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量

2020-05-2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量

 

 

天为你解读的是《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量》,作者来自韩国的朴用喆。

 

这本书中文版12万字左右,我会用21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 情绪是一种习惯,以及如何将消极情绪转变成积极情绪。

 

对于那些已经把吸烟当成一种习惯的人来说,他们很清楚戒烟相当困难,而喝酒成瘾的人也是一样,即使他们知道自己得了肝硬化,会不时地吐血,但是他们还是会再次端起酒杯,因为他们对烟酒形成了依赖,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因此不吸烟或不喝酒心里就会觉得少点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保留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惯,比如你吃饭时喜欢看电视,喝咖啡时喜欢加,刷牙时只用冷酸灵牙膏等,这些习惯就像我们熟悉的朋友,一旦丢失就觉得不适应。

 

除了以上的行为习惯,这本书还提到了情绪是一种习惯,作者用大量案例证明了情绪习惯的精髓,揭示了情绪习惯的本质:情绪很多时候与内心无关,只是大脑与神经重复执行命令。

 

说起这本书的作者朴用喆,是韩国精神健康医学科院长,也是神经精神医学会成员,作为心理医生,他提供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曾多次亲眼看到过“情绪是一种习惯”的现象,由此,他总结了一套情绪自控法,并利用这套方法有效地帮助并治愈了很多心理疾病患者。

 

他在自己运营的网页中经常刊登一些与情绪调节和心理学、精神知识相关的内容,文章亲和力十足,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他所著的《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量是一本关于职场管理情绪方面的书。

 

作者提出人的很多情绪是大脑下意识做出的一种习惯选择,一旦我们习惯某种情绪的,大脑经常就会偏向选择那种产生较多的情绪的习惯。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要点出发,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的精髓:

 

第一:情绪是一种习惯

第二:情绪习惯与三大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

第三:如何将消极情绪变成积极情绪

 

-------------------------------------------------------------------------------

 

心理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针对幸福感做了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他发现人的大脑有一种工作原理,只喜欢熟悉的东西,并且喜欢长时间的保留一种情绪

 

那么,情绪与大脑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要点:情绪是一种习惯。

 

在理解第一个要点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习惯?

 

我想先说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减肥,这个话题更能表明什么是情绪习惯。

 

我们都知道,肥胖对健康有害,很多人在为健康和美丽减肥,减肥者通过各种方式让身材达到一个完美的标准,减肥者对此也相当满意,但由于大脑的工作原理只喜欢保持熟悉的习惯,而之前他们又太久地存在于肥胖的状态里,所以大脑给身体下达的命令是回到过去肥胖的体重,这会让减肥者产生错觉

 

于是,减肥者会不断冒出“能减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的想法,这就阻碍了减肥者继续减肥,他们开始变得松懈,减肥者的身体就会像弹弹球一样恢复到以前的体重,减肥者却不自知,这就导致,减肥减肥越减越肥。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工作原理?

 

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生存是我们人类的最大目标,所以人类的大脑一直都在苦苦追寻生存下去的方法,这种思维习惯根深蒂固地保留在了人类的大脑中,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这就让大脑产生了机械记忆模式,于是,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大脑并不想改变它原来熟悉的命令,只想一直维持下去

 

因此,只要没有特定环境刺激,这种“习惯”就会一直在大脑中占据了稳固的地位。

 

这些现象不仅可以发生在我们身体行为上,同样也可以发生在我们的情绪里,像那些发生在我们情绪上的习惯,就可以被称作情绪习惯。

 

如果说,情绪是一种习惯,那么,这种情绪习惯也是有惯性的,它像开火车一样,即使拉下手刹,车轮仍会向前跑出一段距离。

 

我们来举个案例,李然在5岁时,妈妈因病去世,爸爸在外地工作,她一直跟着奶奶生活,但她的奶奶对她很不好,经常指责和埋怨她为什么活在这个世上,因此,她经常怀疑自己该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她讨厌自己,自卑和自责渐渐地在她心中生根。

 

有次,她在上学路上捡到一个钱包,并通过警察归还给了失主,失主建议学校给她颁发一张奖状,当她走上领奖台的时候,全校学生都在向她表示祝贺,她反而内心不安,心情变得异常糟糕,她不知为何害怕那些祝贺,当她把奖状拿给奶奶的时候,奶奶生气地指责她应该把钱包拿回家,而不是交给失主。

 

 

她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做错了,在奶奶的责骂声中,她反而比在学校领奖时更加心,她已经习惯自卑和自责,快乐从来与她无缘。

 

她的这些情绪习惯就这样伴随着她升入初中、高中,一直到她参加工作。

 

她在公司负责所有的杂活,她故意让别人看低自己,当她受到责骂的时候,也从来不为自己辩解,她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工作着,但谁也想不到,正是因为她这样默默无闻工作的低姿态,所以才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虽然,她的内心深处很渴望被人称赞,但是,她却不想接受这一切,只想被人忽视,或者自卑,那些情绪就像是跟她交往了多年的朋友,每当她遇到可以变得更加幸福的机会,她就会主动选择放弃,她只想停留在过去的熟悉情绪中,反而觉得那些情绪更能使她感到舒适。

 

她的这些情绪习惯长时间的保留在她的大脑中,即使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她仍旧想回到过去被责骂的生活状态中。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有类似于这样的情绪惯性,一定要警惕它,以防它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如果想要摆脱情绪的惯性,就要明白情绪习惯怎样操控着我们的内心?

 

如果你习惯悲伤,就会像林黛玉一样看到落花也会伤感,看到下雪也会伤情。

 

对于那些经常发火的人,即使是兴奋的时候他们也会发火,而那些已经习惯了自责的人,即使应该发火时,他们也会自责。

 

我来举个例子,宋江的儿子发生了一起车祸,受些了重伤,他当时不仅没有关心儿子的伤情,反而火冒三丈地责备儿子,说他是个只知道闯祸的家伙。

 

其实他当时的坏情绪只是对儿子的心疼和自责,但由于他习惯性发火,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也忍不住训斥了儿子。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毫无人情味的人,他只是无法清楚地区分自责和愤怒的情绪

 

因此,人一旦习惯了某种情绪,并且能够经常感受到那种情绪的话,大脑就无法区分出其他情绪,这种情绪习惯便会在无形中操控着我们的内心。

 

-----------------------------------------------------------------------------

 

 

我们在职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有的人看重对方外貌,有的人看重性格,总之,我们内心都会有自己的标准来确定与对方的关系程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要点:情绪习惯与三大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

 

从本质上来讲,情绪也来自刺激,大脑会把不同情况下接收到的刺激转换为不同的情绪,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区分这些情绪。

 

首先,大脑把这些刺激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别区分开,然后将它们细分成抑郁、委屈、愤怒、快乐等情绪,我们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情绪的类别。

 

但刚出生的婴儿和我们成人不一样,他们是无法感受到不同情绪的,他们会把很多情绪归为同一种类,比如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归为不开心的一种,把高兴、愉快等情绪归为开心的一种,他们不能分辨出愤怒与悲伤之间的细微差别,也不能分别出愉快和兴奋之间的差别。

 

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渐渐就会明白自己最初认识到的那些不快乐的情绪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同时,他们也会渐渐地熟悉语言,学到悲伤、恐惧、愤怒等多种多样的词语,然后再把这些词语和相应的情绪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各种情绪的差异。

 

我来举个例子,了解幼儿的饥饿过程,这样我们对大脑区分情绪的过程也会加深理解,因为区分情绪的过程和区分身体出现各种感觉的过程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起初,幼儿并不清楚饥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地区分身体涌现出来的各种不同感觉,他们根本无法区分肚子疼和肚子饿。

 

所以小孩子们经常用肚子疼来表达肚子饿,不仅如此,他们也无意识知道自己是否吃饱,还是饥饿,所以也会用肚子疼来表达吃饱。

 

但在成长过程中,幼儿们渐渐地学会了语言,会用语言来区分肚子疼、肚子饿、肚子饱等感觉之间存在的微小差别,慢慢地他们就逐渐掌握了这些感觉的不同之处,如果孩子们只使用一种情绪而无视其他情绪习惯,就会渐渐地无法区分各种刺激的微小差别,就算能感到其他情绪,大脑也只会把感受到的刺激解释为熟悉的情绪。

 

与此类似,假如你也和婴儿一样还不能很好的区分情绪,建议用笔把你感受到的情绪记录下来,这样你感受到的情绪越丰富,就能轻而易举的从统一的情绪习惯中摆脱出来。

 

现在,大家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此刻你的情绪,是高兴还是烦躁?

 

假如你不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会没办法好好的与人交流和相处,这也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带了一定的烦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三大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都包含了我们渴望与他人亲密的情绪

 

下面,我们先听一个关于轰动全球的猴子的实验故事,有一位名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把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和它们的妈妈分开,把小猴子关进一个有两种“妈妈模型”的笼子里

 

其中一个是用纸盒盖子做出的妈妈模型,上面挂着可以出奶的奶瓶,另一个妈妈模型外表布满了和猴子皮毛相似的柔软布料,但这个妈妈身上没有挂可以出奶的奶瓶,实验人员都猜小猴子肯定喜欢有奶瓶的“妈妈模型”,因为奶水可以满足它们的生理需求,但最后的实验结果很让人意外,小猴子们经常呆在没有奶瓶的“妈妈”模型身边,只有喝奶的时候才会去“纸盒妈妈”身边。

 

这一实验让我们明白,任何人都喜欢接触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并渴望与他人构建亲密关系。因此,亲密感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情绪之一。

 

如果有人在成长过程中亲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是一味受挫,那么他扭曲的亲密需求就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以下三种人际关系相处模式,才能避免自己落入职场的“情绪圈套“之中。

 

这三种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分别是亲密感“暴食“型、”放弃型“和“拒绝型”。

 

“暴食”型的人因为长期缺乏亲密感,就像长期吃不饱饭的人,一旦遇到机会便会胡吃海喝,难免会吃出其他毛病。

 

我来举个例子,有个叫刘美的女孩,她一旦跟人亲密起来,就会产生各种令她担忧的问题,她担心别人离开她,稍有冷落便会打电话确认和对方的关系,希望继续得到对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一旦她过度追求别人对她的“亲密”后,对方稍有偏离她的期望,她的猜疑、嫉妒、失望等负面情绪就会接踵而来,就像拉肚子一样,导致她回到以前的情绪习惯中,令她难以摆脱。

 

“放弃”型的人与“暴食”型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很清楚自己的需求,他们也很想参加那些与人的交流和互动,但他们无法主动行动,他们会这样想“虽然我很想参与其中,但我知道那一定会失败,与其知道结果会受伤,还不如直接放弃。”

 

这种类型的人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一旦他们和别人增进情感上的关系,就会感到害怕,总是在即将建立亲密关系前选择放弃。

 

“而拒绝”型的人又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他们会先否定自己内心的亲密感需求,就像“厌食症”患者那样无视或拒绝自己肚子饿的感觉,有时候这种类型的人还会认为与自己形成亲密感会妨碍自己获得成功,这种情况的人可能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亲密感,这种人对亲密感不再敏感,他们会主动否定、排斥亲密感。

 

比如,你经常会听到有的人说,“我习惯一个人生活”“我觉得不婚挺好的,不会有很多麻烦的事”。

 

他们这样说自己,也并非真的就不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是自己欺骗自己,就像掩耳盗铃一样,内心仍会感到寂寞空虚和抑郁。

 

-----------------------------------------------------------------------------

 

 

当我们学会区分情绪,了解了三大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解第三个要点,如何把消极的情绪变的积极?

 

有的人只要去人多的地方就会感到尴尬,有的人只要子女不听话就会感到非常生气,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情绪疗法,就能帮助我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著名实验“巴普洛夫”的狗,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情绪变成习惯的这一过程。

 

巴普洛夫每次给狗喂食的时候,都会让狗听一种铃声,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算没有食物的出现,只要狗听见那种铃声都会忍不住流口水,这是因为狗已经习惯了铃声喂食的方式,情绪习惯也同样遵循这一原理,某一情绪在特定情况下反复出现,只要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这种情绪依然还会出现。

 

我们想要摆脱情绪习惯,就要寻找出诱发情绪习惯的刺激根源。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有个学生特别害怕演讲,每次到演讲时都会浑身颤抖,总觉得那些眼神像在嘲笑他,后来经过了解才得知他上五年级的时候,在一次课堂演讲上,他遭到了他喜欢女孩的嘲笑,从那以后他很害怕演讲,这就是她受到刺激害怕演讲的因素

 

我们虽然知道了这一点,但并不代表解能够决问题,他想要解决害怕演讲的问题,就需要他自己不断地修正思考习惯,比如他可以把别人的笑想象成他家的哈巴狗,这样他一旦想起那只狗就会笑的很开心,他还可以把听众的笑想象成对自己的赞美与认可。

 

也就是说,在某些情绪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对某些惧怕的问题产生了无数次令人不安的想法,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当你把那些想法转换成积极向上的想法后,消极的情绪自然也会转变为积极的情绪。

 

还有一些情绪习惯是在童年中形成的,我们应该让自己“回到童年”,重新审视自己,分析具体的问题,找出诱因所在,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习惯,就可以试试回避疗法,这种疗法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参与类似这种情境中的刺激,并控制刺激因素

 

比如失眠,失眠不是情绪,但失眠给人带来痛苦、焦虑、抑郁等负面的情绪,本来该睡眠的时间却被这些情绪所占据,如果不解决失眠的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就会一直缠绕着我们,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

 

比如刚才我提到的“控制刺激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改变睡觉前玩手机、看电视、听摇滚的习惯,还可以睡前喝杯帮助安神的热牛奶,或者泡个热水澡,等等,改变这些诱发刺激的因素来控制情绪习惯,这样,大脑就很难把不安、痛苦、等情绪联系在一起。

 

对于那些养成了消极情绪习惯的人来说,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细小的快乐和情绪很快就会消失不见,那么,我们就要把短暂的正向情绪变成习惯,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三部分的内容

 

如何把消极的情绪变的积极

 

我们每天在吃三餐的时候,可以清点一下饭前几个小时的心情怎么样?

 

我们应该学会让自己回忆那些令人高兴和感动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抑郁、痛苦、难过,我们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连这些不好的事情一起想想,但神奇的是,那些习惯陷入不安情绪的人总是擅长回忆那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都做一些总结,感受这细微的情绪和发生的事情,心情就会变好很多。

 

幸福的习惯要从微笑开始,有句话这样说的“不是因为幸福而微笑,而是因为微笑而幸福,”我们的大脑里存在一种叫镜像神经元的东西,在我们看别人的时候,就像是自己变成了对方,我们在看电影看小说,总会随着主人公流泪而流泪,与他们达成共鸣

 

这也是镜像神经元起着作用,所以就算只看到对方的表情,我们的大脑也误以为自己露出那样的表情,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总是不知不觉想把微笑的人留在身边

 

所以经常微笑的人情绪管理能力会很强,情绪管理的好,人际关系就容易处理好,幸福的习惯便会逐渐形成。

 

如果我们能再制定一个幸福习惯的目标,人生就会赋予意义,你会每天朝着目标奋进,哪有时间陷入负面的情绪习惯中。我来举个例子,更能说明定制目标的意义所在。

 

王梅从小家里穷,但比贫穷更可怕的是她爸爸的暴力和酒疯,每当爸爸喝完酒就会对她说一些过去的事情,而且总是重复的诉说,让人十分厌烦,但如果王梅没有认真听,她爸爸就会动手打她,她从小就活在担惊受怕之中,无时不刻地担心自己会不会挨爸爸的打

 

但幸运的是,她遇到一个不错的人结婚,虽然没有得到她爸爸的同意,但他们还是走在了一起,但不知为什么她内心一直惴惴不安,她对她爸爸有种负罪感,她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从那之后,她对爸爸的负罪感消失了,转变成身体上的疼痛

 

这些身体上的疼痛一直折磨着她,她觉得自己没了方向,不知道活着有何意义,当她找到一个让“家庭变的更和睦”的目标时,她的内心就非常平静,和丈夫一起去见没有见过的风景,感受到了细微的快乐

 

她对日常生活做了记录,并赋予它们每天的意义,她的满足感逐渐增加,她开始形成新的情绪习惯,当她明白了日常习惯和情绪习惯最终要向着自己的目标进行时,她的行为也发生了改变,她会向丈夫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苦恼

 

 

她不再感觉空虚、不安,担心身体的负面情绪已经统统离她而去,她向着自己幸福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身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愉悦。

 

-------------------------------------------------------------------------------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

 

下面,让我来简单地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这本《情绪自控力:把消极变积极的力量》主要从情绪是一种习惯,情绪习惯与三大人际关系相处模式以及把消极的情绪变的积极这三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情绪习惯的精髓,并揭示了情绪习惯的本质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情绪习惯,并警惕情绪习惯的惯性,用实际案例告诉我们情绪习惯如何操控着我们的内心

 

教我们学会区分自己的情绪,剖析了三大人际关系相处模式,并细致地讲解了情绪的疗法

 

把短暂的正向情绪变成习惯,我们还可以制定出幸福习惯的目标,把每一天过的充实有意义。

 

相信通过对这些方法的不断学习和领悟,你也可以摆脱情绪习惯,改善你在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版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祝你有所收获。

 

  

 


直播间

干货帮

话题 2240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