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阅读》如何从根本上理解读书的意义?教你十倍增强读书力的技法 速度力

2020-11-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本书中文版约10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运用创新性读书方法,在信息爆炸时代掌握专业阅读技巧。

 

本书作者是斋藤孝,他是日本明治大学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多年“教和学”的双重经验,让他对如何读书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有趣”了:

 

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能随时收看有趣的节目、玩想玩的游戏、任意上网发表观点……生活中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

 

(插图01)

 

这不禁让人想起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战略”:

 

未来社会的发展,势必造成贫富悬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如何瓦解80%的人的不满情绪?

 

办法只有一个,即在这些人嘴中塞一个“奶嘴”。

 

而手机,恐怕是现今最合适的“奶嘴”。有了它,这些人就会天天沉浸在“快乐”中,无暇顾及其他。

 

想要改变自己,摆脱“奶嘴战略”,我们必须学会独立思考。

而阅读,就是帮我们培养这项能力的绝佳手段。

 

可是,快节奏的时代里,读书也容易变得浮躁。读书没有方法,就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就以为是什么,无法体会阅读的奥妙。本书凝结了斋藤孝多年阅读与教学经验,向你全面阐述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一本书,以及通过选择好书,体会到读书的美妙。

 

具体来说,我将从四个方面为你讲解本书内容:

第一方面: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第二方面:如何提升阅读技巧。

第三方面:如何强化阅读效果。

第四方面:如何选择一本好书。

 

(插入知识卡片)

 

下面我们先来讲一下第一部分,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第一部分

 

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成功离不开貌似不起眼的小习惯,读书也是如此。

 

本书有非常多的培养读书习惯方法,我们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讲解:一是营造读书环境,二是制定读书计划,三是带着问题读书。

 

先来讲第一点:营造读书环境。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由此可见,想要好好读书,首先要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

 

斋藤孝教授讲到了书架的利用和书籍的摆放。有一个自己的书架非常有必要,又或者能让你的书遍布家里的各个地方。想象一下,家中哪里都有书,是不是更容易随手拿起一本来读?至于书架的形式,作者用的是箱式书架,将书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格子里。当然,你可以自由发挥,打造带有自己特色的书架。

 

另外,对于主题的区分,可以不用过于细致,因为许多人读书是“顺藤摸瓜式的”,常常在一本书里边看到了另一本书的介绍,就买来看看,然后又看到了另一本书的介绍,又买来看看......

这样的读者,可以把这些书统统放到一个方格子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小宇宙。

 

书的整理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费些心思即可。

比如有的人按阅读顺序进行摆放,体现自己兴趣爱好的发展过程的记录,也有人按出版时间摆放,根据时间进行阅读。对于初开始读书且藏书不多的人来说,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插图 02)

另外,必须开辟出一个专属空间用于阅读,可以是书房,可以是书桌,也可以是床头。专属的空间有利于我们很快进入状态,就像去餐厅是为了吃饭,去浴室是为了泡澡一样,待在书桌前会翻开书本,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不管是善用书架整理书籍,还是开辟专属的读书空间,都是为读书增加一点仪式感。生活要有仪式感,它代表我们对待每件事的用心程度。读书也一样,需要一点仪式感,强化自己的用心。

 

以上是对读书环境的一些建议。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制定读书计划。

 

作者制定了每天一本的读书计划,我们可以效仿,但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周一本的读书计划。

 

如果每周读完一本,一年下来至少也能读完五十本书。怎么来保证每周读完一本书呢?

 

最好在每天的固定时间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在早起后的一个小时进行阅读,或是睡觉前的一两个小时来读书。如果没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读书,读书就会变成很随意的一件事情,随意的事情容易被牺牲。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每天抽出的固定时间都是有限的。聪明的读书人善于利用其他时间进行阅读,比如泡澡时、通勤时、甚至打扫卫生时也可以选择听本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善于利用的人总能挤出一些来。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第三点:带着问题读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提问题的重要性。提问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我们研究的发展方向。

(插图03)

引用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当年牛顿被苹果砸到时,他问的是“为什么苹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此研究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他提出来的是“为什么苹果是在这个季节掉下来而不是春天”,研究下去他可能就会成为一位生物学家;

如果他问的是“这个苹果难道不能一直待在树上、保持永恒的诱人美丽”,研究下去他可能成为一哲学家;如果他问的是“怎样让苹果的味道更好”,那么他可能成为一位种植果树的专家……

 

有了问题做引导,人们才会关心并试图找出答案。读书也是这样,只要养成边阅读边提问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力,从而更容易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同一本书,提出的问题越多,对书的了解也会越深入,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比如我们读《红楼梦》,如果提出的问题是“最终是黛玉嫁给了宝玉,还是宝钗嫁给了宝玉”,那就洞悉了大观园里宝黛钗的爱情;

如果提出的问题是“王熙凤一个才疏学浅的封建时代的女人,是如何管理好贾府几百号人”,那就了解了贾府这个庞大家族的吃穿用度,复杂管理;

如果提出的问题是“贾家是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那就了解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如果能带着十个问题分别去读一遍《红楼梦》,那就成为半个红学专家了......

 

当然,提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经验的积累”能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我们普通人大多生活的循规蹈矩,如果只是基于自己的经验来思考,就会很难提升,发现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困难。读书恰好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个问题,书中塞满了各种人物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通俗地说,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经验值。并且通过读书获取经验比从生活中累积要快的多,更容易迈上新台阶。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我们积累知识,知识的积累增加了我们的经验值,有了经验,我们更容易提出问题。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主要从三方面讲了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养成读书习惯之后,我们该如何增强自己的阅读技法,做到有效阅读。

 

第二部分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十大阅读增强技法。鉴于篇幅问题,我这里挑选其中的四种来给大家进行讲解。

 

第一种“转换阅读”技法,它是指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这个该怎么理解呢?

 

作者运用函数“y=f(x)”来解读,其中,x是素材或者现象,f是方法,代入式子得出结果y。世上的伟人、贤人、作家或许都有各自的转换方法f,所以既便是对待同一件事情,他们的视角也可能各不相同。这么解释可能太抽象了,下面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插图04)

比如司马迁的《货殖列传》,里边有这样一段话“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悔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吴军博士在他的《见识》一书中从商业管理和教育两个角度进行了转换解读。

 

首先,从商业管理角度进行转换解读“因之”的政府开放商业环境,企业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做什么;“利道之”的政府会制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的扶持某些行业;“教诲之”的政府对企业经营进行指指点点;“整齐之”的政府直干预企业的运营,告诉企业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与之争”的政府自己直接办企业,与民争利。

 

然后,吴军博士又从教育角度进行转换解读。好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这就是所谓的“因之”;差一点的以利益诱导,比如设置奖学金等,也就是所谓的“利道之”;

再差一点的就是填鸭灌输式教育,就是所谓的“教诲之”;接着更差的就是天天盯着,像我们现在的家长陪作业,可谓是“整齐之”;最差的就是学生已经有逆反心理了,开始“与之争”。

 

大家在读书时不妨也效仿这种方法,将书中内容自由地融入自己熟悉的场景,思考的过程也加深了自身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据点阅读”技法。

 

“据点阅读”是指以一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就比如,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信息和知识。

 

例如读《论语》,如果一开始就读原著容易困惑不解,但若事先读一下《论语故事》,或者国学大师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等相关书籍,就能顺利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有助于我们了解原著。

 

再比如以吴军博士的《见识》为据点,可以拓展阅读《庄子》,因为吴军在书中大量引用了《庄子》进行内容阐述。例如在谈见识时,引用《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阐述对于见识上不长进的人永远不要和他们争论。

 

以这些书为据点,有了预备知识以后再去阅读原著,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

 

(插图05)

讲完了“据点阅读”,下面我们再来讲一下“快速阅读技法。这里说的“快”,是整体把握全书内容的意思,并不一定是说运用倍速阅读法加快速度。

 

这个怎么理解呢?比如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容易半途而废。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

 

在这个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比如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的书,对话部分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比较简单。

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相当出色。《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丈夫,或是安娜与情人之间的交往场景,都十分有趣,可一口气读完。

这部分只占全篇的三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完它们,就相当于读完了整部小说。

 

因此,只要把握最初登场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略过情景描写,只读对话,也能跟上主要情节。

这种快速阅读的方法可以使阅读速度提高3-5倍,并且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信心。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跳读

 

优秀的作家,都很注意谋篇布局,他们的书不会是一条笔直大道走到底,往往是多条主线迂回曲折、穿插进行。

读者往往读着读着就一头雾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跳过有疑惑的部分,接着读剩下的内容,随着对书中内容的深入了解,再回过头看之前跳过的部分,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

 

比如在读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时,店主雄治去世的前一年,他梦见自己收到来自未来的回信,重病住院的他重回了杂货店一夜,果真收到了来自未来的打印体信件,其中,最后一封是一张白纸。

这个时候细心的读者会产生疑惑:怎么会有一张白纸呢?这张白纸又是谁放进去的呢?东野圭吾接下来并未作出任何交待。

(插图 06)

一直到书的尾声部分,谜底才被揭开:原来在雄治去世****那一天,杂货店会复活。

有三个男孩误入杂货店,他们收到来自过去的人写给熊治的信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写了回信,并将信将疑地投了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就是雄治收到的最后一封信。读到此处就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跳读”同时有利于我们培养类推的能力。例如克莱尔·麦克福尔的《摆渡人》中,其中有一段是迪伦问崔斯坦:“你......你曾经在山谷那里失去过什么人吗?”崔斯坦抬头望着迪伦说,“我不会失去你的。”

即使只读这一部分,我们也能看出崔斯坦一定在这个山谷中失去过其他灵魂。在类推的过程中,大脑会全力运转,使想像力变得丰富。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我们讲解了四种提升阅读技巧的技法。接下来,第三部分,我们看一下,如何强化阅读成果。

 

第三部分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诵。

 

很多道理都是在告诉我们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写了,但你是否有过疑惑:一定要把书读破万卷,才能写出好文章吗?学习是为了学以致用,读书为什么不能边学边用、一边输入一边练习输出呢?

 

其实输出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并且输出能巩固学习成果。

 

下面我们引用“学习留存度”金字塔来讲一下不同学习方法对应的效果。整个塔分为七层,每层代表一种学习方法。

从塔顶到塔底依次是:听讲、阅读、视听、表达、讨论、实践、讲授,经过两周的学习之后,七种方法对应的“学习留存度”依次是5%、10%、20%、30%、50%、75%、90%。

 

由此可见,想要获得比较高的知识留存度,我们就要倾向于金字塔底层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做输出。

从中我们知道,如果仅仅是听讲,两周以后,95%的都忘记了;如果仅仅是阅读的话,也只能记住10%;而讨论可以记住50%;实践可以记住75%;如果能像专家教授那样去讲授,就能记住90%了。

就如古语“光说不练假把式”,一味地读,没有进行输出,我们并不会知道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只有把学到的东西进行总结输出,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回路。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专家教授那样的“讲授”水平,也由于场地条件和时间等原因,不太容易进行“实践”。但想要进行“表达”和“讨论”,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我们来说一说“表达”和“讨论”这两项该如何运用到读书中。读完一本书后,你可以向别人讲述清楚书中的内容,也就是对应“学习留存度”金字塔中的“表达”,那么留存度为30%;也可以举办读书会,对应“学习留存度”金字塔中的“讨论”,留存度就高达50%。掌握了这两种方法,读过的书籍就不会变成“春风过驴耳”。

 

具体如何来实践呢?我们分开来看。首先是第一种输出方法“向别人论述书中的内容”。读完一本书之后,找一个人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向他讲述书中的内容,如果不能讲清楚,说明读的效果不好,还不能把这个本书列入“已读”的行列。

有时候可能找不到人来听,我们可以用手机录下来,放给自己听,或者在微博、豆瓣、微信等等互联网平台记录自己的读书笔记,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另外,我们在论述一本书时,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想要面面俱到,把书中的内容毫无遗漏的全部讲出来。其实讲述时只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那条主线讲出来就可以。

 

(插图07)

比如要讲《红楼梦》,可以选择感情这条线,重点讲宝黛钗的感情关系;也可以选择命运这条线,重点讲十二金钗的才情和成长,以及她们的薄命人生;或者是选封建官僚这条线,讲一下四大家族的兴衰。注意在讲的时候尽量引用书中的内容进行说明,这样容易唤醒听众或读者的记忆。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一下第二种输出方法:“举办读书会”。这一看似已经落后的输出方式比较直接,而且效果非常好。三五个书友提前约好共读一本书,读完之后约在咖啡馆、图书馆、公园、郊外等场所,一起讨论读书心得,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举办读书会的时候,准备纸和三色笔,把关键字或关键词组写的下来,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区分。比如,如果是关于小说的读书会,出场顺序用绿色,人物事件用黄色,意见评论用红色。

如果碰到别人有不同评论的,可以写下新关键字用红色圈起来。也可以画绿色箭头导出新观点等。另外,别忘了前面说的“思维导图”这个很好的工具,如果把它个应用到读书会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读书会”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督促自己读书,因为大家都在读,你就不好意思落后;因为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你可以收获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本书;通过读书会还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互相介绍书籍,拓展自己的读书视野等。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完了前三部分的内容,作者从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巧和强化阅读成果三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去读一本书。

 

讲完了读书的具体方法,下面我们来进行最后一部分的讲解:如何挑选值得读的书籍。

 

第四部分

 

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阅读。一般来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挑书的过程就好像挖矿,挑到一本好书,就是挖到一个金矿。

反过来,挑到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相当于挖到了石头。谁都不想自己花费心力去啃一本书,最后发现居然是个毫无价值的石头。

 

想要掌握正确选书方法,可根据作者推荐的这几个方法:一是阅读经典名著,二是阅读名人传记,三是阅读行家推荐的书。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进行讲解。

 

第一个方面:阅读经典名著。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过一篇著名文章《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他这样定义经典作品:“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通俗的说,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读你都会发现全新的东西,怎么都读不尽。

 

但是,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经典名著往往存在晦涩难懂的地方。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方法来帮助我们阅读经典名著:借助辅读书籍。

 

比如经典名著《红楼梦》,没有一点功底的人很难参透书中的各种隐喻。如果我们先阅读一下红学专家们的各种解读,然后再去读原著,就会轻松很多。

《蒋勋说红楼梦》就是很不错的辅读书籍。并且这套书籍配有音频版本,闲时可专心阅读,忙时可收听音频,如果听完这套解说,我们再去读《红楼梦》,会更有信心。

 

另外,作者强调,经典名著虽然难读,但我们要勇于挑战。如果一味去读肤浅的书,我们的阅读能力将永远止步于初级阶段。挑战优质的书能成为我们掌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起点。

 

有效选书的第二个方法是:阅读名人传记。阅读天才的书,并不是为了憧憬和膜拜,而是为了获得丰富的启迪。

 

堪称百年一遇的天才人物毕加索,他作画时的痴迷程度、令人为之惊叹。他只要一拿起画笔,就会站在原地不停地画,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人进了屋,却把身体留在了门口。”正是因为如此的专注,他才能自然而然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创作出风格独特的画作。

 

尽管我们成不了毕加索,但他创作时的高度专注,给我们以启迪,成为我们日后做事的行为准则。

 

贤人们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比如梵高。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小时候就举止怪异、行为孤僻,长大后开始绘画,仍然处于时时都不顺利的境地,梵高与高更相遇后,在绘画上惺惺相惜,后因为性格问题产生分歧,还发生了"梵高割耳"的事件。

 

(插图08)

后来,梵高被郁忧症困绕,最终选择开枪自尽。梵高终苦一生,死后才华才被发现,受人敬仰。阅读梵高传记,尊敬之余,更能引发内心的共鸣。

比如说你正在为上司给的一个不公正评价而忿忿不平时,假如你看了梵高的传记,你就会觉得自己太矫情了,根本没必要为了这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第三个方面:挑选行家推荐的书。一般来说,行家推荐的书很少令人失望。

 

书中举例,日本刊物《周刊文春》每年都会推出“十部最佳推理小说”,榜单并不以销量为标准进行评定,而是由推理小说的文学艺术家进行评价,最后统计结果得出榜单。作者每年都会把榜单的书全部买下,然后慢慢阅读。

 

我们也可以釆用这种方法,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妨参考“行家”的推荐,比如可以在豆瓣上选择评分人数大于一千,分数在8分以上的;又或者可以根据亚马逊、当当等平台评选出的年度好评书来选书;也可以看看比较大的出版社推出的书籍调研报告等等。只要多找一些参考,多一些了解,就能增大选到好书的机会。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第四部分的内容,我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讲如何挑选好书。

总结

说到这儿,我们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简单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通过“三大阅读习惯”,包括善用书架整理图书,开辟专用的读书空间、制定每天阅读的详细计划以及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做到边思边读,来阐述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

 

其次,我们讲了“四大阅读技巧”,分别是:融入自身应用的“转换阅读”从一本书开始的“据点阅读”只读对话的“快速阅读”还有迂回辗转的“跳读”,通过这几个技巧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接着,我们讲了通过注重输出来“强化阅读成果”,其中可以选择向别人讲清楚书中内容和举办图书会这些方法;

 

最后,我们说到了“书籍的挑选”。包括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名人传记,以及选择行家推荐的书。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这是“干果儿读书会”为你解读的“普通人必学的自我增值课”系列丛书里的第2本书,祝你阅读理解方面有所收获。

 

 


直播间

言职社

话题 16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