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的觉醒-揭示亲子关系的真相,让父母与孩子成为相爱互动的统一体!

2019-01-31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父母的觉醒

 识别二维码,参与打卡学习

 每一位父母都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的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和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相处呢?

中国有句话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又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没一对父母都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但孩子能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位父母都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本书来自莎芭瑞的《父母的觉醒》

 ◇◆◇

莎芭瑞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出生于印度,但求学于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临床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早年莎芭瑞受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之后又系统的学习了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两者的融合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正念生活和觉醒教育的理念。

 

这本书从心理情感层面切入,核心的论点在于教导父母怎样修身,作者从养育的目的出发,指出每一对父母都是从不觉醒开始起步的,她创造了自负感这个概念,分析了自负感如何使父母不觉醒,又详述了父母应该如何抛弃自负感,最后详述了父母和孩子共同觉醒的途径。


要想从本书中学习为人父母的方法,我们需要从下面三个问题入手,

 

1、父母不觉醒的表现是什么?

2、父母不觉醒的原因是什么?

3、父母走向觉醒应该怎么做。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孩子,他有的唯唯诺诺,不敢大声说话,走在大街上总是牵着父母的衣角。有些孩子,总是喜欢大哭,即使在半夜的时候也吵的四邻不安。有些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们会故意的把小区垃圾桶推倒。

 

作者说,孩子的深层需求、固有天性都和父母紧密相连。父母不觉醒,就会给孩子的情绪造成压力,进而带来一些十分常见的后果。比如:

 

孩子不敢冒险,是因为父母一味表扬他们的成功,而责备他们的失败。

孩子对我们撒谎,是因为他们讲实话时,我们就会发火。

孩子总是焦虑不堪,是因为父母总是无法享受当下,总是中盯着未来。

孩子变得讨厌自己,是因为我们总是用自己的好恶来撕裂他们的情感。

孩子变成了一个小坏蛋,是因为我们控制他们的精神,压制他们的心声。

  ◇◆◇

那不觉醒的父母会有什么表现呢?

 

在本书中,萨巴瑞创造了一个概念,来集中探讨父母不觉醒的表现。这个概念叫做“自负感"


“自负感”,指的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主要是基于他人意见而形成的。

自负感常常会表现成一种自负、虚荣、膨胀的自我感觉。自负感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国民、身份、专业,职业、或兴趣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上海一所小学某班级,家委会竞选,家长们为了上位,纷纷报出了自己名校,高管,海归,的履历。

 

有位妈妈说,自己是某知名外企的大管家,有人说自己当过校学生会主席。还有位妈妈说自己就职于某私募基金,丈夫在央行外汇管理局工作,可以把茅台的股票砸停。

 

在这里,这些家长就属于混淆了自负感和真实自我的群体,他们将身份职业,单位等附加角色当成了真实的自己,在潜意识里这些家长还是在奉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法,只不过,他们的居高临下靠的不是成人对孩子的权力,而是成功者这对不成功者的蔑视。

 

家委会成员最重要的能力是细心的观察,独立的判断,充足的耐心和充裕的奉献时间,要做到这些与社会身份,收入高低,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些家长的竞选词几乎没有涉及这些。

 

虽然自负感不一定是不好的。对于每个人来说,自负感是一种中性的存在,作者打了一个比喻,自负感就像蛋壳,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蛋壳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当小鸡不再需要蛋壳的保护时,如果它还不破裂,那么就会阻碍小鸡的发育。

 

父母要获得觉醒,认识真正的自我,就应该应该打破这一层蛋壳。如果父母一直躲在蛋壳的保护之内,就会被蒙蔽,一旦别人戳破他们的蛋壳,他们就会充满嫉妒,失望,负疚,悲伤等等情绪。而且实际情况是,生活里最有机会戳破他们蛋壳的人,恰恰是他们的孩子。

  ◇◆◇

自负感有五种类型。

◇ 形象的自负感

◇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 身份的自负感,

◇ 规范的自负感

◇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下面我们一一解读。


◇ 形象的自负感:

莎芭瑞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家长接到了校长办公室的电话,他被告知自己九岁的儿子和另一个孩子打了一架。这位家长无法相信自己的宝贝儿子怎么也变成了那种孩子,为此她即感到羞愧和挫败同时又不愿意接受事实。

 

她和校长及另一个男孩子的家长吵架,她坚持认为自己儿子受到了不公平的指责,还给学区总监,相当于中国的教育局局长写信,要求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公道。

 

这位母亲就是陷入了一种形象的自负感,他没有把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尊严区别开来,孩子的违规行为打破了母亲的自负感。原本孩子一直很乖巧,这让她很满意,结果就九岁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打架被叫家长,母亲就觉得没面子了。对孩子期待太高,母亲的蛋壳很容易破。

 

◇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因为完美主义的父母通常都会非常努力地付出,同时要求自己和孩子不能犯一点错。这样一来,父母和孩子的压力都会很大,一旦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父母的情绪就会失控,家庭氛围就会变得很糟,孩子也会沉浸在负面情绪中。作者说,愤怒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失控的时候,我们变成了自负感的囚徒。

 

◇ 身份感的自负感:

身份的自负感是很普遍的。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就职于某个知名企业,获得过某些重要奖项,甚至出生在某个国家或城市等等,这些身份信息,都可能变成父母自负感的一部分。

 

我毕业于985名牌大学,我的孩子怎么能不一流,很多城市的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疯狂投入,比如从早教就开始的竞争,与身份的自负感息息相关。这种自负感的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焦虑的父母会将焦虑传递给孩子。最终破坏整个家庭的和谐关系。

 

◇ 规范的自负感: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制定一些规范。一旦孩子不顺从,父母就会生气,觉得

自己的权威被挑战。

 

有些父母觉得我们三代都生活在城里,我的女儿怎么可以嫁给农村人。在子女婚姻大事上,不少父母都存在城乡二元的思维,这种做法看起来符合身边大多数人的规范,但却可能扼杀了一段美丽的婚姻。

 

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懒惰之举,父母在并不充分了解自己子女恋爱对象的情况下,就用一个社会习俗来做出决定,这是最省力的做法,也是最不负责的做法。

 

◇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父母控制子女行为的理由常常是"为了你好”,从最开始的孩子吃饭必须喂,到幼年期的这个不许碰,那个不能碰,再到青春期,禁止早恋,以及成年后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安排买房、安排结婚对象、控制让父母获得极大的安全感,但也让子女丧失了能力成长的机会和经历困难的资格。

 

 ◇◆◇

了解了父母不觉醒的表现我们来看看父母不觉醒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目标错置。


本书一开始就指出,父母生育和养育自己的孩子,目的不该是传宗接代、活跃家庭气氛、延续自身梦想,或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

父母所要培养的应该是个性、精神独立的孩子,只有让孩子个性独立、思想自由,父母与孩子之间才可以获得一种和谐相伴的关系。

 

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独立,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未获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期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这种一代代传承的情感让父母不自觉的居高临下,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弱势群体,应该由自己来改造,父母比孩子懂得多,所以理所应当应该控制孩子,这种教养的方法使得父母变得思想僵化,故步自封,一旦和子女发生冲突,父母会不自觉的回应,这都是为你好,可怜天下父母心,还不是为了你,你经历过的,我们当年都经历过,当然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父母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基本上不会受到抵抗,即便孩子萌发了一些独立的意识,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抵抗父母的意志。

 

而更多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孩子太天真,他们处于随时准备接受我们影响的状态,所以不觉醒的父母在早期并不会遭遇孩子过多的反抗,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实际情况是孩子学会了追求自由,而父母却没有学会放手,冲突轮番到来,不停歇,双方精疲力尽,痛不欲生。

 

第二个原因是准备不足。

大部分父母在做父母之前都会做一些准备,但这些准备往往是不够的,莎芭瑞做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如果受命领导一家亿万资产的企业,肯定会精心规划战略,深入了解自身优缺点,和员工的特点,然而又有多少父母问过自己我为人父母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教养理念是什么,在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怎么体现自己的理念,我是否深思好了教养策略,就如同企业家管理一家大企业一样。


莎芭瑞提出,在为人父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理念,并做好规划来落实这些理念。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父母知道孩子出生了,也没有想好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在很多父母看来,生儿育女就是自然规律,自己需要准备的只是物质上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衣服,奶嘴,而在精神上,这些父母并么有意思到转型的必要。


  ◇◆◇

那么,父母走向觉醒应该怎么做?

 

1,接纳自己。

 

接受自己的身体、性格和能力。


这种接纳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是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现状,面对自己的优势,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蔑视他人,反过来,面对自己的缺陷不如也不会因此陷入自卑迷茫的境地。

 

觉醒和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相互割裂的,一开始我们都无法摆脱自负感的控制,但是没有关系,这就是你自己,你必须接纳现实,即使自我接纳的那一刻,你看起来并么有改变自己,这并不等于你就应该放弃摆脱自负感的努力。

 

相反接纳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努力,一种进步,在书中莎芭瑞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接纳自己的,


比如,我有许多局限和缺点,我接受这个事实;我常常羞于承认自己的失败,我接受这个事实;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我可能很自私且考虑不周,我接受这个事实;身为父母,以我有时候很笨拙,我接受这个事实。

 

人和人之间不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自画像。我们都可以写出一份符合自己的接纳词,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对孩子抱有各种脱离实际的期待,超出范围的要求就在于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

 

2,接纳孩子。

 

接纳孩子的难度是很大的,按照莎芭瑞的说法,首先,需要你放下对孩子的伟大期待,欣赏孩子的平凡。

 

现如今有太多的父母过多的忧心孩子的未来和成功,把他们的课余时间用各种课程塞的满满的,莎芭瑞提醒这些家长,孩子如果太忙了,就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父母与孩子之间也没有办法实现心灵的沟通,所以父母要审视自己,是否过度焦虑,是否陷入了各种类型的自负感。

  ◇◆◇

怎么接纳自己的孩子呢?

母可以对自己说:

 

我接纳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或者是,我接纳一个固执己见、性格慢热、遇到压力会撒谎的孩子。不抱有伟大期待,却能够享受平凡,这会让孩子安静,也会让我们变得淡定,那么生活中的平凡瞬间真的值得享受吗?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为此作者还专门例举了一些平凡的时光提醒我们去留意他。我们和孩子双手紧握,肌肤相触的时候,我们一起折叠充满馨香的干净衣服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坐下吃饭的时候,我们陪孩子一起充满兴奋的阅读一本新书的时候,我们带着孩子脚踩树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的时候,找到一枚丢失硬币,我们一同欢呼的时候,这些平凡的时刻,没有多少伟大的光辉,每个父母都可以和孩子拥有,如果我们能孩子一起享受那一刻,那么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孩子也不会那么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许会基于自己真实的动力,情趣,去追寻自己的人生。

 

父母真的做到了接纳自己和孩子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孩子会觉得和父母交流的时候更平等了。平等有容易让彼此更互相信任,这会让彼此展现出更为真实的状态。在真实的状态下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的吃饭,做家务,出游这样的机会去观察孩子的体态,情绪,经历,以了解孩子的内心。

 

这样一来享受平凡就变成了一项正向循环。有的父母孩子找她聊天的时候,总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回答,一起出门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也在外面的景色,而不是跟孩子互动,这些做法不够尊重孩子。也让父母无法准确观察孩子的行为,逐渐的沟通成本也会大涨。

 

莎芭瑞说,我们要相信,把孩子当成一个精神伙伴,放弃长幼不平等的关系,这会让我们进入一种庄严深沉的心理互动状态。

 

成为精神伙伴可不容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换位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立马斥责不满,而是尝试和孩子平等,平静沟通,父母应该尽可能不要关注答案,而仅仅是引导孩子享受提出问题,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

 

3,设立规则。

 

接纳孩子不是纵容孩子,而是需要以生活为契机,弓|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首先需要指出一点,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很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尽相同的。

 

例如婴儿几乎需要24小时去全天候的看护,但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干涉的后果。

 

所以即使是建立行为边界,观念也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不断的和孩子互动,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反应,此外,父母必须认识到,撒谎是人类行为中固有的一部分,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却因为害怕惩罚而撒谎,那么就是一场教育失败。父母要付更大的责任。所以父母要主动接纳孩子的错误,但孩子主动向我们坦诚错误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的勇于认错喝彩。这样一来教育就会形成一种正向的刺激。

 

在沟通当中父母还需要分析孩子的动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孩子既能认识孩子的错误。又能加深对父母的信任。

 

当然,为孩子的错误行为喝彩并不等于是要鼓励孩子继续犯错,比如孩子在争夺玩具的时候打人,在音乐厅里大吵大闹,偷窃他人的东西等等,出现类似一些攻击他人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的时候,父母必须立刻与于制止。坚决表示不信,孩子可能会因此与父母产生冲突。对此父母必须重视冲突,不能回避冲突,在具体处理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自己反思的时间,也要寻找更合适的机遇。

 

父母决不能采用高压战术,那只会适得其反,父母首先需要自省,为什么孩子会打人呢?会大吵大闹,会偷东西,是他的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吗,是他的什么情绪没有发泄吗,通过仔细观察,平等交流,孩子就会吐露心境,父母就能找到问题,并且在最佳时机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意识到规则意识,懂得应该遵守什么纪律。

 

4,受过童年创伤、有过阴影的父母,如何与孩子一同成长?

 

父母也是从孩子长大的,他们在小时候也有可能受或一些创伤,这都有可能会有一些成瘾性依赖,内心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当这些父母带着创伤养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常常会变得情绪失控,因为孩子很有可能会误认为父母糟糕的情绪是自己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承认,痛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接纳痛苦,直面真实的情况,而不是逃避痛苦,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痛苦的负面影响。痛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情绪,与其把它看做是需要控制的东西,还不如把它看做是一种自然属性用于接受,所以莎芭瑞认为,我们需要和不良情绪和平共处。

 

莎芭瑞指出通过照顾孩子,为人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内心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慈悲和爱心的容量是没有极限的。当我们实现一个个育儿困难的解决,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私胸怀是如此宽广。我们会变得更敏感,更有同情心,也更有观察力。这时,孩子会成为我们的领路人。

  ◇◆◇

最后我们来谈谈父母走向觉醒的具体操作。

 

1、写日记。

我们应该采用一种自动的撰写方式,书写的时候不要预先设想,只管将当时流淌出的意识记录下来。每天腾出时间自由的联想式的撰写。

 

2、静坐,独处,

 

‍‍每天安排一段时间,静坐,意念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专注于吸气,呼气,‍‍关注空气出入鼻孔和胸腔的感觉,‍‍这样可以使我们专注于当下的时光和此刻所处的地方,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核心都在于给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留出一块小小的空间。

 

‍‍‍‍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段高速公路‍‍想法和情绪就是路上的车流,‍‍很显然,车流太密了就会发生拥堵。‍‍大脑的运转效率就会很低,腾出一定的空间,车辆的通反而会更加的高效,类似的我们也需要给大脑的想法和情绪腾出空间,这样我们才能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这本书的内容。

我们一共说了三个问题,分别是,

父母的表现是什么?

‍‍父母不觉醒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走向觉醒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问题,‍‍

父母不觉醒的表现主要可以用莎芭瑞创造的自负感这一概念来描述,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常常表现为夸大,虚弱的自我

‍‍按照作者的归纳有,

◇ 形象主义的自负感,

◇ 完美主义的自负感、

◇ 身份的自负感,

◇ 规范的自负感,

◇ 渴望控制的自负感,

五种。

‍‍带有自负感的父母,会让孩子的精神紧张焦虑,甚至付诸暴力。‍‍这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状态,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会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第二个问题,‍‍

父母不觉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错误制定了养育孩子的目标‍‍很多父母生儿育女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活跃家庭气氛,延续自身梦想,或者是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但是却忘了,最重要的是养育,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其次‍‍很多父母低估了为人父母之后需要做出的转型,‍‍或者只是做物质层面的转型,没有做更重要的事,精神准备。‍‍父母无法与孩子平等相处,无法成为孩子的精神伙伴,而是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并且在孩子一步步具有独立能力之后用越来越强的手段控制孩子的人生。

 

‍‍第三个问题,‍‍

父母走向觉醒需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一共讲了‍‍五点


1、要接纳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缺点。‍‍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


2、接纳孩子,‍‍放下对孩子的伟大期待,‍‍通过与孩子一起享受平凡的生活,获得孩子的信。


3、‍‍设立规则,‍‍我们讨论了如何接纳孩子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让孩子建立纪律观念。


4、单独提醒了受过创伤的父母,‍‍可以通过养育孩子实现自我修复。最终与孩子一起成长。


5、‍‍我们一起学习了莎芭瑞提供的通向觉醒的小技巧,‍‍其中包括联想式的写日记,保持静坐,独处的习惯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坚持,慢慢消化,‍‍没有天生的天才,也没有完美的父母,通向美好的路总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直播间

女人课堂

话题 3822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