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集 春秋时期,宫廷最高规格的奏乐编钟——春秋编钟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从春秋蟠螭纹青铜编钟说周公制礼作乐

 

新亚的朋友,你们好: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明,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礼乐文明发端于何时?又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就通过一组春秋时期的青铜乐器,讲讲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一带,所以称周公周公旦。周公一生功勋卓著,他帮助哥哥武王灭掉了商朝,武王英年早逝后,周公又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成王,稳固了周朝初期的统治。

周公摄政虽然不到七年,却只争朝夕,做了很多事情。他东征平叛之后,在分封诸侯和营建东都的同时,还进行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就是制订礼仪、音乐制度。

3000多年过去了,人们虽然已经欣赏不到周公主持创作的乐舞了,但那些演奏音乐的青铜乐器依然留存至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国宝中,就有一套春秋时期的青铜编钟。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套春秋时期的蟠螭纹青铜编钟,一共9件,最大的高21.5厘米,最小的高约11.5厘米。钟上装饰蟠螭纹,螭犹如小龙,螭身相互盘绕,线条却清晰细腻,这套钟的拥有者,是一位卫国贵族。

 图片2.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dān耽)”。雅乐怡情,确实可以感化人心;但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如此才能使百姓安分守己,社会才能协调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周公苦苦思索着如何制订一套礼乐制度。

然而制订礼仪规范,并非易事。虽然夏、商两代已经有了一些礼仪,但大多是供奉天神、祈求赐福的祭祀之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如何规范呢?

为此,周公废寝忘食,一方面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希望从历史经验中寻找借鉴;另一方面,他访贤问士,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史书记载,周公“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说他从早到晚忙碌不停,十分辛苦。据说,周公接见过的贤士、平民非常众多,他拜为老师的有10人,以朋友相称的有12人,住在穷屋陋巷里的有49人,还有不时向周公进言的多达百人,再加上到宫中朝见周公的,足有万人之多。

等到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于成王,全部精力投入到制礼作乐中,继续完善各项典章制度。

周公创制的周礼,有关乎国家政治的,比如君主和贵族官吏对待人民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主,谨慎使用刑罚;更要多施恩惠,减轻赋税;周礼还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宗法等级制度。

除了国家政治之外,周礼还对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细致规范。史书记载,周礼包“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军礼是军队操练、征伐之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嘉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礼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比如吃饭、婚礼等场合

在制定礼仪规范的同时,周公又主持创作了一系列的音乐舞蹈,以便在举行重大仪式的时候演奏和表演。比如诸侯在参加朝会的时候,一切行动都要与音乐和歌声相配合。礼,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理性规范;乐,可以起到感动人心的教化作用。如此“礼”“乐”结合,才是礼乐文明的社会。

在周公指导下创作的音乐歌舞,主要有两部:一部叫《大武》,歌颂武王伐纣、周朝开国的盛况;另一部叫《三象》,歌颂周公东征时驱逐商朝象队的胜利。表演乐舞时,演员们头戴冠冕,手执朱干、玉戚等道具,边舞边唱。朱干”就是红色的盾牌,““亲戚”的“戚”,是一种小斧子。整个乐舞表现创业的艰难、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豪情,整个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周公主持创作的乐舞,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每逢节日庆典,都要表演一番,用来教育和激励周族百姓。

周公制礼作乐,还用来界定不同阶层的差异。周朝实行等级爵位制,自天子以下,王朝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这些等级和阶层都要遵守不同的礼乐规定,不得逾越。

比如对于乐器的使用,就有着严格的规定。像使用编钟、编磬等悬挂乐器时,就必须遵守“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的规定,意思是说,王这个级别可以在四面都摆放乐器,诸侯只能列三面,卿大夫只有两面,士只能列一面。

对于使用舞队行列的规定,则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这些数字的量词是佾yì,一佾就是一个由8人组成的行列。也就是说,天子用64人的舞队,诸侯用48人,大夫可以用32人,士只能看16个人跳舞;

周礼对于乐曲的使用,同样有明确规定。如《雍》只能在天子祭祀的场合撤除祭品时使用;《文王》是“两君相见之乐”等等。如果违反了这些规定,便是“僭越”或“非礼”。

这些复杂的礼乐制度,被记载入《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部礼经典籍中,并称为三礼。对后世封建王朝来说,“三礼”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国家学术经典,更是统治者制定国家礼仪的指导规范。

为了推行制订的礼乐制度,周公在东都洛邑建成后,举行了几个重要的祭礼活动,既是庆祝新都的落成,也是让诸侯们演习新的礼仪。

周公还亲自制订婚姻的各项礼仪,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七个环节,合称“婚义七礼”。相传,为了让人们理解如何执行“七礼”,周公还与妻子一起演习“婚义七礼”。可是,当演习到“敦伦”时,周公的妻子拒绝了。敦伦,就是敦睦夫妇之伦的意思,周公的妻子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踌躇间,正不知道怎么办好,周公看到儿子伯禽正摆弄几个葫芦瓢,尝试把两个瓢重新合为一个葫芦。看到这里,周公灵感顿生。第二天,周公把“贵族子弟召到学校,讲解“婚义七礼”。讲到“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以此比喻:未分之前如混沌一体,剖开之后如男女有别,敦伦就如同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

后来,孔子把葫芦瓢收入礼书,称为“合卺jǐn”,成为结婚典礼时夫妇饭后以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一久,葫芦瓢又演变为喝“同心酒”的器具。在电视剧《芈月传》中,秦楚联姻的那场盛大婚礼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

在周公的大力推动下,礼乐制度很快实行开来。这些礼乐制度,使刚刚建立的周王朝面貌一新,人民和睦,颂声四起,使得远方的蛮夷之族也赶来朝贡。直到几百年后的春秋时代,孔子仍然对周礼推崇不已,忍不住赞叹道:“郁郁乎文哉!”

周公制礼作乐,不仅使周朝进入长期稳定的和谐发展,更使华夏文明从此进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蟠螭纹钟作为礼乐文明的见证,向人们述说着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