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集 听说巴人打仗靠这个赢?——战国虎钮錞于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虎钮錞于

新亚的朋友,你们好:

我今天为大家介绍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形制精美的虎形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也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虎钮錞于。这件青铜虎钮錞于就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馆”里

虎钮錞于,通高79.1厘米,相当于半人高,重34.8公斤。肩围大而腰围小,整体呈椭圆筒形。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四肢伫立,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虎钮錞于究竟是一种什么青铜器?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錞于,是始于中国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的一种铜制打击乐器。由于这种乐器顶端有钮,可以悬挂,钮又多做成老虎的形状,所以又称虎钮錞于。

虎钮錞于这种乐器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古代巴人故地最为集中。虎钮錞于也就成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一般用于祭祀和庆典。

人,是4000多年前生活在现在中国重庆、湖北境内的一个远古族系。据史料记载,巴国虽然弱小,但巴人却以英勇善战著称于世。

当时,巴国的东面是强大的楚国,北面是雄踞关中的秦国。秦楚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巴人相继与秦楚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那么,弱小的巴国,靠什么与强大的秦楚抗衡呢?

原来,巴国除了拥有英勇善战的士兵,还擅长使用一种独特的作战方式。

巴国士兵这种独特的作战方式,就是战舞,也就是作战的一种特殊的舞蹈。你也许会问,仅靠舞蹈怎么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呢?那么,巴国的这种舞蹈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古代巴人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庆祝婚姻、胜利,还是丰收、生育时都要欢歌起舞,在战场上也不例外。

巴人这种战舞具有赫赫的英气和威猛的气势,使巴人在战场上锐不可挡。与这种战舞相配合的,还有一种响声动彻天地的乐器,这就是錞于。

在战斗时,巴人先用绳子系住錞于的钮,并把錞于悬挂在支架上,然后用力敲击錞于的肩部。錞于发出的声音清脆嘹亮,声大如雷。

在錞于的伴奏下,巴人在战场上载歌载舞,声势震天。军队还能根据錞于发出不同的声响前进或后退,变换阵行,再伴以脚步节奏声、吼叫声,就组成了节奏强劲的混合声响,形成了压倒敌人的强大阵势。

敌军听到巴国军队发出的震聋发聩的响声,胆颤心惊,士气大减,而巴人却一鼓作气,势如破竹。这种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的战舞和音乐,就是巴人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商末周初,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就有巴人。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巴人冲在了军队的最前线,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錞于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英勇善战的古代巴人,在錞于上雕刻老虎造型,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

原来,巴族地区多山多水,气候温暖,空气湿润,使得这里常常虎豹成群。

老虎是兽中之王,而在巴人的心目中,它还是神灵的化身。

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巴”是巴人称呼老虎的一种发音。据史书记载,巴人认为老虎是巴族的祖先,因此巴人认为自己是虎的后代,并以虎为崇敬对象,自称为“虎(巴音)人”,自称为虎人,也就是巴人。

在錞于上雕刻老虎的造型,不仅体现了古代巴人对老虎的崇拜,还反映了英勇善战的巴族人希望自己能像老虎那样,战无不胜,成为群雄之首。

这件青铜国宝出土于中国战国时期。由于时间比较久远,虎钮錞于入藏到清宫的经历已经很难弄清了。

錞于使用时与其他乐器如何组合呢?

史书中錞于与鼓常常同时出现,如《周礼·地官》里面记载:“金錞和鼓”。《淮南子·兵略训》里说:“鼓、錞相望”。这都说明鼓、錞两种乐器结合使用为普遍现象。

鼓作为军用乐器,在周代的战争过程中最为常见,先秦诸书中屡见记载。如《左传·庄公十年》中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折”的说法。鼓声是战争过程中进攻的信号。《荀子.议兵》所说“闻鼓声而进”,《管子·兵法》所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于此可见,鼓作为军事乐器,在战时极为重要、不可或缺。

錞于与铜鼓配合使用。清代的《晋义熙铜鼓考》里说:“瑶人,每岁正月首诣府县献岁礼,击铜鼓、錞于,一歌百合。”意思就是说瑶族人每年正月到县衙去献礼,就会敲鼓、敲錞于。直到宋代,广西瑶族都还保存着铜鼓与錞于合奏的风俗。

现在,当我们驻足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展柜前,看到这件中国的虎钮錞于,都会为之惊叹。想像着敲击这件古老中国的乐器,眼前立刻浮现出古代巴人在战场上载歌载舞,奋勇作战的情景,仿佛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几千年前神秘的东方古国。

可以看到,一件看似简单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竟然蕴含了这么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不得不感慨先人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