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如何彻底改变自己

2019-02-1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89年,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从而达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的由内而外的修炼。

 

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科威,是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5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人”之一,他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他曾帮助四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

 

作者在书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思想。书中列举了达到“全面成功”的七大准则,而其中的本质就是人类“从依赖到独立,又从独立到互赖”的心灵成长历程。这本书告诉我们,走向全面成功需要具备怎样的信念(或基础)。


诸如:

亟须重新探索自我,培养从依赖、独立到互赖的人际关系。光是事业成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惟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的圆融和谐,才是真正的成功。书中的好多原则,与在中国国内目前如火如荼的“卡耐基训练”的某些原则正相吻合。


例如:

不该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彼此的不同点,人际关系不是摆布他人的花招,人与人相处可以是对二人皆有益处的状况,也就是双赢(win—win),而非输赢的关系。


应从他人的角度来了解事情原委,愈有自信的人愈承认与尊重他人的存在。人是习惯性的动物,人都想有所改进,也就是跟以前不一样。由于习惯的牵制,有时实在非常困难。然而,只要坚持原则,采取行动,一定可以改变。


要想成为一个高效能的成功人士,柯维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重塑。他强调,只有养成职业上的七种习惯,才能实现本质的改变。


这“七种习惯”就是:

  1. 主动积极;

  2.  以终为始; 

  3. 要事第一; 

  4. 双赢思维;

  5. 知彼知己;

  6.  统合综效;

  7.  不断更新; 


从修养内在品德出发,由内而外开启改变之门,从个人的成功到人际关系的成功,进而达到全面观照生命的境界。如果说人生最佳的投资,就是“自我投资”,那么本书中提及的七大习惯,绝对值得我们每个人投资。


那怎样将自己造就为高效能人士?


柯维认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高效能人士,必须由内而外全面塑造自己。就是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角度,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天史蒂芬.柯维在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孩子们完全不受管束,不停的嬉闹,吵的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的坐地铁。但爸爸完全无所作为,他就坐在旁边呆若木鸡,也不管这些孩子。这时候,史蒂芬很生气,他走过去和这个爸爸说,麻烦你管下你的孩子。爸爸好像突然惊醒,说:“哦!对不起,不好意思,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孩子可能和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很抱歉。”


当爸爸说完这句话后,史蒂芬马上转换了思维模式。从愤怒就立刻变成了同情,然后向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看,这就是思维转换。它是一种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转化的能力。

 

在书中,史蒂芬说习惯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知识,技巧和意愿。但实际上,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火箭发射的时候,在上升的两三分钟里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里运行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

 

所以每次改变一个习惯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那几天,这时候只要你迈出去,形成习惯,后边就会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一定要给自己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个思维定式里,我们应该以什么为核心?有很多的人以家庭为重心,做任何事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做任何事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

 

但史蒂芬说,如果你以这种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一部分的东西作为你的原则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逐渐跑偏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事事以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自己精彩的人生。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和他人的协同。

 

那到底该以什么为核心?这就好比灯塔和船的关系。

 

灯塔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而不变的东西史蒂芬叫它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这就是他提出7个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柯维认为七种习惯之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愈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掌握人生的方向(习惯二),有效管理人生(习惯三)。能够不断砥砺自己的人(习惯七),方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习惯五),寻求圆满的解决之道(习惯四、六)。同理,一个人愈独立(习惯一、二、三),就愈善于与人相处(习惯四、 五、六)。不断地磨炼自己,则可以提升前六种习惯的境界。


这7个习惯,可以分成两节,最下面的三个好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能够帮我们从依赖性人格变成独立性人格。

 

经过了这个转换之后,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这三个习惯让我们完成另外一个改变,就是从独立型,变成互赖性。

 

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就是保正自己不断的螺旋形上升。

 

要从依赖性人格到独立型人格,我们先来看看前三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


先来看看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

 

我们通常有三种决定论。

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就是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

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很自卑,我没有信心,我觉得大家都看不起我。

第三种就是环境决定论,都是因为你们我才这样做的,是你们逼的我。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我受到了这样的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

 

而史蒂芬认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选择。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棒。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比如:

罗斯福家里被盗了,很多人写信安慰他,后来罗斯福总统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呢?

1.     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害到人。

2.     他们只是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东西,我很高兴。

3.     我很高兴,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

 

所以小偷应该更糟糕,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我也不用伤心难过痛苦。

 

因而罗斯福总统获得了心灵的安慰和自由。而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当你能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这个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

 

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的。

 

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不喜欢哪个老师,而不好好学这门课的。或许,你特别有道理,你说,因为那个老师不公平,因为那个老师欺负我。因为那个老师讲课根本讲不清楚。那个老师人品不行。你有各种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你把选择权交给了你讨厌的老师。你放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你给了别人一个伤害自己的理由,你放弃了选择的权力。

 

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所以史蒂芬说,你必须坚持自己有选择。选择这件事需要有四样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样东西,你才会做到不会轻易放弃选择的权力。

 

在中国很多人说,如果我爸当年不逼我上这个学,我就不至于怎么怎么样?如果我妈不逼我结婚,我就不怎么怎么样,很多人始终把责任推卸给自己的爸妈,推卸给周围的老师。

 

这样做的恶果就是,你会刻意的让自己不幸福。因为你不幸福,你才证明当年你爸妈对你所做的事是错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给你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试着换一个角度来考虑,不是我爸爸逼着我上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这个人,而是我觉得让我们的家庭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选择让你爸爸开心,有能力选择以家庭为重,那么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你变得更幸福。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力。这是积极的第一个定义。

 

积极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有一个关注圈。

 

影响圈就是你做了可以改变的事情。

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你改变不了事情。


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他的精力放在影响圈,这是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开封读书,有天皇帝来视察了,大家都跑出去见皇帝,只有范仲淹在那写字。旁边的人说,你怎么不去啊,皇帝在外面呢,范仲淹说,我今天如果书读的不好,见了皇帝又有什么用。我今天认真读书,总有一天他会见我的。

 

这就是影响圈和关注圈。对于范仲淹来说,读书就是我的影响圈,所以很多和他一起读书的文人,只有范仲淹后来做到副宰相。

 

那是不是所有事都不关注呢?当然可以关注了,但是不要浪费那么多的精力。关注下就好了,精力一定要放在影响圈当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第一个习惯叫积极主动。它的核心就是,第一自己能有选择,第二要选择做影响圈的事,而不是关注圈的事。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如果想象下自己死了,躺在那,周围的人过来参加你的追悼会,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和定义?你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呢?

 

当你更多的想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专门写一个你个人使命的宣言。个人使命宣言就是你的宪法,你自己这一辈子要遵守的原则。

 

你有没有设想过你到底要什么?这就是以终为始。你要找到你的目标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因此你要学会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如果你给自己订的人生的目标是分阶段的,如我在18岁之前,以考大学为中心;18岁到25岁以求学为中心;25岁到40岁,我要以工作为中心;40岁到50岁我要创业拥有自己的事业,50岁以后我要享受人生。

 

可能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规划很棒,但你想下,如果你的人生以考大学为中心,做家务是不是就是负担?当你以工作为中心的时候,你的孩子跑来,说:妈妈你陪我玩一会吧!你说:妈妈要以工作为中心的,不要来找我。当你以创业为中心的时候,你的爱人有心事想和你倾诉的时候,你说我这么忙,你天天还给我这么大的压力,我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的人,50岁以后再和我谈吧。

 

结果,50岁你可能创业成功了,你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有了很多的钱,但你妻离子散,人际关系恶劣,你觉得你的人生成功吗?

 

所以史蒂芬说,绝对不要以任何一个片面的事情为中心,要以原则为中心。以7个好习惯为我们的核心宗旨,然后,全面的推进我们的人生。

 

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找到自己人生的原则,写下你的人生方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简化到每一件小事,在做之前也要找到做这件事之前,我要达到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刷屏,耗费了很多时间看剧,耗费了很多时间看热点。我们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很焦虑,总觉得好像不这么做,自己就和时代脱节了。读书甚至都变成一个缓解焦虑的方法。

 

当你的时间大量的碎片化,根本安插不下大的时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重要的事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要保证它能够推进。

 

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优先做完。把剩余的事情,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如果你想要获得更多的时间,你要学会授权。但很多人授权出去总是失败,授权给谁都不能成功,为什么呢?

 

当你是一个授权者的时候,别人做什么事你都要指挥,其实,你发现你最多只是一个领班。但当你在授权的时候,让大家都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咱们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在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以后,你会发现被授权者的主观能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你会变得更高效。

 

所以要完成一个授权,你必须要做到,预期成果要说明,指导方针要说明白,可用的资源有哪些要说明白,责任归属,以及奖惩,把这五件事说明白了,跟对方进行沟通,才能让这个授权变得更加有效,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

 

这三个习惯养成后,你基本可以从一个依赖型的人格,变成一个独立型的人格了,因为你可以掌控自己的时间,你有自己的选择,你可以做影响圈的事。

 

下面我们要完成从独立型人格到互赖型人格的转换。

 

如果你想变成互赖型的人格,要先明白一个人是怎么从独立走到互赖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情感账户,人和人之间是有情感账户的。如果你在这个情感账户当中不存钱,你总想取钱,你会发现你很快就取不出来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在孩子三岁之前,我们可能存了很多钱,但是从三岁开始,作为妈妈或者爸爸的我们就开始不停的唠叨这个孩子,指责,批评,嫌弃,我们在不停的一直取钱,一直取钱,所以到青春期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叛逆了。开始离家出走,或者开始闹别扭,原因在于我们的情感账户里没钱了。

 

孩子不爱我们,我们也不爱孩子,双方都觉得对方难以沟通。不仅跟孩子,跟所有的人我们都要知道,如果情感账户当中有没有存足够的钱,我们要实时的往里装。

 

要保证情感账户能够投资,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包括理解他人,注意社交的细节,遵守承诺,明确你的期望,保持正直诚信。勇于道歉,以及无条件的爱。这些是我们投资情感账户的一些基本的方法。

 

我们要和别人互赖,最基本的原则是投资情感账户,在互赖的情感养成中,第一条最重要的叫双赢思维。


第四个习惯:双赢思维

 

我们平时的思维定式总是我们要赢对方才算获胜,但实际上你可以找到一个双赢的思路,双赢的思路就是你赢,我也赢,咱们大家都挣钱。

 

就是你和他人的情感账户中要有足够的互信,信任是很重要的。但人和人之间未必都能达成这样的关系。所以史蒂芬说,如果不能达成这样的关系,我们宁肯选择不合作。

 

不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因为至少我们没有投入更多的成本,浪费更多的精力。如果不能达成双赢,我们可以选择不合作。

 

第五个习惯叫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你要能够学会倾听。亲爱的,你会倾听吗?当别人一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马上反应出来你想要说的。

 

比如你去眼镜店配眼镜,你说:医生,我的眼睛看不清了怎么办?医生说:没事,来,把我的眼镜给你戴上。你说:不行,我戴着这个看不清,头晕。医生说,没问题,这个眼镜我戴的特别清楚,我戴好多年了,非常清楚。没问题,你戴着吧。

 

但是我真的头晕,我恶心,我受不了,我说:你这样看病是不行的。大夫说:你这人怎么这么矫情啊,哪有你这样的人,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

 

或许世界上没有这么荒谬的大夫,但是我们生活中却有很多这样的人,有很多人就是喜欢把自己觉得很好的东西非要推给别人,这中间就缺倾听这一环。

 

倾听分为:怡情式聆听和自转式倾听。

 

怡情式的聆听,就是要说出对方的感受,不去评判他人。

自转式倾听,就是无论对方说什么,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我的自转,都是我应该怎么回应。


自转式倾听的表现有:

 

1、价值判断。别人一说,你就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水平太低了。这就是价值判断。

 

2、追根究底。那是怎么回事,我估计肯定是你童年受过挫折。

3.     好为人师。你要怎么怎么样。

4.     自以为是。我给你介绍个大夫吧,我上次试过那个就挺好的。

 

这四个特征就是我们说的自转式倾听。它会让对方相当的抓狂。


那什么是怡情式聆听呢?

 

一个孩子过来和爸爸抱怨上学真是无聊透了,我们班谁谁谁就辍学了,人家现在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挺好的。

 

爸爸: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反应对方的情感)

 

孩子接着说:没错,学校的东西根本就不实用。儿子接着又抱怨了一通。

 

父亲说:你觉得上学对你没什么用。(父亲没有评判,没有反问,而是在说对方的感受)

 

儿子说:学校学的对我不一定有用,你看jack现在修车技术一流,这才实用。

 

父亲说:那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时候父亲还是在陈述,没有评判,父亲肯定想讲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你讲出你的想法,儿子就会和你辩论,最后的结果就是,儿子觉得,跟你说也没用,你也不能理解我。)

 

父亲说: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陈述儿子的感受)

 

儿子说:恩。

 

父亲说:从某个角度,确实是这样,现在他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或许他也会后悔。

 

父亲接着说: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

 

儿子说:一定会的,现在的社会里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

 

然后父亲接着说:教育很重要。

 

儿子说: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一定找不到工作,也上不了大学,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吧。

 

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知道。

 

儿子说:不是了,跟她说也没什么,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今天在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实际上,我已经高二了。

 

讲到这,孩子和父亲敞开了心扉,说了自己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于考试成绩很糟糕。

 

所以怡情式聆听就是在倾听的时候,不做评判,不要给对方下定义,不要急于引导对方,不要说,你为什么不试试什么呢?你只要准确的反应对方的情感,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很明白的,他一步一步的就会和你敞开心扉,他觉得你尊重他,就是知彼解己。

 

第六个叫统合综效。

 

什么叫统合综效?

 

作者说,大自然就是统合综效最典型的结果。树,草,微生物,灌木,在一起发挥了最好的效能,这是大自然的能力。所以我们和他人之间要能够达成统合综效,最重要的就是能创造性的合作。

 

从沟通上讲,史蒂芬说,通分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是——互相提防,(输赢的思维)到互相尊重(妥协)到最后是统合综效(这是双赢。)

 

我们不仅仅要追求妥协,我们还要追求双赢。这才是一个统合综效的过程。

 

所以在沟通中,两件事很重要,能够达到统合综效。

 

第一是尊重差异,第二个是调动创意。

 

当你看到别人和你意见不同的时候,最好的回应方法是:“哦,你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哦,你不同意这个想法,那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这就是统合综效的第一步,当你能够尊重差异的时候,对方才能够愿意跟进。然后,如果你能邀请他来说,那咱们能不能一起来创造一种更好的方法呢?你愿不愿意和我一起设想一种更好的方法。当能够让对方和你一起创意,并且能鼓动大家和你一起创意的时候,才能真的达到统合综效,让所有人在这里发挥出作用来。

 

当你这六个习惯养成后,你已经从一个依赖性到了独立性,然后现在到了互赖性,你可以和别人一起合作。

 

那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

 

如果让自己的人生螺旋形的上升,我们就要练就自己培养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哪些方面不断更新呢?

史蒂芬说,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

 

在智力的层面,

你可以考虑读书,学习等,


身体的层面

你需要冥想,锻炼身体,需要养生,需要吃更健康的食物等。


在社会情感的方面,

你需要加入更多的情感的链接,多做奉献,和他人的情感账户之间多存钱。

 

在精神的层面,

你需要追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你需要拥有自己的哲学,你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能够解读世界的方法,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这四个层面你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更新。

 

人生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是学习,实践,坚持,当你学了一个新东西,你要实践,实践一段时间后,你要把它坚持,变成一个习惯。

 

有人很多说,我听了很多的道理,我觉得都特别好,我听的时候觉得很兴奋,但为什么自己做不好呢?

 

其实一个人从学习到做到之间,最重要的人就是自己,就是你有没有不断的去实践去坚持。道理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吸收能力各不相同,也就是实践的能力各不相同。

 

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你有自己的选择权,你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才能听过一些道理之后,把它变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下:

 

一、培养好习惯的前提:

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以原则为中心,全方位的推进自己的人生。

 

二、从依赖性人格到独立型人格:

培养自己,积极主动,以始为终,要事第一的习惯。

 

凡事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关注自己的影响圈,有自己的人生宪法,有自己的原则方向。永远做重要不紧急的事。学会授权他人。(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的资源,责任归属,以及奖惩)

 

从独立性人格到互赖型人格:

培养自己,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效能。

 

三、建立双赢思维,学会倾听(怡情式聆听,肯定对方的感受),尊重差异,调动创意。

 

四、让自己的人生螺旋形上升:

不断的在智力,身体,社会情感和精神上面提升自己。



直播间

女人课堂

话题 382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