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诏:献帝与曹操的权力游戏

2019-10-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主讲人:段文强
青年学者,资深历史内容策划人。曾任袁腾飞工作室责任编辑、策划、主笔,得到App节目策划人、专职作者。参与或主导过,《袁游》《腾飞五千年》《这个历史挺靠谱》《罗辑思维》等节目策划、制作和主笔。
主讲人:段文强
主讲人介绍:青年学者,资深历史内容策划人。曾任袁腾飞工作室责任编辑、策划、主笔,得到App节目策划人、专职作者。参与或主导过,《袁游》《腾飞五千年》《这个历史挺靠谱》《罗辑思维》等节目策划、制作和主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大家好,我是段文强。今天,我们接着讲三国。

上一讲说到,出于理想和现实的考量,曹操将汉献帝安置在许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府的组织和权威。这一时期,曹操要借助献帝的权威,献帝要借用曹操的力量,是类似的合作关系。《左传》有一句话: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有两件事最重要,祭祀和军事。祭祀的意义是强化正统和权威,军事的意义是抵御进攻和叛乱。在曹操和献帝的合作中,祭祀由献帝负责,军事则是曹操的责任,二人分工明确。

在三国时期,这样的模式不止出现过一次,蜀汉后主刘禅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政治、军事诸葛丞相负责,祭祀则寡人来。

既然献帝与曹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什么不久之后,就几乎公开闹翻?这一次闹翻,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事件,献帝写董承写了一份密诏,让他除掉曹操。要知道,董卓、李傕、郭汜掌权时期,都没有出过类似的事件,王允杀董卓,是他自己的主意,而非献帝的安排。难道,这时期的曹操比董卓还过分?

并不是!这背后依然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权力博弈。

虽然,我们用“合作”来描述,曹操和献帝的关系。其实,这对曹操来说是合作,对献帝来说是妥协。所以,刚才我才说是类似合作关系。因为,无论是祀还是戎,本质上都应该是皇帝的权力。也就是说,祭祀的象征权力和军事的实际权力,都应该归属于一个人。因此,虽然当下献帝和曹操各司其职,但最终这二人要互相倾轧,使权力合二为一。

在未来,不是献帝吞噬曹操,就是曹操吞噬献帝,不可避免。当然,吞噬主要是指权力,并不一定是性命。

那刘禅的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他不是对诸葛亮表现出十分的信任吗?

其实,“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这句话,八成不是什么好话。这句话最早的版本也是出自《左传》,原文是“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说这话的卫献公,宁氏是指大臣宁喜。过程是这样的:卫国发生了政变,卫献公被赶出国,成为了流亡国君。宁喜是大臣,有些实力和权力,卫献公想让宁喜帮他复辟。

为了对说服宁喜,卫献公派人给他带话,说:政由宁氏,祭则寡人。意思是,复辟成功后,国家权力由你掌控,我只负责祭祀。你看,实际上是献公的妥协。后来,卫献公复辟陈宫,兑现了诺言,把政权交给宁喜。但这种兑现只是暂时的。为宁喜专权一年多以后,卫献公就把他干掉了。从“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变成了“祭由寡人,政也寡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秦始皇杀掉吕不韦,汉景帝杀掉周亚夫,汉宣帝清算霍光等等。同时,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赵高杀秦二世,王莽废孺子婴,梁冀毒死汉质帝等等。和他们相比,诸葛亮和刘禅算相处不错的。但即便如此,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了避免再出一个诸葛亮,废掉了丞相的职位,让大司马和大将军互相牵制。

所以,无论曹操对献帝怎样,他和献帝之间的矛盾是必然的。

在影视剧中,献帝通常被刻画成无能懦弱的形象。实际上,献帝既不懦弱,也不无能。要知道,就连汉武帝,也没有亲身经历过兵荒马乱。而汉献帝居然能在权臣辈出,刀兵四起的环境中活下来。要知道,从洛阳到长安,又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不是谁都能走完的。就像,李傕、郭汜之乱时,献帝决定东归一样,他虽然无权,但很清楚形势。

在未来,他和曹操必然有一个要被吞噬。即便现在的曹操没有称帝之心,在未来曹操也不可能将权力还给献帝。这不是我的推测,而是曹操自己。当有人劝他称帝时,曹操回答道:这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啊!当有人劝曹操归隐时,他又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而且,更重要的是,时间站在曹操一边。只要曹操继续建功立业,继续安定社会,人心迟早要归他所有。

可以对比一下曹操篡汉和司马氏篡魏的过程。在曹操吞噬献帝的过程中,名士中只有荀彧明确表示反对,甚至以死抗争。其他人,至少是默认了这个事实。而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吞噬曹魏的过程中,前后发生过三次军事反抗,即著名的“淮南三叛”。同时,钟会占据益州后,也想起兵反对司马昭,只不过没能实现而已。

所以,曹操吞噬献帝,用两代人的时间就够了。司马懿吞噬曹魏,需要历经四个人、三代人才能完成。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汉献帝,就明白他如果想吞噬曹操,必须趁早,不能赶晚。于是,就有了“衣带诏”事件。

先来说一下“衣带诏”的经过。

曹操迎献帝是公元196年的事。献帝都许不久,袁术居然在淮南称帝了。于是,曹操对袁术进行了讨伐,使其元气大伤。随后,曹操又南征张绣。这一次,张绣本来已经投降了,却又被曹操激得反叛了。因为,曹操居然收纳了张济的遗孀,也就是张绣的婶婶。结果,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都战死了。官渡之战前夕,张绣再一次的投降。大敌当前,曹操只得再一次接受了,而且没有秋后算账。

打完袁术和张绣,曹操终于想起徐州的吕布和陈宫了。

公元198年,曹操大举进攻徐州,在刘备的协助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消灭了吕布。吕布被俘后,表示要臣服于曹操。曹操本来有些心动,刘备突然阴阳怪气的说了句:难道忘了董卓、丁原的下场了吗?结果,断送了吕布的性命。

随后,曹操带着刘备回许昌,论功行赏,封他为左将军。史书上虽然没有明说,但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应该是这个时候得到认证的。否则,再没有其他机会了。

紧接着,就发生了衣带诏事件。

当时,董承就拿着密诏找刘备,想拉刘备入伙。注意,这个时候,董承已经准备一段时间,估计在半年到一年之间,甚至更久。来看一下时间,献帝是196年8月到许昌,而董承找刘备,是199年春天的事,前后相差两年半时间。如果,董承是半年前拿到密诏的,献帝就是在接触曹操两年后,想吞噬他的。如果,董承拿密诏的时间是一年前,献帝想吞噬曹操的时间就更早了。

虽然无法确定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献帝到许昌后没多久,就动了对付曹操的心思。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献帝为什么要选择董承?

要知道,董承并不是能力很强的人。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和汉灵帝是表兄弟。董卓入主洛阳后,为了增加政治资本,把自己和董太后联系起来,还给董太后追加了谥号,叫“孝仁穆成长定安德皇后”,是历史上第一个**谥号的皇后。董承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归为董卓阵营的。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董卓放弃洛阳,迁往长安,随后被王允除掉。接着,李傕、郭汜杀了王允,攻占长安。不久后,李傕、郭汜闹翻,把长安城搞一团糟。于是,献帝开始东归回洛阳,而护送献帝的人员中,就有董承。在这个过程中,献帝还纳了董承的女儿为贵人。

也就是说,董承跟献帝有三重关系。第一,在血缘关系上,董承是献帝的表叔;第二,在婚姻关系上,董承是献帝的岳父;第三,在君臣关系上,董承是献帝的功臣。

同时,董承到许昌后,曹操对他很不错,让他做了车骑将军,还允许他建立独立的办公机构和班底。这时候的董承,权力虽然不及曹操,却有一定的声望。

有这些因素为前提,董承是对付曹操的最佳人选,于是,就有了衣带诏。

董承是不是真的有衣带诏,史学界有很大争议。《三国志》的原文是:车骑将军董承辞受献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注意,不是董承密诏,而是辞受密诏,多了一个字。一次之差,意思可大不一样。受密诏,是说董承密诏一份;辞受密诏,是说董承宣称自己有一份密诏。也就是说,至少陈寿不确定,董承是不是真的有密诏。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衣带诏”是董承假托的,和献帝无关。但如果董承的诏书真的是假托,直接写他矫诏就可以了,何必用“辞受”两个字故弄玄虚?实际上,用辞受二字记载,可能才符合具体的形势。为什么呢?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大臣索额图因罪受审,供出曾经谋害康熙一事。审讯人员将结果如实记录,交付于康熙。康熙看过后,大骂道:你们是猪脑子吗?这事能往折子里写吗?即使索额图承认,朕也不能认!这个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的道理却是真实的。索额图不仅是两朝老臣,而且是康熙的岳父,如果连他都想谋害皇帝,可见政治分裂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这种事,是不能对外宣扬的!

献帝和曹操之间的恩怨同样如此。虽然,献帝和曹操最终要互相吞噬,但此时无论实际还是表面,他们还要继续合作。如果,曹操承认衣带诏,无论实际情况如何,外界看来他和王莽、梁冀、董卓是一类人,其政治号召力会大打折扣。献帝同样不能承认,事情已经失败,如果承认无疑会让自己更被动。

所以,献帝和曹操各自假装糊涂,让董承去背锅。最后,在史书上只能留下一句不明不白的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承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就连刘备都认为他不会成功,在答应合作不久后,他找了个机会离开许昌,逃过一劫。而董承等人,则在事情败露后,被曹操一网打尽,连董贵人都受到了株连。

董贵人的死,又可以看做衣带诏的旁证。

如果这件事,是董承矫诏,他的罪名其实连谋反都算不上,没有理由牵连董贵人。何况董贵人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身孕。可曹操还是把董贵人给杀了,甚至连献帝出面求情都不管用。那解释一个,曹操要斩草除根,彻底清除献帝可借用的力量。

同时,这件事情,也必然造成了献帝和曹操关系的裂痕。因此几年之后,曹操把许昌留给献帝,自己去了邺城。这等于是,将祀与戎正式剥离,许昌代表权威和正统,邺城则是政治和军事中心。此后,曹操称丞相、封魏公、进魏王,不断的吞噬献帝的权威。

终于,到公元220年时,曹丕在洛阳代汉称帝,将祀与戎,许昌和邺城统一起来。到此,东汉政权才算正式灭亡。

这就是,曹操、献帝之间的政治博弈,而董承只是一个棋子罢了。

听到这,你也许认为,衣带诏事件到此就算结束了。其实,并没有!曹操虽然杀了董承和他的同党,却还漏掉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事情败露前,离开许昌的刘备。刘备离开许昌,不是偷偷溜走的,而是经过曹操允许的。

曹操不但允许刘备离开许昌,还给了相当的兵权。对此,荀彧、郭嘉都表示反对,认为这是放虎归山。

奇怪,刘备既然是虎,曹操为什么还要放呢?是曹操没看出来,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讲再说。


直播间

学亦悦

话题 7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