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讲史记】第四讲 《赵世家》(下)

2020-09-29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第四讲 《赵世家》(下)

 

一、阅读《赵世家》,需要参考《晋世家》的相关记载,这两个文献记录时代是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前后相接,同时有一部分重合的时间。司马迁在记载的时候,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记载,反映不同的材料来源,也体现了司马迁的史料编纂思想。

二、三晋的文化特征。特征一:宗法制受到极大的破坏;特征二:宗法制受到破坏,三晋成为法家文化的源头

三、三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靠近边疆,吸收草原人群骁勇善战的特点,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三晋的霸业延续时间较长,这使得三晋的史学很发达。蒙文通先生《经学抉原》一书中提到,三晋的学问是史学。蒙文通先生观察到,在《左传》中引用《逸周书》的人物来自晋国,这说明晋国对于史料文献保存较好。有人认为《逸周书》是孔子删《尚书》剩下的文献,这个未必,因为《逸周书》不是通过鲁国保存的文献,而是通过三晋保存的文献。《左传》和《国语》有大量关于晋国的文献材料,特别是《国语》有一半材料是关于晋国的文献,这都说明晋国的史学发达。

四、要从长时段来观察史官。春秋早期史官关注的焦点在君主、诸侯、高级贵族,说明历史记录权在君主、高级贵族手中。到了后来,权力下移,史官关注的人群和维护的对象也变了。春秋末期,史书中出现认为大夫驱逐君主的行为是可以的观点。我们理解《赵世家》的记录,也要注意这里面很多材料史官所站的立场。

五、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使用“互见法”和“并存法”。互见法,就是在一个人的传记中往往记载其比较光辉正面的形象,而关于这个人不太光彩的、丑恶的一面往往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出现。并存法,是把一个人、一件事的不同说法同时记载下来,这反映司马迁网罗天下佚文的史料搜集态度,也体现了他独特的史学编纂手法。

六、赵氏孤儿及相关史事

关于这个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如赵衰、赵盾、赵穿、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赵庄姬等人。《左传》《晋世家》《赵世家》的记载各不相同,但是以《赵世家》中记载的故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代如元代纪君祥,法国伏尔泰等人都根据这个故事进行改编创作。《赵世家》的记载实际是将非常复杂的权力斗争、社会矛盾简单化为一个单纯的忠奸故事,对生活不能按照生活原来的样子去理解了。这里的记载很有可能是***得势后,史官带有倾向的叙述;另外,也反映了战国文字中想象的文学成分、主观的文学成分越来越多了。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