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堂课:《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纽约上东区妈妈圈的焦虑与竞争

2019-07-3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 前言 —


当妈妈对于女性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很多女性在生完孩子之后,既体会了为人母的幸福,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焦虑,像是,重新回归工作会不会有困难?跟老公的分工合作会不会产生矛盾?还有关于孩子的学前教育和学区问题,能不能上个好学校,是否考得进重点班等等。即便那些没有当妈妈的女性,也会耳濡目染地被传染上这些焦虑,觉得结婚生孩子是一件有点让人担心的事情。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你的类似焦虑,它的名字叫做《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书的开头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说:“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我是个妈妈 我需要铂金包 书封 新.jpg


听完我对这本书的解读你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些生活在纽约顶级精英富豪圈里的妈妈们,也跟你有着同款的焦虑!


— 本节内容 —


37-01.jpg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的名字很长,而且听起来还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妈妈”跟“铂金包”有什么必要联系吗?这个在后面会给你答案。

 

实际上,这本书的名字直接翻译过来更奇怪,叫做《公园大道的灵长类动物》。书的作者名叫温妮斯蒂•马丁,她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在人类学家眼里,人可不就是灵长类动物吗?

 

马丁不仅是个学术专家,还是一位有颜有钱有才华的年轻女士,同时,她也是一位异常焦虑的妈妈。

 

为什么会这么焦虑呢?

 

因为这位年轻妈妈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和丈夫一起从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城区,搬到了上层人士居住的上东区。想要融入上东区女人的社交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里的生存规则不亚于一场升级打怪的残酷游戏。从买学区房、给孩子申请学校,到给孩子找玩伴、买铂金包,每一个关卡都异常艰难。这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持续了六年之久,女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简直不亚于美国总统大选。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


3ba1e76e6d76671217cc6d5bdd0cca8b.jpg

作者 薇妮斯蒂·马丁(Wednesday Martin)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讲的就是马丁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生活经历。上东区的女人们,虽然表面光鲜亮丽,但却是最焦虑的一群女人。她们为了老公、学区房、孩子上学、减肥瘦身,一刻不松懈地战斗着。马丁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那里的规则,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了精英阶层的环境。


上东区.jpg

上东区夜景


这本书纪录的是精英富豪圈的真实生活,里面有大量有趣的**和好玩的细节。而且作者以一个人类学家的角度,从深层剖析了发生在女人之间的各种竞争关系,书的英文版是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今年1月份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而且很快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可见全世界女人的焦虑和竞争,都是相通的。

 

接下来,我依然从三个部分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在纽约上东区当妈妈是什么样的感受?纽约最有钱的太太们过得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第二部分,为了快速融入精英富豪妈妈圈,作者做了哪些努力?

第三部分,我们怎么样去看待妈妈们之间的竞争。


37-02.jpg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一共有五个区,曼哈顿是其中一个。而我们说的上东区就位于曼哈顿。上东区有一条麦迪逊大道,上面聚集了各种奢华的购物中心。同时,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也在上东区,这个区域可以说是寸土寸金。

 

上东区是美国著名的富人区,这里聚集了来自金融和投行的富豪们,像洛克菲勒、罗斯福、卡耐基这些家族,原先都住在这里。几年前非常热门的美剧《绯闻女孩》,就是以上东区富人生活为背景的,里面每次出场都金光闪闪的女主角们,就是上东区的名媛。


p1720576774.jpg

绯闻女孩第六季剧照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曼哈顿人,也未必真正了解上东区的生活,除非这个人从父母那一代就住在上东区,不然的话,这里的一切都会让人感到不符合逻辑,马丁为了理解并融入上东区妈妈们的圈子,吃了不少苦头。

 

首先,上东区有钱太太们的奢华生活,让马丁大开眼界。

 

马丁在打算搬家之前跟朋友招呼了一下,她的朋友瞪大了眼睛,好像作者要加入邪教组织了一样,朋友对马丁说,“那你可得添置两件貂皮大衣啊!”玩笑归玩笑,但你也可以看出来,想要成为上东区居民,“有钱”两个字是最基本的入场券。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马丁在看房子的第一天就深刻体会到了。几乎每一间公寓的中介,都拿着香奈儿皮包,穿着得体的名牌套装,而马丁因为没有穿名牌衣服,而被中介误认为是客户的助理。这对于马丁来说,相当于一个小小的警告。因为这里的人是根据你的衣着档次,来判定你的社会地位。


除非是那种超级富豪,可以随便乱穿,因为他们已经有钱到可以不用遵守这个规则了。随后找房子的几个礼拜,马丁为了融入圈层,不得不特意搭配了一身战袍。

 

还有一次,马丁在电梯里遇到一位年长的女士,牵着的小狗还穿着开司米毛衣和皮衣,狗链子上点缀着珠宝。这位女士打扮得相当雍容华贵,手上带了一颗超级大宝石,马丁形容说“这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大的宝石”。等这位贵妇下了电梯之后,惊呆了的马丁赶紧悄悄问电梯里的服务生,“哎,你看到那颗大宝石了吗?那是真的吗?”服务生被马丁吓了一跳,估计平常从来没被人问过这种幼稚的问题,服务生很平静地对马丁说,“是真的,而且据我观察,她还有好几颗。”

 

我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觉得特别好玩。按道理,马丁的生活条件也不错又是高知女性,也是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大场面,但是到了上东区,好像之前的生活经验都不管用了。所以马丁才会说,就算是土生土长的曼哈顿人,也未必真的了解上东区,因为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有着另一套生存法则。

 

除了奢华之外,上东区的阶层划分也非常清晰。


p2194175644.jpg


他们在派对和聚会上,会问一些类似于人口调查的问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确认把你摆在哪个社会阶层。第一次遭遇这种身家调查的时候,马丁感到非常莫名其妙,后来她就渐渐明白了,对方想要弄清楚你认识什么样的人,你们之间是否有共同认识的人,或者你是否想认识他们认识的人。

 

说到这,正好提一下我们之前解读过的一本书,叫做《关系力》。这种盘问方式完全就是那本书里说到的“怎么样盘活你身边的人脉资源”。只不过上东区的方式比较直接和粗暴,让人感觉有点势利眼。马丁虽然很不愉快,但还是理解了这种“攀关系”的行为,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有就是上东区的性别政治,马丁认为,上东区的男女分工简直就是农业社会。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是个非常自由民主的国家,女性拥有很高的自主权。但是,在照料孩子这件事上,美国上东区仍然实行着非常严格也非常传统的性别规范,也就是说,女人天生应该待在家里照顾孩子。

 

男性掌握金钱和资源,而女性在家陪伴孩子;男性占据统治地位,而女性需要通过取悦男性获得生存。因此,女人之间的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

 

一旦离婚,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没钱买包包,没钱度假,等于一下子就降低了好几个生活档次,离婚女性也是最容易被上东区社交圈排斥的群体,不是因为她们没钱了,而是因为离婚的女人通常会引发同伴的恐惧。


朋友一看到她,就会想到“天啊这种事也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下子她又得找人重新结婚,她万一抢我老公怎么办?”其实说白了,上东区的女人还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37-03.jpg


说完了上东区的基本生存规则,我们再把目标对准上东区的妈妈们。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啊,嫁入豪门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这意味着你不再需要经历职场竞争,意味着从此以后可以吃穿不愁,还意味着有好几个保姆会给你带小孩,而你呢,只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每天和其他的豪门贵妇一起喝个下午茶就可以了。

 

现实生活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都想错啦。


实际上啊,在上东区当妈妈,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不成功便成仁。因为他们的起点比一般人要高,又想要后代超过自己,就必须付出好几倍的努力。永远要提前准备,永远不能休息和懈怠。

 

比如说,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可能只是希望他每天乖乖把作业写完,成绩保持在中上游,或者说,只要考试成绩超过隔壁的孩子就可以了。但是顶级富豪的圈层竞争激烈,就算你自己想保持佛系心态,这个弱肉强食的生存环境也不允许啊!

 

所以马丁形容说,“如果无法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就跟被食物链顶端的美洲豹吃掉了一样恐怖。”这种忧患的心态,塑造了整个上东区环环相扣的育儿方式。

 

上东区的妈妈们通常都极端自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一样。


她们的确也很爱孩子,但是她们爱的是成功的孩子。

 

两岁大的幼儿就要开始上正规的音乐课程,三岁的时候就得请家教,准备迎接幼儿园的入学考试和面试。到了四岁,不会玩游戏的孩子得专门请一个游戏顾问来教他们怎么玩游戏。

 

为什么连玩游戏都不会呢?因为他们的行程被父母安排得太满了,永远在上各种培训班。托儿所学后,要上法文课、中文课、烹饪课,另外还有高尔夫球课、网球课和声乐课等等。

 

因为每家都铆足了劲地在努力,所以内部竞争也很激烈。妈妈们帮孩子找家教,是肯定不会告诉别人的,就连最好的朋友也不会说。而且她们会亲自帮孩子挑选玩伴,确保自己的子女只跟那些有家庭背景的孩子玩,如果隔壁家小朋友的父母不够有钱有地位,她们一定会想办法巧妙地避开。

 

你可能会打心眼里不认同,这样做也太势利了吧!但要承认的一点是,我们虽然看不到阶级,但它在美国确实存在,没有人能逃脱。这里有最好的学校,这里的居民努力捍卫自己的阶层和身份,并且尽最大努力把这种阶层和身份一代一代传下去。

 

就算马丁百般不情愿,也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事实了。她说,对于这样一个新世界,原本我还是一只脚踏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现在踏在门外的那只脚也开始往门内缩了。

 

以上我们介绍了上东区最有钱的太太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们的奢华和势利,以及她们环环相扣的育儿方式,为了快速融入上东区妈妈们的社交圈,作者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37-04.jpg


在上东区生活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残酷游戏,马丁刚得第一道难关是买房子。

 

通常来说,买房子应该是夫妻俩共同去看房,然后一起商量决定的大事。但是马丁的丈夫毫不犹豫地把这项重任交给了妻子。表面上来看,是因为马丁为了带孩子,重新安排了自己的工作,她可以在家里完成绝大部分工作,时间上来说比较有弹性。但实际上,在曼哈顿这个地方,不管夫妻俩谁负责做什么,找公寓这件事通常是女人的责任,而且女人既要付出精力,也得付出金钱,她们至少得分担一半买房的钱。

 

马丁一家原本是住在下城区,有一套联排别墅,按理说把原来的房子卖了,在上城区买一套公寓,不是一件太难的事。事实证明她想得太简单了,每次中介调查完马丁的背景之后,都会说他们手上没有她想看的那种房子,要么就是“已经卖掉了”,要么就是“已经被人预定了”。

 

后来她才知道,这只是中介拒绝客户的一种手段。为什么马丁每次都被拒绝呢?因为中介在对客户进行背景调查之后,他们优先选择了那些经济实力更强的、更有可能会买房的客户。

 

好不容易找到了理想的学区房,夫妇俩还得通过住户委员会审查。在上东区买房子就是这样,尤其是地段好的学区房,不仅价格高昂,还对住户的身份另外有要求,意思就是说,光有钱还不行,你还得看其他的住户愿不愿意让你搬到这里,是否承认你和他们是同一个阶层的。

 

你可别小瞧了这个“住户委员会”,他们一般会拒绝有钱的名人住进来,怕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就连肯尼迪总统和著名歌星麦当娜都曾经被拒之门外。按照要求,马丁需要和丈夫一起写一份“购房申请书”,不但要写自己、父母和小孩念过的每一间学校,还要交待自己的信用卡号码、大学成绩等等。申请通过了之后,还有一轮面试,这个时候马丁已经怀了二胎,只能在床上半坐着接受了住户委员会的面试,虽然是顺利通过了,但她仍然觉得过程挺有点羞辱人的。

 

房子买好了之后还没喘口气,第二道难关来了。

 

马丁突然想起来,自己还没给大儿子申请托儿所!虽然她的大儿子只有两岁,但马丁仍然认为不把孩子送托儿所是不行的,因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前准备,要及时参与社交,赢在起跑线上。

 

马丁也很坦诚地说,“如果无法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就跟被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抓到了一样恐怖。对我们来说,进不了好学校,等于是被美洲豹吃掉。” “我很焦虑,希望才几岁大的儿子能有美好的未来。”

 

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上东区托儿所是你有钱都抢不到的香饽饽。首先是因为人多学校少;其次是因为大家都会提前很久就去托儿所递交申请。这下马丁彻底感受到了孤立无援,因为有些内部规则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会说出来,更不会提醒新来的人应该怎么做,你必须得是上东区妈妈的一员,才会知道该做什么,才有办法获得有用的情报并且抓准时机。

 

马丁夫妇俩就只能托各种关系,最终才拿到入学申请表格。书面申请还不算完,两岁的孩子还要被拉到托儿所“试玩”。说是“试玩”,其实哪有这么轻松?托儿所精心安排了测试环境,一帮两三岁的熊孩子在里面玩,托儿所的老师在一边暗中观察,看小孩们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还能否再特定的环境中依然排队,压抑住自己想玩玩具的心情。换句话说,就是看小孩能不能做到延迟满足,会不会情绪管理。

 

这个环节的确有些超前,两三岁的小孩很多连话都还讲不清,控制自己不尿床都很难做到,你要求他管理自己的情绪,实在有点难为孩子了。

 

实际上,现场的妈妈们也很紧张,随时处于崩溃边缘,生怕自己孩子出错。你经常可以看到某个妈妈帮孩子穿好外套,走出幼儿园之后就在街上哭了起来。马丁也因为儿子托儿所海选失败而哭过。

 

就这样,经历了一遍又一遍的“试玩”,在最后一次“试玩”的时候,马丁那个两岁大的儿子,竟然打了托儿所所长的胳膊。马丁和丈夫快疯了,心里想着,这下是完全没戏了。

 

结果没想到,还是录取了。因为马丁的嫂子曾经送了四个孩子进入这家托儿所,还给托儿所捐过钱。所以在学校眼里,马丁一家算是“有关系”的人。

 

你想想看,前前后后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到头来竟然是因为亲戚的“关系”,而不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本身的才华,孩子才被全纽约“最好”的托儿所接收,这是不是挺讽刺也挺沮丧的?

 

孩子总算是有学上了,紧接着更艰难的第三关来了,你得给孩子找玩伴。

 

马丁和丈夫努力安排,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打电话给其他孩子的妈妈们,结果全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过任何回应。好吧,既然社交软件行不通,那就主动去问。马丁就趁接送孩子的时候,在走廊里直接问其他的妈妈们,愿不愿意让她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玩。其他妈妈们的回应可以说是十分精彩了——她们有的跟你岔话题,显然就是不想聊下去;还有的会直接瞪着你,和一旁的朋友交流一个会心的眼神,意思也很明显,就是瞧不上马丁,并且觉得马丁的这种举动是自不量力。

 

这下马丁彻底明白了,在那些三五成群抱团的妈妈们眼里,她们一家是下等人,不能一起玩。私立贵族学校的家长非常势利眼。每天在接送孩子的间隙,妈妈们站在等待区暗中较劲儿,大家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甚至是接送孩子的司机和车子,都要一一拿来被比较一番。虽然马丁作为人类学博士,在联合国工作过,社交能力非常出色。但在家长等待区,别的妈妈们完全把她当成一团透明的空气,即便马丁主动跟别人打招呼说早安,也完全得不到回应,她气愤极了,在书里写道“无视我的女人很恶心,让人很不舒服,我想戳瞎她们的眼睛”。但同时,她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她们,因为孩子需要朋友,需要和别人一起玩。

 

就在马丁快要绝望的时候,情况突然出现了转机。

 

有一次,儿子班上的妈妈们办了一场鸡尾酒会。结果没想到,儿子某位同学的爸爸表现出了对马丁的好感,甚至想跟她玩点小暧昧。那位爸爸是一位银行家,家庭背景属于最高阶层,于是两个人就聊了起来。第二天,马丁送儿子上学的时候,这位爸爸在一群妈妈面前提议,大家的孩子们应该一起玩,并且随口就安排了一个时间,马丁这才终于被这个势利而且不友好的上东区妈妈群接受了

 

闯关闯到这里,千万别以为这就结束了,还远远没有呢。之前解决的是儿子的上学问题,现在轮到解决马丁自己的需求了,那就是,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没错,说到这里,终于呼应上了中文版的书名。


6a50efdf1c8c403995876326fdd2673d.jpeg

英国歌手 Jane Birkin 与她的铂金包

铂金包:简单说,以英国歌手简·铂金(Jane Birkin)命名

据说一款铂金包的起售价大概是 7500 美元,有时候售价高达 6 位数


一个妈妈为什么对爱马仕的铂金包这么有执念呢?这要从一件小事讲起。

 

有一天,马丁去超市买东西,回家的路上,她拎着超市塑料袋晃晃悠悠地走着。那时候她怀的二宝已经快要出生了,肚子很大,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贵妇,直直地朝着马丁走来,完全不管人行道交通规则和礼仪故意挡住路,甚至还故意用自己漂亮的名牌包撞了马丁一下,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

 

这种事情听起来都感到匪夷所思,马丁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她刚才做了什么,这到底是在搞什么鬼啊?”

 

别忘了,这本书的作者马丁自己就是人类学博士,她开始研究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她在街角蹲点观察了几周,有一天早上,她目睹了一百多起街头冲撞,这种“看谁先让谁的撞车游戏”,大多数都是由年纪大的女性“攻击”年轻女性,而且这些女性手上都有一个名牌包。

 

马丁立刻就想到了关于黑猩猩的研究。她发现,这些年纪大的女性不就像是展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黑猩猩吗?而她们的身份象征,就是手里的名牌包。一位剧作家曾经说:“手提包不论是功能还是象征意义,就是纽约女人的车子,包包让我们拿着东西从A点移动到B点的时候,能够被人看见。”

 

马丁非常认同,她说:“一个超棒的包是刀剑和盾牌,我要买一个她们没有的东西,她们想要的东西,或是她们有但是见不得别人也有的东西。”所以,买一只爱马仕的铂金包,就成了马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方式。

 

买铂金包的过程我就不细说了。铂金包有多难买,相信你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通常排队都要一两年。最终,马丁的丈夫出差去东京,终于给她买到了这只包。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马丁的生存环境实在是太险恶、太艰难了,一定是因为马丁的丈夫不够有钱有地位,所以才会造成这种状况。其实,上东区贵妇们日子,都不好过。嘲笑她们很容易,但要理解她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顶级富豪扎堆的地方,残酷的竞争背后,是极度的自律和焦虑。


37-05.jpg


生活在上东区的妈妈们,每一个人在初来乍到的时候,都经历过和马丁类似的艰难过程,只是因为马丁是一位作家,所以她能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让我们看到。

 

这里的每个妈妈都要经过各种残酷的考验,除了要为孩子规划人生之外,她们对待自己也绝不手软。这群没有职业的阔太太们,为了保持年轻和美貌,在收费吓死人的瑜伽馆和健身房里疯狂运动,严格控制饮食,好让自己拥有最完美的体态。


她们投入全部的精力,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很多人甚至焦虑到要靠酒精和安眠药才能入睡。虽然不用工作,但是她们比谁都忙,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填满了她们的日常生活。

 

你可能会想了,都这么有钱了,至于这么拼吗?

 

没错!上东区的人还真是“又有钱又努力又攀比”,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没有人敢懈怠,因为好不容易才达到了一个高度,稍微放松一下就很有可能退步。

 

在书的后半部分,马丁写到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不幸流产,在遭遇了这次人生不幸之后,她意外地收获了上东区其他妈妈的安慰、鼓励和友谊。

 

有一天,一个平时看上去很冷漠的贵妇,在喝咖啡的时候告诉了马丁,自己也曾经有过同样的经历。她对马丁说,“我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真的很替你感到难过,我会帮你的。”


这位贵妇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开始帮助马丁,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和马丁有相同经历的妈妈们也到身边安慰她。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马丁的不幸遭遇唤起了其他妈妈的母性和同理心,所以才得到了意外的友情和支持。但换个角度来看,就算是最不友好的环境,也依然存在温情和理解。


那些贵妇们之前的行为,并不是针对马丁个人,换做是任何一个新入驻的人,也会遭受同样的对待,因为上东区妈妈们永远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她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需要不断地向上攀爬。

 

为什么呢?或许有一个数据能够帮助你理解:在最最顶尖的0.01%群体中,也就是万分之一的群体,只有25%的人在十年中维持了地位,其他人都被下滑到其他阶层,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富豪阶层的竞争远远比普通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上东区的妈妈只有付出非人的努力,才能够让自己和下一代保持住家族的阶层——甚至即便她们这样努力,75%的人都无法在十年中保持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本节回顾.png


1、本书讲的是作者马丁在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生活经历。上东区的贵妇们,表面光鲜亮丽,却是最焦虑的一群女人。她们为了老公、学区房、孩子上学、减肥瘦身,一刻不松懈地战斗着。马丁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那里的规则,再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了精英阶层的环境。


2、在残酷竞争的背后,是上东区妈妈们异于常人的自律精神。她们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并且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保持阶层和地位,她们不断地努力着。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人类学的视角,解读了富豪圈鸡血和狗血齐飞的生活。幽默风趣的同时,还能让你增加一些实用的人类学知识,带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女人之间的种种战争。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找来读一读。

 

好了,这期课程就到这里。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和困惑想和我交流,欢迎来我的微博,搜我的名字“李筱懿”,就能找到我啦!或是直接在课程后面给我留言,我会及时关注的。


我们下期见!

直播间

未找到

话题 1345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