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集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珍贵青料:明永乐青花海水纹大香炉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十五、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大香炉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位新亚文化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件文物,叫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大香炉。为什么叫寿山福海呢?因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种以礁石海水作为装饰的纹饰就叫“寿山福海”,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当我们看到这个香炉的第一眼的时候,会感觉眼前一亮,这一片明亮鲜艳的蓝色非常震撼.,为什么它的这个蓝色比我们通常见的青花瓷要明亮很多呢?它烧制时使用的青花色料与一般的色料有什么区别吗?说起这个永乐年间的青花大香炉,极富传奇色彩。今天我们就跟着这个大香炉,去探访一下那个时代的文明气息,感受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以及六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永乐官窑的青花色料不是国产的,它来自遥远的西域地区,翻译成中文叫“苏麻离青”或者“苏泥勃青”。苏泥勃青的来历可不简单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时候带回的中国的珍贵青料。当时的明朝航海技术领先世界,郑和奉命带领浩浩荡荡的船队,七下西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都结集两百多艘宝船由国内港口出发,他们历经好几个月的海上航行,到达今天的波斯湾附近,然后用中国瓷器、生丝、铁器与当地酋长和百姓进行贸易,苏泥勃青就是通过郑和船队带回中国的。

到航海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现代乘坐大游轮旅行,但实际情况却相差很远。600年前,没有发明机电动力,远航宝船都是帆船,航海所需的动力主要是风。海上航行的动力就来自那高高竖起的风帆,人工操纵风帆的收放和角度,利用海上季风出行和返航。每次都要航行好几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为了防止翻船,必须在船舱底部放满沉重的瓷器、铁器等压仓物,回程时,就把贸易和交换来的宝石香料等当地土产带回中国。所以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走了很多非常漂亮的官窑器,有些质量上乘的作为礼物赠送当地国王和酋长,一般器皿用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换和买卖。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遵循明太祖“帝国居中,怀柔远人”的谕旨,并不是单纯的对外贸易,郑和七下西洋,由于路途遥远,海上航行周期太长,人员伤病损失严重,每次折返回的人数不及出发时的25%,明政府要赔上大量的金钱。也许有人就提出疑问,这不太可能吧?大家都知道,中国瓷器在国外可是特别受欢迎,出去一趟,光卖瓷器怎么着也得赚很多钱啊,怎么会亏本呢?

其实不然,当时途经的国家都比较贫瘠弱小,大多是物与物交换,直接以白银结算的很少。明成祖朱棣为了让这些国家每年来朝贡明朝,在太祖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更具体的优惠政策,政策的核心是厚往薄来。简单说就是郑和船队的远航异国,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宣扬国威,拓展扩大朝贡国家的范围。

每次郑和船队在第二年随季风返航的时,会有很多外国使团搭船随行,到中国以后,给皇帝献上一点土特产,据档案记载有苏木、龙涎香、碧牙西(碧玺)、苏泥勃青、孔雀石等等,明宫廷根据厚往薄来的政策,赏赐使团大量的瓷器、丝绸等价值几倍或几十倍的回礼。所以,物质乏匮的太平洋、印度洋小国,特别喜欢来中国朝贡。时间一长,明政府也感觉受不了了,太吃亏了。宣德以后的正统元年,宰相刘大夏为了阻止国库亏空,把所有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材料全部烧毁,据说烧了三天三夜。他认为组织一次远航耗费乏人力物力难以想象,出去也没换回什么对中国有价值的东西,国力下降了劳民伤财,败家行为。所以宣德末年郑和下西洋终止以后,我们就再也找不到苏泥勃青的影子了。

苏泥勃青到中国后,就被送到景德镇用来绘画官窑高档青花瓷器。因为它深邃艳丽,含铁量很高,画出的青花花纹,在特别厚的地方,就会析出铁分,散发出金属般的锡光。使用这种青料烧造出的瓷器,深得人们的喜爱,价格特别昂贵。

好,前面讲了这个寿山福海纹香炉的“苏泥勃青料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非常珍稀。

那么,为什么永乐皇帝要烧这么大的香炉呢?我们都知道,永乐皇帝先是在南京称帝,后来才营建北京城,在1420年迁都北京。为了表示江山安定,于是命令景德镇的御窑,烧制跟青铜大鼎一样庄严无比的青花大香炉。这下子可把御窑场的工匠们忙坏了,虽然造型已经确定了,但是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纹饰,什么釉料,这些都得他们自己去琢磨。

最后,他们确定烧制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同时使用寿山福海的纹样,结合造型,寓意皇上福寿绵长,江山永固。为了能使瓷器有青铜鼎的沉稳、凝重之感,整个香炉全部使用苏泥勃青料。这种青料画出来的青花有那种深入胎骨,酣畅淋漓的晕散感,是其他青料不能替代的,更增添了御用官窑的皇家气势。

香炉的烧制过程非常复杂。因为,它的厚度是一般瓷器的十几倍,很不容易在当时的窑炉条件下完全烧透,朝廷要求香炉要像青铜大鼎一样,必须很大很厚。烧造胎体很厚的瓷器,对窑炉有多种要求,首先就是要密封性能好,其次就是要有充足的火量,不然没办法烧透。再有因为青花瓷器是釉下彩,也就是做坯之后画彩,然后罩上透明釉一次烧成。如果火大了温度过高,彩会烧焦烧糊。这两点对很难控制温度的柴窑来说简直太难了。不过奇迹还是出现了,据记载御窑厂先后烧了三个,两个烧制成功,另一个严重变形,就地打碎埋入地下。有人会问被打碎埋到地下了那你怎么知道的呢?因为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在御窑厂遗址挖出了那件残损香炉的所有残片,重新粘合成型,现在陈列在景德镇陶瓷馆。

故事讲到这是不是就结束了呢?当然没有,大香炉坎坷的命运还在后面呢!

两个烧制成功的香炉被送进了皇宫,此后在故宫中安安稳稳地待了500多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3年,山海关失陷,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故宫珍藏的文物,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将故宫部分文物运往上海,这两个大香炉就在第一批运送的文物里。可见大香炉的珍贵程度。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时的上海并不安全,所以这些文物最后都被运到了四川。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些文物又被运回了南京。因为当时的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是首都。1948年,国民党撤退去台湾的时候,又把这批文物中的一部分运到了台湾,但是还有2000多箱文物没来得及运走,留在了南京,留下的就有这两个大香炉。其中一件完好无损的大香炉就留在了南京,成为了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另外一件耳部残缺,经修复复原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两只宏伟壮观的青花大香炉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可以说见证了600年的沧桑岁月。

连同景德镇挖出的那件,现在世界上仅存3件这样的大香炉。

好了,通过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的前世今生,我们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了解明初中国瓷器的的输出和海外贸易;也看到了古代瓷业工匠的“匠心独具”;大香炉从北平到上海转四川,回南京,到北京,辗转多地,见证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

明代的永乐、宣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我们下一讲就开始进入宣德朝,欢迎您继续收听。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