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集 集篆、隶、楷、行书于一家的实力派书法家——清邓石如:《四体书册》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奇趣自出——邓石如《四体书册》


同学们,前面曾提到过,晚明董其昌是最后一位中国古代书法大师。这并不是说,两百多年的清朝,在书学上就乏善可陈。恰恰相反,清朝书法家的人数,远远超过前代,而且书法思潮的变幻和创新,也大有特点。另外,清朝书法又和近现代书法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对我们今天的书学发展仍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值得了解和研究。但不可否认,在整个清朝,没有哪一位书法家能达到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这样的成就和影响力。中国书法,在清朝进入了群星闪耀的时代。

    清朝书法最大的贡献,是对二王唯美书风的革命。从前不太受重视的篆隶书,在这一时期名家辈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变革是如何发生的?还要从董其昌说起。

    晚明董其昌改造二王唯美书风,秀雅平淡的董字,在清前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占据了书坛主流地位。康熙朝的有名书家,多数都是学董。与此同时,明末清初的个性书风,似一股潜流在暗中涌动,其代表人物如王铎、傅山,都以狂放的行草知名,他们亦不乏追随者。不论是临古宗董的士大夫书家,还是笔画奇崛的个性书家,他们都深知,只有开山立派的创新,才能在书法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这种对创新的渴求,酝酿了一百多年,在清中期的乾隆嘉庆时代,随着碑学书法的勃兴,终于迎来了一场书法大变革。

大家都知道,从宋代直到清初,一般来说学习书法,条件好的,可以从前人名家墨迹入手。条件差一些的,也能买到廉价的刻帖加以临习。但是,到了清朝中期,一种沉寂已久的书学资源——汉魏碑刻——被重新发掘出来。汉碑以隶书为主,也有篆书的,雄浑流丽,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魏碑以带有隶意的楷书为主,方严峻挺。无论是汉碑,还是魏碑,多是无名书手的作品,它们与以行草为代表书体的二王唯美书风面貌迥异,也与法度谨严出自名家的唐碑气息不类。从清代初年,金石学就日益兴起,大量新出土的汉魏碑刻受到重视。在乾嘉重臣阮元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汉魏碑刻独特的书法价值——一种能与二王书风抗衡的重要资源——被发掘出来。学书的人,可以不理会什么《淳化阁帖》,而是直接从原生态、活泼泼的汉魏碑刻拓片入手。最能表现石刻特点的隶书和篆书被表彰出来,出现了一批擅长这两种书体的书法家。他们之中,成就最高的首推安徽怀宁人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本名琰,字石如,晚年因为避清仁宗颙琰的名讳,就改以字行。他出身贫寒,父亲是个擅长书法和篆刻的落魄书生,无力养家。但石如天生好学,领悟力极强,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父亲指导下,学会了篆书和刻印,并能够以此谋生。其天分为书法家梁巘(yan)偶然发现,将他推荐到南京望族收藏家梅鏐(liu)家中求学。梅家藏有大量秦汉以来石刻拓本,青年邓石如极为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临摹,从战国《石鼓文》、秦代《峄山碑》直到李阳冰《城隍庙碑》,每种或临五十本,或一百本,一直到深夜才罢休。他尤其重视篆书的学习,为此手写《说文解字》二十本。如是日以继日,邓石如在梅家深造五年,打下了坚实的碑学书法基础。邓石如的书名逐渐传播开来,不少大官僚都要结交他,但他不为所动,一心钻研书学,虽名满天下,而以布衣终身。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著有《艺舟双楫》,推他为有清书家第一人,得到了后世广泛认可。

邓石如的书学道路,艰辛曲折,特别能体现清中期碑学书法思潮的普及程度。正是他们这一批书法家的成就,和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理论鼓吹,使得碑学书法迅速获得了一般读书人的认可。清代中后期,人人以能写篆隶书为尚,甚至有的书法家写信,也用篆书。唯美书风的二王书法,不再是习字者的不二法门。碑学书法,既有理论支撑,同时有大量的碑刻拓本作为学术资源,所以与个性书风的忽起忽灭形成鲜明对比,直到今天,碑学书法的影响仍然很大。


    邓石如能写各种书体,以篆书和隶书突过前人,成就最高。故宫博物院藏包世臣所集邓石如《四体书册》,是难得的集篆、隶、楷、行书于一册的珍贵文物。包括篆书七开,隶书三开,楷书六开,都是乾隆后期所作,正是邓石如书法的成熟时期。另有嘉庆八年(1803)邓石如致包世臣信札一开,是字迹很小的行草书,和前述三种字体的大字书法实不相类。 

    首先是篆书七开(图1、图2),大部分出自《石鼓文》——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但字句之间并不连属。署款癸丑年(1793)作于武昌,邓石如时年五十一岁。


1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一开,纸本,每开纵25.7厘米,横11.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1.png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四开

2.png    

我们知道,邓石如曾苦心学习《说文解字》,他的篆书有一定的文字学基础。《四体书册》的篆书七开,作于晚年,篆法高古,不杂染后人的错误,字形兼用方圆。在笔法上,参入隶书笔意,姿态新颖,下笔劲厚沉稳,显秦汉篆书的宽博浑朴之气。这与唐代李阳冰开创一直流行到清初的篆书大有不同,这类篆书提倡所谓铁线玉箸,即追求笔墨线条的圆润光洁,写出的篆字往往单调纤弱。

    再看隶书三开(图3、图4),抄录宋代吕祖谦《卧游录》中关于蓬莱阁望海的记载,有笔误,登州蓬莱阁误作蓬州登莱阁。邓石如的隶书,很有特点。字形重心在上,下部舒展,结体紧密又毫无板滞气。用笔直行,转折无痕,遒劲爽快,动态十足,强调书写的乐趣。这就大大突破了以往写隶书时,为了追求秦汉的高古,亦步亦趋地模仿碑刻笔法,易于拘谨的毛病。可以说是不拘泥于具象,而是写出了汉隶的精神。


3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八开(图片来源于网络)

3.png

4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九开(图片来源于网络)

4.png

    邓石如的楷书,也极有特点。《四体书册》所收楷书五开,系抄录西晋傅玄的《冠铭》(图5、图6),中间有缺页。《冠铭》曰:居高无忘危。这八个大字,是如此饱满浑厚,下笔如斩钉截铁,读之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结字和笔法,都和习见的唐楷大有不同。唐楷横画通常是左低右高,点画起笔和终止处粗重,中间较为薄弱,即所谓的蚕头燕尾,唐代颜真卿楷书此特点最为鲜明。邓石如的楷书则一反常规,横平竖直,横画不分首尾,笔力皆一以贯之。转折收笔处,又加以篆书、隶书笔意,这应是取法魏碑。朴穆古雅中,又能见笔墨飞动之姿

5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十一开

5.png

6 邓石如《四体书册》第十二开

6.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邓石如在书法上——尤其是篆书和隶书——的创作性,奠定在坚实的碑学基础之上,成功地在二王书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为后人打开无穷法门,可谓一代书学宗师。包世臣题跋《四体书册》说他力量神致,足与古人争席。这里的古人,自然是指米芾、赵孟頫、董其昌一流人物。但邓石如出身贫寒,青少年时读书不多,学养毕竟不能与米赵等人争锋。其一生布衣,性格耿介,在世时影响也有限。他的名声煊赫,被推为有清一人,还是稍晚碑学书法占据主流之后的事情。但即使如此,他也是群星中最亮的那一颗。怀宁邓家在历史上是很有意思的,邓石如的后代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他的五世孙邓以蛰,著名的美学家,六世孙邓稼先,两弹一星功臣,可见一个家族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文化人物,对家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邓石如,奇趣自出的书法家,为艺术的一生!

新亚的朋友们,到这里,我们十件书法作品就为大家一一解读结束了,我们从西晋陆机《平复帖》开始,以清代邓石如《四体书册》结束,跨越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长河,历代的大书法家我们基本上都做了介绍,通过这些名家名作,相信大家会对书法史有个初步的了解,如果您因此想要了解更多的书法历史、书法知识,那么或许我们还有缘再见。最后感谢新亚,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再见。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