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集 古人是怎么取火的?——春秋阳燧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阳燧

新亚的朋友,你们好: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先秦青铜器一万六千余件,而在众多的文物中,有一个小小的青铜圆盘,曾经被工作人员误以为是某个器物的盖子,如今却被定为珍品,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这小小的青铜器物形似圆盘,直径只有4.4厘米。它的一面凹了下去,另一面的正中有一枚兽形钮,钮旁铸有蟠螭、四只浮雕的牛首组成的图案。牛首尖角、瞪目,似乎正在献祭。螭龙却翻腾盘曲,相互缠绕,起伏多变。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件春秋青铜器到底是什么呢?说它是镜子吧,可又不像镜子,一是体积太小,照不全人脸;二是,照出来的人脸居然还是倒着的;三是镜子上装饰的图案都充满了凝重和威严,不像梳妆所用。由此可以判断,这小小的青铜圆盘肯定不是镜子。

那它到底是什么呢?从精湛的工艺来看,这小小的青铜器物显然并非寻常之物。

为解开这个谜,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有了眉目。原来,在中国晋朝《古今注·杂注》中曾经记载过一种用青铜制成的器物,形状像小镜子,照东西却是倒影,用它能取火,这种器物叫阳燧。什么叫阳燧呢?

战国时《周礼•疏》中说:“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燧。”阳指太阳,燧是指取火器具,因为取火自太阳,所以得名阳燧。那么又是怎样从太阳中取火的呢?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向内,离镜一、二寸为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意思就是说阳燧表面是凹进去的,对着太阳照的时候,在离它一二寸的地方,有一点像豆子那么大,碰到东西就会着火。

就这样,根据众多文献的描述,专家们判断,这个小小的青铜圆盘就是中国古史书中记载的阳燧!为了验证这小圆盘到底是不是阳燧,专家们还以此为模型,特意仿制了一面,竟然真的用它还取到了火。

这小小的青铜圆盘,究竟是如何取火的呢?

原来,阳燧就相当于一个凹面镜,当太阳光射到凹面镜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光线汇聚在一点上,这一点又亮又热。把易燃物放在这个光点上,就会被点燃。聪明的西周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了阳燧,从太阳中取火。

在上古之时,取火困难,人们只能在雷击、自燃的火中取得火种,小心保存,一旦熄灭,就无计可施。后来人们又学会了钻木取火,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教人们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是和黄帝、炎帝、神农、伏羲一样伟大的神话英雄。可钻木取火还是有诸多不便,靠摩擦生热起火对木材和技术要求很高,也很费体力。

 因此阳燧的出现,是人们对火的认识和使用的一种升华。当时,世界上许多民族还在用钻木取火、磨擦生火时,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发明和掌握了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先进技术,而在西方,直到公元100年的古罗马时期才发明了反光镜。

近年,在中国的陕西扶风周原、扶风庄白、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等地也先后出土了类似的阳燧青铜器物,而三门峡西周虢国太子墓中出土的一件青铜阳燧更是中国发现最早、也是制作年代最早的一件

现在虢国博物馆照壁前,矗立着一件巨大的阳燧。这面特大型阳燧直径1.4米,总重1300多公斤,用铁和钢制成,由四部分构成,第一层为底座;第二层为重达700公斤的机械传动部分,它根据太阳在每个时间的位置,通过高压轴承传动,使阳燧围绕太阳转动,从而顺利聚焦;第三层为重达320公斤的阳燧方座,第四层为重达280斤的阳燧镜面,利用这个镜面能够顺利取火。

这个巨大的阳燧是虢国博物馆和虢国文化研究所以西周时期阳燧为样本研制而成的。如今,它是世界上唯一的特大型阳燧,2006年10月举行的安放仪式上,人们用阳燧顺利地取得了天火。

中国周代以后,人们不仅用阳燧取火生活,还把它用在祭祀中获取天火,以增加祭祀的神圣性。

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阳燧,这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智慧和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好,《阳燧》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再见。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