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蒋勋带你梦回盛唐,品位唐诗之美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蒋勋说唐诗》

 

你好,我是主讲老师帅小冰,欢迎和我一起参加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蒋勋说唐诗》。作者是台湾作家蒋勋。这本书中文版大约18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 了解唐诗的前世今生,赏析最美的唐诗名篇。

 

说起中国的古典文学,唐诗无疑是无法跳过的一页。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诗人和数不胜数的佳作,《全唐诗》里收录了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这还不是全部。

 

这么多的作品,再加上语言和时代的隔阂,我们怎样才能快速了解唐诗的全貌,读懂唐诗的美呢?今天解读的《蒋勋说唐诗》就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的作者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他有非常高的美学修养,对古典文学的讲解深入浅出,他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二十多种作品上线蜻蜓FM,深受听众的喜爱。

 

林青霞评价他说:“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蒋勋说唐诗》是蒋勋先生的代表作,书中从美学的角度对唐诗做了一个全解,讲述了唐朝最负盛名的六位诗人,100首流传最广的名篇,用现代的语言,让你轻松掌握唐诗的发展历程,读透唐朝最好的诗歌。

 

我们会分五个部分来为大家讲解精髓,回顾唐诗的发展历程,欣赏唐诗的美。

 

第一,为什么中国诗歌的巅峰在唐朝?唐诗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第二,领会初唐诗歌里的宇宙意识。

第三,理解盛唐时期最好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第四,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第五,赏析晚唐诗歌,品味末世的绝唱。

 

(插入知识卡片)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为什么唐朝成了诗歌的盛世,以及唐诗对今天的影响。

 

我们知道,唐朝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出现了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这两个高峰。除了经济上的强盛,唐朝在政治军事上有完善的制度,在外交上慢慢影响了全世界。强大的综合国力,催生了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唐诗走上巅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唐朝在文化上还有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开放和活泼。

 

中国的封建王朝很少有这样的风气,为什么唐朝就不一样呢?这要从统治者的血统说起。唐朝其实并不完全是汉族人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是鲜卑人,唐朝皇室有着少数民族的血液。

 

汉族人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土地为人们带来稳定的同时,也带来了保守的伦理道德。而混血的唐朝因为有了游牧民族的基因,得以冲破农业伦理的束缚,产生一种自由奔放的精神气质。

 

在开放的氛围下,个体的天性被释放出来,各种诗歌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局面,蒋勋先生把它称为“汉文化短暂的度假期”。

 

此外,唐朝能成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诗的语言在这时已经发展成熟。《诗经》《楚辞》《汉乐府》,每个朝代都在为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期间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诗歌在结构、韵律方面不断地做实验,不断地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唐诗这颗“珍珠”已经在琢磨当中。到了唐朝,诗歌在形式上已经走向完美。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是前世,几经修行,才终于换来了唐诗的璀璨今生。

 

那么千年以后,唐诗对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一下唐诗的传播方式。

 

(插图01

我们现在看唐诗,会觉得它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其实在古代,唐诗是非常大众化的。过去诗歌有一个很好的土壤,那就是可以配乐。

 

诗人相当于词作家,李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黄霑和方文山。有了旋律,诗就可以像流行歌曲那样传播,一首当红的诗歌可以传唱到街头巷尾,妇孺皆知。所以古时候,诗歌是通俗的,它在歌妓的曲子里,在孩子的童谣中,在人们的酒桌上。

 

到了今天,我们改用白话文,唐诗所用的语言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但实际上,它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在你意识不到的时候,编织着你的生活。

 

有许多现代的常用成语,都是来自于唐诗的。比如“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郎骑白马来,绕床弄青梅”;“心有灵犀”出自李商隐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还有三个字的:我们常说的“小蛮腰”,来自白居易的一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里樊素和小蛮都是歌舞伎的名字。这些都是我们日常在用的词语,没有人会觉得你说一个“小蛮腰”就是引经据典了。

 

在许多地方戏里,也保留着唐诗的风貌。戏曲里的主要人物一出场,有几句定场诗,这些定场诗就是唐诗。还有庙里的签文也是,蒋勋先生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句子,一定要作为签王。因为人到了绝望的时候,你给他一根这样的签,那将是对他最好的鼓励。

 

藏于民间,是最有生命力的传承方式。靠着这种民间传承,唐诗在千年之后依然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中国诗歌的巅峰出现在唐朝,以及唐诗对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蒋勋先生认为,唐诗的盛况,得益于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文学本身发展到了开花结果的时期。通过民间的传承,唐诗已经扎根于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

 

那么怎样赏析唐朝的诗歌和诗人呢?在文学史上,唐诗一般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怎样领会初唐诗歌中的宇宙意识。

 

第二部分

 

公元618年到712年间,是初唐。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内容出现了惊人的宇宙意识。

 

(插图02

书中选取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作为代表作来讲解,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蒋勋先生认为,这首诗能够这么出色,更多的是靠时代的精神,而不是个人的才华。

 

那么初唐的精神又是什么呢?是开阔豁达的气度,自负又孤独的状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恢弘磅礴的宇宙意识。

 

初唐的开阔豁达,表现为诗人的眼光在时空上的无限延伸。一个人在此时此地能占据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因为有了辽阔的时空感,诗人的生命经验得以扩大。

 

《春江花月夜》的头两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其实诗人所站的位置是看不到大海的,可他却写了“连海平”,这是横向的延伸,而后面的“共潮生”,则是纵向的延伸。

 

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里又做了延伸,千万里之外有没有月光,诗人是看不到的,他说的“千万里”,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后半句里,诗人的意识进一步扩大,他说普天之下,哪一条河流不是在春天的夜里被月光照亮呢?

 

我们如果把这句诗影视化,会看到镜头从平视的位置上越拉越高,视野越来越广,直到我们能俯视山川,看到所有的大江大河都笼罩在春天的月光里。

 

宇宙意识就从这一句开始显现了,人的视角被抛弃,诗人为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宇宙的视角。

 

接下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先写了水天一色,没有一点点的尘埃,这就是“空”的状态。

 

此时只有一轮孤月在空中,这种孤独感,正是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孤独里,人才能面对自己、面对宇宙的本质。

 

接下来就是千古名句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对苍茫宇宙的发问:谁是第一个在江边见到月亮的人类,江上的月亮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人间的?

 

这里所提出的,是关于存在的终极问题,江边的诗人在孤独中开始追问人类的起点、时间的起点。

 

(插图03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当诗句写到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字时,唐诗的格局就完成了。这样辽阔的时空,等待的是谁呢?或许就是此刻在江边赏月的人。这一句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起,写出了巨大的孤独,这孤独里又带着巨大的自负——你看,悠长的时空里,这江水和明月,都在等着我来吟诵诗句。

 

《春江花月夜》的其它句子,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初唐的诗歌里有一种磅礴的宇宙意识,这种意识与时代的精神息息相关。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第三部分内容,赏析盛唐时期的最好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

 

第三部分

 

初唐之后到公元762年之间是盛唐,这是花季中的花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都是这个时期的诗人。他们都有过悲喜交加的人生,却因为不同的人生理念,写出了风格迥异的诗篇。

 

我们先来说说李白。李白的诗歌与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一脉相承。道家第一原则是“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凡事不要太过刻意,要用自然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既然“道”才是宇宙间最高的法则,那么就该与天地对话,歌颂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功名利禄、礼教纲常都不必在乎。

 

我们如果看一看李白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发现他写的诗风格非常多样。李白诗歌的豪放和华丽我们都很熟悉。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个不一样的例子——《长干行》,这首诗在角色转换上的反差特别大。

 

《长干行》开篇第一句“妾发初覆额”,这个“妾”是第一人称,诗人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诗歌里的女孩,以那个女孩的口吻娓娓道来。

 

在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年妇人在回忆她的少女时代。这个女孩和她的丈夫从小一起长大,十四岁嫁到丈夫家,十五岁同丈夫两情相悦,然而十六岁那年丈夫就离家远行了。

 

丈夫远行之后,女孩的人生就定格了。后半段诗里,全都是离别后的哀怨。“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江岸猿猴的啼叫声,丈夫门前徘徊的足迹,扫不掉的青苔等等,她不停地讲着这些琐琐碎碎的事,这些景物里其实都是缠绵的深情。

 

(插图04

李白作为一个“斗酒诗百篇”的直男,竟然写出这种闺怨诗来,你是不是有点惊讶呢?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多面的,只是大多数人在各种规则下逐渐定型,生命原始的多样性被隐藏了起来。

而这也恰恰是李白的可贵之处,他率性自由的生命状态,是最令人赞赏的地方。

 

说完了李白,不能不说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圣”这个字是儒家的说法,杜甫也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

他同情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底层百姓,努力用诗歌来记录他们的生活。蒋勋先生认为,从杜甫的作品里,能看到中国文人社会意识的觉醒。

 

在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最悲惨的就是《石壕吏》,这首诗写的是逃难路上的见闻。当时杜甫逃难到了石壕村,寄宿在当地一户百姓家里。

 

结果那天晚上他遇到了官员来抓人去当兵。这家里的老太太开门应答,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就从老太太的应答里控诉了出来。

 

老太太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她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守卫边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

 

一个母亲,这样诉说着孩子的死亡,该是多大的悲痛!可她却连抱怨都没有,只是安慰自己“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意思是活着的人能活下去就好,死去的人,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杜甫在这里没有做任何评价和抒情,只是忠实地记录他看到听到的东西,让残酷的事实自己说话。这种纪录片一样的写作手法,使他的诗里有了一种沉重的力量。

 

(插图05

其实杜甫也不是不能像李白那样饮酒作乐,只是他牵挂着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无法漠视人间悲苦。比李白晚出生11年的杜甫,对安史之乱有更深刻的感慨。他怀着博大的爱,记录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终于成了“诗圣”。

 

好了,说完了杜甫,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著名的“诗佛”——王维。

 

王维的人生路线是少年得志,中年落魄。他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也曾经踌躇满志过。然而后来的安史之乱,使王维的命运来了个急转弯。

 

当年王公贵族跟前的红人,差点儿就丢了性命。最后在弟弟的帮助下,他才算保全了性命,隐居在蓝田辋川。在看山看水的日子里,王维终于看出了山水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成了有着禅宗思想的“诗佛”。

 

隐居期间,王维写了《辋川集》,用干净的语言对景物作白描。其中的第五首《白石滩》里写:“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溪东,浣纱明月下”。

 

全诗没有爱恨悲喜,只有非常纯净的自然状态。王维认为青山白云才是永恒的,人的是非在自然界里不值一提。后世受他的影响,把山水画里的人物都画得非常小,而王维的诗也成了宋朝以后人们作画时最爱用的题目。

 

在这种远离人烟的生活里,王维的诗越来越像禅宗的偈语。这种出世的状态影响深远,比如后来的苏东坡,他也经受了政治上的打击,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除了恬淡的山水诗,王维在边塞诗上的造诣也很高,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但是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在山水之中的创作,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命领悟。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部分重点内容,我们分别讲解了盛唐时期三位最优秀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他们是道家思想的“诗仙”李白、儒家思想的“诗圣”杜甫、以及禅宗思想的“诗佛”王维。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第四部分重点内容,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第四部分

 

一般认为公元762年到827年之间是中唐,这个阶段,唐朝内外矛盾丛生,曾经的繁华开始一点点落幕。白居易就生活在中唐时期,他的诗也有两种不同的格调。

 

“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他写的诗句闲适淡泊;“达则兼济天下”的时候,他常常针砭时弊,力图让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

 

前一种风格的代表,有一首名叫《问元十九》的诗,全文是“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我们想象一下诗里的景象:在风雪飘飞的冬夜,围着温暖的火炉,闻着新酿的美酒。这是多么温暖美好的意境,让人想立刻交了白居易这个朋友,和他一起把酒言欢。

 

后一种风格的代表,我们就说一说《新丰折臂翁》吧。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八十岁的老翁,年轻的时候为了躲避服兵役,用石头砸断了自己的手臂。

 

几十年来每到风雨阴寒的夜晚,断臂就疼痛难忍,觉都睡不着。可即使这样,老翁也毫不后悔当年的决定,因为如果不那样做,就会“身死魂孤骨不收”,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

 

白居易用近乎白话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命运悲惨的老人。他就是要“文以载道”,以诗歌的形式,完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虽然白居易在后期刻意地追求文字的朴实无华,但实际上,他有极高的美学修养。他流传最广的一首诗《长恨歌》就印证了这一点。

 

(插图06

在《长恨歌》里,他描写杨贵妃的美,不写美的容貌,却写美的形态和意境。一句“杨家有女初长成”,“初长成”三个字一出来,年轻生命的新鲜气息就扑面而来,好像春天里破土而出的嫩芽一样;

 

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把美人的笑容写到了极致,一个美丽得发光的形象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

 

既能淡泊闲适,又能讽喻现实,虽有极高的美学素养,却追求白话一般的文风,这就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白居易。

 

好了,以上就是第四部分重点内容,中唐时期代表诗人白居易和他的作品。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五部分重点内容:赏析晚唐诗歌,品味末世的绝唱。

 

第五部分

 

唐王朝在晚唐已经走向了衰落,大唐盛世的繁华只能去追忆了。晚唐就像一个破落的贵族,只剩下了一个贵族的头衔。但是家族传承的艺术修养、审美品味还是很高超,于是在落魄的时代里,绽放出了唯美忧郁的末世之花。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为代表,他的诗里常常有两种情感,一种是对繁华的眷恋,一种是对幻灭的惆怅。

 

他有一首诗,题目叫《花下醉》。这个题目里就有晚唐的气质。花是繁华、华美,醉”又是颓废、幻灭。开篇“寻芳不觉醉流霞”这一句,给人的意象是一种炫目的美;

 

“倚树沉眠日已斜”,有一种气场下沉的感觉,有点困倦、有点慵懒;接下来是““客散酒醒深夜后”,聚会时“客散酒醒”的这个时刻,其实会有一种很大的孤独感;这个时候诗人继续写“更持红烛赏残花”,主人在宾客散去、杯盘狼藉的深夜独自欣赏残花,眷恋的感觉在这里就出来了。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体会到的都是这样含蓄、细腻的情感,他的情绪总是淡淡的、低迷的,令人惆怅。

 

在写作手法上,李商隐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擅长引用典故。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锦瑟》,就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

 

这首诗里的象征和典故出现的密度很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梦蝶是指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早上起来后,不知道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

 

(插图07

杜鹃又是一个典故,是说望帝为了叫回春天,自己变成了一只鸟,不停地鸣叫,最后他吐出的血把一种白花染红了,这种花就是杜鹃。之后一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不同典故的组合,传说在夜晚月明的时候,蚌壳会打开来,让珍珠去沐浴月光;又有传说讲珍珠是美人鱼的眼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在蓝田,如果底下有宝物,那里在太阳照到的时候就会升起烟雾来。

 

这几句诗里的画面非常丰富,诸多典故的后面,诗人一定是有所象征的,可他的深意到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捉摸不透。

 

《锦瑟》这首诗虽然晦涩,但其中朦胧迷离的美感,却击中了无数人的心。蒋勋先生认为,李商隐的诗不需要读注解,越解释越生硬、越荒唐。其实重要的不是诗人的本意是什么,而是我们读诗时的感受是什么。

 

当我们读《锦瑟》时,如果能代入一些难以言说的情绪,让怅惘的心事有所寄托,那读诗的意义不就完成了么?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五个重点内容,晚唐诗人李商隐和他唯美忧郁的诗歌。

 

 

总结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诗歌在唐朝达到巅峰的原因,以及唐诗对今天的影响。唐诗的兴盛有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唐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成熟的语言文化。

 

唐诗在古代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在现代也已融入日常的生活和语言中,当代人的心灵依然能被唐诗抚慰。

 

接着,我们按照唐朝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介绍了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六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这六位诗人是初唐时期有着宇宙意识的张若虚,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中唐时期擅长闲适诗和讽刺诗的白居易,以及晚唐时期的象征主义诗人李商隐。

 

《蒋勋说唐诗》在2012年出版时,吸引了很多读者,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批评他历史文化知识不够,在书中有多处常识性错误。

 

比如他对“芳甸”这个词中“芳”字的解释,就不符合专业的考证。2014年再版的时候,被指出的问题点很多都已经删掉了,说明作者也是认可这些批评的。

 

但是,瑕不掩瑜,蒋勋先生作为一个画家,虽然在诗歌上的学术造诣无法和专业人士相比,可他从美学的角度、生命的角度去解读唐诗,用现代的语言把一大批读者带进唐诗的世界,这已经是做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是他关于读诗的一些新颖主张,很能给人启迪。比如他说李商隐的诗不要看注解,读者的感受比诗人的本意更重要等等,这些充满灵性的想法和语言,远比那种枯燥的学术语言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去读的好书。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帅小冰,这是为你解读的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系列丛书里的第12本书,祝你在唐诗赏析方面有所收获我们下节课再见。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