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李清照传-认出了生活的模样,就会与时光握手言和。

2019-03-28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李清照传

 

大家好,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作者随园散人的《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

本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下面我们进入本书的分享。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时值春日,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是当时著名的文人,是苏轼的学生,颇受东坡先生赏识。

 

李清照出生不久后,其生母就去世了,父亲续弦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氏是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把李清照视为己出,照料得细致入微。

 

李清照抓周那天,按照习俗进行抓周。李清照若有所思后,抓起了毛笔。将她面前的物件调换了位置,李清照仍旧抓起了毛笔。没想到,这看似随意的选择,却成了她人生的伏笔。

 

文字是李清照注定要走入的风景。于是,五岁时的七夕,李清照向王氏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并非女红等事,而是读书写字。因为身在书香世家,这样的心愿倒也不算出格。李清照的读书时光开始了。她聪慧无比,读书几乎过目不忘。父亲李格非对此颇为惊喜,特地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书房成了李清照最常出入的地方。对李清照来说,与书香墨香相比,女红之事很是无味。当然,李清照觉得更加无味的,是三从四德。那些陈腐的规矩,她从来都是视如敝屣。庆幸李清照生于这样一个开明的家庭,对她的教育也是开放式的。

 

一个清朗的夏日午后,李清照划着小舟,悠然漂在水上,不知不觉已是黄昏。然而游兴正浓的她,却没有归去的意思。

 

几年以后,李清照身在京城,想起当日始终萦绕在心中的情景,写出了那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腹有诗书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即使在千年后的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这样的事就更为稀罕了。

 

李清照不仅这样做了,还以天地为纸,画出了那幅少女误入荷花深处的唯美画卷,兴致盎然地填成了词。她要告诉世人,青春时节,她曾那样沉醉过。这是她婉约中不羁的豪放。

 

元符元年(1098)冬天,在京城为官的李格非觉得寥落,于是让王氏带着李清照及弟弟赶赴京城。

 

对于所有嗜好文字的人来说,那里都是不可不去的地方。所以看到父亲的书信,李清照恨不得马上飞到京城去。那片广阔的天地,是李清照真正可以文采飞扬的地方。

 

十七岁的李清照,在文坛声名鹊起。她并非人们想象中弱不禁风的贵族小姐模样,恰恰相反,她聪明活泼、开朗大方,而且博览群书,对世事颇有见地。因此,她在当时的士大夫圈里颇有名气。

 

这年,京城大旱,有道士提议采用古法求雨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举行求雨仪式的日子,李格非带着李清照姐弟来到大佛寺。这天的李清照,略施粉黛,衣袂翩翩,如芙蓉出水,楚楚动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只见一群太学生在不远处谈笑风生。然后赵明诚走了出来,走到李格非面前,施礼问好。

 

赵明诚字德甫,比李清照年长三岁,是山东密州诸城人,出身于官宦之家。赵明诚自幼聪颖,被誉为神童。他博览群书,喜爱诗文,尤其酷爱寻访收集金石书画。此时的他,入太学已有数年,是太学生中的佼佼者。

 

自那日从遇见李清照后,赵明诚的整个世界仿佛突然间百花鲜艳。思慕之情让他辗转反侧,人变得憔悴了,赵明诚思虑了很久,心中终于有了主意。次日,他对父母说,昨夜梦见一位白发老者送他一本深奥难懂的书,醒来只记得三句。

 

在父亲赵挺之的追问下,赵明诚将那三句写了下来: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看了看,并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词女之夫。

 

 没错,词女之夫,这就是赵明诚的愿望。李清照其人其词都让赵明诚爱慕至极。费了这么大工夫,杜撰这么个梦,不过就是为了告诉父母,他已经心有所属。大家都心知肚明,天下万千女子,善于填词落笔生花的,却只有李清照。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在汴京结为伉俪。在人们艳羡的目光里,这对才子佳人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仪式。那年,李清照十八岁,赵明诚二十一岁。

 

婚后,两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究碑石,经常会有新奇感悟和发现。虽然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他们乐在其中。

 

世事飘摇不定,岁月深不见底,李清照大概也不会想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生活仅仅持续了一年多,就遇到了风雨。

 

此时朝局动荡,宋徽宗任用蔡京为相,蔡京本是政治上投机取巧的奸佞之人,他残忍地打压忠厚清廉之人,对旧党人物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不幸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在被打击的人之中。崇宁元年(1102)李格非遭到贬谪,外放为京东提刑。按规定,元祐党人不许住在京城,李格非只好携眷回归故里。

 

与李格非境遇相反的是,那几年的赵挺之,却是青云直上。不断得到升迁,几年之后就爬上了宰相的高位。

 

李清照为父亲鸣不平,父亲为国操劳几十年,到头来换得个奸党逆臣的名声。她不知道年迈体弱的父亲将如何面对此后清贫的日子;她不知道,以罪臣之女的身份,她如何在赵家立足。

 

李清照病倒了,外感风寒,内结怨气,她渐渐明白人生如梦,世事无常。此后李清照笔下的文字,对人生与世事有了更深的思考。

 

崇宁四年六月,赵挺之罢相,说是身体抱恙,实则是因为与蔡京矛盾日益尖锐。 赵挺之罢相后,受到了皇帝的格外恩赐,三个儿子也各有封赏,在朝廷谋得了不错的差事。令赵明诚高兴的是,因为哥哥和父亲的缘故,那段时间他可以大量借阅皇家的书画和典籍。

 

赵明诚出仕后,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这对于他们收藏古籍字画,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条件。他们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大规模收集文物的。

 

崇宁五年(1106)初,蔡京被罢相,赵挺之复出为相,位极人臣,炙手可热。复相那日,相府上下欢庆,热闹非凡。李清照却独自沉思,她早已看清人间起落,因为清醒,所以淡漠。

 

大观元年(1107)正月初七,蔡京复相。赵挺之虽然早有预感,却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虽然此时两人分别为左右相,但赵挺之很清楚,那个奸佞小人当权,他的好日子所剩不多。这年三月,赵挺之被罢了相,但郁结在心,马上就病倒了。在赵挺之患病之日,李清照时常在旁边服侍,她亲尝药汤,从不让仆人动手。

 

宋徽宗大观元年三月末,赵挺之病逝。赵挺之去世不久,蔡京就对赵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诬告陷害,无中生有。蔡京用这种方法,让***在京城几乎无立足之地。

 

大观元年秋,赵明诚和李清照离开汴京,踏上了返回故里的旅程。随他们而去的,只有那些年收藏的文物字画和远离俗事纷扰的怡然。

 

青州是个山明水秀的地方,这个地方能给李清照和赵明诚真正的岁月静好。不久之后,李清照将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又将居室命名为易安室,两个名字都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此,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对于书的痴情,李清照从未变过。事实上,赵明诚也是嗜书之人。在青州,归来堂是他们最常出现的地方。读书已是雅事,而相知相惜的二人更是在日常中用赌书来增添生活情趣(赌书,即两人轮流说典故,让对方猜出自哪本书,第几卷)。即使不慎将茶泼了,仍然兴致不减,余下满身清香。 

 

从大观元年(1108),赵明诚不断寻访,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同时,他也开始了《金石录》的写作,李清照倾力协助。对他们来说,金石字画,远胜于声色犬马。所以,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说,如果可以,他们愿意在青州渐渐老去。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赵挺之沉冤昭雪,不久后,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赵明诚和李清照反复斟酌,最终决定,赴任莱州。现在,赵明诚去任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带李清照同往。尽管莱州与青州相距不远,但想到离别,李清照就无比惆怅。

 

李清照独自在庭院里,品尝着离别的滋味,心事没个着落,只好提笔填词: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还是这个秋天,重阳佳节,李清照还是形单影只,她现在连回忆都不愿打开,任自己被夜色吞没,她默读着伤悲,写下此刻的心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用隽秀的小楷将这首《醉花阴》抄在笺jian纸上,寄给了赵明诚。赵明诚心疼妻子的同时,也对这首词赞赏不已。

 

赵明诚闭门谢客,苦思冥想,作词五十首,和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评论。友人细加玩味后说,有三句绝佳: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宣和五年(1123),赵明诚调任淄州太守,淄州文物极其丰富,对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说,去那里是求之不得的,没多久,赵明诚就带着李清照上任了。

 

李清照与赵明诚,还在淄州体会着简单的幸福。外面的世界,却已是烽火连城,整个大宋江山摇摇晃晃。

 

温柔乡里的宋徽宗,被战乱之声惊得六神无主。宣和七年(1126)十二月,宋徽宗匆忙传位给太子赵桓,自己则以太上皇的身份,带着蔡京等误国佞臣南下逃命。

 

建炎三年(1129)春,李清照与赵明诚雇了船,装上所有古籍文物,决定到江西赣江之滨隐居。因为携带的古籍文物数量巨大,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船走得很慢。船行江水之上,他们也没有当年临风吟诗的雅兴。把盏北望,只见烽烟弥漫,李清照更多的是对朝廷的失望。五月,他们到了池阳,本想停留几日,便去赣江,没想到,赵明诚突然接到了圣旨,被任命为湖州太守。隐于山水,不问世事,已经成了奢望。

 

不管怎样,赵明诚接到诏令,必须马上起程,他要去的地方,已由江宁改为建康。因为携带的东西太多,若再用船运回建康,必然会耽误行程。两人商量后决定,赵明诚独自前去建康,李清照则留在池阳照管文物。等赵明诚见过宋高宗后,再回来接她赴湖州任职。

 

七月底,李清照忽然接到赵明诚的来信。赵明诚在信中说,他得了疟疾,希望李清照尽快赶到建康城。看完信,心急如焚的李清照决定立即出发。

 

建康城里,她见到了赵明诚。可是,此时的赵明诚已病入膏肓。李清照从未见他如此憔悴,只是瞬间,已是泪如雨下。

 

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在弥留之际,使出最后的力气,向窗前的书桌上指了指,李清照看到了,那是《金石录》的未定稿。她马上明白了,赵明诚是要嘱咐她,将这部书稿整理完善,尽早付梓问世。

 

赵明诚的结局,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所写:“八月十八,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这个温雅的男子,就这样离开了。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赵明诚去世以后,摆在李清照面前的两个难题,首先是她自己该何去何从,其次是这些文物该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既不能使之毁于战火,也不能使之落入金人之手。经过深思熟虑,李清照决定,将这些文物运往洪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

 

在李清照看来,洪州远离战火,是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所以她将池阳的大部分书籍和金石碑刻,护送到洪州交给赵明诚的妹夫李擢zhuo(二声)。李清照以为,李擢握有兵权,定能保全这些文物。

 

没想到,又是事与愿违。这年十二月,金军攻陷了洪州。金军的战马声此起彼伏,李擢重任在身,显然没有余力来保护这些文物,结果,数以万计的金石图书,尽数毁于战火。

 

失去大部分的文物,李清照无比难过。不仅因为这些物件价值连城,还因为她觉得无法向赵明诚交代。

 

建炎三年冬,李清照带着岿然独存的文物离开了池阳,循着宋高宗逃亡的路线行走。之所以走这条颠沛流离的路,一是为了与唯一的亲人弟弟相聚,更重要的是,那段时间,朝廷上下突然冒出流言,说赵明诚生前曾将一把玉壶献给了金人。

 

在《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做了非常详尽的交代。原来赵明诚病重的时候,一个学士带着一把所谓的玉壶来探望,请赵明诚鉴别。由于赵明诚病得太重,李清照开门送客,那人只好带着那把由珉石制成的壶告辞而去。事情是这样,但流言却是沸反盈天。

 

思考再三,李清照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弃物自救,干脆将剩余文物尽数献给朝廷,驱散漫天的疑云,也落得清净。

 

有了这个艰难的决定,李清照就带着文物追献了。但宋高宗总是在逃亡,神出鬼没,声东击西,李清照也就循着宋高宗的足迹,四处漂流。

 

建炎五年(1131)年,李清照抵达绍兴。她在这里租房住了下来,李清照把仅剩的文物字画藏在自己的床底下,唯恐再丢失。没想到外出时候,墙壁被人挖开了洞,她视如生命的旧物又被偷走了大半。

 

当年节衣缩食的文物,已经所剩无几,关于赵明诚叛国的流言已没了声响,追献也就失去了意义。文物被盗后,李清照既心痛又气愤,不几日就病倒了。

 

绍兴二年(1132)初,宋高宗到了杭州,他看上了杭州这人间天堂,改杭州为临安,临安成了偏安朝廷的国都。

 

那个春天,在弟弟的安排下,李清照也抵达杭州,不久以后,张汝舟走入了她的世界。想必是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曾多年沉浸于金石字画,张汝舟带着两幅吴道子的画造访,让李清照帮着品鉴。这是李清照喜欢的见面方式,虽是初见,倒也觉得自然。

 

渐渐地,李清照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她甚至觉得这个人可以给她温暖和依靠。终于,当张汝舟提出修好之意时,她竟默许了。

 

然后,张汝舟派了媒人前来,以示郑重。同时他还书信给李清照,写得情深意浓。孤清冷傲的李清照,原本不易被言语所惑。但此刻的她,身影伶聘ping,她真的好想让自己尘埃落定。

 

绍兴二年五月,李清照带着几分忐忑,几分欣喜,嫁到了张汝舟府上。经历了几年的颠沛流离,此时她想要的,只是安稳。她相信,张汝舟可以成全她。为此,她交付了最后的热情。

但终究还是失望了。完婚后,张汝舟就没了从前的谦逊温雅。他对李清照变得很冷淡,稍有不合,就会辱骂她。同时他很少回到家,即使回来也总是带着满身酒气。酒醒还会向李清照要钱,然后晃着身体去常去的烟街柳巷。

 

李清照终于明白,张汝舟所有的儒雅,都是面具下的桥段,面具后是丑陋不堪的灵魂,李清照对张汝舟彻底失望了。实际上,张汝舟也很失望。

 

 李清照已是风烛残年,张汝舟对她的才情亦无兴致,他所图的只是李清照手中的那些文物。这些文物,对李清照来说,是历史遗迹,是赵明诚的心血。可是对于市井小民来说,这些东西就是数不清的钱财。但是张汝舟失望了,经历了几年的乱世颠簸,李清照手中的文物已所剩不多,这少量的文物,李清照都视之如命,无论如何都不交给他管,尤其是发现他品行不端时,李清照对他更是小心戒备。

 

图谋未能如愿,张汝舟的本性就彻底暴露出来了。现在他对李清照,已不只是冷漠,甚至是凶残了,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加。

 

从五月开始,这场婚姻只进行了三个月,李清照已是忍无可忍,但那个年代,婚姻的主导权在丈夫手中,很少有妻子主动提出离婚的。李清照想结束婚姻,但没拿到文物的张汝舟显然不同意。

 

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如果状告丈夫,即使罪名成立,妻子也要入狱两年。以李清照的见识,她不是不知道这样的规定。但是,既然打定主意要与张汝舟决裂,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于是,李清照毫不迟疑地将诉状递了上去。她告张汝舟“妄增举数之官”。宋代科举规定,考生若是多次不中,朝廷会按照其参加考试的次数,授予相应的官职。李清照在无意间得知,张汝舟向朝廷谎报次数,骗取官职。

 

无可奈何的时候,李清照以这个罪名状告了张汝舟。上下五千年,女子被夫家休弃者如过江之鲫,妻子状告夫者,几乎绝无仅有。据说,此案当时惊动了宋高宗,宋高宗责令监察部门调查,结果,张汝舟被查实,撤除官职,发配到了广西柳州。按照规定,如果丈夫被流放,妻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之离婚。幸运地是,李清照当时并没有受两年的牢狱之苦,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关押了九天就释放回家了。

 

绍兴二年八月,李清照的世界里,又只有她自己了。经历了这场风波,李清照的意志并没有消沉。遇见了生活该有的清净,她仍是那个填词的女子。她静下来,打磨最后的光阴,整理完成《金石录》。

 

《金石录》。这本书著录李清照和赵明诚二人所见过的,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看着完成的书稿,李清照多年来从未像现在这样欢愉。作为妻子,作为知己,她没有辜负赵明诚的托付。李清照回味着前尘往事,回忆忧患得失,写下《金石录后序》。

 

绍兴四年(1134)十月中旬,李清照到了金华,投奔当时在婺wu州任职的赵明诚妹婿李擢,战火没有烧到这里,她的心情很快就平静了。

 

日子如从前,读书填词,烹茶待月。闲得无聊时,她想起了当年赌博之事。此时,她对赌博之事,早已没了从前的痴迷,但是兴致还在。她偶尔还会和附近同样无聊的那些女子小赌。让人惊叹的是,李清照不仅喜欢赌博,而且对于赌博的渊源和变化颇有研究,那段时间围绕赌博之事,她图文并茂地写了三篇文章除了《打马图经》及其序,还有《打马赋》。

 

在这些文章里,李清照列出了二十余种赌博方式,她严正指出不能将高级赌徒等闲视之,在本质上其与尧舜等圣人、庖丁等解剖家都是相似的,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许多事,你若认真,也就成了风景。

 

绍兴五年秋,李清照离开了金华,回到了杭州,仍选择住在了西湖边上。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李清照晚年生活是比较困窘的,无论如何仅存的那些文物,她是舍不得卖的。这些物件,于李清照而言,皆是暖心之物,留着它们,那场静美的爱情就没有结束。日子虽然艰难,她还是将日子过出了几分兴味。手里的笔墨流年,杯中的风烟俱净,都让她觉得安恬。

 

 绍兴十三年(1143),李清照将《金石录》进献于朝,她知道,只有这样,赵明诚的毕生心血之作才能流传后世。几十年后,大约在南宋淳熙年间,《金石录》已有刻本行世,书末附有李清照所写的《后序》。

 

绍兴二十五年(1155), 初秋,李清照再次来到西湖边上,过白堤苏堤,看平湖画舫fang(三声)。不远处的湖畔,老翁在教一个小女孩背古诗。李清照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女孩背诵的诗让她无比欣慰,竟然是那首《夏日绝句》。

 

老翁告诉小女孩,这首诗为易安居士所写,是有名的才女,长大后你要以她为榜样……爷孙俩说着她的故事相携而去了,李清照早已热泪盈眶。这世界,毕竟还是暖的。

 

那个秋天,李清照离开了人世,些许凄凉,些许不舍。西风萧瑟,黄叶满地。她蓦然转身,去得了无痕。

 

到此著名词人李清照的故事就讲完了。从她的一生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是一个十分赤诚的人,爱的赤诚,恨得赤诚,也可爱,可怜的赤诚。赤诚的人才会有磊落精彩的人生。

希望姐妹们也能像李清照一样拥有赤诚的心境,收获坦然的人生。


直播间

女人课堂

话题 382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