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沟通基础:我们是盟军,不是敌人

2020-03-1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各位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是芮老师,你们的家庭教育顾问。


上一节课,我们谈的是实话实说,要有技术含量。

理想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建设性的,不是破坏性的。如果亲子关系对立紧张,那谈任何教育效果都是笑话。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与孩子搞好关系。

一个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家长和孩子是盟军,不是敌人。

 

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个很常见的人际关系定律——“心理相容”定律,我一说大家肯定都很有感触。


如果我们喜欢一个人、和他关系好,就会很愿意接受他的话,即使他说得不太有道理;而如果我们厌烦一个人,反感一个人,那么,哪怕他的建议是善意的、逻辑上是正确的,我们往往也不那么愿意接受。

比如,一个闺蜜和你说:“亲爱的,今天外面不冷,你可以不用穿那么多。”也许你本来觉得还挺冷的,但听她这么一说,你出门时可能就会少穿一件。

相反呢,一个和你关系不太好的同事说:“你身体不好,得到医院去看看呀。”你听了很可能不太舒服,甚至会想:“这是盼着我生病吗?”


家长朋友们,成年人的心理,尚且会受关系的影响,我们的孩子,思维成熟度远不如成人,他们身上的这种表现也就更突出。

所以,在与不专注的孩子交流时,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就是盟军关系,而不是敌人关系。

 

一、明确斗争对象


那如何建立盟军关系呢?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先把斗争的对象搞清楚。我们不是和孩子作斗争,而是要和不专注行为作斗争。


在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用最直接的语言、最直观的行动告诉孩子,我们所有针对专注力问题的教育和训练,并不是要和你做斗争,和你过不去,而是我们要团结起来,一起跟分心、多动、冲动行为作斗争。


许多家庭的教育失败,根本上就是把斗争对象搞错了。


家长的本意,是和孩子的错误行为作斗争,结果却搞成和孩子作斗争了。这样一来,亲子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就被扩大化了,局面越来越不可收拾。这样的家庭悲剧天天都在上演,我希望正在听课的您,可千万别掉到这个坑里去。


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不专注的孩子,本来自控能力就差,情绪不够稳定,如果成了敌人,什么极端的事都有可能发生。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摊到谁头上,谁都受不了。千万别觉得我是危言耸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任何的曲折,都有可能无法挽回。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些例子,家长朋友们可以试着体验体验:

送孩子上学,要进校门时,我们说一句:“爱你哟,宝贝!”

孩子生日那天,一早醒来,除了听到生日祝福,还在床头发现一个向往很久的玩具,肯定很惊喜。

这些小小的生活细节,都会让孩子感动,他都记在心里。他会知道,虽然自己有分心、多动、冲动的毛病,但爸爸妈妈并没有认为他是个讨厌的孩子。


这种爱的包围,能让孩子的心理更阳光、更健康,而这种爱,也是他训练、改善自己不专注问题的巨大动力。

 

二、建立盟军关系的四条原则


在明确斗争对象的基础上,我们在和不专注孩子交流时,想建立起盟军关系,就要遵循四条原则:一,理解而不是指责;二,顺应而不是冲突;三,帮助而不是惩罚;四,引导而不是强制。我们来一条一条具体说说。

 

第一,理解而不是指责

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不专注,是由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教养等因素造成的,孩子的大脑需要“配一副眼镜”,专注的状态,对他们来说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理由去横加指责呢?我们要理解孩子,还要把这种对他的理解,明白无误地传递给孩子。他的内心深处,会因为理解而感到温暖,他的心灵也就和你更亲近了。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理解不是放任,更不是迁就。该说的话要说,该做的事要做,这是大前提。

而指责,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认为都是孩子故意的。


我们说的理解,首先是共情,也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同情他的处境。

其次,理解是承认他们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主观上故意的,而是能力上的问题。

最后,理解是为了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因为问题不解决肯定是不行的。

 

建立盟军关系的第二条原则是:顺应而不是冲突

在许多家庭中,亲子冲突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一件很不起眼的事情,父母和孩子就能吵起来。


做父母的很郁闷,我把整个心都用在孩子身上了,换来的却是恶言相向?孩子也挺郁闷的,爸妈这是怎么了?总和我过不去,难道我不是他们亲生的?


其实,大部分亲子冲突都不是因为原则性问题,只是技术环节没有把握好。矛盾出现的时候,有两种应对方式:冲突或顺应。如果选择用冲突的方式,结果就是吵架。正确的应对方式是顺应。


我给大家讲个例子。


有个父亲跟儿子闲聊时问:你长大以后想干点什么呀?儿子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我啥也不想干,就想吃喝玩乐。

听了这话,做父亲的心里肯定不舒服。但这位父亲修养很好,平心静气地说:我可不可以把你这话,理解成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儿子说,是的。

父亲又说:那你这幸福生活从哪来呢?你爸爸我不是富翁,给不了你,它更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是不是还得靠你自己努力啊?其实,你今天好好学习,就是往这条路上奔呢。

儿子连连点头。


我们应该向这位父亲致敬。他顺应了孩子的想法,避免了一场冲突,同时又顺势教育了孩子,真是一等一的高手。


我们家长,很容易因为着急,没控制好情绪,跟孩子发生冲突。这一点我很理解,情绪一上来,双方话赶话的,一句比一句伤人。


但我不想讲那些“别冲动、控制好情绪”之类的大道理来劝你。我想反过来,和您聊聊冲突会带来什么。

冲突会带来剧烈的对抗,破坏性的对抗。

冲突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今天吵完架,你累了,孩子也不哭了,看起来好像翻过去了。可是明天、后天、再往后,很可能你说东,孩子就偏说西;你说要这么做,他非说要那么做。


亲子间的冲突还有一个恶果,可能许多人都没想到。

那就是在对立中,父母一开始会坚持,但后来扛不住了,就败下阵来。明知孩子的行为不对、不好,但是根本没办法,只能妥协,迁就,让步。

这么做表面上平息了冲突,实际上却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暴躁情绪。如果一次又一次的先冲突、后迁就,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良性格就会一点点形成,这是非常可怕的事,绝不是我们提倡的顺应。


正确的顺应不是迁就,而是为了明确问题,一起去正视问题,再一起解决问题。

 

建立盟军关系的第三条原则是:帮助而不是惩罚

盟军是什么?盟军一定会提供帮助,否则就不叫盟军。不给帮助,还反过来打击的,那是敌人。


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可以问: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帮你呀?


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只要不是代替他,去做那些应该他自己完成的事。如果家长不给帮助,只给惩罚,那和敌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常说,家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船只可以在港湾里遮风避雨,得到各种帮助。家也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尤其是还不能自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帮助。而那些不专注的孩子,由于特殊的心理、生理情况,对外部帮助的需求会更强烈。

所以做父母的,对孩子不专注的行为表现,不能只是站在一旁冷眼观看,发现哪儿做得不对了,就批评惩罚。而是要像港湾一样,提供可能的、必要的帮助。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十步解题法。做这个训练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在您的帮助下,孩子达到了真正的理解,不再害怕题目变化,他就会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对父母这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心存感激。你们的亲子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

 

建立盟军关系的第四条原则是:引导而不是强制

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被强制的感觉肯定不好,搁谁都一样。如果是顺势而为的引导,就会让人舒服许多。


其实,不管是引导还是强制,目的和内容可能是一样的。但表述方式不同,心理上的感受就大不一样。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你想让他快点写,有两种表述方式:

如果你不按时完成作业,就别想玩。这是强制。

如果你提前完成作业,玩的时间就能长一些哟。这是引导。

换成是你,你更愿意听哪句?

 

三、请摆脱两种思维定势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建立盟军关系的第一要点:明确斗争对象,还有四条基本原则,相信您有了不少思考。最后,芮老师还想问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家长主观上,都想和孩子成为盟军,没人想做敌人。但事实上,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敌对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深层次的原因是,家长会受两种思维定势的影响。

一种是,家长认为只要自己出发点是好的,方式上就不需要任何讲究。

第二种就是传统观念,是老不服小,官不服民。我是家长,生了你养了你,除了无条件服从,没有任何选择。

如果有这两种思维定势的支配,那您和孩子变成敌人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所以一定要从内心深处摒弃这些过时的思想。

给您提个醒,我们可以经常反思一下,自己有这两种倾向吗?如果有,请警惕!请改正!要不然,你费的劲越大,效果越差,甚至会出现反效果。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搞好关系,是教育和训练孩子不专注行为的前置条件。我们不是和孩子作斗争,而是要跟孩子结成同盟,和不专注的行为作斗争。在这场战斗中,有4条重要的原则必须遵守,同时还要避免2种不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课后作业

有机构做过这么一个调查:一家三口之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调查结果很有意思。老公对老婆说得最多的是“今晚不回来吃饭”。

老婆对老公,说得最多的是“下班早点回家”。

爸妈对孩子呢?是“你今天表现得怎么样?”对吧,家长朋友们是不是深有感触?

孩子对父母说得最多的话,最直白——“烦死了!”


那芮老师今天想给您留的作业就是:请您回家,也做个类似的调查,看看一家人之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然后,从中发现自家的问题。

 

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在芮老师看来,对孩子,尤其是不专注的孩子,话说多了,还不只是淡如水的问题,甚至会产生反作用。

下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孩子谈话时,时间长度的把握。这是教育中的一个技术细节,细节往往能决定成败。


好了,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节课见。



直播间

个人发展学会

话题 2947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