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堂课:《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任何纠缠都只会拖累你的人生

2019-07-3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本节书籍: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学习重点:

1、认识四种不好的过激情绪

2、我们的坏情绪是怎么来的

3、“3种病态的思维模式”和“10种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4、通过练习让自己形成四个步骤的好习惯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情绪稳定非常重要,在生活中,情绪受到别人影响几乎不可避免。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型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干完所有的事儿。在家庭中也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中间还有兄弟姐妹和朋友。


处在一张社会关系网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影响心情的人,比如,一个惹人厌的同事、一个过分挑剔的上司、一个吃不得一点亏的下属;或是一个对你漠不关心的伴侣、一个不省心的小孩、一个总来找你借钱的亲戚;甚至是一个服务不到位的服务员、一个在高铁上不停大声说话的乘客……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影响你情绪的诱因。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情绪”这个话题——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被他人影响呢?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自己产生过激的负面反应呢?

 

image.png


这本书的作者,阿尔伯特•埃利斯,是美国的心理学大师,在评选出来的“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应用心理学家”排名中,弗洛伊德排第三位,而埃利斯排第二位。他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又被称作为REBT。


什么是REBT呢?主要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被一些不好的事情才心烦意乱,而是我们对这些事情产生的看法和观念,让我们心烦意乱。负面情绪也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悲哀、遗憾、烦闷,属于健康的负面情绪;抑郁、暴怒、愤怒,属于不健康的负面情绪。


埃利斯一生出版了70多本书,很多都成为了经典畅销书,这本《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就是其中之一。


image.png

 

在这本书里,作者最大的贡献是把我们日常所有的不良情绪分了类,并且告诉我们,这些不良情绪是怎么来的。

他认为,我们总共有四种不良情绪。


第一种 “过分的烦躁” .jpg


比如,周一上班的路上,遇到大堵车,堵了四十来分钟,你一边开车一边生气,甚至前面的车开的慢点,你都会忍不住骂几句。然后到了公司,心情很糟,老板说什么你都想顶撞两句,下属无论做什么都不合你意。这就是“过分的烦躁”,让你完全没办法全情投入到新一周的工作中去。实际上,工作日早晨堵车是一件太常见的事情,无论你出不出门,都一样会堵车。你的烦躁情绪完全是没必要的。


再比如说,你第二天要去一家大公司面试,头一天晚上开始紧张,翻来覆去睡不好觉。然后到了面试的时候,由于不必要的紧张,导致发挥不好。


这种“过分的烦躁”里面,还包含了:紧张、沮丧、恼火、担惊受怕等,复杂的情绪。

这种情绪在大家的生活中应该不陌生,触发你过分烦躁的情绪的人,有可能是工作伙伴,还有可能是家人朋友,甚至有可能是交通和天气。


image.png

 

情绪在突然之间,就戒备起来,或者是突然就被激怒,气得发疯。


前几个月,还在踢世界杯的时候,我就看到一个社会新闻,说是一对小夫妻,半夜看球,两个人支持的球队不一样,比赛嘛,有输有赢,结果这对小夫妻就吵起来了,还动了手,最后闹到离婚。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过分的生气”。情绪特别容易被煽动,被激怒。


还有现代的80后90后夫妻,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基本都不爱干家务。有一个在法院当法官的朋友就跟我说,基本上十对闹到法院的夫妻,有一半都是因为互相指责对方懒惰、不做家务。其实都不是什么值得生气的事情,都是能找到解决途径的事情,但是就容易情绪失控,这就是过分的生气。


image.png

 

无精打采,一蹶不振。


比如说,在工作中遇到挫折了,然后这个情绪就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跟他说个什么事,他都说,“你别跟我说,我工作都烦死了。”或者是,家里出了一些事情,然后就一蹶不振好长时间,闷闷不乐,荒废工作。


这都是“过分的抑郁”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两人都是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二十多岁时就落下了脊柱与脚踝的终生残疾,一直穿着铁背心生活;林徽因在二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结核,在抗战时期,她在四川李庄卧病整整五年,后来摘掉了一颗受感染的肾脏。按理说,条件这么艰苦,而且自身健康状况也不好,一般人早就抑郁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却没有。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支撑着,依然专注建筑领域的研究,写下了很多经典的著作。

 

image.png


过分承担责任,过分悔恨,过分自责。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书《向前一步》中说过,很多女性都想要完美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把自己往全能女人这条又苦又累还几乎不可能走通的路上逼迫,但实际上,“全能女人”只是一个神话。


特别是当了母亲之后,总认为自己选择工作就会对孩子不利。即使是上班族父母也完全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童年。一味对自己高要求,反而会陷入困境。


记得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要求我给她做小蛋糕,还说班里某某小朋友的妈妈特别会烘焙,但我天生就不喜欢做点心,因为怕她失望,就打算去网购教程和原材料硬着头皮上,在点击付款的那一刻我犹豫了。孩子的要求各种各样,不可能什么都会,何必这么委屈自己呢,就因为怕孩子失望觉得我不是好妈妈?我干脆老老实实地告诉她,我既不喜欢也不擅长做小蛋糕,就像她不喜欢跳绳一样,我能不能用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陪她聊天、带她去动物园弥补不会做小蛋糕的遗憾?她想了一下,然后同意了,从此我们俩达成共识,尽量不勉强对方做不擅长、不喜欢的事。


工作的时候内疚不是完美妈妈,与家人相处时候担心工作没有处理好,这些都是常常会有的矛盾。虽然突破很难,但是,这种担心并不能带来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为了生活得更加轻松和高效,请你一定尽全力克服自我内疚心理。陪孩子的时间多并不意味着绝对优质的陪伴,带孩子的时间少也不意味着不上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学会理解自己,内疚心理既没有必要也没有用,不如把亏欠感转化为高效地解决一个问题。

 

四种不良的情绪——过分的烦躁、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抑郁和过分的内疚,大家平时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那么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坏情绪是怎么来的呢?


image.png


人不是天生就有坏情绪的。作者给出了一个“诱因ABC”公式,来帮助我们看清楚,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前面说到的四种不良情绪。


图示:


image.png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情。除了重大的事件外,A 就是那些烦人的小事。工作中的,比如难缠的上司、同事,办公室里的勾心斗角,沟通不畅等等;生活中的,像是跟伴侣或家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比如家务劳动,财务问题等。总之,A可以看成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人和事。

 

C,是我们对于A的反应,当我们面对那些客观存在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比如,明天你要在全公司人的面前进行一个十分钟的演讲,那你可能提前一周就开始紧张了,甚至演讲前一天晚上,你紧张地睡不着觉,都有可能。

这种过分紧张的情绪,就是C。那A是什么呢?是那个十分钟的演讲。

不是每个要演讲的人,都这么紧张的,所以,A不一定会导致C的出现。但是,由于B的过渡,导致C出现了,也就是不良情绪出现了。

 

B,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和判断,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哈姆莱特的形象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经过了我们主观化的加工。

前面说到,对演讲这件事,每个人的态度和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紧张,有的人不紧张。对于紧张的人来讲,不要把情绪专注在这个点上,可以换种思维方式。其实,很多有社交障碍的人,在实操层面非常得心应手,但是就怕在一群人面前讲话。像我们熟知的扎克伯格、马化腾,还有微信创始人张小龙,都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们做出了让亿万人依赖的社交产品,性格却是内向的,甚至有点社交障碍的。如果你能这么想的话,你就能从心里接受自己,这不是什么毛病。

 

所以,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并不会导致C,而是B,我们的思维模式,导致了C。

 

到这里就会发现,书名《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实际上是个陷阱问题:别人是无法左右你的情绪的,人和事件永远只能是诱因,真正导致我们不良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


image.png


三种病态的思维方式导致情绪和行为用力过猛


image.png


过度的担心,遇到事情总往坏处想,想的特别严重,把什么都看成灾难,害怕未知。恐怖化的思维模式就是:“万一……,怎么办?”


比如,你去面试一个工作,你可能会想到:万一我回答不上来问题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别的人比我优秀怎么办?然后越想越多,越来越恐慌,精神高度紧张,到面试的时候根本发挥不好。

但实际上,你的过度紧张和害怕,对面试这件事情本身有没有任何帮助呢?没有。这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限,在自己和目标之间,设了无数的障碍。

当然,我们不是要你冷漠无情,没心没肺,像个机器人一样冷血,对什么都不在乎。这可又走到了过激反应的另一个极端。


image.png


比如,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我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点,我们又告诉自己,“我应该更聪明、更成熟、更自信、更理智。”

当达到了“我应该”的标准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首先,你的脑子里又充满了新的“我应该怎么怎么样”;其次,你开始把这套思维方式施加给别人了,变成了“你应该”。


我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位领导,每天把我们叫到办公室训话,说一顿“你应该怎么做”,“她应该怎么做”。经常被这么灌输,大家都烦了。


还有一种应该化思维,俗称的“马后炮”。一个事情没干好,不想着怎么解决,而是想着“如果没有那样就好了”,“当时要是怎么样就好了”,“我之前应该那样做的”。


这种思维在婚姻爱情中,特别常见。比如,一男一女因为一个什么事吵架,然后两个人互相狠话,女生说,“要是当时没跟你在一块就好了!”男生说,“要是当时我没追你就好了!”女生一听,更气了,说,“要是当时我答应另一个男生就好了!”然后一来二去的,两个人真分了。分了之后,很快又后悔了,觉得“要是当时,我没说那么多狠话就好了。”


当你没有意识到这种思维方式是病态的时候,你会一直用一直用,不管在什么状态下,你都没法得到满足,因为你总想着去篡改过去,而不是活在当下。所以用这种“应该化”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就会不断地后悔、不断地自责。


image.png


指对发生的事情否认或者不当一回事。


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以前我们公司有个实习生,刚来公司负责一些行政杂事的处理,有一次我们开会,我让他去打印会议资料,是一个Excel表格。按理说,打印之前应该先预览一下,调整一下格式什么的。他呢,直接就打印了。资料发到每个人手上的时候,才发现,缺了一列。但如果再重新打印,又很浪费时间和纸张,我就只好凭着记忆,把那一列的内容复述了出来。

会议结束后,总监就找到那个实习生,跟他说,“下次打印前要检查一下比较稳妥。”实习生96年的,刚毕业,很不在乎,说,“都是细节问题,我没想那么多,谁会当回事呢?”

确实,这是个很小的细节,但它不是小事,的确对工作产生了影响。


所以,合理化思维就是这样,总是试图否认事实,他们会说,“谁在乎呢?”“天还没塌呢!”


还有一些人总是试图安慰自己,比如他们没得到晋升,他们会想,“谁在乎呢?多大的事儿啊!那是boss有眼无珠,并不是我不好,这样只会造成他们的损失。”你看,这种想法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不管是对什么合理化,比如没得到晋升、没被录用、求爱遭拒、没朋友……等等。

我们在合理化的时候,其实是在软弱地应对问题。这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是“习得性无助”。


这种人就是在遇到棘手的事情的时候,几乎不反抗,不正面应对。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容易被别人操控了,因为我们总是选择否认和回避。

 

三种病态的思维模式——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会导致我们后面各种各样的痛苦。这些痛苦综合起来,就有十种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image.png


第一种,叫做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我做这件事,别人会怎么说?”“在别人眼里,我是不是很丢脸?”这就是恐怖化思维,讲真话,我们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不会有人一天到晚紧盯着我们。

第二种,叫做无法忍受在重要任务上失败。比如说重要的谈判、找工作、考学校,有人觉得,“我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去自杀”,“如果她跟我分手,我就不想活了”,这种极端心态实际上就是应该化思维导致的。

第三种,叫做人和事都应该朝着我想要的方向发展。耐挫性和柔韧性特别差,一有个什么不顺心,就觉得,工作没意思、社会不公平、人生太苦了。这也是应该化思维。

第四种,叫做如果事情没按照我的预期来,那肯定是有一环出错了,肯定是错在别人,我必须得追究别人的责任!这也是应该化思维。

第五种,我对即将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抱有深深的忧虑。这是对生活没有安全感,总想着要是搞砸了可怎么办?

第六种,叫做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我必须找到这些方法。这就是选择恐惧症,总在纠结选择,因为哪一个选择,都让自己觉得不够好。这种也是应该化思维。

第七种,叫做在任何困境和责任面前,都选择逃避、无视。这是合理化思维。有一部日剧叫《逃避可耻但有用》,但实际上,生活中大多数逃避都没什么用,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第八种,叫做如果我事事都不投入,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态度,人生就会永远开心。这也是合理化,假如你真的这样做,就开心了吗?恐怕不一定吧,很多快乐之所以成为快乐,就是因为在过程中全情的投入。

第九种,都是因为我小时候、过去、或者是上一段恋爱、上一段工作中发生的可怕的事造成了我现在的局面,我努力也改变不了。这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原生家庭和过往经历,是应该化思维。

最后一种,坏人坏事就是不应该存在,我真不知道该拿它们怎么办。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却没有能力解决,这也是应该化。

 

十种错误的人生信条和三种病态的思维,就是诱因ABC公式里的B,它会导致我们的人生出现很多不良情绪,不良情绪是诱因ABC里的C,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四种:过分的烦躁、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抑郁和过分的内疚。

那么,正确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什么样?作者埃利斯为我们提供了第四种思维模式。


image.png


正确的思维模式一点都不复杂,叫做“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只有一个选择,很多事情也并非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题,我们可以拥有第三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它有很大的可能性和更好的弹性。

 

这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并不是这个意思。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别去想着这件事有多不好,尽量去想“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cover掉目前不好的状况呢?”

 

我们知道,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是被离婚的,而且当时她还怀着孕,就因为林徽因要回国徐志摩觉得不能再等了,一定要跟自己的女神结婚,就粗暴地和结发妻子张幼仪提出离婚。

很多女性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要么就是陷入极端的愤怒,一直逼问对方,“我哪不好了?我哪不如她了?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要么,就是极端的伤心,觉得天都要塌了,被丈夫背叛了,没法活了。

这就是应该化思维和恐怖化思维,把自己陷入了一个无路可走的状态里。

实际上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当然有。张幼仪后来在哥哥们的帮助下,开始留学,抚养孩子,后来回国创业,做了金融产业,开了服装店,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到后来,徐志摩对自己第二任妻子陆小曼谈到这个曾经嫌弃的前妻,反而用了一种很尊重的口气,说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

 

更好的选择,其实就是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


所以任何时候都别忘了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如何去做“更好的选择”呢?作者埃利斯给出了四个步骤,通过练习,就能实现。结合图示,逐一来看。


image.png


图示:



image.png


第一步,从C处开始,先审视自己的不良情绪,问自己,“我目前的情绪是不是过分夸张了?”

有句话说,我们处理情绪的速度就是我们成功的速度。

细想一下不是没道理,我们人生中很多重要选择,都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做出来的。比如:恋爱、分手、辞职、换工作等等。情绪处理得不好,一定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和选择的精准性。


我们之前解读过梁启超的传记,梁启超几乎是个十项全能的人物,国事家事都处理地井井有条,他把九个子女都培养成了不不同领域的专家,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好多著作,特别会投资、会理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首先能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不受外界的影响,一生都活得非常积极阳光,他还能用自己的乐观精神去影响周围的人。

 

第二步,到达B处后,审视自己的思维习惯,是不是病态的


自己问自己,“我这样想问题,是不是太偏颇了?是不是太武断了?所以才弄得自己如此的不开心。”找出你的恐怖化、应该化,特别是合理化的思维,努力克服。

 

第三步,反过来问自己,我该如何质疑和对抗我的不良情绪?


这一步有点难,因为人都是很难接受自己的错误的。

但你可以这样问自己:“我是不是非得这么紧张不可?”“我必须这么生气吗?”“我非要别人做到我满意的程度才能高兴吗?”“为什么他们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来呢?”“我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真的那么糟糕吗?”


帮助你对抗过激情绪的另一种方法,是接受实情,不否认、不回避,但同时也不夸大。


比如,试着去承认,“我的确丢了工作”,“我的伴侣确实跟我提了分手”,“这些孩子确实烦人”等等。

接受情况真实的一面有助于帮助你认识到你的情绪是在夸大其词。没错,现实有时候确实很糟糕。但你真的受不了吗?你非得拥有他的爱不可吗?你真的找不到其他工作了吗?

 

第四步,反过来问自己,我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代替非理性思考方式?


试着告诉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更愿意做什么”,或者,你可以用一些感性词,比如,“我感到失望的是……”,“我决心怎么怎么做”。记住,只要紧跟喜好倾向,去想一些具体的事情,避开糟糕化、可怕化、应该化,就能把过激的情绪化解了。


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很多身患绝症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不绝望,不沮丧,而是抓紧时间去享受生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像是《滚蛋吧肿瘤君》,里面漫画家熊顿,得了白血病,每天接受痛苦的治疗,但她特别顽强,不想着这个眼前的痛苦,而是选择继续画漫画,尽量维持以前的生活状态。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


通过运用这四个步骤,你的上司、同事、伴侣、孩子、父母以及其他那些生活中需要打交道的人,再也不会成为你情绪的“操盘手”了。


image.png


·四种不良情绪:过分的烦躁、过分的生气、过分的抑郁和过分的内疚。

·别人是无法左右我们的情绪的,人和事件永远只能是诱因,真正导致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

·三种病态思维模式——恐怖化、应该化、合理化,会导致我们在生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

·坏情绪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形成四个步骤的好习惯。

 

好了,这期课程就到这里。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困惑想和我交流,欢迎来我的微博,搜我的名字“李筱懿”,就能找到我啦!

或是直接在课程后面给我留言,我会及时关注的。我们下期见!

直播间

未找到

话题 1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