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讲史记】第六讲 风格各异的“三大世家”(下)

2020-10-10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抓大事件,写大特征:风格各异的“三大世家”(下)


l  留侯世家


1.苦不大,仇很深

“良家僮三百人”,贵族大家族出身;“学礼淮阳”,良好的教育背景而为人冷峻;“弟死不葬(注:不厚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性格分明。

《古文观止》有苏东坡《留侯论》一篇,讲解此事,以为其成为大谋臣在“动心忍性”,黄石公是来磨练张良的。

黄石公的传说是一种修辞:文学的神秘色彩,给张良设置玄妙的、不可思议的背景。


2.张良的辩证法

垓下之战时才主张封建,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即“中道而行”:中庸之道是活跃,是权(衡量,权变)。


3.从“抡大铁锤”的“小仇青”到治理国家的大谋臣的发展史

经历了流浪的苦难、有贵人的点拨、还读了书。司马迁主观上或许有些贵族情怀,比起“土出身”的萧何和曹参,似乎更喜欢张良,为之敷彩。


4.张良的交际

“项伯常杀人,从良匿”:救刘邦于危亡的关键人物。

“沛公殆天授”:天才的相遇。


5.张良的性格

①“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张良的表现显示出谋士的精髓,“兵者诡道也”。

②刘邦与张良的关系: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比如“沛公入秦宫”后的劝谏,,可见张良虽长相如“妇人好女”,但眉宇之间必有不可干犯的东西。二人也并定格调相似、气命相同,类似孔子与子路、宋江与李逵的关系。而孔子与颜渊则是志向相同。《论语》告诉我们不同的关系,是文学中的生命现象。而从张良提出“封建”的场合更可看出,张良是刘邦的“大脑”。

③可以抓住“变”与“不变”,密切观察形势,根据形势对症下药。

④通透明白:能看懂“阴谋最忌夺天机”(司空图《有感二首》)。从赤松子、辟谷,展示出出世的姿态,以保全自己和家族。这也获得了吕太后的喜爱。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