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2019-08-1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好好学习》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好好学习》,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是成甲。

 

这本书18万字,我会用27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做到真正的活学活用。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疑惑:

 

为什么十年经验的 “老司机”收入比不上身兼八职的“斜杠青年”?

 

为什么你只能在朋友圈抱怨熬夜加班,别人却能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准时下班?

 

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知识是不是掌握的越多越好?

 

本书《好好学习》就是教会人学习运用临界知识的一本书,要你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处,从而爆发出惊人的实力。

 

本书的作者成甲被“逻辑思维”评为“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曾多次受邀在清华MBA、第九课堂、多角度沙龙、惠普中国、中国人寿等大型机构进行演讲,做有关于个人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分享。

 

成甲认为,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

 

这些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巴菲特的导师。

 

白手起家的查理•芒格凭借着不断总结那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临界知识,成长为对世界有影响力的亿万富翁。

 

然而,即使他直接公布关于临界知识的“答案”,对我们而言也很难有直接的帮助。

 

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知识要在怎样的场景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也只有我们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要这一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下面,我就分成三个部分,来为大家解读

第一部分:什么是临界知识及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如何学习和掌握临界知识

第三部分: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本书中,作者不仅告诉了我们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论,更要我们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力量上的“道”,一种走心的“道”。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我们一起摩拳擦掌,跟着作者一起在通往临界知识的道路上好好学习吧。

 

---------------------------------------------------------------------------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部分“什么是临界知识及如何发现临界知识”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而管理知识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数人以为的对知识的收集、分类、保存。

 

知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因此,对我们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北京房价这么高?

 

有两种答案,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炒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人群又过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这个问题,如何增加团队的认同感?

 

第一个回答:领导开会要经常强调;第二个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两个回答里,你有没有发现,第二个回答时候总是比第一个回答要显得更有深度呢?

 

所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应该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既然理解了深度认知,让我们再更进一步深度思考: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许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比如,抗日战争初期,多数人还在讨论中日之间的武器差异、国力差距的时候,***就思考到了中日战争的底层因素其实是“中国战略空间的广阔和日本需要速战速决的压力”。

 

所以,影响战争的基本动力结构是空间与时间的博弈。

 

如果能够促进以空间换时间的结果发展,那么战略局势对中国大大有力,而对日本极为不利。

 

作者认为,这就是每个人都应该训练的通用必修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临界知识。只有掌握临界知识,我们才能开启学习的“四两拨千斤”模式,进而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李叫兽”这个营销公众号想必大家都听过,就算没听过这个公众号,那你肯定读过他的多篇爆款文章,《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X型与Y型文案的区别》、《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

 

其创始人“李靖”曾让奇虎360董事长、知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主动找上门请他做咨询,后来他“空降”**,从一名 90 后自媒体创业者,一跃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成为了公众号转型的一大经典案例。

 

那么,为什么李叫兽这个90后超越营销圈内的许多“老司机”进而快速获得成功呢?

 

让我们先看看,李叫兽究竟讲了些什么?

 

以《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为例,文章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文案:X型和Y型。

 

李叫兽认为,X型文案是把朴实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美感,用词对称,词汇高级。

 

比如把“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这个简单的表达写成“乐享生活,畅意人生”。

 

Y型的文案不一样,其文案往往并不华丽,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地描绘出用户心中的情境。

 

比如,同样表达“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 Y 型文案会写成:你写 PPT 时,阿拉斯加的鳍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李叫兽这篇文章结语处告诉我们: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是感动用户。看完文章,很多人疯了:“哇!说得太棒了!” “太深刻了。”

 

李叫兽在他的年终总结里还专门引用过一个用户对这篇文章的评论:“振聋发赣!!此文对品牌和广告业的典型意义几乎是里程碑式的,值得一读再读,接着反复读!" 用户评价如此高,当然是因为大家从中受益了。

 

不过这个问题真的是里程碑似的,第一次被李叫兽发现的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此前有无数人讨论过,比如奥美创始人奥威格在他的经典著作《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就说过:“不要用最高价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

 

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得引人入胜”。70多年前的声音,换个说法,放在今天仍然是公众号10W+。

  

事实上,任何一个广告人都知道洞察与言之有物是最最基本的入门准则,但是,我们看到李叫兽的文章,仍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想一想,下面我要说的这些概念你是不是都听说过: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复利效应等等。

 

然后你每天的工作生活里是只有看到他们时才能想起它们,还是你遇到问题时它们就会主动出来?如果你真的明白用户视角,那么对于李叫兽、奥格威说的,你就应该都不会觉得意外,因为他们只不过是在印证一个你知道的道理罢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李叫兽一样可以对知识理解的这样透彻,活学活用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很努力的想要学习新知识,很多时候以为学会了一个新名词就学会了一项新知识,其实不是,只有深刻认知了这个知识,做到成功运用才是真的掌握,才能形成真正的临界知识。

 

可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昧的“求快”掉进了学习的“老鼠赛道”。

 

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学新知识,可是实际上却在原地打转。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必须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撬动这个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临界知识上,而不是平均的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

既然我们要下定决心学习临界知识,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正确的学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呢?

 

下面就进入我们第二部分的分享。

 

在作者看来,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三个。

 

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法:“反思”。

 

反思主要有三个好处:一是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二是促进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三是督促我们检查新学到的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既然反思的好处这么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认为只有发生大事,才值得进行反思,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

 

比较重要的大事发生后,当然应该反思,但是,决定你在关键时刻表现的,却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

 

因此,想要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改进提升自己。

 

比如,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总是因为一个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导致每次考试的时候总在这里丢分,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的进行反思,把这个知识点弄牢、吃透。

 

这时候,往往老师都会建议我们做一个错题本,每次复习的时候认真看一下,做到温故而知新。

 

其实,建立错题本就是在定期的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查漏补缺。

 

其次,我们要学会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

 

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可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反思。拿时间管理来说吧,大家都知道时间管理其实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它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时间,生活中我们处处需要时间管理。

 

比如,我们每天做地铁上下班,路上可能要花费1小时。

 

第一天,9点出发去地铁站坐地铁,地铁站排队的人没几个,第一趟就上去了,9点45就到公司了,这个时间虽然早了,但是不但可以赶上地铁还可以在地铁上看书学习;

 

第二天,9点15出发,结果排队人特别多,好几趟车过去了才上去,也没有空间拿出书来学习,结果到公司10点20,迟到了;

 

第三天,9点7分出门,地铁排队人不多,第一趟上去了,人数也还行,可以学习,到公司9点58正好。通过这件事,我们很容易的就知道了什么时候出门上班最适合,而且还利用很好的利用通勤时间进行学习,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把生活案例化处理,不断的通过总结、反思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时间管理,学习临界知识。

 

接下来,我们要学会记反思日记。

 

要培养坚持反思的习惯,首先要坚持每天写反思日记,但是前提是首先要想好反思日记写什么,不然就很难坚持下去。毕竟谁也不是傻瓜,会一直做没意义的事情。

 

坚持反思和复盘,它就会成为持续产生复利效应的工具;不坚持,就什么都不是。

 

只有坚持,才能有惊人的威力。

 

这和古人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其实是一个道理。

 

那么,怎样记反思日记呢?

 

首先,我们不应该像写流水账一样,只记录每天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而是要连同自己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写下来,等到你后面回过去看自己的日记,就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相似的情绪反应。

 

 

其次,我们在日记中还可以把一天中遇到的事情进行分类,然后依照不同的分类进行思考,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形式的改变,就会督促我们主动思考自己看似平淡的生活,挖掘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环节。

 

最后,当我们掌握更多的临界知识之后,就可以把思考问题的临界知识作为日记的分类领域,提升自己从底层的系统维度思考每天生活的能力。

 

不知道这个三个好的反思方法你记住了没呢?

 

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的第二个办法:以教为学。

 

简单而言,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所以,积极主动的教会别人也是提升我们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因为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掌握的工具什么时候会失灵。最主要的一点是,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站得住脚,经得起真正的考验。

 

因为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就觉得自己懂了,可是一到给别人讲时,总讲不清楚,这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个知识掌握的并不透彻。

 

为了给别人将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以教为学。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的第三个办法了,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办法,它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讨论一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掌握有目的的练习的方法,它的核心观点有三个:即专注、反馈、修正。

 

那么,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作者认为有这样三个部分: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即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

 

比如,在像武术这样的技能类训练当中,划小圈的内容可能是蹲马步、打直拳等。我们需要反思动作细微的差别,理解这些基本动作的应用并做到熟练。

 

而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把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而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就是告诉我们把掌握的核心知识彻底吃透,就能够和其他相关知识组成一个更大的能力知识单元,整体使用。

 

比如游泳这件事情,刚开始练习漂浮、呼吸、打水等等,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基本的技能,组合起来就成了在水中穿行的新技能——游泳。

 

而一旦学会游泳,刚开始练习组合起来就就能和其他技能组合了,比如跳水、水下救援这样更大的能力。学习认知也一样。

 

比如对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理解透彻后,就能够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认识,形成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作者成甲自己就是做旅游景区规划咨询的,他发现,公司员工的专业能力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先把市场分析、用户画像、投资政策等等基本核心模块吃透,然后再把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更高层面的判断力。

 

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度其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体现。

 

对于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用认识框架将他们联系和组合起来。

 

比如商业分析中,我们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用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查理芒格提到的“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是不是就能明白了呢。

 

这里说的“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而一旦掌握了这个思考方式,我们就彻底升级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与认知框架相关的临界知识,极大地提升认知效率,进而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认知深度。

 

总结一下,正是因为刻意练习是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而这一点正式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刻意练习也是提升我们学习能力的最重要的底层方法之一。

---------------------------------------------------------------------------

 

前面,我们介绍了学习临界知识的思维和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并学以致用呢?

 

下面就进入到今天分享的第三部分。

 

如何运用临界知识,说白了,就是把科学研究的严谨方法引入日常的生活思考决策中,相信你如果能坚持训练,也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

 

相信大部分听众现在都能理解临界知识的概念,并且通过一段时间训练也能透过现象总结出背后的结构和相关的临界知识。

 

能够发现和总结出临界知识,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这距离应用临界知识解决问题却还非常遥远,因为应用规律要比总结规律更难。

 

这就好比参观一座非常具有美感的建筑,你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座建筑之所以美的原因,总结出一套令建筑具有美感的设计方法。

 

可是,如果反过来,告诉你方法,让你自己建造一座美的建筑,那就很困难了。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难度区别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一个差别。

 

我们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是: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答案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

 

所谓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一类问题不停地记忆。

 

恰恰相反,刻意练习至少要有两方面的重复: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的办法是: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每天反思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尽可能把当天遇到的场景问题和我们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在我们能够熟练的运用临界知识后,就可以开始利用临界知识构建我们自己的能力圈了。

 

什么是能力圈呢?

 

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因为你只有做得比90%的人都好你的洞见才能真正获得商业利益。

 

换句话说,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

 

比如,大家熟知的PPT专家秋叶大叔其实在靠PPT出名之前其实还写过一本叫做《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践技巧》的书,不过销量一直比较惨淡。

 

当然,我们都相信秋叶是觉得自己有能力才写这本书的,但是,对于一个大学老师兼大项目销售而言,他在销售领域的擅长程度很难排到前10%。而同样是将大项目销售,IBM的《新解决方案销售》就很好。

 

为什么?因为他做到了比90%的人要好。

 

后面相必大家也知道了,秋叶老师聚焦到PPT上,这是一次成功的选择,倒不是因为品类对了,其实那时候讲PPT的老师也多了去了,而是因为用户对了:对PPT感兴趣的主要是学生和初入职场的新人。

 

 

在学生制作PPT领域,作为大学老师的秋叶自然理解最深刻,也最擅长此道。

 

他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超过了90%做PPT的人,所以他的PPT书籍卖成了畅销书,人也成了网红。

 

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做到比90%的人要强。

 

---------------------------------------------------------------------------

总结

 

上面就是《好好学习》这本书想要分享的核心内容,现在要我们回顾一下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内容。

 

第一点,临界知识是什么:临界知识是更广泛、更普遍的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第二点,如何学习临界知识:在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也就是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培养反思能力,我们有有三个方法可以应用:

 

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而在以教为学的过程中,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掌握这项知识。

 

刻意练习则是要我们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然后把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第三点,如何运用临界知识?

 

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的实践应用,才能在我们的能力圈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你收获到启发了吗?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期待下次和你再见!


直播间

干货帮

话题 2240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