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牛津式高效沟通》:如何用交流解决难题与突发状况?

2020-05-2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牛津式高效沟通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牛津式高效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冈田昭人,大概7万多字,我会用24分钟左右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只需三步,让你掌握终身受用的牛津式沟通交流策略

 

我们都说呼吸非常重要,因为你不呼吸生命就会存在危险了嘛,其实还有一件事跟呼吸一样重要,当然这里我们不说吃饭,我们说的是沟通。你想想,你每天除了睡觉时间,是不是做着各种各样的沟通?

 

 

买东西砍价要和摊贩沟通,工作要和老板与客户沟通,在家需要和家人沟通......

 

无时无刻我们都需要沟通!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状况和难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难题,轻则影响沟通双方的关系,重则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和命运。

 

你是否因为不会沟通,同事不喜欢你,被老板误解,被爱人疏远?如果你面对这种种难题毫无头绪,那我们不妨看看那些“牛津的精英”们是如何沟通的。

 

牛津大学大家都听过吧,世界顶尖大学,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二古老的大学,这里面走出的人要么是科学巨匠、要么是艺术大师、要么是国家元首......反正就是没“凡人”。

 

这些人可不是只顾钻研专业的书呆子,他们之所以能混的那么成功,一是专业过硬,第二就是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沟通交流策略。

 

牛津大学在培养学生的学识时,也注重他们与人沟通、交流以及合作与创新的能力,牛津人会刻意练习自主思考和沟通表达,以此不断提升沟通效率,他们的这套沟通方式被称作“牛津式沟通”。

 

我们本书的作者冈田昭人是首位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日本人,他将牛津人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汇总在这本《牛津式沟通》里面。沟通中“沟”是手段“通”是目的。那怎样才是真正“通”了呢?“通”就是对方被你影响了,甚至按你的意思做事情了,就是“通”了。

 

如果沟通以后,对方没有“通”,那就只被你“沟”了一下而已,没有达成沟通目的。

 

因此关键在于“我们说什么并不重要,别人听到什么才真正重要”。

 

所以书中作者将高效沟通的技能拆解为简单明了的步骤,帮助大家构建更加高效的沟通交流策略,不仅能让我们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还能动员对方按照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去行动。

 

那具体怎么去做呢?如何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沟通交流策略呢?我们将作者的观点做了总结,特意针对职场人士,将沟通中最重要的环节为大家整理成三部分内容,让你学会:

 

只需三步,让你掌握终身受用的牛津市沟通交流策略。

 

第一:两种让你终身受用的沟通准备;

 

第二:学会更有条理的表达逻辑;

 

第三:这样沟通,才能让别人听你的。

 

 

 

好,我们先看看第一部分内容,书中说不会沟通的人往往都是准备得不够充分。

 

为什么准备充分这么重要呢?

 

很多人想,沟通不就是说话吗,有啥准备的。

 

那我们看看生活和工作中,公司的项目、大学的论文、演讲比赛等,你在开始这些事的时候是不是都会进行精心的准备,因为准备和结果是直接挂钩的。

 

其实沟通也一样,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沟通前准备的习惯,习惯了临时发挥而已。

 

那对于沟通来说,应该如何准备才算充分?

 

这就需要运用两个能够让你受益终身的准备: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储备知识库。

 

这两个准备需要我们长期有意地去练习,不断成长。

 

 

先看第一点:自主思考能力

 

提起自主思考能力,从小就被老师和家长严格要求进行“自主思考”,尤其是在写作业和考试时。

 

步入社会后,领导也常常会说:“这种问题都不懂吗?”或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最后还会加上一句“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那么我们也来想一想,到底什么是“自主思考”。

 

很多人觉得自主思考不就是不和任何人交流,并且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自己的世界里拼命地思考吗?作者并不这么认为。

 

牛津学子在思考的时候非常重视“对于无解的问题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能力”,一般,不是特别极端或特殊的情况下,牛津学子是没有办法独自一人掌握这种能力的。

 

也就是说牛津学子的自主思考的能力是在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下形成的。

 

如果你和牛津学子待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他们总是积极地准备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进行沟通对话。就连第一次见面的人,他们也会乐于交流。

 

例如,在牛津大学,哪怕是初次见面的人,都会明确地询问或者回答对方“在阅读什么方面的书籍”或者“在做社么方面的研究”。

 

这样一来二去,在多次的询问与回答中,就会更进一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也会养成一种提问的习惯。而这就是牛津式的“自主思考”。

 

那我们如何养成自己“自主思考”的能力呢?

 

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还可以从读书开始,所有牛津学子都知道:通过接触出色的思维可以获取启发。当然牛津大学也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那就是读书时避免囫囵吞枣。

 

在牛津大学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非常喜欢读书的。

 

他们读书的时候,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避免阅读时囫囵吞枣,在阅读的同时还要不断思索“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有很多人热衷读书,看到某某大学或者某某大咖推荐的书单,就会忍不住去买来读一读,读完之后往往觉得书是读过了,但是没什么感觉,就用“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藏在你的气质里”来安慰自己,有时候还反复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气质。其实有这种困惑就是你在读书的过程中缺乏思考。

 

当然,作者也给介绍了自己读书的方法:很多书是没必要从头读到尾的,你只需要抓住能锻炼自己自主思考的那一部分,书一般都是具有高度的条理性,几乎都是按照“提出见解和要点——具体说明”的顺序来编写的。

 

只要抓住“见解和要点”就能把握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平时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

 

①浏览一遍目录(把握整体,大致地看一下正文);

②阅读序言和后记(把握作者见解的核心);

③看一下小标题,如果觉得有必要,就仔细阅读以下该小节的引言部分;

④选择重点部分,集中阅读。

 

牛津学子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书籍,就是以为他们选择了合适且高效的读书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思考。

 

养成自主思考的能力,还需要大量的获取信息,仅靠看书是不够的,书中的信息也不是最新的,所以还需要养成信息收集的能力:感知、分类、整理。

 

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是非常容易的,但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庞杂,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你打开浏览器搜索一个问题,可能会出现成百上千条相关信息,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有“感知各种信息”的技能,然后是将收集起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

 

具体来说,你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或者你正在钻研或思考什么方面的事情,就要有意识地去搜集相关的信息,整理之后做好记录,方便日后检索。

 

比如我们在写毕业论文时,需要大量的搜集相关的信息,从成千上百的信息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这只是第一步。

 

然后这些信息我们要反复查看,所以必须收藏或者下载,做好整理之后查看就会非常方便。

 

这种时候也肯定有人会忘了收藏,再次需要时发现找不到那条信息了,然后一页一页去翻历史记录找,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还不一定找的到。

 

以上所说的都是牛津学子养成自主思考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点:储备知识库。

 

书中提到了牛津学子的知识储备方法,T”型结构储备法,一横表示知识的广度,而一竖则表示知识的深度。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储备既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

 

但是与我们先广后深不一样的是,牛津大学提倡由“精专”到“宽泛”。在中国,我们从小学开始要学习各类课程,注重全面发展,到了高中才会分文理科,然后一直到大学再分专业,大学分了专业之后,也是先学很多相关课程,然后再学最专业的课程。

 

与之相对来说,在牛津大学,学生们在入学的时候就对相关领域的学科有了非常高度的理解。

 

这是因为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考查的都是一些高难度的专业性知识,学生们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精专”的知识领域,明确地叙述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得出结论,以及自己的独特观点等。

 

但一旦考入了大学,牛津学子们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会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课堂上旁听,并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家认为应当从更多的视角去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同时还必须获取专业知识以外的广泛知识,以便在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或者与别人有共同的语言。

 

那如何才能做到由“精专”到“宽泛”呢?

 

首先要精专于自己感兴趣和关心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如果从一开始就接触各种知识,就会对多个领域产生过度的兴趣,导致自己并不清楚究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甚至迷失方向。

 

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身边迷茫的人特别多,很多人大学毕业了,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所以就随便找个工作先干着,消磨时光。

 

这就是因为起初对太多事情感兴趣了。

 

当你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了一定的深度,想更高地提升自己,这时候你就应该关注那些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领域。当你接触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的学科时,就能从于自己的专业学科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尤其是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精专的知识和其他比较宽泛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与人沟通交流时,常常一不小心就会聊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去,但是如果对方对你的专业不感兴趣,这样的对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这种时候,你就可以开始从宽泛的聊天话题中,先找出对方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再将聊天话题往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靠。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做好沟通前的准备:自主思考和知识储备,这种准备是需要长期锻炼的。下面我们讲如何让你的表达逻辑更有条理。

 

------------------------------------------------------------------------------

 

在职场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自己的直接领导太保守,不接受自己更创新的想法。

 

这时候,刚好你在茶水间遇到大BOSS,而他也乐意与你交流,你觉得机会来了,一定要把自己的天才想法将给大老板听。

 

但是你一开口就失败了,思维混乱,让老板听的直皱眉,只能找借口终止了与你的聊天。那我们如何让自己的逻辑思维更有条理,让表达更清楚呢?

 

大部分人在沟通时会犯三个错误:没有重点、思维跳跃、遗漏或重复。那如何才能迅速抓住重点呢?首先就是事先整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让思维的展开呈现金字塔结构。

 

即以自己的见解为顶点,将依据分配在金字塔的各个位置上,当掌握金字塔结构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将自己的见解准确地表达给对方了。

 

那么,该怎么来操作呢?

 

在金字塔顶端放置我们最想表达的信息,然后在顶点下方再放置“副关键词”,以这样的方式划分出3个层次,便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

 

那如何避免思维跳跃呢?你可以通过Why so?(为什么)和So what?(那又如何)这两个问句来展开表达逻辑。

 

结合前面讲的金字塔结构,可以通过从金字塔底部开始,通过“为什么”得到一个结论,然后通过“那又如何”不断推论出金字塔最顶端的结论。

 

比如我们要向老板描述一个想法,最终结论是:我觉得用抖音做推广比用公众号效率更高,为什么呢?我们会列出很多个理由。

 

比如首先我觉得短视频比图文更吸引人,然后在短视频领域,抖音的日活非常高,受众人群非常广,所以我们可以选在抖音做推广。

 

接下来我们讲讲如何在表达中避免遗漏或重复,这里我们讲一个避免遗漏和重复的窍门。例如我们将人类分为“成年”和“未成年”两类,就没有重复,每个人都属于这两类中的其中一类。

 

但是如果你将人类分为“男性”、“女性”和“小孩”时就会出现重复,小孩里面有男性也有女性,男、女性别里有小孩和老人等。

 

所以我们发现,将信息简单分为两类:

 

AA以外的部分,这时是不会出现重复的,因为只有两类,也不容易遗漏。因此我们在表达时可以练习将所要表达的信息尽可能分为两类,避免重复和遗漏。

 

 

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讲了如何让自己的表述逻辑更有条理,我们讲了三个方法:金字塔结构让自己的表述有重点;

 

通过“为什么”、“那又怎样”的思考逻辑避免思维跳跃;巧妙地分类,避免表达重复和遗漏。

 

接下来我们讲如何沟通,才能让别人听你的。

 

-----------------------------------------------------------------------------

在职场里,我们彼此之间沟通是为了解决问题,沟通之后,大家要按照沟通的想法去执行工作,以完成最终的目标。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说的话没人听,别人也不愿意去执行,你的工作进度没办法推进,你觉得大家都不喜欢你,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沟通方法有问题,调动不了大家的热情,煽动不了大家的情绪。同样是说话,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就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和德军对战时处于劣势,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让疲惫的国民重振士气,他这样讲到:“乐观的人在困难之中找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看到困难。”

 

这番话让英国的国民发挥出了不屈的精神进行抗战,可见话语是一种力量。

 

要让别人行动,首先要让语言作用于对方的心理,要循序渐进。

 

首先从认知阶段开始:确认彼此双方的存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存在,要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话语,同时,还需要表达自己清楚对方存在的话语。

 

书中说到,以下3类话语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关心:

 

首先是对方的姓名,当你呼唤对方的姓名时对方就会听你发言。在工作中如果你是项目的负责人,召开会议时,谈到该谁负责的部分,一定要叫出他的姓名,提醒这是你该注意的部分,你要做哪些事情。

 

其次是问候和关切的话语,比如早上上班,见面时是否有问别人“早上好”,当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你是否有注意到,适当的关心一下,帮对方做一些事情。

 

认知阶段之后,就会上升到情感阶段:拉近自己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要避免谈一些沉重的话题,比如私下里谈话避免讲沉重的工作话题,选一些对方喜欢的话题,交流时最好是讲一些肯定对方的话语,最容易让人开心的事当然是赞美或者认同,比如谈话当中可以夹杂:“对,说的没错”、“我也有同感”、“真棒”等话语。

 

接下来就是行动阶段了,聊的差不多了,情绪也照顾到了,这个时候你有事情需要对方去做,你就可以明确地说出来,并且说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确定好事情的详细内容,对方一般是不会拒绝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中我们要讲满足对方期待的话语。

 

相信大家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有这样的例子,当同事问你,这个工作还需要多久能完成时,你可能会这样回答:“还要稍微花点时间才能完成”,而不是“还有一天或者还有两天就可以完成”。

 

虽然“还要稍微花点时间完成”的表达很方便回复一个人,但是每个人对时间的理解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觉得是几分钟,而有的人觉得可能得好几天。

 

所以这样回答可能对工作的推进造成很大的影响,此外还可能因为这件事让领导对你的评价降低。

 

还有一种情况,在交流中我们要让对方感觉到热情,而不是假装关心。

 

比如公司有个同事最近要交项目策划书了,你在下班的时候路过他的工位,发现他在加班,这时候你问:“你还在写策划书啊”,对方说:“对啊,完全没什么进展,愁死人了。”

这时候你一句云淡风轻的:“辛苦了,加油啊”结束对话,你会发现对方的表情明显不太自然。

 

如果你是真心想关心他,不如问问他需要哪些帮助,帮他查查资料也好,而不是这种片汤话来假装关心。

 

上面说的是语言的技巧和魅力,其实我们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肢体语言可以从人类的“五感”来进行巧妙的表达,五感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合适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沟通目的。我们先说视觉:在与人沟通过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视线接触来增强谈话的集中度。

 

你直视对方的时候,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跟他交流,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相反,对方也在看着你,你就会觉得他有在认真听你讲话。

 

当然除了直视这个动作,你也可以适当加入微笑、皱眉等动作来传达你的情绪。

 

从听觉来讲,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会有不同的倾听姿态,比如前倾靠近,表达出我正在听你讲;比如点头,表示我认同你所说的。

 

倾听对交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决定你能否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还会给对方留下相应的印象,比如你仔细倾听别人说话,那人家就会觉得你谦虚有礼貌;如果你表现的是不耐烦,东张西望,那人家就觉得你不认真甚至缺乏教养。

 

嗅觉,可能大家很奇怪,沟通交流中怎么会涉及到嗅觉?

 

想想看,如果你跟别人交流时特意洗了澡,刷了牙,还特意用了几滴淡淡的香水,那你们的谈话环境可想而知是比较理想的;

 

反过来你没洗头,没刷牙,身上一股烟味,烟味夹杂着口臭,对方还愿意跟你交流吗?

 

我们再说说味觉,为什么会讲到味觉呢?有时候我们跟别人交流,会选择餐厅,边吃边聊,甚至会喝一点,如果你挑选的饭菜和酒都比较符合对方的口味,那么你们的距离是不是又拉近了一步,交流起来是不是也就更顺畅了呢?

 

最后一个是触觉,在中国,约谈一个朋友,见面的时候你会不会去和对方握个手,或者再熟悉点的,你还会去拍拍对方的肩膀。

 

但是如果放在其他国家,你的动作就不是那么恰当了,人家以为你要跟他干架呢。

 

所以我们要多了解邀谈者的习惯和习俗,用合适的身体接触去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以上就是第三部分的全部内容,我们讲了如何沟通才能让别人听你的,分别从语言技巧和肢体技巧讲了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交流,要通过语言满足对方的期待,让对方感受你的诚意;同事通过肢体语言,分别从五感上让对方认可你,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氛围。

--------------------------------------------------------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构建你的沟通交流策略。

 

我们说平时生活中,我们把沟通看成一件临场发挥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沟通效率非常低下。

 

我们每天都需要和别人进行沟通,掌握合理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那如何建立自己的沟通交流策略呢?

 

第一部分,我们讲了做好沟通前的两个准备。这里讲的准备并不是每一次沟通前的详细准备,而是我们长期训练和练习的准备:自主思考能力和储备知识库。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刻意去练习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不断储备自己的知识库,从“精专”到“宽泛”,让你主导沟通的主动权。

 

第二:训练有条理的逻辑思维,让表达更清楚。很多时候我们讲话没有条理,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我们讲了三个方法:金字塔结构让自己的表述有重点;通过“为什么”、“那又怎样”的思考逻辑避免思维跳跃;巧妙地分类,避免表达重复和遗漏。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如何沟通,才能让别人听你的,分别从语言和肢体两方面教大家如何与人沟通,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氛围。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祝你有所收获。

 

 

 


直播间

干货帮

话题 2240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