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蒋勋按时间脉络将宋词给当代人带来启发与慰藉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蒋勋说宋词》

 

你好,我是主讲老师帅小冰,欢迎和我一起参加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蒋勋说宋词》,作者是台湾作家蒋勋。这本书大约12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本书精髓:从历史、美学角度出发,欣赏宋词的美。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学时代,为了考试,老师会帮我们准备大量的古诗词合集,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是诸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类的一首诗词中最经典的一句或两句。

 

我们只是为了考试而背诵,其实对全篇并没有多少理解,往后记住的也仅是这一两句,根本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发现她们的美。

 

而且,由于中国文字的特性与发展,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即使我们读了全篇,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文章,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

 

曾经市面上很少有关于诗词欣赏的文章或书,我们要理解一篇古诗词需要耗费不少精力。近年随着网络的发达,社会的发展,各种综艺节目的宣扬,才渐渐开始出现一些解析。

 

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对我们理解宋词,发现并欣赏中国文学之美也大有裨益。

 

本书作者蒋勋是我国台湾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作家。小时候受出身前清官宦人家的母亲启蒙,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就读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在美术、音乐,历史、哲学上都很有见地。

 

(插图01

他用了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后来做了一系列关于《红楼梦》的讲座,不拘于传统的红学研究,从美学的角度为人们铺开了一幅家族史诗画卷,在听众中大受欢迎,据说林青霞奉他为唯一的偶像,曾每周从香港飞台湾,只为听他讲《红楼梦》。

 

基于《红楼梦》的广受好评,作者又陆续出版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皆从美学角度出发,带领读者探索中国文学之美。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展开这本书:

第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成为了宋朝的主流文学载体?

第二,宋词是怎样由盛而衰,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

第三,我们该如何欣赏宋朝的词?

(插入知识卡片)

接下来我们先看第一部分: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在宋朝成为主流文学载体?

 

第一部分

词并不是宋朝才出现的,早在唐朝就有人写词,甚至我们今天保留的中国最早的词,据说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们都知道,李白没有考取功名,他是一位游侠,喜欢喝酒,蒋勋先生认为这首词说不定就是李白在酒楼喝酒时用别人创作的曲调放进了自己的内容。

 

后世有人质疑这首词不是李白写的,而是五代时的人作的词。因为在唐朝,主流文学载体还是诗。

 

但诗发展到一定程度,专业性越来越高,用词造句越来越繁复,艺术形式与意境越来越高,普通老百姓就有些跟不上了,所以到五代的时候,有些人开始自己作一些诗词,给伶工歌妓谱曲来唱,当作娱乐。

 

说到五代,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李煜。

 

唐朝灭亡以后,国家陷入了混乱之中,各地方势力纷纷自立,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中定都金陵的南唐是比较富裕繁华的一个国家,开国者李昪自称是唐朝皇室后世子孙,所以以“唐”为国号。因为地处江南,历史上称为“南唐”。

 

李煜是南唐的第三个皇帝,在历史上很有些争议,后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蒋勋先生说,经历了祖父的打江山,父亲的守成,到李煜当皇帝时,就只想着吃喝玩乐了。

 

他喜欢文学,爱好音乐,日常行为就是填词作曲。娶的皇后是当时的司徒,周宗的女儿,周娥皇,周娥皇也通音律,而且善歌舞,据说当时在盛唐广为流传的《霓裳羽衣曲》早已失传,周娥皇偶然得到一份残谱,夫妻二人合力,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居然让它恢复了。

 

这样的皇后,对李煜来说,不是妻子,更是知己。于是便常常与她一起填词作曲,歌舞享乐。可是他是一个皇帝,生长于皇宫,从来没出去过,终日面对的也只是宫里的女子,所以这时候他写的词多是关于宫女、关于男女爱情的艳词。

 

对于一个没有打过仗,不懂疾苦,只知享乐的皇帝来说,即使得了那样一位才情与美貌并俱的皇后,即使后宫佳丽三千,他还是不满足,他觊觎周后妹妹的美貌,并开始与这位小姨子偷情,甚至将偷情的场景都写进了词里: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郞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插图02

以女子的口吻说希望今夜月色黯淡,好让我能顺利见到郎君。为了不让人发现,脚上只穿着袜子走过台阶,手里提着金缕鞋。

 

这样一个享乐的皇帝,亡国也许是注定的。而他对宋词的影响,也终将是注定的。李煜的人生,因为亡国,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半。而他对宋词的影响,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半:

亡国前,他虽爱作诗填词,却多半作的是男欢女爱的艳词,亡国后,他的词,突然提升到了很高的境界,有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间的感伤,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亡国前,他只是引领了潮流,将诗与曲揉合而成词,亡国后,他的词上到了与命运有关的高度,影响了宋朝的文人创作。

 

我们看看亡国后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软禁在宋朝的宫廷中,写了很多好词,比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常常喜欢引用这句“朝来寒雨晚来风”表达世事的无常,生命的无常。

 

又比如: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以前写作文,我们常常喜欢用“剪不断,理还乱”来表达烦乱的心绪,可见,这些词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远。

 

再比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梦里不知身是客”不知被多少文人墨客用烂了;甚至我们普通老百姓离别时也会说“别时容易见时难”。

 

还有那首据说是导致李煜失去性命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插图03

宋太宗读到这首词时非常生气,他觉得李煜还有故国之思,于是赐了他毒酒。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词,发现李煜确实是在思故国,但此“思”不一定是彼“思”,他只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感叹时间的流逝。

 

王国维对李煜的词评价极高,说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可能正是源于对李煜亡国的感慨。原先的词只是伶人、歌妓等唱的艳曲,是被文人看不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士大夫都不屑于写这种词。而此时的李煜,却将词的高度一下子拔高了好几个层次,让词这种文学载体有了内容,有了知识分子的境界。他的词征服了汴京,整个汴京的文人都开始填词。

 

自此,宋词慢慢开始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载体。

 

 

第二部分

 

前面我们讲了第一部分:宋词的产生,现在我们来看第二部分:宋词是怎样由盛而衰,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

 

我们前面讲到,五代时的李煜对宋词影响特别大,实际上,五代词的风格,词的意境,对宋词的影响也特别大。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最富裕的国家,偏安江南,政治也安定。李煜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他没有祖父辈扩张疆域的野心,只想守着现有的富贵享乐,面对北方日益强大的宋朝,他俯首称臣,年年进贡。

 

可是整个国家的文人其实都有种在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富裕之外的不安定感。面对大宋这个强敌,南唐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如何与大宋相处,不知道未来国家的命运会如何。

 

这时候,南唐的文人心中生出了一种情绪,蒋勋先生管这种情绪叫“颓废”,他说这里的“颓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颓废,而是说以一种颓废的方式自我反省和自我沉淀。

 

另外,政治安定,国家的官宦文人也会生出心灵上的空虚、缺憾来,因此也形成一种“颓废”。

 

所以蒋勋先生说,当时南唐文人整个的文学形式就是“颓废”。

 

(插图04

而开国之初的宋朝,虽统一了国家,可是其实本身国力也并不算强,在它的北方还有更强大的辽。所以开国初期的宋词,一定形式上也延续了五代南唐时的“颓废”感觉。

 

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执政之后,马上“杯酒释兵权”。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就是通过兵权得到的皇位,所以他对于军人干政心里一定会有阴影,而且还有唐朝的教训在眼前——因为唐朝就是因为武人安䘵山、史思明造反才开始由盛转衰的。

所以他要“杯酒释兵权”,把兵权全部夺回来。

 

他要求子孙后代也不能让军人干政,严格防范军权落入武人之手,而是让文人去领导军队,所以宋朝文人的地位极高。而且宋太祖还有一个规定:“不杀士大夫”,大臣可以被降职、流放,但就是不能杀。

 

这相当于给了文人一个保障,所以宋朝的文人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显得“从容”很多,所以他们可以写出那么多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美的词句来。

 

文人的特性决定了他们是一群敏感的人,而敏感的人总是特别会注意到生活中的愁绪,即使宋朝文人地位极高,北宋词的风格基本上还是以“婉约”为主。

 

你看北宋有名的词人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等,都是婉约派的词人,甚至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有很多婉约的词作。

 

当然这个“婉约”也有不同,像柳永,因为第一次考进士落榜,愤愤不平写了一首词,传唱到了当朝皇帝耳朵里,从此对他印象就不好了,甚至说让他专心填词,不必科考。

 

后来柳永屡考屡败,干脆真就“奉旨填词”。他被上流社会所不容,反而是风尘女子更理解他,他也更理解风尘女子,于是经常流连风尘场所,为**填词,甚至专门为她们开创性地开始填“慢词”。

 

什么叫“慢词”呢?就是整首词基本上都是可以铺陈开来的长句子,这样整个词的韵律更缓慢,结构也更壮大,好吟唱。这在宋词的发展中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甚至影响了后来戏曲的发展。

 

而像欧阳修,婉约中却带着从容,带着对生命的豁达,经常表达愁绪时笔锋一转,从愁思中转出希望。这个对苏轼的影响特别深。欧阳修算是苏轼的老师,因为苏轼科考那一年主考官便是欧阳修。但与欧阳修的婉约不同的是,苏轼是典型的豪放派词人。

 

当然这也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有关。传说苏轼出世时,母亲梦见一支如椽大笔从天而降,直入腹中,果然日后苏轼写文章就像妙笔生花,年纪轻轻便中了进士,殿试后,宋仁宗说他是稀世奇才,将来的太平宰相。

 

(插图05

可就是这样一个才子,却每每做官被派到不好的地方,苏轼便有许多的牢骚抱怨,直到四十三岁,因为“乌台诗”案入狱,他的性情才彻底改变。

 

在狱中他认识了一个叫梁成的狱卒,对他思想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苏轼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注意到像梁成这样的人,他结交的都是像欧阳修这样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

 

梁成认为苏轼是被冤枉的,经常偷偷给他带吃的,冬天还给他烧热水洗脚。

 

这时候苏轼才注意到更多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事,认识了更多平常没有认真了解过的人,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蒋勋先生说在狱中这段时间,是苏轼脱胎换骨的时期。

 

这时候的苏轼,对所谓的权力、财富,都没了要求,只求能与自己眷恋的人一起过平淡天真的日子。

 

出狱后苏轼被下放黄州,在东边一块坡地上耕种,自称“东坡居士”,回归民间的生活,他的整个人,都变了。他开始把生命看得更豁达,文章的意境也更豁达,蒋勋先生说,这时候的作品,大概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苏轼之后,比较著名的词人有秦观、李清照、周邦彦。三人生活的时代是北宋过渡到南宋的时期。这个时候,词的文学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词人们开始追求音律的完美。

 

李清照对苏轼有很重的批评,说苏轼的词全然不管音韵,不协调。因为词本身就是为曲而生,你要填词,就要把字放进音中,平仄一定要有要求,要求平声就一定要用平声字,要求仄声就一定要用仄声字。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隐隐有一种感觉了:与诗一样,当诗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词出现了;那词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不是也会出现一种新形式的文学载体?

 

是的,当词发展到南宋以后,已经发展成形式主义的形态,而一个文学在锤炼形式美的时候,就是它没落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南宋之后的朝代是元,而元是以戏曲为主流。其实在南宋时,戏曲就已经萌芽了,只是发展到元代才成为主流。

 

至此,宋词经历从唐诗的开创性过渡,到延续南唐的颓废风格,到各优秀文人的百花齐放,再到追求形式主义的没落,我们的第二部分也结束了。

 

第三部分

 

讲完第二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部分:我们该如何欣赏宋朝的词?下面我将选取蒋勋先生的一些赏析来为大家讲解。

 

说到宋词,蒋勋先生首先想到的是晏殊,下面这首《蝶恋花》便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上阙为下阙埋下伏笔,代入自己的心境写景:栏杆上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烟雾,好像愁绪;兰花上沾着露珠,好像在哭泣;丝罗做成的帘幕透着微微的寒意,燕子好像忍受不了这股寒意,双双飞走了。明月不懂离别的遗憾与苦恼,天破晓了还有斜斜的光穿过红漆的门照到屋里。

 

下阙写心情与感受:昨天夜里西风惨烈,一夜就让原本碧绿的树叶凋谢了,独自一人上高楼,一眼望到远远的,路的尽头。想给谁寄去一封信,才发现没有写信的纸,而且,山长水阔,也不知道该寄往何处。

 

(插图06)

 

我们前面讲过,蒋勋先生认为北宋初期的词,大多遗承了五代时那种“颓废”的感觉,这首词便有明显的这种意味。人在繁华浮躁时,很难对生命有所感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始于繁华开始没落的时刻。

 

“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把树叶都吹落了,独上高楼,才可以一眼望尽天涯路。望到了路的尽头,才想到,想给什么人寄一封信,想寄信时才发现,没有纸,更发现,山长水阔,不知要寄到哪里。这时,人生的迷茫出来了,落寞也出来了。

 

讲了晏殊,我们再来看看欧阳修的一首《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阙,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喝酒的时候想要告诉归期,还没说话佳人就先凄凄惨惨地低声哭泣起来。人生自古就是在感情上有痴痴的执着,与风月都没有关系。

 

离别的歌曲中不要再添新的了,一曲就能让人肠子像打成一寸一寸的结。也许我们只需要一起去看尽洛阳城的花,才好送别春风更好分别。

 

这首词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这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如果我们事先没有看到作者,恐怕很难想到这句话是欧阳修说的。

因为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很有盛名,很难想象一个朝廷重臣写出这样的词句,直白地表达男女情感。

 

这就印证了前面讲过的,宋朝是一个以文为主的社会,因为有“不杀士大夫”的规定在,宋朝的文人都有一种从容,朝堂上是官员,下了班,就是普通人,可以肆意表达自己与政治无关的生活情感。

 

这也体现了宋朝社会对文人的包容,蒋勋先生说,历史上,文人常常处于战战兢兢的状况中,要么卑微,要么悲壮,很少能有宋朝文人那么坦荡的情怀。

 

因为对文人的推崇,宋朝皇室子弟多由当时杰出的文人担任老师,所以纵观宋朝各位皇帝,自带文人气质的不少:真宗、仁宗、神宗、徽宗……身上都有深厚的文人气质。

 

说回欧阳修的这首词,最后两句,又是明显的欧阳修风格了。为了不让肠子打成一寸寸的结,也就是为了不让我们太过于伤心,我们只需要看尽洛阳城的花,才好分别。因为花有花开花落,人也有离别重逢,哀伤中道出一点希望,体现一种豁达的态度。

 

前面说过欧阳修对苏轼的影响特别深,我们现在看苏轼的作品,会看到,他的作品中更会体现豁达,不会陷入绝对的哀思中。

 

(插图07

苏东坡是一代大师,他的诗词作品很多我们都在中学课文里学过了。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摘录一首可能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的季节,花已经凋落,只剩下一点残红,新长出的杏子还很小,燕子飞过的时候,绿水绕着几户人家流。枝条上的柳绵越吹越少,可是苍茫大地,哪里没有芳草?

 

后面几句都很直白,这是苏轼的特点,他总可以把世俗普通的语言非常直白地放入作品中,朗朗上口,却往往又能表达非凡的意义,给人以美感。

 

蒋勋先生说,如果完全从美学角度来说,苏轼的成就在宋词中是最高的。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这首词体现的便是喜气。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的笑声渐渐小了,直到消失,也许是墙里佳人发现有人在偷看自己,笑着跑掉了,所以笑声渐远渐小,而墙外的行人觉得自己是个多情的人,本想结识佳人,结果人家却很“无情”地跑掉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豁达,最后一句,他甚至有点自嘲的意味,如果这是一段简短的影像,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多情的男子偷看女孩子,发现女孩发现了自己,本想去结交,结果女孩很“无情”地跑掉了,男子撇撇嘴角,耸一耸肩,自嘲地笑笑。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作品中了解一个人,为什么自古以来那么多文人喜欢苏轼?也许就是因为他身上的这份豁达吧?包括后面“乌台诗案”入狱,被一贬再贬,我们都几乎没有看到他哀怨的作品。

 

与苏东坡相反的是李清照。李清照也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出身官宦,年少成名,又嫁给两情相悦的丈夫,她的前半生可说是幸福美满。后来丈夫病故,又经历朝堂衰败,战争不断,颠沛流离,李清照晚年的词作,多是典型的婉约代表。

 

当然这也与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有关。女性的心思多比男性更细腻,更容易引起愁思,何况她的一生经历如此多的动荡。

 

前面我们讲过,李清照对苏轼的词不是很欣赏,觉得他完全不懂音律,不按音律来填词,破坏了词的韵律,算不上好词。那我们来看李清照的一首词,确实是重视韵律,所以今时今日,我们很多的流行歌曲都拿她的词来谱曲。看下面这首《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青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非常喜欢用“ou””iu”(主播将拼音分开念)的韵,因为这个韵的字都很美。你看她的诗里面“红藕香残玉簟秋”里的“藕“”秋”,“独上兰舟”的“舟”,“月满西楼”的“楼”,都是很美很有意境的字。这首词也是,“头”“休”“流”“舟”“愁”……也都是“ou”字韵。她的词婉约,词美意境美,确实符合词的调性,适合谱曲弹唱。

 

总结

 

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

 

宋词本身是由唐诗演化而来,受五代词,特别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影响特别深;

 

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为了不蹈唐朝后辙,立下尊崇文人的规矩,使宋朝的文人显得比历史其它朝代的文人更为从容,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优美的作品;

 

由于篇幅与时间问题,我们只能选取少部分优秀词作进行赏析,其实还有很多优美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也会对过去那段历史,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虽然时过境迁,但历史都是相似的,生活都是相似的,我们在品读这些作品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人生进行思考,这些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对我们现世的人,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便是我们读这类作品的意义所在。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帅小冰,这是为你解读的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系列丛书里的第13本书,祝你在赏析宋词方面有所收获我们下节课再见。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