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我治愈:怎么摆脱爱情中你的“恐惧”点

2019-08-1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主讲人:伊丽莎白
国际认证催眠师,从事催眠实践5年,婚恋咨询8年,累计咨询案例数千
主讲人:伊丽莎白
主讲人介绍:国际认证催眠师,从事催眠实践5年,婚恋咨询8年,累计咨询案例数千

 

自我治愈:怎么摆脱爱情中你的“恐惧”点

 

我有一个学员靓靓的案例非常典型,就是因为在恋爱无法摆脱自己的“恐惧点”因此屡屡受挫。

靓靓长的很好看,条件也正常小康家庭,她跟前男友有一段非常甜蜜幸福的时光,恋爱了两个多月,当蜜月期过了以后,问题就频繁出现了。最开始是一些小事儿,靓靓希望男友经常见她,一周起码见个四五次吧,可是男友总是说,工作加班,或者头疼想休息等等,靓靓非常生气,难道头疼比自己重要吗,为什么不肯见自己。一周见两次的频率对靓靓来讲太低了。而靓靓一焦虑,就开始把恋爱往分手的方向引,经常问男友:“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这么不想见我为什么不分手”,期初男友还在解释,自己希望有点个人空间,自己工作忙,有时候不舒服不想见人等等,到最后,靓靓的前男友即使是跟朋友聚会也不想主动找靓靓了。而靓靓根本不明白,其实是自己的“焦虑感”将这段本来很美好的恋情亲手摧毁的。在靓靓多次问:“你是不想分手”的时候,终于有一次,靓靓的前男友累了,说,那就分手吧。靓靓开始爆发,先删除了对方的微信,等了一天发现对方居然没有加回自己,然后又主动把前男友加回来,说了很多恳求对方的话:“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我知道错了,我们能不能重新在一起,我非常爱你”等等。这样的过程反复了两三次,最后前男友彻底放弃,不接靓靓的电话也把靓靓微信删除了。然后靓靓开始不断的打电话发短信,对方不接就连打十几个,甚至去对方楼下等他,见到以后就哭着恳求对方,甚至对方父母都来劝,前男友甚至都恳求靓靓:“求求你,不要再找我了,我真的很烦这样的状态”。好好的恋情最后两个人都开始憎恨对方。

 

其实靓靓的故事,并不少见,只是有的姑娘做的没有这么过分,但是通常女孩都有点“恋爱焦虑”。

“我的期望只是很简单啊,每天联系真的那么难吗?难道他没有上厕所的时间吗?没有吃饭的时间吗?怎么及时回复我短信、我打电话马上就接对他来讲有这么难,他一开始不是这样的,是不是他不爱我?”

 “你有时间见朋友为什么不见我?”

“他不回我短信,是不是烦我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段感情都这样,只要他不回我信息,我就觉得她跟别的女人在一起。”

 “你有喝水的时间为什么不跟我保持联系?”

 

这呢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在感情中的焦虑型依恋还包括这些:

患得患失,得到后就开始脑补各种失去的场景,用占有的方式去表达和理解爱;

依赖感强,想要跟恋人时刻保持联系,想知道ta在哪里,在做什么,跟谁在一起;

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一句话没说对就容易歇斯底里;

喜欢试探感情,严重的甚至习惯于一有冲突就提分手,但目的不是为了分手,而是享受对方挽留自己慌乱的样子;

习惯于隐忍牺牲式的付出,可这种付出往往是自我感动,而不能让对方认可。隐忍型付出的人会说:“我那么爱他,可是我越付出,他越逃避我。我越让他跟我聊天、跟我见面,他就越来越没有回应,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了?”

 

其实呢,这种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恐惧:害怕被抛弃而产生的恐惧。

恋爱中的状态就是患得患失和日益激增的掌控欲,从而让对方倍感压力,导致感情梳理甚至破裂。

 

一. 为什么你的越在意越努力,感情反而会不稳定呢?

1. 第一呢,亲密关系中呢,有一种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你把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对世界的不信任感投射到伴侣身上,你完全看不到伴侣身上值得你信任的地方,只盯着他那些未及时回的电话,那些撒过的小谎,那未遵守的一个约定,时间一长,你成功的让你的伴侣认同了你,于是他成了一个不值得信任的男人;或者你成功的逼他离开你,满足了你自己内心的那种“原来我就是不值得被爱的”这种想象。安全感不足的人,是把自己的人生放在另一人身上,可是,没有人能让别人承担自己的人生,有血缘关系的人尚且不能,更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2. 第二呢,你的负面的催眠式引导,让这段关系走向你潜意识“认同”的方向——分手。在关系中不断“作”的女孩,会把分手当做试探对方爱不爱自己的手段,可是,当你第一次提分手的时候,虽然男生还会不断挽留,可是只要你提了,这个“分手”的想法就在内心像一个种子,你后面再不断提分手都如同给这个种子浇水施肥,这个分手的想法就慢慢如一棵大树般长大,他就会开始考虑,原来分手也是一个选择,然后你不断的催眠式重复,让这个选择在他心理变得越来越确定,于是他决定了“分手”。

3. 第三呢,你越主动,反而激起他的“回避”。因为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害怕被吞没的恐惧。当你有严重控制欲的时候,对方就会担心自己被一段关系所吞没,就是感受到自己没有了,自我不存在了,这种感觉对一个人来讲,跟死亡没什么两样了。所以我们要给对方空间,对方才能在一段关系中有喘息的余地,感受到自我还在,不要让他觉得,他被这段关系完全的吞没了,这样他才能更好的照顾你。

 

二.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摆脱这种焦虑感,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呢?

 

1. 第一呢:我们先来讲一下为什么被抛弃感会这么影响你。通常呢,拥有强烈的“被抛弃感”,小时候都会有感受到“被抛弃”的经历,譬如说,小时候没有跟父母一起生活,被父母送走跟别的亲戚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或者单亲家庭,再或者有一段童年感受到被父母忽略不在意,要被抛弃了的感觉。这种感觉如果很强烈,就会在潜意识给你留下这种“我会被抛弃”的感受。而这个潜意识的感受就会影响你现在对事情、对人的看法,让你觉得,别人都会抛弃你,也是你就会不断的试探,并把自己最终放在“被抛弃”的结果上。

 

那我们该怎么疗愈这种“被抛弃感”的恐惧呢?

1) 回过头来说,这个被抛弃感,让你产生,“我是不值得被别人爱的”这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就需要回到前面的课程,你需要不断的去建立“被爱资格感系统”。具体方法上一节课已经说过了大家可以会听一下。

2) 重点呢,我们来讲一下内在小孩的概念。其实呢就是说,你小时候受到的伤害,让你一感受到自己遭遇到相同的情境,也就是说,你一感觉自己可能被抛弃了,你就马上启动并陷入到小孩子的状态,你马上就变成了一个需要爱、需要被照顾、找爸爸妈妈的小孩子了。

那么如何“疗愈内在小孩”呢,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疗愈自己的七个步骤。

我们做之前呢,先深呼吸5次。

第一步:承认我受到伤害了。承认自己的感觉。情感就是要流露的。比如,你被领导批评了,或被伴侣拒绝了,或被朋友误解了,当你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可以承认自己受到伤害了。接纳这个感受。压抑或否认情绪都是不好的。

第二步:问问自己,我的那一部分受到伤害了呢?当然是你的内在小孩受伤了。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受到伤害时的身体感受,情绪感受,自己的状态是如何的?

第三步:用什么词来描述我受到伤害时的情感是最恰当的呢?我们承认我们受到了伤害,这时候,我的感受是什么呢?委屈?愤怒?伤心?惭愧?恐惧?一定要表达出来“我感到……”

第四步:最近又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这种情感呢?让我感到受伤的现实场景是什么?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当时的想法是什么?

这个场景,和小时候的哪个场景很像?像,不一定是发生的事件像,而是唤醒的情绪是类似的。比如,在这个场景里,我感到”委屈“,那小时候哪个场景,是最容易引发我委屈的场景?被领导批评了,或被伴侣拒绝了,还是被朋友误解了?

第五步:体会小时候那个场景下,发生了什么?我作为小孩是怎么应对的?

第六步:现在你已经长大了,从长大了的你的角度去看,小时候那个场景下,你作为孩可以做些什么与以前不同的事情呢?

第七步:问问自己,现在发生的这件引起自己恐惧、焦虑、被抛弃感的这件事,下一次我能采取什么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这种事情呢?我可以做什么跟现在不一样的做法呢?把这些做法写下来。同时呢告诉自己:我知道是我以前的经历和伤痛,被当下情境触发了,所以,当下情境其实没有那么危险,我不用战斗或逃跑,而是可以选择放松,安心。

 

这个步骤呢,可以你每次发生这种恐惧、焦虑、有被抛弃感的时候都可以做,慢慢的,你会发现你的“内在小孩”被疗愈了,你也更独立美丽和有安全感了。

 

你可以把你做的练习的感受通过小助理的微信发给我哦,小助理的微信lianaichengzhang018。

 

2. 第二呢我们来讲一下被害者三角形这个经典故事。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受害者这三个角色。

受害者的典型想法是:

“我弄成这样,都是你害的!”

“你改变一下,我就没事了!”

“你听我的,我就好了!”

“都是你(别人)对不起我!”

 

受害者模式的核心特点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

严重者即便客观上别人并没有明显做出对不起他的事情,他也要到处搜集证据,或者不自觉地引导别人做出对不起他的事情,以确认自己的受害者的身份。譬如靓靓就是这样想的:“我的不安全感都是你引起的,你听我的,对我好,我就不会这样了。”

在受害者模式的归因体系里,一切的问题都是别人导致的,与自己无关。

在这种模式里,当事人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弱小、凄惨、无助的境地,而与之相关的人却可能非常不道义。这种模式的可怕之处在于,处于被害者模式,永远无法为自己的遭遇、为自己的决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起应该自己负起的责任。那么,他就永远看不到事情改变的可能性,被动的被别人、被环境所牵引,外界一点点波动,都会在她们心里引起惊涛骇浪,内心里会充满了愁苦以及困顿。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你该怎么办呢?

1. 为自己负责,摆脱受害者模式

如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别人身上,这当然是很容易的。可是所有心理成长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学会为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负责,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1) 保持警觉

当你持续的总是觉得外界总是在伤害你,或者迫害你、对不起你,务必请警惕起来,看看你是否已经不自觉的走入了“受害者模式”,因为,如果你内心有受害者模式的话,外部的世界一定会被你投射为“施害者”。这样你就深深的“嵌入”到这个模式之中,而看不到其他可能性了。

2) 如何拆掉“受害者模式”的墙?

《拆掉思维的墙》这本书提到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受害者”模式的最大限制是让自己丧失生活的控制权与力量。因为一旦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也就放弃了自己去改变些什么的能力和希望。的快乐、幸福和福祉也都放到了他人的手中。这也是为什么受害者经常有一种生命无力掌控的无力感的原因。

 拆墙建议:

  1. 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你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

  2. 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

  3. 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你控制的?

  4. 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

  5. 积极寻找下一步你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您不能做的事情。

6. 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散步健身和保持睡眠都是很好的方式。

3) 从小事儿开始增加“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心

只要你愿意,在你遇到的任何事情中,你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的,即使是很小的事情。

对方没有回电话,你可以自己出去跟朋友玩而让自己感觉好些,也可以去美美的吃一顿让自己感觉好。屋子乱的一塌糊涂,你可以做点什么让屋子干净些,而不是抱怨对方,然后心平气和的跟对方沟通共同承担家务。

你没有必要别人改变了你才会感觉好,你可以自己现在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你也没有必要得到别人的允许才做什么,你自己就可以马上做些什么改变现状;也没有必要得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即使你什么没有也可以努力。遇到任何事情,提醒自己:我为自己负责,而不是让别人为我负责。并不断的重复这句话,有没有感觉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的回来了?

 

那么我们今天讲了,焦虑型依恋其实是害怕被抛弃导致的恐惧,分析了为什么你焦虑恐惧为什么情感越不稳定,然后我们讲了该如何学习摆脱这种焦虑感,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呢?第一呢学习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第二呢学习了如何摆脱自己的受害者模式。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宝贝们可以添加助理咨询师lianaichengzhang018发送你的情感问题,让我们帮你详细解答!我是你们的伊丽莎白老师,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