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者的不同境界

2020-02-05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面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一提到学习,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拼命往大脑里塞资料。思路不升级,再努力也只是初级学习者,往往是“知识消化不良症”患者。

所以,突破初级学习者的认知习惯,锻炼成为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动者,才是王道。因为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运用得到的知识。

我们在前面说到,再有拆书家带领的RIA现场学习中,学习者阅读拆书家选出的原书核心内容,听从拆书家准备好的讲解引导,并依照拆书家的指令去拆为己用,从而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相应的能力。做到这些,学习者并不需要具备专门的技能,甚至不需要提前阅读这本书,只要在拆书家的主持和引导下体验和反思,即可达到足够好的学习效果。

但若没有拆书家的帮助,自己阅读一本书时也能做到把知识拆为己用吗?当然能,但需要锻炼和掌握相应的学习技能。

拆书法不是一种理念,不是说记住成人学习五大学习公理、知道致用类阅读要以运用为中心就够了。拆书法是一种技能,而技能需要步骤、工具、锻炼、反馈和升级。另外,技能也有明确的水平阶段。我们可以把和阶段分为3个进阶: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学习促动者。

怎么辨别自己属于哪个阶段的学习者呢?

书上给了大家三道题,分别针对你最近读完的一本书,一段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片段,一段电影片段的对话,分别作出选择,最后再把自己的得分相加,如果是0~6分,就是初级学习者;7~12分,高级学习者;13~17分,学习促动者。

那么三者具体差别在哪里?

我们先来说下初级学习者与高级学习者。

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把书本当做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所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答案。认为“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学习的目标在于通过考试,学习的成果在于拿到证书。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做学习的收获,视各种知识大赛的获奖者为偶像。

初级学习者工作很多年后仍然提起自己的大学是多么一流,在发现学习效果不好时,指责老师讲的太浅,书写的太差。

可以说,初级学习者是一种原始的学习状态,他们也确实在学习,用自己最熟悉的考试的方式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问新问题。

我们可以在知乎、豆瓣等网站经常可见很多人面对职场的无力感和在城市打拼的挫败感,他们反复纠结的问题是:怎么样高效的做读书笔记?我是不是应该去考个证书?有什么更好的书可以推荐?

可惜的是,作者认为很多人都是初级学习者。一项针对本科毕业超过1年的职场人的调研显示,68%是初级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要不努力记住,要不归纳大意。这个跟我们从小受到的应试教育有关。

比如有不少刚毕业的人,去接受如何应对面试的技巧,把面试视为考试,却不知工作看得是人的能力,因为只有能力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

那么高级学习者跟初级学习者有什么不同呢?

高级学习者会判断学习的目标、读书的类型。对于知识类学习,他们把书当老师;对于兴趣类阅读,他们把书当导游,对于致用类读书,他们把书当医生。

高级学习者不是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阅读一本书或参加培训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高级学习者都能主动、有效地学习,并联系自己的经验,设想以后的运用,而且会在运用后复盘,如此循环。

高级学习者拥抱新知,但从不轻信。他们会分析和整理接收到的信息,他们会把问题当做成长的机会,他们追问和反思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高级学习者从不抱怨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因为他们不把大脑当硬盘。前面也说过,职场人遇到的问题不是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中经常提问,可能是追问读到的信息,也可能是追问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高级学习者会思考这些信息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他会搜索和比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且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

总结下,高级学习者与初级学习者最大的区别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他会用自己的思考和追问链接自己的经验,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设想后续的运用。也就是,高级学习者关心的这个核心内容对我有什么用。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下什么是学习促动者。

学习促动者跟我们前面提的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有什么区别呢?

书上提到了一个例子:

2012年史蒂芬柯维去世时,他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已经在全球销售2500万册。柯维本人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美国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

但是关于他的书到底是商业经典还是成功学滥调的争论很多,有人说,柯维的著作对自己影响甚大,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有人说,那不过是拼凑之作,并无哪条是他的发明。

这两个讨论也许都是对的。

柯维的读者基本都是商业和政界人士,有趣的是,柯维自己没有职场经验。柯维的大部分时间,要不在宣教,要不在教书、读书。

那他的书为何如何受人欢迎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长期蝉联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甚至如今,很多世界500强企业都把这本书,或者这个培训列为新员工必修课程。

我们从柯维的经历来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柯维出生于犹他州盐湖城,是一个摩门徒。摩门徒有三个特性:虔诚的信仰,积极的宣传,强大的商业。这三个方面也体现在它的人生和经历中,也体现在柯维的著作中。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这个可能是老生常谈了,如果你是管理者,觉得自己的下属不够积极主动,你会怎么做?

你可能会反复强调积极主动的重要性,你可能会列举不积极主动的后果或某人积极主动的成果,你可能会把一位积极主动的员工列为榜样,让大家向他学习,你可能会列出若干行为准则,做不到的扣奖金。这么做的效果如何呢?难说。

那柯维是如何演绎“积极主动”的呢?

他把积极主动的概念细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强调要跟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联系起来。比如想想过去几周自己以消极方式回应的两三件事情,然后试试看用“积极的语言”来转化下。行为改变难,那先从语言上进行改变。

同时,他还告诉你,我们要改变的事情有两种,一种叫关注圈,关注圈里面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叫影响圈。如果你天天关注在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上,自然会消极懈怠,所以你需要将事情做个分类,然后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影响圈里面,然后再慢慢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从这里可以看出,柯维是一个非常棒的“学习促动者”,伟大的拆书家,或者说是引导师、培训师。他有一种帮助他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

所以什么样的人是“学习促动者”呢?他不仅自己学习能力出众,还能帮助他人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比高级学习者更强的地方在于能带动他人高效学习。

而学习促动者能带动他人高效学习的秘诀在哪里呢?

在提问。

关于提问的力量,举两个例子:

1、一个小孩岩岩跑去问妈妈,“水为何会流啊?”妈妈一边为小孩子能问出这么有洞察力的问题而欣喜,一边又不知道怎么回答更好,然后说“去问你爸爸”。一分钟后,岩岩跑出来说,爸爸说“水是液体,所以会流动”。这个答案没错,但是失去了一次让岩岩可以继续探究的学习机会;

2、有一个女生柴娜考虑移民到澳大利亚。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所以柴娜决定多问一些人。父母与亲戚坚决反对,什么都不懂的朋友随口谁了句,能移民赶紧移民啊。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的朋友,一个根据自己的经验强调建议移民,一个强烈建议不要移民。还有一个朋友,没有国外生活的经验,他问柴娜,如果要走,有哪些收益与风险,对事业如何规划,父母对此态度如何。

从这两个例子你会看到,“只有你理解了问题,才能真的理解答案”。扼杀成长的最大凶手是什么?不是粗暴的否定,而是正确的答案,正确答案貌似满足了好奇心,却阻止了学习者探索未知的热情。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应试教育就是如此,得到正确答案,而不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常常能够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创造性的思考。

那如何提问?

尽量用“如何”来取代“为什么”。例如,把“为什么客户说我的产品不实用”的问题换为“客户是如何对我的产品形成不实用的印象的”或者“如何解决客户认为我的产品不实用的问题”?如何的问题能够促进思考,促进学习者自己去找到答案。

从这点上来说,教练、培训师、引导师、拆书家等都是学习促动者。生活中,工作中,夫妻关系中,子女教学中,朋友相处中,教导下属中,都需要学习促动者。

不过,作为学习促动者,都是单方输出吗?“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教会别人”,帮助他人学习,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我职业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快速的成长是从我开始给一些公益组织做分享开始的,因为逼着你去梳理知识体系,为了让课程内容更容易被大家吸收,你会思考各种提问方式,各种表现手法。

今天,你是一个学习促动者吗?

一期一会,我是黄康祥,欢迎你参加HR共读营。谢谢。


直播间

祥思成斋

话题 37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