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主动学习的境界

2020-02-0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前面我们学习了读书的有效方法:RIA拆书法,以及如何在拆书中锻炼自己的分析与整理能力、反思与追问能力、内化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成长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了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问题出发、从网到点、从点到网,都可以搭建成功,并给出了成功范例。

这个章节我们来讨论两个话题:

1、VUCA时代,不同的问题需要我们具备不同的能力,那么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从哪里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没有一些核心的技能体系以避免随波逐流?

2、搭起我们的知识体系框架后,搭房子用的墙砖也就是知识从哪里来?

这两个问题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课题如何选择?通俗讲就是学什么?

如今知识付费火爆,图书和课程的文案比商品广告还诱人,每个课题看起来都不错,每项能力似乎都重要,到底要选择学习什么样的课题呢?

很多人买一本书是因为看到有人推荐。很多人参加一个在线学习班是因为订阅号推送了课程宣传,看过文案后觉得那是自己需要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对学习课题的选择就像逛街一样:邂逅某个物品,了解后觉得不错,就买了下来。看起来我们拥有购买的决策权,但无法选择未出现在你面前的东西,只能碰到了再判断。所以,现在我们应该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怎样才能避免逛街式学习,在学什么的课题选择上能否实现自我导向?

有人会问,我们前面不是学习了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如果有了体系框架,不就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了吗?

这是一个好问题,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实际操作时,你可能还会遇到问题。比如,有人毕业6年,先后换了三个岗位,先是做客服,然后去做报价审核,现在又转到行政部。几经转行,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技能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最应该学什么。

其实底层的东西都是相通的,这就是我在给大家介绍书籍上的内容时,喜欢加一些底层逻辑的原因,比如拆书法的底层逻辑是U型理论,复盘的底层逻辑是库博的经验学习圈理论。

冰山模型.jpg

如果你知道冰山模型,你就会知道,冰山上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和技能,会体现出不同的东西,就像刚才那个毕业6年的人一样,不同的岗位是不同的。但是决定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就,还在于冰山下的东西,比如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等。退一步来说,即使是冰山上的知识和技能,也有一些共同性,比如一些核心的技能。

以赵周老师为例,他是物理系毕业的,毕业后就转行了,进入了阿里巴巴的销售部,后面更是成为了讲师,创建了拆书法与拆书学院。这些工作看起来也不相通。但是你会发现,学物理的人总是在不断追问本质,并在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断折返,穿越自如。因此赵老师做销售时,会不断思考“客户到底为什么要你的东西?”从而不断的在具体的话术与销售理论之间,客户表现和心理动机之间不断折返。当他成为一个讲师时,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职场人通过读一本30元的致用类图书,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

转行最需要的不是及时止损的果断和重新来过的勇气,而是对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转移。

回到刚才毕业6年的那个学员的问题上来,做客服时,培养出服务意识和主动倾听的能力了吗?做报价审核时,培养出组织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吗?做行政时,培养出超越员工需求的能力了吗?这些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

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速度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如何追得上?我们需要在变中求不变,就像《易经》中说的,变化的世界中总有“不易”也就是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规律。

同样的,变化的工作中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核心技能。

拆书帮借鉴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推行的教育改革的研究结果,把职场核心能力分为4组,每组5项能力,合计为20项,分别是:

1、沟通力,包括表达能力,主动倾听能力,提问能力,说服能力,谈判能力;

2、关系力,包括社交洞察力,建立并维系人际关系,服务意识,激励自己与他人,团队协作能力;

3、学习力,包括获取信息,分析与整理信息,计划组织能力,决策和解决问题,超越见识的能力;

4、逻辑力,包括思维流畅,归纳能力,演绎能力,辅导能力,超越思路能力。

书上213页有一个关于具体能力的分类与说明,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你可以借鉴拆书帮的这个知识体系去锻炼自己,沉淀方法论。

当然,我也可以再补充一个初入职场的人需要搭建的知识体系,那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能力,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对于公司的新进员工,我都会给他们上这个课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2.jpg

通过抓核心技能的方法,我们能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哪里,也就是用什么学,如何选择学习素材的问题。

学习的素材有三种:知识、信息、经验。

知识相对系统、权威,来源通常是经典图书或专家课程;信息相对碎片化、灵活,来源通常是网络或他人建议。经验主要是自己的经历、问题、实验、观察。

3类学习素材中,经验没什么可以选择的,但知识和信息的选择很多,且差别很大,差若毫厘,谬之千里。我们都知道牛顿的物理学成就,他发现了三大运动规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总结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实牛顿一生中花了更多时间研究化学,写了上百万字的笔记,之所以很少人知道他这方面的工作,是因为那些笔记全是错的,毫无价值,这是因为牛顿当时是基于一些炼金术士的作品开始实践和思考的。

所以选择比努力重要。那么如何选择知识或信息呢?

首先需要区分以知识为中心的阅读,兴趣类阅读和致用类阅读。前两者相对容易选择,以知识为中心,只要选择相应领域的经典之作就好,或者指定教材。兴趣类阅读,顺着自己的兴趣去找就可以。最复杂的是致用类图书的选择,太多了,你到当当上面,随便输入一个领域的关键字,就会跳出来一堆的书,而且还有很多在出版当中。

选择致用类书籍,可以分为3步:海选、相亲、过日子。

第一步,海选。先从问题出发,从自己出发,确定要学习的主题,比如时间管理,通过搜索、询问、看亚马逊书评,找到这个主题相关的十几本书籍,大致了解下,剔除若干本,把其余的买下来;

第二步,相亲。海选下来后,少则四五本,多则八九本,别在乎买书的一点钱,在学习上,永远是最好的投资。书到手后,要求自己用一两个小时全部翻阅一遍,每本书10~20分钟,这个过程就像相亲,不需要特别有效的方法,只要清晰目标,选一个目前对你而言最适合的人。这个人你自己觉得对眼,才能算数,别人说的都不算。

第三步,过日子。对于选定的那本书,认真的阅读,起码在一段时间内,只读这本书。你可以借助RIA拆书法,做到精读。你可以只拆解本书中有用的知识点,也可以用书的框架从网到点开始构建自己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体系。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再找出没选上的那些书了,随便翻翻,看有没有值得拿来做补充的知识点。

这三步当中,最容易误判的是“相亲”,这一步有个技巧,那就是问媒婆,也就是问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拆书家,不是简单的问关于这个主题应推荐哪本书,而是告知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方若真是专家,会判断你的问题的前因后果,斟酌你的适用边界,为你量身推荐。

以上是如何选书的秘诀。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只能通过读书吗?要鼓励少看手机多看书吗?

其实移动阅读也是获取知识的很好渠道。只是人人都是IP年代,你需要具备火眼金睛。因为各种受欢迎的朋友圈文章,转的大多是离开剂量谈毒性的健康建议,各种有趣有料的学习类自媒体,卖的都是我早就看清了,你听我结论就好的大力丸。所以关于移动阅读的建议是:

先取消一切营销公众号和售卖干货的平台。很多人对于入口的食物是否有农药残留很慎重,却对入脑的信息不加分辨。

其次,善用对比分析来帮助分析与整理信息,对感兴趣的课题,伊宁关键字搜索,找到相关主题的两三篇深度文章。

除了书籍、移动阅读,我们可以获取知识的渠道还包括:经验与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提升自己主动学习的效果,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写作,比如你自己开一个个人订阅号,每天或者每周逼着自己写一些学习心得。

或者可以选择当内部培训师或者外部培训师、学校的兼职讲师,教会别人与写一篇好文章一样,需要深度加工你输出的信息。

我一直认为,好的学习,有输入,还需要有输出,否则你的学习转换效果就不够。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冰山模型下的核心技能或者冰山之上的共通技能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把逛街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

我们还可以通过海选、相亲、过日子的方式来精选自己要阅读的书籍,通过搜索比较的方式来移动阅读,也可以通过经验反思来获得知识。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写作以及当老师来强化学习的效果。

一期一会,我是黄康祥,欢迎你参加HR共读营。谢谢。

 

直播间

祥思成斋

话题 37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