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讲史记】第七讲《伯夷叔齐列传》(下)

2020-10-1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多样的写作方式:《伯夷叔齐列传》的议论(下)


5.《伯夷叔齐列传》文章重点(下)

⑨儒家坚持价值原则:西方学者如沃格林等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要耶路撒冷还是要雅典?耶路撒冷是不变的上帝的原则,雅典是现实的原则、功利的原则。《美国秩序的根基》谈到上帝的原则,人人要谦卑、守约。《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第七章讲莎士比亚,讲到美国宪法的背景与莎士比亚戏剧的流行,莎士比亚的戏剧讲到好的政治下,民众有抱怨的权力,这是个文化问题。

⑩讥弹孔子:“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文章一方面坚持孔子的老理,一方面又发出质疑,后汉的王充也如此行文。明着讥弹孔子、引诗,隐含的是对汉家以暴易暴的态度,这就是“微言”。对汉代的反思,表示司马迁秉持的是春秋精神,“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做天道的“秘书”,后来班固则已然成了王朝的“秘书”。

挑战根深蒂固的老观念:“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补充典故:“行不由径”,语出《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子室也。”形容其人不巴结、不苟且。

“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挑战的是“德福一致”的问题,举例说明德福不一致。康德谈到这个问题,要保证有德的人必有福。***也是要保证德福一致的。佛教讲“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庄子》中写孔子得道,又回来与颜渊一起拯救这个世界,表明儒道佛三家都在追究“德福一致”的问题。实际上,主观上可以“德福一致”,“德福不一致”,就是天道不存在的证明。《游侠列传》也关注这个问题,比如“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世界上没有善恶报应,是两千年前的深刻的认识,是司马迁的洞察力。

“自由意志”:“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段,谈“自由意志”问题。重点不在于“让”这个行为,而在于选择“让”这个自由意志,要点在把握自己。“从吾所好”,“君子忧道不忧贫”。

名声问题:“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一段讲的是名声问题。信息时代,“名”大于一切。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要追求名声和财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去掉一分自己心,去掉一分功名心,去掉一分名声心,便是自由,便是“逍遥”,强调人要脱离世俗的评价体系。

这段话含蓄地讲明了写作的用意:让“扶义倜傥”之辈不要失去传承,暗含继承孔子作《春秋》的意思。司马迁并不是反对人的求名心,而是让“扶义倜傥”之辈不要失于名声。

推荐书目: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原史》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