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几千年不褪色的颜色与工艺!——仰韶文化彩陶双耳壶

2020-11-2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最古老的

仰韶文化彩陶双耳壶

 

 

新亚的朋友,你们好:

今天是我们陶瓷的第二讲,这一我要聊聊一件古老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家乡,叫做“仰韶”,所以它也被叫做来自仰韶文化的彩陶双耳壶。

那么这个宝贝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23年,在河南渑池县一个叫仰韶村的地方,出土了一大批彩陶罐。这些陶罐上不仅有类似这件双耳罐上的水波纹、旋涡纹,还有一些以羊、猪、青蛙为代表的更加具象的动物纹。经过考古专家鉴定,这些陶罐已经距离今天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这一批陶罐,因为集体被发现于仰韶村,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在考古学中,有一个惯例,一件东西最早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就以那个地方的地名来命名这种文化,比如像大家听过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诸如此类,就是在大汶口、良渚这些地方发现了重要的文物。就是说这种类型的东西最早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那么以后有同样特点的东西,就以最开始发现的地方来命名。所以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单单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它包括了非常广泛的地区,包括黄河流域的甘肃、青海,还有河南、山东一大片地方都有仰韶文化的彩陶出土,它也是中国彩陶艺术史上最灿烂的一支文化。

u=1500624969,1627407104&fm=26&gp=0.jpg(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看这个彩陶双耳壶,很明显,这是一个小敞口,肩部画着三角纹,肩以下腹上部还有腹下部都画着水波纹,用红黑两种颜色,肩部原来是红的,因为经过了几千年的风化,已经不是很红了。那么这种红色是用什么画上去的呢?这种黑色又是用什么画上去的呢?当时人是把天然的矿物质研成很细的粉末,用水调和而成,用最原始的毛笔画在彩陶上。原始的毛笔,就是用动物的毛拴在一根小树棍上。

我们所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它的图案基本都画在上半部,下半部是不画的,这是为什么呢?这道题我们下次再说,留给大家想想。

当时这些彩陶几乎都是妇女完成的,我们讲到的这个彩陶罐,它已经从最开始的实用,进化到了美观和审美层面,原始先民把他们对水的渴望做成了这么一个圆圆的罐子,来盛水。我们也有看到出土的罐子里有装有稻米炭化的渣子。

所以这个彩陶罐告诉我们,第一,仰韶文化彩陶可以说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最灿烂的一支。第二,仰韶先民们对陶器制作有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在这种审美意识的驱动下,这些彩陶从原料、制法到造型、花纹,都比前面提到的磁山文化红陶有了很大的进步。它的红色、黑色颜料都是用的天然的矿物质,所以能够保持几千年不变色。

下面我们讲下这种彩陶罐在制作方面,有哪些进步?仰韶文化代表着当时的“高科技”。这个时候,磁山文化的泥条盘筑法已经过时了,磁山文化就是我们第一讲讲陶瓷起源时提到的那个文化,所谓泥条盘筑法,就是把泥搓成一个个长条,然后从下往上一圈一圈盘起来,然后两边再拍平。这种方法很原始,到了仰韶文化的时候,新出现的慢轮、快轮制陶工艺逐渐成为主流,它们是现代制陶的雏形。不仅效率很高,而且形状规整,做出来陶器胎体更薄,更轻便仰韶文化的彩陶,在快轮制作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了。几千年后,我们现在的手工制陶,仍然离不开轮制的方法。

我们怎样在现代的仿照品里识别真正的仰韶文化红陶呢?这里传授给大家一个鉴定文物的小常识。

仰韶先民采用的快轮制陶法是由不均匀的人力和速度来操作的,器物的底部或者里面会有明显的人工不规则痕迹现代制陶是用电动拉坯,速度均没法模拟那种手工制作的不规则痕迹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彩陶罐特别漂亮,特别规整均匀,薄厚一致,那应该是文创作品,而不是文物。

仰韶文化的彩陶特别喜欢画漩涡纹,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仰韶先民的生活环境有关。制作陶器是不能没有水的,因为陶器得和泥。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从洗衣、吃饭到下地干活,都依赖水源,所以波光粼粼的漩涡纹样就被他们记录在了陶器上

逐水而居的人还会经常捕鱼,他们经常吃鱼,所以彩陶上除了漩涡纹之外,也有很多鱼纹,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记录在自己所用的器皿上。除此之外,菱形纹,锐角、直角三角纹,还有圈点纹也是仰韶文化彩陶上经常出现的花纹。原始先民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直接描绘在彩陶上,呈现的是人类早期,最纯真、最幼年的美。如今这些花纹也经常被用在染织布料上,用于装点人们的穿戴和家居。你会发现,几千年过去了,它们现在看起来仍然呈现天然去雕饰的质朴美感,一点都不过时。

好,我们的仰韶文化之旅先讲到这里,我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一般都出现在器物的上半部,下半部光秃秃的,这是为什么呢?提示一下大家,想想原始先民的居住环境,你肯定会很快找到原因的,咱们下期揭晓答案。

 

 


直播间

育儿纪.

话题 3023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