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用阅读智慧及创作技巧教你怎样阅读名家经典 内化力

2019-10-1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你好,我是主讲老师帅小冰,欢迎和我一起参加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这本书中文版大约27.6万字,我会用大概22分钟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精髓: 跟文学大师一起品读经典作品,学会像名家那样读书。

 

想好好读书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希望通过读书增长见识,提高素养。可真的去读时,要么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么找来了经典巨著,却看不懂作者要表达什么,读完后,书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

 

这些都是年轻人读书常见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读书这件事都是一个人在摸索,遇到问题也没有老师指路。对于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来说,这样是进步很慢的。

 

本书就刚好解决了这个阅读导师的问题。它是由当代著名作家麦家、苏童、阿来和马家辉所著,其中前三位都拿到过中国文学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香港作家马家辉,他的第一部小说《龙头凤尾》摘取了台北书展大奖等12个文学奖。

这四位作家,被公认是当代优秀作家的代表,他们以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双重身份,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可以说是读书的专家。

 

在本书中,四位文学大家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经典,就像来自不同门派的武林高手,把半生的绝学,通过一场武林大会展示给大家。

 

接下来,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为了集中学习名家的读书方法,我们根据几位作家解读好书的不同角度,把他们最重要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种。

 

第一,理解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领会作者在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

第二,读懂作者对人性的多角度剖析,窥探丰富复杂的人心;

第三,从文学史的角度认识作品的独特价值,发现新的阅读和写作领域。

 

(插入知识卡片)

第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开始讨论。先看第一部分,理解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象征和隐喻背后的深意,才能读懂一部经典的真心。

 

象征和隐喻都是非常高级的思考方式。象征是什么呢?它是用一件事物来表现另一件事物,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比如玫瑰象征爱情,橄榄枝象征和平。

 

隐喻又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没有明说的比喻,你看不到“好像”这种词,但实际上比喻的功能已经在句子里完成了。

 

在柏拉图写的《理想国》里,有一个著名的洞穴隐喻。设想有一个洞穴,里面关着许多囚徒,他们被铁链拴着不能转头,只能看到洞壁上的影子。

在囚徒们的身后,有人扛着许多人偶之类的器具走来走去,火光把影子映照在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看起来就像千军万马走过。如果碰巧有一个囚徒能够转头看到身后的景象,甚至走出洞穴,他就会发现以前看到的都是幻影,外面有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么洞穴的秩序是不是就可以打破了呢?恐怕事情没那么简单。假如这个发现新世界的人又回到了洞穴,而且把他看到的一切告诉给其他囚徒,那么他会被当成疯子绑架,甚至会被杀死,因为他的同伴们不会相信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柏拉图用这个形象的故事,说出了人类的状态: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大部分人都处于蒙昧当中,像苏格拉底那样的智者,最终却惨死于大多数人的无知。

 

洞穴隐喻作为《理想国》中最著名的片段流传至今,两千多年来启发了无数的民众。所以说隐喻是非常有力量的,后世的很多作家也喜欢采用这种修辞,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思想。

 

《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作品。我们都在语文课本上看过它的节选,也都知道作者海明威在小说里塑造了一位硬汉的形象。但是麦家的解读,会让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小说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老人圣地亚哥连续84天都没捕到一条鱼,第85天,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不幸的是在他返航的途中,一群鲨鱼开始掠夺这条大鱼,老人一路上英勇搏斗,等船靠岸时,马林鱼已经被吃得只剩骨头了。

 

海明威在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普遍认为这部小说充满寓意,是世界文学作品一流中的一流,关于它的探讨和解释数不胜数,多得就像《红楼梦》。

 

(插图01

小说中的老渔夫,象征的就是英雄,他在一轮又一轮的困难下顽强抵抗,从不放弃希望,不放弃人的尊严,海明威借他之口道出了人类的共同心声: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失去斗志,不能没有希望。

 

那么马林鱼象征什么?它是老人想要保护的战利品,象征着人们追求的梦想,向往的美好生活。可是这些并不容易得到,生活中有各种阻碍我们实现梦想的力量,在小说里那些破坏力表现为鲨鱼。人类发展的道路上上苦难重重,就像大海里到处潜伏着鲨鱼。

 

要领会到这些并不是很难,麦家的解读中有一个亮点,那就是狮子的寓意。小说中老人经常会梦到狮子,最后捕鱼回到家中,疲倦地睡着了,这时他的梦里又出现了狮子。

麦家觉得,如果说马林鱼是物质层面的梦想,狮子就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一种打不败的雄心壮志,就像黑暗中永不熄灭的烛光,引领着人类一次次走出绝境、生生不息。

 

除了海明威,还有一位非常擅长象征和隐喻的作家也在语文课本里出现过,那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提起他我们一般会想到《变形记》,可实际上,长篇小说《城堡》才是他压轴的作品。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K一心想应聘城堡的土地测量员,却受困在城堡外一个贫穷的村子里。他尝试了许多种方法,但每次都在接近城堡的时候前功尽弃。

 

这个故事充满了荒诞意味,我们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可是这座近在眼前的城堡,却哪条路都走不通。最可悲的是,K为了进入城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是城堡官方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连排斥都算不上,是完全视而不见。

 

那么城堡到底象征着什么呢?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又是什么呢?在作家苏童的解读中,我们看到卡夫卡讨论的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他写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在人生最幽暗的阶段,我们都曾像K那样,对城堡求之不得。我们义无反顾的付出,本来是想要到达城堡,把握自己的命运,就像小说中的K那样。

 

他为了达到目标,做了拉锯式的长期努力,可结果却是无法控制的。小说里的城堡有着神秘的宗教意义,也可以说,它就是命运K注定是无法成功的,因为没有人能打败命运。

 

可他还是一次又一次朝命运发起进攻,活成了浮士德一样的人物。苏童说卡夫卡是小说家中的哲学家,他写出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表达出了人与这个世界最深的隔阂。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名家读书的第一个重要经验:名著中往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读的时候要仔细领会,我们以《老人与海》和《城堡》两部著作为例,讲解了名家对作品深刻寓意的解读。下面我们说说第二个重点:读懂作者对人性的多角度剖析。

 

 

第二部分

 

好书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丰富鲜活的,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上,会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在世界名著中,有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作家苏童称它为人性弱点的百科全书,那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部著作讲述了一个女人因无法克制情欲而逐渐堕落的一生。女主人公艾玛是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因为不满平淡的生活,无法控制内心的欲望,她在婚后三度出轨。

为了把情人留在身边,她甚至不惜去借高利贷,最终因债务缠身而服毒自尽。

 

(插图02

艾玛这个人物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作家福楼拜寥寥几笔就把她的形象给写活了。她喜欢教堂不是因为那里的神圣,而是因为教堂外的鲜花;

喜欢音乐不是因为旋律,而是因为那些你情我爱的歌词,喜欢文学不是因为文字的美,而是因为故事的浪漫刺激。

很明显,艾玛有颗不安分的心。在那个偏僻的乡村里,善良沉闷的丈夫无法满足她的渴望,她想要的是报纸杂志里上流社会的生活,是小说里轰轰烈烈的爱情,她压抑的情感需要有个释放的出口。

于是她像飞蛾扑火那样,在情人那里填补生活的空虚,即便被情人背叛了,也不肯回头。包法利夫人被人诟病的,是她的虚荣和自私,可是这些都是人性中正常的内容,就和她的不甘平庸、喜欢浪漫一样,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但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这些特点却把她推向了毁灭。

 

其实,大多数女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男人也会面临同样的诱惑。我们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到乏味,会渴望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会向往诗和远方。

只是在我们的时代,个体有了更大的自由,我们不至于像包法利夫人那样,没有什么寻求改变的正当途径,而是有了足够的权利去挣脱身上的束缚,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可是怎样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呢?这个困扰了包法利夫人一生的问题,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困扰着无数人。

 

比起《包法利夫人》的影响,《我弥留之际》这本书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但它其实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

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福克纳,他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弥留之际》是代表他最高创作成就的一部小说。

 

福克纳在这部小说里写的是一个叶落归根的故事。故事的主线是一场出殡,女主人公艾迪身患重病,弥留之际她想让家人把她带到40英里外的娘家安葬。

为了完成她的心愿,在她死后全家人带着沉重的棺材,踏上了一段艰难漫长的旅程。

 

福克纳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写作手法,刻画了这个多子女家庭的人物群像。艾迪的丈夫安斯是一个美国南方的贫苦农民,穷困的生活使他的内心极度卑鄙和自私,妻子重病时他不舍得出诊费请医生,他送妻子遗体返乡的最大动力,竟然是他刚好可以在进城时装副假牙。

艾迪的五个孩子个性各不相同:大儿子卡什像圣徒一样善良、正直;二儿子达尔文艺又浪漫,像先知一样总是能看破家人的秘密;三儿子朱厄尔是艾迪和别人偷情所生,也是她最爱的孩子;第四个孩子杜威德尔是个女孩,她像是妈妈的翻版;最小的儿子瓦达曼是个痴呆儿,意识懵懂而凌乱。

 

那么故事的起源,也就是女主人公艾迪,为什么会想让家人把她葬在娘家呢?其实,这是一个报复。

艾迪是个渴望被爱却死于孤独的女人,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本以为婚姻能给她带来幸福,丈夫的自私冷漠却杀死了她的灵魂,在情人逃走之后,她活着的意义就是等待死亡。

她想要葬在娘家的要求,就是对家庭最后的报复,因为她想远离这个家庭。给艾迪送殡的旅程荒诞又离奇,一家人在出殡路上各怀心思,一路上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洪水、火灾都让他们遇上了。

当他们终于埋葬了艾迪之后,出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安斯向孩子们宣布,他们有后妈了,就是那个埋葬艾迪前,借给他工具用来挖坑的女人。

 

(插图03

这个故事读起来令人感觉压抑又悲凉,苏童说故事折射出了亲人之间的爱恨和亲疏。除了精巧的结构、漂亮的叙事方式,众多人物的刻画也是这部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小说三要素中,最核心的就是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生命。因此好的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一定是把小说里的人物当成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来创造的,这也是名著里的人物形象能那么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这个创作上的心法,其实也是我们阅读时的指导。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那就是小说里最重要不是情节,而是支撑起情节的人物,人物身上的性情,以及作者想借此表达的其它深刻内涵。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名家读书的第二个重要经验: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大都饱满立体,读书时要去探索复杂的人性。我们以《包法利夫人》《我弥留之际》两部著作为例,在麦家和苏童的带领下,读懂了作者对人性底色的剖析。下面我们来说说名家读书的第三个重要经验:认识作品的独特价值。

 

第三部分

 

能够载入文学史的好书,都有它独特的价值。深挖作品的价值,不但能够增进我们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有时还能让我们发现新的阅读和写作领域。

 

那么文学大师们都看出了好书的什么价值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麦家怎样点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提起这本书,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张艺谋、巩俐和姜文,还有那部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这还是华语电影第一次赢得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

 

为什么这部作品有这么大的魅力呢?麦家在解读中告诉我们:这部小说对当代文学来说意义非凡,它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从它开始,中国的文学才有了现代性。

 

《红高粱家族》讲的是一个家族的野史,其中有“我爷爷”和“我奶奶”之间的爱情,有日军侵华时的斗争,也有后来“我爷爷”继续当土匪,在高密东北乡和国民党武装力量斗智斗勇的故事。

 

麦家为什么说它有非凡的意义呢?这要从它发表的那个时代说起。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

 

那时文艺作品里的抗战英雄是教科书式的,他们没有弱点,意志坚定,智勇双全。人们模糊地感觉到,这样的描述可能不完全贴切,至少是单调的、不完整的。

 

(插图04

而《红高粱家族》第一个打破了禁忌,“我爷爷”这样的抗日英雄,不光会精忠报国,还会杀人越货、强取豪夺。

 

“我爷爷”身上诸多矛盾。他深爱着“我奶奶”,为了和“我奶奶”在一起,竟然杀死了单麻子一家三口,可后来他又和使女恋儿私通,还买了房子把恋儿接出去住;

他以土匪的身份抗日,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土匪,也不接受任何党派的诏安,他跟日本人的斗争与其说是为了信仰,倒不如说是为了当个英雄好汉,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人物形象,给当时的文艺界带来了一股泥石流。比起同时代的作品,这部小说显得那么真性情,充满了野性的原始欲望,充满了乡野的自由气息。

 

这个转变其实是一种思想文化的解放,麦家评论说,这本书满足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期待:原来历史还能这样写!

 

相比《红高粱家族》的豪迈热烈,《寂静的春天》就显得冷静而理智。让我们告别热情奔放的高密东北乡,穿越到70年前的美国,沉下心来,看一看大洋彼岸的作家都关注些什么。

这本书是作家阿来推荐的,他的解读带领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内缺失的文学类型:自然主义文学。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写的,这本书被称作是现代环保事业的开端。我们知道,春天里万物复苏,应该到处是小鸟欢唱、小虫鸣叫的声音。

 

可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这种声音越来越少,春天变得一年比一年安静了。卡逊通过研究,发现了这种变化和农药滥用、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也因为污染而处于危险之中。她在书中阐述了这些发现,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呢?在解读中,作家阿来实际上是以《寂静的春天》为例,向我们介绍了这一类文学的宝贵价值。

 

在自然文学出现之前,人类的科学史几乎就是对自然界的统治史,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就是征服。尽管当时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政府和民众却依然对此毫无行动。

 

(插图05

卡逊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顶着巨大的压力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击破了权威的观念,告诉人们地球不只是让人类居住的,也是让其它所有生命居住的。

这本书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触怒了很多利益集团。卡逊受到了许多威胁和恐吓,但越来越多的人在她的号召下开始加入环保运动。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有个很好的传统,除了写书,还发起运动,“国家公园”的概念就是另一位作家缪尔创造的,黄石公园、优胜美地公园等都因此而建。

 

自然主义这个文学类型目前在中国还没有什么反响,阿来把它正式推荐给我们,说这是美国文学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虽然还没恶化到书中描写的程度,但全民参与环保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顽固的雾霾、不断增加的癌症村、630万平方公里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这些残酷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美丽的家园已经伤痕累累,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贪婪买单。

现在各国政府和民间也都有保护环境的力量,但还远远不够。直到今天,一些发达国家还在把自身的污染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却不知道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精密的整体系统,污染依然会循环往复,最终影响到全世界,当然也包括他们自己。

 

所以说保护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这本《寂静的春天》,每个人都应该去读一读,毕竟,如果不了解大自然的话,又怎么去保护她呢?

 

总结

 

好了,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象征和隐喻的理解,通过《老人与海》和《城堡》的解读,我们跟着名家读懂了两部著作中的象征和隐喻,这也是我们去理解经典作品的主旨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其次,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做了剖析和讲解。又以《包法利夫人》和《我弥留之际》为例,了解了好小说里的人物和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而看懂作者对人性的探索,是读书时的重要内容。

 

最后,我们说到了对作品价值的挖掘,我们通过《红高粱家族》和《寂静的春天》两部作品,学习了名家对作品独特价值的解读,了解了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甚至能推动时代的进步。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帅小冰,这是为你解读的45天读写说全面提升计划系列丛书里的第9本书,祝你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方面有所收获,我们下节课再见。

 

 


直播间

干货帮

话题 2229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