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 为什么说雍正是瓷器狂?——清雍正珐琅彩黄地兰石纹碗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二十四、清雍正珐琅彩黄地兰石纹碗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位新亚文化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件文物,叫做雍正珐琅彩黄地兰石纹碗。上一讲我们说到雍正是一个瓷器狂,其中特别喜欢一种瓷器,还记得是什么吗?是的,就是珐琅彩,今天我们继续讲述雍正与珐琅彩的故事。

通过上一讲,我们知道雍正对瓷器的烧制特别挑剔,很多时候都要亲力亲为,亲自审查瓷画画稿,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是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呢?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与雍正的性格,以及成长背景有关。45年的皇子生涯,长期处在多个皇子争夺皇位的政治漩涡之中,养成了雍正敏感、细腻的性格,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的细致,面面俱到、亲历亲为。

他非常谨慎,自律性很强,他是一个能够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绪、隐忍、敏感的皇帝。这种性格表现在艺术欣赏方面,就是非常注意细节。比如说我们日常使用的家具,一般做家具前,大概看看屋子是什么样的,然后做出来,这就导致很多家具很相似。但是雍正使用的家具就不一样,雍正朝做的任何家具都是根据屋子来做的,像圆明园里,某个角放一个角柜,这个角柜要是放到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行,只能放在那里。或者在某个地方放一张床,这张床是靠南墙还是北墙都是固定的,它永远只能放在那里,挪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协调。所以他强调因地制宜,就是做什么东西都是根据场景、环境,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来制作的,所以他的东西非常协调,包括家具、文房用品等。

所以烧制珐琅彩的时候,他也特别强调协调,讲究细节,追求精益求精。其实在雍正早期,雍正对珐琅彩并不满意。珐琅彩是什么呢?

珐琅彩就是一种最早装饰在西洋钟表铜胎上的彩料,康熙初年从西洋进口。当时,主要是使用珐琅在玻璃胎、铜胎上进行绘制。一直到康熙五十一年,宫廷才炼制成功珐琅料,可以直接在瓷器上画珐琅彩。这种在瓷胎上画珐琅彩的也被称为瓷胎画珐琅。这种珐琅彩与我们之前提到的粉彩、斗彩、五彩等有什么区别呢?

珐琅彩原来烧之前是什么颜色,烧之后就是什么颜色。也就是说,在烧之前,就已经能想象出它烧出来以后是什么样子了。如果要想烧制出来的珐琅彩好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珐琅的颜色。珐琅的颜色越多,画师们可以发挥的空间就越大,画出来的效果当然也就越好。但是,珐琅在初期进口的时候,只有17种颜色。雍正对此当然很不满意,督促下面的工匠开发、研制,最后创制出了19种新的颜色,这一下子就让珐琅的颜色丰富起来。有了颜料就可以进行瓷稿的创作了,对此,我们在上一讲中已经详细讲述了雍正是如何参与瓷稿的创作,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重点来看这个珐琅彩黄地兰石纹碗的绘画情况。

作为雍正朝珐琅彩的典型代表,这个碗上描绘了洞石兰花图,同时在另一侧题写了“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的七言诗句,并在诗句的上首及句末加盖了三枚闲章,使中国传统画中所讲究的诗、书、画、印一体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雍正皇帝喜静、喜雅、喜素的艺术品位。

对于珐琅彩而言,有了丰富的颜色、精美的画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要在胎体上使用珐琅作画。这时候,对胎体的要求就特别严格。首先就是胎一定要非常薄,第二就是胎体上的釉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通体都得是白的,不能有黑点,不能有什么渣粒,也不能有小的气泡或者小的瑕疵,总之就是什么都不能有,平光如水。如果特别闷、不够白、不够透亮那就烧不成珐琅彩。比如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碗,就特别的轻盈,胎体非常薄。到哪里去找这样高品质的胎体呢?

最后锁定的是景德镇的御窑厂,先让御窑烧制很多很多的这种胎子,再从数百个里面挑出那么几个,真正是百里挑一,然后千里迢迢从江西运送到京城。

珐琅彩的烧制过程也非常艰难,一方面是胎子太薄,一不小心就会烧坏。另一方面就是对烧制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大概是七八**,温度太高胎子容易爆裂,彩也会被烧焦;温度太低,颜色就出不来。所以要烧制出一个颜色非常好的珐琅彩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各方面的高度协调配合。这也导致珐琅彩异常的珍贵,大件的珐琅彩是没有的,都是一些中小件,盘碗居多,而且都是陈设、把玩的欣赏瓷,哪怕是皇帝也舍不得拿来使用,要喝茶或者吃饭,可以用别的官窑瓷器。

因为珐琅彩烧造太费工费时,成本太高,耗费的银两太多,到乾隆晚期就不再烧制。因为当时烧制珐琅彩,从配料,到画彩,烧造所有的步骤都严格保密不能外传,所以乾隆以后就失传了。到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也就是光绪年间,官窑又开始仿烧清三代的珐琅彩,清三代指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光绪朝珐琅彩虽然也比较精致漂亮,但是彩料已经不是原来的材料了,胎子也不如之前的,当然皇帝也根本不会亲自关注。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纯粹的珐琅彩,而是属于晚清粉彩范畴的一个新品种。这种仿制清三代珐琅彩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改革开放以后也有不少仿烧珐琅彩的作品均属于现代工艺品。如果拿这个雍正珐琅彩的小碗去比对,现代仿烧的工艺品差距就太大了,审美上也差很多,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1949年,故宫旧藏的珐琅彩,大部分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中国台湾,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黄地兰石纹碗,全世界只有这一件,瓷胎、彩色、绘画堪称一流,为绝代佳作。

好了,这一讲我们了解了珐琅彩跟前面讲的五彩、斗彩、粉彩的区别,就是它画上去是什么颜色,烧出来就是什么颜色。在雍正皇帝的特别关注下,迎来了珐琅彩烧制的巅峰时期。后来因为烧制费用太高,逐渐失传了。后世仿制的珐琅彩,不管是从制作工艺上,还是从审美上都与雍正朝的珐琅彩相去甚远。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要说的是乾隆时期的各种釉彩大瓶,也就是《国家宝藏》上曾经出现过的“瓷母”,欢迎你继续收听。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