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堂课:《安全感》| 怎么在这个不够确定的世界里获得安全感?

2019-07-3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 前言 —

 

上一期,我们更新了《单身女性的时代》这本书,引发了很多同学的讨论。

 

有一部分现在单身的小伙伴,跟我说:筱懿姐,不是我不想谈恋爱,而是害怕受伤,工作压力本来已经很大了,感情上再受点伤,那真是太难过了。

 

还有现在正处于恋爱状态的同学跟我说,虽然现在感情挺好的,但是一有矛盾,就会想,自己的决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以后结婚了也会这样吗?

 

还有已婚已育的同学跟我说:以前觉得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是稳定了,现在看来,生活和感情上的不确定性一点也不比谈恋爱的时候少,我到底应该怎么去调整自己呢?

 

女性在不同的状态下,会有不同的烦恼和困惑,这些烦恼总结下来呢,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没有安全感,不光是在感情上,还有比如:健康问题、每个月超支的账单、公司裁员,甚至是宏观的经济形势,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都可能会让我们没有安全感。

 

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书,就叫做《安全感》。


image.png

 

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安全感到底是什么?是别人给的还是来源于自己?怎么在这个不够确定的世界里获得安全感?

 

— 本节内容 —



image.png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一位名字叫保罗G,他是一位心理咨询师。还有一位是中国人,叫做孙向东,他是保罗G的老师兼督导。两人是师生关系。

 

这本书里涉及到了很多心理学上的知识,不算很通俗,但我读完了之后,仍然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的内容

 

| 首先,作者先讲了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不等于钱包的厚度,并不是越有钱就越有安全感,这是我们很多人的误区。书里还列举了其他六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安全感的误区。除此之外,作者告诉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安全感是可触摸、实打实的存在。它是可以被测量出来的。至于怎么测量,我们后面会具体说。

 

| 其次,作者讲了安全感从哪里来

 

我们常常在很多公号文章里看到“安全感来源于自己”,“挣钱的能力才是最大的安全感”这一类说法。

 

但作者却认为,别人才是我们获得安全感的载体,这个别人被称为“重要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2~15个“重要他人”,可以是我们的家人、伴侣、朋友或是同事。作者说,任何缺乏安全感的状态,都是因为缺少重要他人,或者是重要他人给我们的反馈不对造成的。

 

| 然后,作者给我们分析了不安全感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一次我在聚会上看到一个女孩,总是不停地看手机,别人在玩的时候,她也心不在焉。问起来才知道,她认识了一个男生,两人聊得很投缘,彼此有好感。快过年的时候,她给对方准备了礼物。但到了过年这一天,对方却忽然消失,甚至连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她很犹豫要不要找这个男生,把礼物送出去。聚会上的另一个朋友却让她千万别主动,说,主动你就输了。

 

这种因为怕受到伤害所以选择不主动、不认真的态度,就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结果。书里还列举了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很多不同类型的结果。

 

| 最后,作者写了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安全感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讲的是方法。举一个书中颠覆我们认知的例子吧,比如:作者认为,安全感的投部位是背部,对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最直接的疗愈方式,是背后的拥抱。

 

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这四个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我们首先来全面地认识一下,什么是“安全感”。

 

image.png

 

在开始讲“什么是安全感”之前,讲义内有一套测试题,里面有七十五道题,这个测试叫做“马斯洛安全感量表”,大家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做一做。


image.png


【评分方式】

第一:1,2,4,6,8,9,12,13,15,17,19,20,25,26,27,28,30,31,34,37,40,42,43,45,48,49,50,52,54,56,57,58,59,61,62,65,67,68,72题,选“是的”计1分;

第二:3,5,7,10,11,14,16,18,22,23,24,29,32,33,35,36,38,44,46,47,53,55,60,63,64,66,69,70,71,73,74,75题,选“不是”计1分;

第三:21,39,41,51题,选“不是”或“不清楚”计1分


如果得分在51分以上,那么属于正常范围;如果分数在45~50分,那么你就有缺乏安全感的倾向了;如果得分在37~44分,证明你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得分在36分以下,那么你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了。

 

做完这个测试之后,我们就对自己的安全感状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到底什么是安全感?

 

因为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表面上好像看起来都是成立的,但其实我们对安全感存在不少误区。

 

安全感误区——

 

(1)认为安全感就是钱包的厚度,越是有钱人,越有安全感。美国科学家找了20个中了乐透大奖一夜暴富的人,给他们填写一张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你的幸福能持续多久?”大部分人填写的都是一生,最短的也有两年。

的确,这些人在一夜暴富之后,就像那部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演的那样,每天拼命花钱,幸福指数爆棚。但六个月之后再追踪调查,这些人当中有一半人的幸福指数已经恢复到没中奖之前了。一年之后,所有人的幸福指数全部回到了暴富之前的水平。

 

(2)如果我有地位、升职加薪了,我就有安全感。美国人同样对升职加薪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3~6个月之后,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数值也回到了升职加薪前的状态。

 

(3)把没有安全感归结到原生家庭,他们会想“如果我是个富二代、官二代,那该多有安全感啊”,貌似很有道理,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往往更加躁动,所以他们的犯罪率竟然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要高。

 

(4)如果有一个爱我的男朋友或是女朋友,我就有安全感了。这种想法在年轻人身上特别常见。其实啊,我们弄错了先后顺序。我们要先有安全感,才能拥有亲密关系,而不能指望亲密关系提供给我们安全感。

 

(5)如果我能力很强,我就有安全感了。书里提到了一项研究,叫做“第十名现象”。意思就是说,班上中上游的学生,将来会成为社会的栋梁;班上中下游的学生,将来会成为幸福稳定的人;而那些老是考第一的学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低于80%的同学。因为能力强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适应性差,容易患上心理疾病。所以啊,像我们这些智商中等的人,真的可以对自己说一声“谢天谢地,咱们不是天才”。

 

(6)把安全感跟生老病死挂钩,觉得“要是我不会死,那就安全了。”这属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种恐惧是不是我们的庸人自扰呢?

 

(7)把安全感和自己过去的经历挂钩,比如“要是我没有经历那件事情,现在就不会这样了。”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很多单身女性,不是不想谈恋爱,而是怕谈恋爱,因为在之前的恋爱经历中受过伤害,所以缺乏安全感,并且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是过去的失败经历造成的。

 

但作者告诉我们,这只是需要时间。很多经历了重大灾害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永远过不去这道坎了,但是,一年之后,其中的一半人都能很好地恢复。

 

所以,安全感不是一种形式,我们上面提到的七个误区,都是把安全感等同于了一种特定的形式。安全感是一种感觉,因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安全感。每个人的安全感都有一个锚点,不论发生什么,比如暴富啊、失恋啊、灾难啊,在事发当时,我们可能会缺失安全感,但是安全感总会回归到那个锚点,只是时间的问题。安全感是我们的主观体验,我们只有从自身出发去寻找。


那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太抽象了,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虽然没有给安全感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从反面提出了一些观点供我们参考。比如,安全感的反面是焦虑、抑郁,遇到问题总是自责或是责备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的安全感是从哪里来的呢?

 

image.png

 

| 童年时期

 

作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全感,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它是在我们和父母一起相处的时候发展起来的。

 

我们小时候的内在安全需要是如何被满足的呢?这个满足形式会影响到我们对安全感的定义,也影响着我们在长大之后的亲密关系中能否体验到安全感。

 

比如说,父母是否给予了你足够多的关注,让你感觉到,我是被重视的、被喜欢的。这种需求如果没有被满足,我们的掌控感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长大之后,就会觉得:我必须得做点什么,才能显示出我的存在感、我是重要的。

 

再比如说,父母是否满足了你的各种情绪上的需求。不管是犯错了也好,叛逆期也好,他们是不是能够理解你的情绪,无条件地支持你,和你待在一起,直到你长大成人为止。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小孩是很难独自承担很多情绪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四岁的小孩和别的孩子打架,然后两个小孩都被打得哇哇大哭。对小孩来说,他可能意识不到这是不好的行为,而且还会觉得特别委屈。

 

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不给予足够的关心,凭小孩自己的理解,是承担不了这种委屈的感受的。如果妈妈能对他说:是不是打疼了呀?哪里疼了呀?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啊?但是下次我们不能和别人打架了,这是不对的,知道吗?

 

其实就是站在孩子的情绪立场上,去安抚他,帮助他理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还有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在父母那里得到积极的、及时的反馈。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而且多愁善感,想得比较多。有的时候跟家长说个什么事,他们是会立刻和你交流呢?还是以批评为主,想要管控你的行为呢?还是只是听了就算了,然后把你的情绪晾在一边呢?父母不同的反馈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所以说,在童年时期,父母是否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关注、是否满足了我们情绪上的需求、我们是否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积极正面的反馈,都是决定我们长大了是否有足够安全感的原因。

可能有的小伙伴听到这里会想,“这下可完了,我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这些满足,那我这辈子是不是注定就找不到安全感了呢?”

 

当然不是。虽然父母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港湾,但是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在之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其他的港湾,比如伴侣、朋友、甚至密切的合作伙伴。这些人当中的某几个,可能会成为我们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我们安全感的载体。

 

| “重要他人”——安全感的载体

 

什么是重要他人?

 

就是能跟我们保持一臂以内的亲密距离的人,一个手臂以内,大概是0.5米的样子。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人能跟我们保持这么亲密的距离。

 

还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当对方拍你的背部或是抚摸你的背部,你不会觉得尴尬不安,反而觉得很坦然。那这个人就很有可能是你的重要他人。因为我们在前面也说了,安全感的投放部位是背部,如果你的伴侣缺乏安全感,不妨试着经常给ta一个背后的拥抱。

 

除此之外,重要他人和我们之间一定是有“情感共振”的。你沮丧的时候,对方也会感到低落;你获得成功的时候,对方会发自内心地为你感到开心。这就是“共振”,作者又把它称之为“动情”,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

 

作者认为:任何缺乏安全感的状况,都是因为我们缺少重要他人,或者说重要他人给你的反馈不对造成的。

 

如果想要重新获得安全感,就需要重新找到并确立重要他人,让他给你正确的反馈。这个重要他人可以是伴侣、朋友、工作伙伴。只有找到新的正确的重要他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安全感。

 

为什么重要他人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

 

用作者的话来说,因为“任何其他人,都只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无法影响到我们的情感和人格。只有重要他人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人格。”

 

重要他人的数量不会太多,也就2~15个。为什么这么少呢?因为每结交一个重要他人,都一定会耗费我们的资源。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重要他人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如何获得重要他人?

 

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很多人都听说过“巴普洛夫的狗”,这是一个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实验,而是有一次,发了洪水,巴普洛夫的实验室被水淹了,有四只狗住在一个笼子里,只能听天由命。好不容易得救之后,这四只小狗发生了一个变化——以前,这四只狗非常不和睦,经常打架,但是一起经历过洪水之后,它们的感情竟然变好了,经常相互靠在一起。

 

作者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够与你共患难的人,往往能够成为你的重要他人。

 

这一点我非常地认同,特别是在一个团队里,大家一起经历困难、克服困难,一定会有那种战友一样的感情。

 

说完安全感从哪里来,我们接下来看看,缺乏安全感会有什么后果?

 

image.png

 

虽然我们说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缺乏安全感,至少会导致三个后果——

 

| 首先,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我们从其他地方寻找替代满足和延迟补偿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书里作者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没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母爱的男人,或者是没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父爱的女人,会对那些跟自己母亲或是父亲特别像的人,感到特别地心动。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ta父亲或母亲的一部分影子,ta从小没得到的关注和爱,就要从这个人的身上找回来。这就是延迟补偿和替代满足。当然咯,这个逻辑对于当事人本身来说,他们是很难察觉的。

 

| 其次,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我们冷漠自私、计较输赢,很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很多年轻人在感情里都会计较输赢,比如说“不能主动联系对方”,“我说的话必须比对方说的少”,“就算分手也必须是我先提出来的”,这些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但有的时候,我们会把这种计较输赢的心理误认为是一种独立,这个判断让我觉得特别的扎心。

 

在感情还没开始的时候,担心被对方拒绝,刻意表现出“我不在意”的态度,进行自我防御,这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态度,你可能维护了内心的安全,但是错失了一段感情。

 

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里需要绝对的权威,觉得对方必须听话顺从,才是爱自己的表现。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很难主动找伴侣和解,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低头示弱的表现。

 

我们在前面说了“安全感的七个误区”,其中有一个是认为“如果我能找到一个很爱我的人,我就有安全感了”,这种想法是颠倒了顺序。其实,缺乏安全感的人,在任何一段感情中都会缺乏安全感。首先我们要寻找到自己内心中的安全感,才能建立起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

 

真正的独立应该是很松弛的。我举个例子来说,徐静蕾有一次在访谈里说,自己已经回答烦了,大众对她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什么时候结婚,一个是什么时候生孩子。她说,“我不是不婚主义,我是婚姻无所谓主义。一张纸,不能保证任何人活得很好,活在爱里。”

 

安全感不是叛逆,而是平和,得到了,不害怕,失去了,也不后悔。有很多年轻人之所以对前任耿耿于怀,也是因为计较输赢,缺乏安全感。Ta们会反复回忆起过去失败的经历,想一次就痛苦一次。

 

而徐静蕾的态度是,“我爱你,你不爱我,那我就祝你幸福,你需要我帮忙我会尽我的全力去帮你,不管是我现在还爱你,还是我曾经爱过你,我都会认为你就是我的一个亲人,因为毕竟我曾经对你有过这种情感。”

 

| 最后,缺乏安全感的第三种结果,会导致情感勒索

 

第十二期解读的书,就叫《情感勒索》。我们在那一期课程里详细地讲了生活中那些打着爱的旗号,对身边人进行****的行为,比如父母对孩子,还有情侣之间。

 

情侣之间会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不会这样做”,“你要是这么做,我们就一刀两断”。父母会对小孩说,“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却这么自私”。朋友之间也会有情感勒索,比如,“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连你都不帮我”。

 

这些句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常常意识不到那是情感勒索,可能还会感觉到一些恐惧和愧疚。情感勒索的双方,都缺乏安全感,因为我们都太害怕失去这段关系。

 

所以,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我们从其他地方寻找替代补偿,在感情中过于计较输赢,还会导致我们对身边的人情感勒索。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安全感呢?作者在书里用了一个章节来专门讨论获取安全感的方法,那就是“重新构建我们的人格”。

 

image.png

 

重新构建人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常说,“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道理对于我们而言虽然有用,但是只能在短期时间内发生作用,长期作用基本没有。

 

我们必须改变认知模式,把这些道理真正地嵌进我们的人格里,才能真正起作用。

 

关于如何获取安全感,作者讲了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我把它们总结成两个步骤——首先,重新认知自我;第二步,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

 

| 重新认知自我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呢?

 

首先我们得看清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这里面包括你的情绪、你的兴趣,以及你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

 

人们通常会认为情商就是管理情绪,其实情商还包含了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如果我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情绪,并且表达出来,情绪就会卸掉一部分。那么,管理情绪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了。

 

除了情绪之外,我们的兴趣也是组成人格的一部分。当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体验,叫做“心流体验”。我们会从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得到满足,那么,就算是遇到一些烦心事,也能被很好地消化掉。

 

我们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和学习中度过,如果我们能享受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那么就能从中获得心流体验,这三分之一的时间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这一点不难理解。我看到很多在感情或是亲情中遭遇挫折的女性,都能够很好地自愈,就是因为她们能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工作、和朋友聊天、旅行等事情当中获得心流体验,转移了注意力,也宣泄了情绪。

 

另外,要客观认识自己,还必须面对自己不愿意承认的那一部分。有的人是碍于面子或是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所以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去的遭遇。但是,如果想要治愈自己,直接面对永远都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用作者的话来说,“一旦精神的伤痛被察觉到了,它才能开始自己愈合的过程。一旦愤怒和恐惧被察觉了,它的浓度就会稀释一点。它们就像是你内在的小孩,如果你不理它,它就会一直都在,只有得到了安慰,它才会停止躁动。”

 

除了从我们自身出发,去认识自己,外界的反馈也一样很重要。作者孙向东说,“对成年人来讲,如果没有别人或外力的帮助,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前面说了,安全感的载体是“重要他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2~15个重要他人。

可以让他们每个人用至少五个关键词来评价你,然后筛选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对于我们认知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 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

 

对自己重新认知之后,第二步是要改变我们认知事物的模式。

 

在我们的读书课的第二十二期,我们解读了一本书,叫做《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在那一期里,我们讲到了一个“诱因ABC”公式,大家还记得吗?

 

意思就是说,别人是无法左右我们的情绪的,人和事永远只能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导致我们情绪变化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

 

这个观点和《安全感》这本书里作者的观点大致是一样的。

 

作者认为,我们的情绪并不是被客观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于我们认知这件事情的方式不同导致的。作者提到的认知疗法,其实就是让我们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的积极的一面。它的精髓就在于“揪住坏事的积极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你失恋了,你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件事也有值得让人高兴的地方,那就是你终于可以开始寻找更好的人了,或是你终于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这件事上了。

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同学想举手发言了,“这不就是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吗?”从形式上来看,确实很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但是,作者认为,想要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必须先改变语言习惯,这种方法可能刚开始收效不大,但是只要我们重复次数够多,效果也是可见的。

 

image.png


“安全感”这个话题,值得每个女人好好地琢磨和学习。因为时代在变,我们身边不可控的东西太多了。如何在这个不那么稳定的世界里,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全感呢?我该为我的安全感做些什么呢?除了这节课里我们说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应该和身边的人一起,多沟通、多尝试。不要追求表面安全稳定的假象,要敢于面对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按照内心真实的感受去生活。

 

安全感不是永远做正确的事情,安全感是就算我们曾经掉到了坑里,也能爬上来继续昂扬地走下去!

 

image.png

 

1、安全感是一种感觉,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表面上看起来都是成立的,但其实我们对安全感存在不少误区,作者提到了七个误区,我也为你做了具体解读。

2、我们的安全感,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但并不代表它不能被再次塑造。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重要他人”,就是我们安全感的载体。

3、缺乏安全感,会导致我们从其他地方寻找替代补偿,在感情里过于计较输赢,还会导致我们对身边的人情感勒索。

4、如何获取安全感,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重新认知自我;第二步,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

 

好了,这期课程就到这里。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困惑想和我交流,欢迎来我的微博,搜我的名字“李筱懿”,就能找到我啦!或是直接在课程后面给我留言,我会及时关注的。

我们下期见!

直播间

未找到

话题 1345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