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 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的瓶子有什么魅力?——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宋官窑弦纹瓶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位新亚文化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件文物,叫做官窑弦纹瓶。大家看文稿中的配图,会发现在瓶子底部圈足部分两侧对称有两个孔,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孔是用来干什么的?在答案揭晓之前,我们先以官窑弦纹瓶为例,讲一讲官窑,然后找一找官瓷存世量少的原因。

前面一讲中我们提到宋朝有五大名窑其中汝窑排第一排第二的就是官窑。北宋官窑的窑址就在北宋都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有朋友听到这就会提出疑问,上一讲也提到了官窑,但是当时说官窑的意思是指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口,与民窑相对。怎么跟这里的解释不一样啊?这里注意一下哈,两种解释都没错,这里就涉及到官窑的两种含义。上一讲讲的官窑,是从广义上来说的;这一讲说的官窑是一种专称。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瓶子就出自北宋官窑瓶子高30多厘米它的模型是古代的青铜器,颈部和腹部的弦纹也是仿铜器做的。瓶子个头比较大,通体青釉特别温润,还有一些比较大的开片纹。古代的青铜器很多是酒器,如果让你去提,是不是会手滑,没法提啊?所以,你猜出来那两个方孔的作用了吧?是的,就是为了提溜方便,用来穿绳子的,这种带有方孔的瓶子我们称为穿带瓶。

也正因为这个瓶子是仿的青铜器,所以它很有那种青铜器的敦实厚重的感觉,因为它是青铜器的母型。另外瓶子的胎体比较厚,给人庄重的感觉。官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紫口铁足。在它的口部特别薄的地方,露出了在浙江那边的紫金土的胎体。紫金土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呢?紫色的紫,金色的金,它是一种褐铁色、黑褐色,当我们在黑褐色的胎体上覆盖青釉的时候,如果青釉往下流淌的话,青釉薄的地方就发紫。这就是“紫口”的意思,因为口那里青釉比较薄,没有完全盖住,就露出了里面紫金土的颜色,发紫。那么“紫口铁足”,“铁足”是什么意思呢?铁足就是指瓶子的圈足会有一圈没有釉,所以就露出胎体的颜色,这个颜色就是铁色,也就是黑色,不过又带着一点巧克力色。

所以这件官窑瓶子告诉我们的信息就是,因为它仿的青铜器,所以器型非常稳重肃穆,而且不止是器型很浑厚稳重,它的胎子很厚,釉也很厚,整体都给人很厚重的感觉。

最有意思的是瓶子上的开片纹关于开片纹上一讲我们已经解释了就是瓷器在烧制后冷却时因为釉和胎的收缩率不一样,就形成了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关于这个开片纹,晚清民国都有文献记载,就是说最开始这是一种窑病,就是说烧坏了,开窑之后有的东西没有烧成完整器就爆裂了,就成了一个像龟背一样的东西,有裂纹,严重点的从里面裂到外面,就不能用了,就漏了嘛,连水都装不了,只能打烂。还有的呢,恰巧这个皮爆了,瓤没爆,就有个别工匠把这个废品拿出去,降价卖。因为它就没法跟人家没有纹路的比嘛,只能降价卖。结果,这些残次品居然受到一些文人墨客的追捧,因为有文化的人他喜欢这种缺陷美,对吧?结果就导致有纹路的价格比没开裂的光溜的还要高。工匠们很快抓住商机,开始专门烧这种釉裂胎不裂的瓷器,老北京话叫蹦瓷儿,就怦怦的蹦出来了,那么这种纹片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在冷却没有完成之前,进去了很强烈的冷空气,它一下就爆了。但是这个时候要把握好,如果这个冷空气进多了的话,开门开大了,它会全部爆裂、报废。开门开的话,它开不了,这个火候很讲究的,就要到一个特别合适的时机,一个特别合适的温度,然后开多大的窑,门进多少冷空气,还得给它再关上,所以要想形成这样一种妙趣天成的缺陷美,它的技巧不太容易掌握

故宫收藏的这件官窑弦纹瓶,是宋代官窑的典型代表,一直被宫廷收藏,历代皇帝都很喜欢。雍正时期,宫廷画家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画了两幅非常有名的《聚瑞图》。那是静物写生,其中一幅图中插花的瓶子就是这件北宋官窑弦纹瓶。而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瓶子,把这个瓶子摆放在自己的桌子上,方便随时欣赏。

有人就提出异议了这样的细节我们后人怎么会知道呢是不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啊?当然不是,我这么说,可是有实打实的证据。乾隆皇帝特别喜欢收藏一些古物,而且还时不时地拿出来瞅两眼,欣赏欣赏。所以乾隆时期就有表现乾隆皇帝鉴赏古物的情景的画作,叫做《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这幅图共有5幅,而这个瓶子在其中两幅画中都出镜了,可见乾隆皇帝有多喜欢这个瓶子。唯一的遗憾就是,这个瓶子的口部有一个小小的残纹,还被补了一下。

有朋友问说官窑是不是分旧官和新官北宋的官窑称旧官,南宋的官窑称新官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种分法是不存在的。只有定窑的瓷器底下有时候会写“新官”或者“官”,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东西已经被皇室征用了。因为定窑烧的瓷器特别多,其中只有最顶级的瓷器才会被皇室选中,如果不做个记号,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别人拿走了,所以那个“官”,跟我们这里说的官窑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也就没有“新官”“旧官”的区分了。

我们都知道,官窑烧制出来的官瓷存世量非常少,所以就有一个说法,说是,瓷器烧出来后,宫里的太监就要去检查,如果发现有瑕疵就摔碎,剩下的精品才会送到皇宫去。其实,官窑出的瓷器少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官窑是有贡则烧,无贡则止,就是有需要你就烧,没需要你就停。烧的时候,宫廷当然就要出钱,最后成品出来了,也必须过他的眼,符合他的要求,如果不合格,钱你也别想要了。如果宫廷没下任务,就不烧。有人就会说了,那工匠们可以私下里偷偷的烧啊,烧了拿去卖,不是也能卖出个不错的价钱吗?

事情当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在元以前官窑没有形成体制,是非常松散的,所以工匠们是有活的时候给官家烧,没活的时候就给民间烧。但是呢官土都是垄断的,你没有官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也没法烧。另外还有就是釉的配方,这些都是被宫廷严格控制的。比如说这个配方,绝对不可能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而是由几个人分别掌握,几个配方合在一起,才能烧制出官瓷。有很多特别细微的细节都是由几个工人分开完成,他们都各自保密,不让对方知道。据说他们的配方都是传男不传女,女婿也不传。这也导致中国古代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所以说官瓷存世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还是本身烧制的数量太少了。因为少,价值就更高了,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仿品。怎么去辨别这些仿制品呢?这个真要是说起来,可就太专业、太难了。在这里就说点简单的吧。

比如说,清代的仿制品给人的感觉非常薄,没有那么厚的釉,也没有紫金土。另外,如果是宫廷仿制,会写上大清康熙年制,或者是大清雍正年制等等。

官瓷目前存世量也就就几十件,大部分珍藏在博物馆里。如果有谁说自个手头有官瓷,那大概率就是仿制品了。我们今天讲的这个瓶子还是一个孤品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所以这件文物从来没有出国参展,就怕磕着、碰着,如果想欣赏这个瓶子,可以直接到故宫博物院的陶瓷馆去,陶瓷管每次展览都会把这个瓶子放上去。

好了,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官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紫口铁足,还知道了开片纹是怎么来的。而官瓷存世量很少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年烧制的太少了,因为烧制的过程严格保密,这也导致后世虽然有仿品,但是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差别。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