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 瓷器经历了600多年,怎么变白了?——隋代白釉罐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隋白釉罐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位新亚的听众朋友们,大家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文物,折射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王朝:隋朝。这件宝贝,叫做隋白釉罐。

1972年,故宫陶瓷馆在闭馆好几年后重新开放,我这个时候,被招进了故宫一个三位一体的保管员。什么叫三位一体呢,就是一个人同时担任保洁、讲解、安全三种工作,上班时要保持室内卫生,注意文物安全,同时给观众讲解文物。40多年前别说是电脑,就连电视也没怎么见过,我记得我小时候见过的第一台电视,这一个楼里才有一台,大家都觉得特别新鲜,所以我们获得知识的来源渠道只有看书。当时的书也不多,尤其专业书籍更少。对于这件宝贝,在书中也并没有见到现成的介绍。当我面对这件隋代的小白罐子时候,真的像你们一样,只在直觉上认为这是一只圆溜溜、滑润润的小罐子,可是,这个小罐子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当时我们的讲解稿都要自己来写,因为没有现成的,我翻了一些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隋朝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39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公元581年,杨坚称帝,建都西安,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为大唐王朝的复兴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能断定,这件瓷器,一定是精确地属于隋朝的,而不是唐五代或者宋的呢?怎么能体现这件隋朝白釉瓶的特殊意义呢?

白釉罐断定它属于隋朝,是符合以下三个的特点。第一,自东汉以来,瓷器大多是青色,或者灰黄色釉系,什么是釉系呢?就是说它基本是青色,有的偏灰黄,有的偏灰黑,但是都是发青的一种主色调。瓷器特别稀少应该说是没有。在之前的朝代,北齐的范粹墓,虽然出土了一些白瓷,但在严格意义上说仔细看还是发黄的,白中微发黄,没有这个小罐这样纯洁的白色。当时的人们也非常想烧这么精美的白瓷,但是要把瓷器变白,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工作,属于古代的“高科技”。这主要是因为瓷土里所含的杂质较多,特别是存在着大量的铁原素,在当时的淘洗冶炼条件下,瓷土里的铁元素可能淘洗得特别干净。在瓷器刚刚诞生的东汉时期,所有的瓷器在颜色上显示出一种青色的色调而且有的发灰,有的发黑,有的发黄,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在北齐墓中出土了第一件白瓷。但是,北齐墓中的白瓷颜色仍然发黄,是肉眼可见的黄中带白,颜色并不那么纯粹。到了隋代呢,瓷器工艺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另一个被称为“李静训”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瓷罐。这个李静训是一名九岁的小孩,在这个九岁小孩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隋代的白瓷,颜色特别的纯粹、净白,跟我们这只隋朝白釉罐一样的颜色。1959的时候,文物局单位把这只白瓷罐交给我们,我们看到的时候,眼前一亮:我们终于有了一件隋朝的,真正的白瓷了

 

判断这只瓷罐属于隋朝的第二个证据,是这只瓷罐的“脚”,也就是“足”。看一件瓷器,也要从上看到下,就跟看人一样,比如说口部,也就是说它的最上面,然后口部以下呢,像人的肩膀一样,叫作肩部,肩部以下就是它的腹部,腹部以下呢,如果直上直下的,从腹部直接就过渡到足,足不是几个脚的意思,足整个就是一个圆圈,有的像我们饭碗一样,有一个圈,圈足。还有一种呢,隋朝的碗罐子基本还没有进入到圈足,没有圈儿,就是实足,平得像被刀切了一样,不像现在的饭碗,下有一个圈,我们叫圈足。隋朝的实足也叫平足,就是足的那个地方切了一刀,这样平平的一个足直接就接触地面,并没有圈足支起来这个碗。到了唐代,瓷器的底部就挖了一个小圈,很浅,在我们陶瓷的术语上叫做玉璧底,像一块圆的玉璧一样,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凹槽。五代时候呢,有了窄圈什么是窄圈足,就是比那个玉璧底要细一点,比现在的圈足要粗一点,叫窄圈足。到了五代以后的宋代,才出现了真正的圈足,就是我们现在吃饭的饭碗。所以我们在解释这个的时候要知道,隋代的罐子和碗,基本上在时代特征上都是平足,也就是实足。

第三个证据,是这件瓷器中“胎”的细腻程度。唐代瓷器的胎子是更为细腻隋代的胎子,比魏晋南北朝的胎子要白一些,要细一些,但是没有唐代的细。代瓷器的胎,处于粗糙与细腻之间。这个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瓷器的断面,你在瓷器的断面中才可以发现胎,因为你在不看瓷器的断面的时候呢,你除了看瓷器的里面没有釉的地方,或者看瓷器的圈足露出一点点没有釉的地方,那个才能看出胎。如果说瓷器没有破、非常完整的一件东西,我们看胎的时候,如果里外都施釉,足上也全部施满了釉了,我们就没法看胎的粗细了。那在露胎的地方、没有釉的地方,我们才能观察胎子的粗细。我们看到这件小罐,外面的釉是满的,白的,但里面的釉并没有上完,用手电把照里面呢,半截是没有釉的,所以看得到胎子的粗细。还有,我们看到它的足部,平切的足部的那个圈儿,外沿也是露胎的,所以它也是比唐代要粗糙一点。

 

其实我们断定这个瓷器最主要的是这个造型。这个小罐这种瘦长的造型,我们在魏晋南北朝没有见过,在唐代呢它开始肥胖了,开始丰满了,丰硕了,它不是这种长溜溜的。就跟我们看隋代的陶俑一样。隋代的陶俑细长、秀美,唐代的陶俑一下就丰满,非常丰硕饱满,所以隋代整个器物的特征,无论是什么东西,他都有一种秀气、内敛的造型风格。所以我们从这几方面来说,这件罐子在业内来说,没有人提出过疑义,无论它的釉色的白度,胎子的粗细度,还有它的造型,都体现了隋代瓷器的特征。但是隋朝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隋朝这三十多年,它是承上启下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隋朝的瓷器解决了一个困惑:中国当真是南方的艺术和文化更为发达吗?其实,在隋朝,并不是这样的。

咱们针对这个白釉罐来说,这个罐子的烧造产地,专家们统一认为烧制于北方窑,而不是南方窑。在制瓷工艺方面,在东汉时期,浙江就发明了青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在南方就以青瓷为主,陆羽的《茶经》中就说,白瓷是类银类雪,他形容白瓷就像银子和雪一样白,青瓷是类玉类冰就是青色的瓷器呢像玉一样,像冰一样。所以在隋朝,北方的白瓷与南方的青瓷是各领风骚的,甚至北方的制瓷工艺在烧造白瓷上比南方还好。甚至到了唐代,我们熟知的唐三彩、唐白釉都是在北方。后来到了宋代,宋室南迁以后,迁到杭州以后,瓷器的精品才在南方普及起来,到了元代,瓷器就是景德镇独领风骚景德镇在江西嘛也在南方。所以从文化的繁荣程度来说,这件隋代白釉罐,刚好可以见证文化中心从北向南迁移的历史渊源。

最后一点,白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什么说是里程碑呢?我们知道,没有白瓷就没有后来的彩因为白瓷作为彩瓷的底釉,它是一种铺垫,就像我们画画,如果我们画在一张黄纸上,画一张黑纸上,都不如画在一张白纸上但是我们把瓷器的釉面做成一张白纸以后,可以描绘出中国彩瓷的辉煌。所以说,今天你所能见到的青花瓷五彩瓷、珐琅彩的辉煌,都是以白瓷为基础的。因为没有隋代白瓷的烧成,没有打下的好的基础,以后彩瓷在不洁净的瓷面上绘画,它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15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