常的对应关系。加之期间登记信息和真实注射信息又被人为篡改为不一致,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证明接种的疫苗即是购买的疫苗?

 

我们可以把这件事当作一个练习机会,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甚至举证能力去最大可能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这种证明练习通过不断反思甚至左右互搏的推理方式,可以帮助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在作品中拨开迷雾收获事实。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在创作非虚构文学时,我们的素材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比如从身边事常见事出发来发掘素材,或者从新闻或关键事件中看看是否有值得切入的内容。

也可以从自身出发,去回想曾经触动或者影响自己的情感,剖析那个“梅鲁洛时刻”,还可以从环境或地点出发,去了解这个地点,如果有条件深入一个实地亲自走一走,更能够发现值得书写的东西。

 

其次,我们说到了怎么写。除了常规的方法外,有三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一个是注意观察细节,描述细节,用细节传递意义,增强文章真实性。

第二个是用跨越时空法创作,让内容变得立体同时让文章具有深度和质感,还有保持“观察而不评价,记录而不判断”的态度创作,最大限度还原事实,把所想传递的情感和态度留给读者自己去体悟。

 

最后,我们说到了怎么去提高,那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实操的练习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可以用翻字典法来获得“即兴命题作文”,这种具有冒险色彩的练习可以极大激发你的灵感,同时扩充你的词汇积累;

 

我们也可以用画布练习法来获得启发从而扩充作品的丰满度;用一页纸的练习法来去粗取精,去繁就简,将笔墨真正落实到值得书写的事情上;用证明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练习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来完成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作品。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帅小冰,这是为你解读的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系列丛书里的第17本书,祝你非虚构文学写作方面有所收获,我们下节课再见。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