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 为什么中国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东汉青釉弦纹双系瓶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东汉青釉双耳壶:最早的“CHINA”

图片1.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亚的朋友,你们好:

上一讲我留了一道思考题,不知道你猜出答案了吗?为什么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一般都出现在器物的上半部分,下面光秃秃的?因为那时候原始先民还处在半穴居的生活环境里,还没有桌子柜子之类的用来放这些瓶瓶罐罐,而且它的底部是内收的,所以在盛满东西后可能站不稳,所以他们就在地上挖坑,把这些罐子放在坑里,防止打碎,所以瓶子的下半部分一般都在土里,自然也就不需要再去画花纹做装饰了。

好,前两讲我讲了两件陶器,那么陶器经过起源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瓷器。我们都知道,在英文中,瓷器跟“中国”,是一个词,叫CHINA。为什么“瓷器”能够成为中国的代表呢?

这个问题很多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我作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喜欢用文物证据来说话。我就用故宫收藏的一件瓷器:青釉双耳壶来回答这个问题。

青釉双耳壶诞生于东汉时期,在北京故宫所藏的所有瓷器中,它是年代最久远的一只。也就是说,最迟在东汉时期,瓷器就被中国人创造出来了。

故宫收藏的这件青釉双耳壶,看上去普普通通表面的釉也不是那么光匀净,瓶子通体都有圆圈状的弦线纹。所谓弦线纹琴弦的弦,就是一条条细长的线,在器物上绕圈。跟大家在故宫能看见的大多数特别漂亮的瓷器相比,这件青釉双耳壶谈不上“好看”。因为故宫所藏的大多数瓷器,都是来自宋、元、明、清皇家瓷器,再早的瓷器,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家的文物部分调拨给故宫的。因为皇室不注重瓷器的历史,而注重瓷器的精美,这件东汉时期的瓷器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非常早。从陶器到瓷器,其间经历了漫长岁月

我们把中国瓷器的下限定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这件东西弥足珍贵,因为经过多方的科学测试,我们知道这个青釉双耳壶不吸水,烧造温度在1250摄氏度以上,胎土不是黏土也就是陶土,而是耐高温的瓷土。如果是用陶土的话,一烧到900摄氏度,就会烧爆了。陶和瓷的原料不同,一个是用陶土,一个是瓷土。瓷土最开始是岩石的状态,把它从山上开采下来以后,经过砸碎、捣练、风化,用滤泥池滤掉残渣,剩下最细的用来烧制瓷器。而黏土是随地可取的,比如河床的沉积土,都可以烧陶器,但是却烧不了瓷器。所以中国在烧成原始青瓷之后,经过了漫长岁月,经过无数次试验,才知道了哪个山头的土是可以烧高温瓷器的,这个过程非常不简单,所以说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从外表看,这个青灰色的釉微微泛点土黄色,胎质还有一点疏松,可是这刚好说明,这件青釉双耳壶所处的时代,烧制工艺处还在还处于初级水平。

这是现今能见到的整个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瓷器,就此宣告瓷器的诞生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是东汉呢?

我们知道,在古代,国与国之间都有大山,还有原始森林挡着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也没有WIFI,什么通讯设备都没有,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非常困难。但是,这种情况到了汉代发生了变化。汉代是一个走出去的社会,许多中国人走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汉武帝派出的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后,了许多以前中国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黄瓜、茄子、核桃、还有梨,都是西域的水果和蔬菜。

这种交流和融合使得东西两汉都极其富足,在前的几千年,人们都用陶器来盛放食物。到了汉代,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许多豪门地主生活得非常富足,每一顿都有许多吃不完的肉,也养了许多兔子和鸡,在出土文物中我们能看见许多陶马、陶兔子,在汉代的画像砖里,也能看到当时人们大口吃肉的场景。大家对“怎么吃”越来越重视,对厨师的手艺也越来越看重。

食物越来越多,怎么储存就成了问题。原先大家用陶器储存食物,但是陶器透水性强,于是大家就很想要一种不透水的容器。最后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非常神奇的土壤,这就是高岭土。高龄土制成的容器,耐高温,不吸水,比陶器更好用。至此,陶器终于在汉代进化成了瓷器。汉代以后,人们对精致的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汉代出土的漆器里,装着瓜子、花生,还有榛子,干果,以及在新疆地区出土的各种各样的花式点心,说明汉代人吃得特别好,穿得特别讲究,向着文明、雅致的生活,迈出了一大步。

各位,现在我们知道了在富裕、文明、国际化的汉代,美观而且不透水的瓷器成为了文明的象征,在不断的中外交流中,从中国被带到海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CHINA”所以说,从这一讲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了瓷器时代,这一讲讲的是东汉的青瓷,下一讲,我们的瓷器终于变白了,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讲再见。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