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讲史记】第九讲 《白起王翦列传》(上)

2020-10-2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透视战争文化:《白起王翦列传》(上)


l  知识准备


1.不同时期中国人对战争、杀伐的看法

①黄帝——文教昌明之始:《史记》描述的是黄帝打完蚩尤之后马上从事文明建构,“垂衣裳而治天下”,建构人文秩序。

②尧舜时期:有战争,但是不突出这一点。

③商周时期:商朝的战争比较残酷,甲骨文记载对战俘的残暴,比如大规模殉葬,且有族类的观念,“非我同类,其心必异”。金文描述血腥残暴的凯旋情境,而《诗经》对战争杀伐的描写基本上止于“执讯获丑”,因为诗属于礼乐文明,认识到战争是个消极的现象,对杀伐的描写不要过于直白,以免刺激人的野心、嗜血心。周代军事观念转变,异族仍是“非我族类”,但周朝确立了天下观,即《国语》中祭公谋父的“五服制”。所以周人对异族主张“修文德以来之”,也就是所谓的“先王耀德不观兵”,武力是需要的,但是非不得已,不采取这种手段。一直到《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仍说“修文德以来之”。

④春秋时期:列国的军事行动被称为“刑”,“大刑用甲兵”。从周代封建制以来,列国成为“亲戚之邦”,诸侯国内乱,周王可以“征”。从观念上说,“征者,正也”,有征无战。所以春秋五霸要“以力假人者霸”,“春秋无义战,善战者服上刑”,霸主要将自己打扮成维护天下秩序的“征者”, 借着仁义的名称行霸道。

⑤诸子时期:《孙子兵法》时期,战争已经质变为“攻城略地”。但《孙子兵法》的灵魂所以还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就在于它还把“攻城”看成最后的决断。


2.战争规则

把战争看作正面的“征”,不以杀人越货为目的,就会出现一系列战争规则。

《司马法》:文字为战国时期乃至战国晚期,而理念来自前代,建立在周代的诸侯秩序、天下秩序之上,讲战争中的军事准则。比如战前要向军队宣布纪律。

《周礼·大司马》有官职上的规定。

《孙子兵法》是将军的艺术,如何指挥作战,奇正虚实,调动主观智慧。但是也谈到了“慎战”等问题(“妙算”)。


3.操作层面的战争

商代开始有战车。西周到春秋是以车战为本位的时期。《诗经》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诗句,已经坐在檀木战车上打仗。于是形成了以车战为本位还是阵法为本位的问题。因为系驾方式的不同,战车在西方战场上主要负责运输,西方人讲究步兵列阵;中国人始终坐在站车上打仗,且始终“战车左倾”,左边的人是君子,负责远射,车右是大力士,负责近战,所以战车相遇时均左传,车右侧的力士对战一回合。战车作战与回合制作战的特征就是要事先约定,称为“偏战”。未约定好就作战则称“袭”,是“诈战”,也就有了所谓的“背城借一”。

《左传》中规则变化,出现了新的阵法,郑庄公有“鱼丽之阵”。

《孙子兵法》讲究“攻城略地”,以城市攻坚战为核心。

战国时期,也就是白起、王翦作战的时期,因为作战地形越发复杂,有了山地战、包抄、运动战等等,战车沦为后勤。战车对作用大减,但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很晚。

总之,阅读《白起王翦列传》要了解背后的战争史和时代,与其说白起的残暴是个人的邪恶,不如说是时代的邪恶。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