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孙策为什么必须死?

2019-10-23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主讲人:段文强
青年学者,资深历史内容策划人。曾任袁腾飞工作室责任编辑、策划、主笔,得到App节目策划人、专职作者。参与或主导过,《袁游》《腾飞五千年》《这个历史挺靠谱》《罗辑思维》等节目策划、制作和主笔。
主讲人:段文强
主讲人介绍:青年学者,资深历史内容策划人。曾任袁腾飞工作室责任编辑、策划、主笔,得到App节目策划人、专职作者。参与或主导过,《袁游》《腾飞五千年》《这个历史挺靠谱》《罗辑思维》等节目策划、制作和主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继续讲三国。

上一讲,我们剖析袁绍集团内部的斗争。和曹操不同,袁绍集团的问题,不是地方豪强的反对,而是他们之间的争斗。袁绍手下有泾渭分明的两个集团,一是颍川集团,包括郭图、许攸、辛评、荀谌、淳于琼等,二是河北集团,包括沮授、审配、张郃、田丰等。河北集团是本地豪强,而颍川集团是外来势力,这两派虽然都支持袁绍,却彼此水火不容。而两派斗争的结果是,在官渡战场上引起了许攸和张郃的反叛,袁绍死后,又激起了袁谭、袁尚的对立。也就是说,袁绍的失败主因,不是战场失利,而是后院起火。这才让曹操各个击破,统一了河南、河北。

不过,官渡之战的主角虽然是曹操和袁绍,却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参与,或者不想参与。在袁、曹对峙期间,有两个人是有机会参与其中,改变战局的,分别是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

荆州的情况,我们后面再说。这一讲,先来说孙策。

孙策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都知道他勇武、英俊、果敢,还有个漂亮的老婆,就是大乔。同时,很多人也都知道,孙策在性格上有些缺点,很偏激。很多书中都写道,孙策最终的死因,就跟性格有关。据说,他被刺客划伤面部之后,照镜子,看见英俊的脸上,贴了一块狗皮膏药,很是恼怒,大喊一声:面如此,尚能建功立业乎!结果,伤口崩裂,感染身亡。

有人评价: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也就是,孙策的死,其实是个意外。他如果,不这么要面子的话,还会有很长的时间建功立业,江东的成就,也许比后来要大得多!

但,这的是这样吗?没那么简单!

关于孙策,有两个很奇怪的地方。第一,史书上说,在袁、曹对峙期间,孙策曾计划偷袭许昌。这个计划为什么奇怪呢?我们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了。孙策平定江东后,自任会稽太守。会稽郡在今天,浙江北部,江苏南部一带,治所在苏州吴县。许昌距离苏州近800公里,今天即使开车也要8个小时,中间还有长江阻隔。在当时的情况下,偷袭许昌,是非常困难的。孙策曾经尝试北上进攻徐州,却连广陵郡都打不下来,被陈登打得大败。也就是说,偷袭许昌,不仅在客观上困难重重,孙策还亲身体验过。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想尝试这个计划?

第二,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孙策的决定,大出众人意料。孙策有同母兄弟四人,三个弟弟是孙权、孙翊和孙匡。其中,孙翊在风格上和孙策最像。所以,孙策伤重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会选孙翊为继承人。结果,孙策出乎意料的选择了风格不同的孙权。而且,临死前,孙策还给孙权说了一番意味声长的话: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也就是说,从这一刻开始,江东战略做了巨大的调整,以前是攘外,现在要安内。

看到这,你可能觉得,孙策遇刺、偷袭许昌、调整战略,这几件事八竿子打不着,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个逻辑下的产物。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从孙策起兵说起。

孙策的父亲孙坚,原本是袁术的部下,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杀了华雄。后来,袁术和袁绍敌对期间,刘表和袁绍结盟,而袁术有临近荆州,于是就和刘表进行军事对抗。当时,孙坚是袁术的主力,把刘表打得节节败退,却不料因轻敌大意而战死。孙坚死后,孙策虽然继承了部分实力,地位却一落千丈。袁术曾经许诺孙策庐江、九江太守等职位,却事后反悔。于是,孙策就有了自立之心。他向袁术借了几千兵马,就向江东进发了。

所谓江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以南,湖南以东的地区。当时盘踞着很多军阀,比如严虎、刘繇、王朗等等。要对付他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有几千军队是不够的,所以孙策没有直接前往江东,而是先到丹阳。

我们之前说过,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战斗力很强悍,很多军阀都曾专门来这里募兵。当时,丹阳地区有一个人跟孙策有密切的关系,就是周瑜。周瑜不仅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还是士族和丹阳的豪强。他的高祖父周荣官至颍川太守、尚书令,从祖父周景官至司空、太尉,父亲周异官至洛阳令,叔父周忠官至太尉。也就是说,周瑜的家族虽然比不上袁绍,却也差不到哪去,算得上“三世三公”。东汉时期,尚书令地位不如三公,权力却基本相当,甚至还大于三公。

周瑜和孙策同年出生,二人关系很好,甚至到了升堂拜母的地步,相当于异姓兄弟,后来一个娶了大乔,一个娶了小乔,成了连襟。孙策南下时,周瑜得到消息后,率兵迎接孙策。从这开始,丹阳就是孙策的根据地。用方诗铭先生的话说,就是:在孙策的既定策划中,占有丹阳,平定江东,是两个主要内容,而且前者还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

为什么丹阳如此重要?除了周瑜和丹阳兵之外,孙策还通过丹阳极其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个政治—军事班底,其中包括周瑜、张昭、鲁肃、诸葛瑾、胡综、吕蒙等人。后来,这一班底又逐渐扩大,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都属于这个班底。

史学家把这个班底称为“淮泗集团”。

你看,“淮泗集团”中的“淮泗”二字,只得是地名,命名规则和之前所说的,颍川集团、河北集团、扬州集团、徐州集团一致。这就证明,在地域利益上,淮泗集团是有对立面的。这个对立面,就是“江东集团”。比如,在江东的三个主要军阀中,严虎就是吴郡的豪强。而刘繇和王朗,虽然不是当地的豪强,却基本和豪强是合作关系,和刚进入兖州的曹操一样,接受豪强的制约。比如,曾经的庐江太守陆康就属于吴郡陆氏,后来的名将陆逊就是陆康的孙辈。除了吴郡陆氏外,江东地区还有顾氏、朱氏、雍氏、盛氏、魏氏、虞氏、周氏等豪强。

我们之前说过,豪强对地方有很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外来的势力想在这站稳脚跟,只有三种选择。第一,和豪强妥协,进行合作和接受制约,比如刘表。第二,因政治上有优势,受到豪强的支持,或者不反对,比如袁绍和后期的曹操。第三,用武力强行压制豪强,比如陶谦。在这三种模式中,第一种是最没有自主性的,第三种是最凶险的。而孙策,恰恰走的是第三条路线。

在军事上,孙策相继打败了刘繇、严虎和王朗,算是在实际上控制江东地区。但这仅仅是武力上的压制,对于孙策,当地的豪强普遍不支持,甚至是反感和对抗。当然,除了利益冲突之外,这和孙策的做事风格有关系。对于不合作的人,孙策说杀就杀,吴郡太守许贡、名士高岱都是这样被杀的。

这样一来,就引发了孙策遇刺时间。

许贡原本是吴郡太守,史书上虽然没有明说他的出身,却可以看出,他在吴郡很有势力,而且和豪强严虎关系很好。孙策占据江东后,许贡心有不满,于是向许昌上表说:孙策很勇武,和项羽相似,不能任由他在江东发展,应该调他去许昌,剥夺兵权。实际上,这是许贡的一厢情愿,此时的东汉政府,根本控制不了孙策。

许贡的信送出之后,被孙策截获了,孙策一怒之下,杀了许贡。

可许贡虽然死了,他的势力孩子。许贡的门客,为了报仇,就制定了周密的刺杀计划。趁着孙策外出打猎落单的时机,几个人突然跳出来,刺伤了孙策。孙策虽然没有当场死亡,却在不久后死于箭伤。在刺杀过程中,还有几个细节,只得注意。

第一个细节是,在遇刺之前,不只一个人对孙策说过“小心遇刺”的话。这就证明,当时想要刺杀孙策的,不止许贡一家。实际上,后来刺杀事件又发生了一次,对象是孙策的三弟孙翊。孙翊刺杀案比较复杂,他是被家将边鸿刺杀的,而边鸿又是被丹阳都督妫览收买的。那,边鸿为什么要杀孙翊。因为,边鸿的政治恩人是吴郡太守盛宪,而盛宪又死于孙权之手。

所以,边鸿杀孙翊,是为了给盛宪报仇。和边鸿一起合作的,还有吴郡的郡丞戴员。可见,当时的孙氏兄弟的处境有多危险。

第二个细节更有意思了。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担心会被孙策夹击。郭嘉却劝说: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之后,孙策就被刺杀了。也就是说,郭嘉语言孙策要被刺杀,而且预言成功了。这就有点细思极恐了!虽然没有证据,但无外乎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纯属巧合。第二,郭嘉甚至孙策的处境,而且知道有人要杀他。第三,刺客和郭嘉有关系。综合来看,巧合的概率太低,郭嘉安排刺杀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郭嘉深知孙策的处境,且知道有人要杀他,而且不只一伙人。

第三个细节就是,在刺杀过程中。刺客居然知道孙策的行程和路线安排,能恰好抓住他落单的时机。由于实在没有证据,这里我就不推测了,各位可以自己脑洞一下。

那么,孙策知不知道,他自己和淮泗集团的处境呢?

答案是,知道!证据就是他的临终安排。

刚才说到,孙策临死前,没有选择和自己相似的孙翊,而选择了更加稳重的孙权。并且,孙策还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其实,就是孙策给指定战略路线。如今,江东集团的根基已经打下,但因为豪强的对抗,处境不稳。所以,孙策嘱咐孙权,接下来首要的任务是,“各尽其心”,稳固江东内部。只有内部稳固了,才能“与天下争衡”。

这也是为什么,孙策不选择孙翊的原因。

那么,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再来看,孙策袭取许昌的计划。他的目的,应该和曹操一样,想借天子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安定内部。因为,许贡的告发,让孙策意识到,自己在江东处境很尴尬,上有东汉政府,下有江东豪强。他虽然可以不听许昌政府的命令,但如果曹操像对付袁术那样,号召群雄讨伐江东。北有曹操,西有刘表,内部还有一堆豪强,孙策是抵挡不住的。于是,他才想到,要先难后易,袭击许昌。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没什么证据。不过,我认为在当时的处境和背景下,这个逻辑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可是,计划还没准备,孙策就去世了。

至于,“面如此,尚能建功立业乎!”的说法,并非出自《三国志》,而是出自《吴历》,应该是杜撰出来的。若孙策真的是死要面子的人,又怎么会在临死前说出“我不如卿”的话来?

孙策英年早逝,把江东基业留给了不满20的孙权。那么,面对江东的内忧,孙权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说。


直播间

学亦悦

话题 7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