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力

2018-09-2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0EEE981C-4DA0-43BB-8EF3-36AD4E326C82.jpg作者介绍

劳伦斯科恩模式,临床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亲子教育。常年开办面对父母、教师和早教专业人员的游戏力工作坊。目前和妻子、两个已成年的孩子居住在波士顿。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另外两本书《游戏力2》以及《打闹游戏的艺术》。

如果大家需要更多游戏玩法...

小步中有一些清单,向这本书的作者科恩博士致敬,大家可以看看

划重点


联结


杯子理论,你可以孩子当做一个水杯,当他累了、或者感觉寂寞伤心的时候,就好比杯子空了,他就跑回来找你加水。加满水之后,孩子就又跑出去探险了,你就是孩子的蓄水池。如果孩子总感觉杯子没有满,他们就会表现的很黏人、焦虑,或者自我封闭,可能也会像舞会上的孩子一样很害羞,找不到安全感,也可能表现做事情很鲁莽。

游戏可以让孩子培养自信,远离无力感:孩子通过游戏来认识世界。他们学会了做饭炒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游戏可以培育期你,远离孤独感:从父母与婴儿的第一次深情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人们在玩儿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亲密的感情。

游戏可以培养情绪康复力,不再深陷悲伤:游戏可能是假装的,但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的需求却很真切。可以通过假想游戏,克服孩子内心的痛苦。如,打针游戏,可以克服孩子由于打针留下的痛苦。

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可以安慰自己,独处的时候,可以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能够集中注意力,与同伴形成良好的联结。有些父母到幼儿园接孩子时,经常被孩子嚎啕大哭弄得困惑不已,老师们明明说他一天都很乖啊。当孩子和陌生人或老师在一起时,有安全依附感强的孩子可以把所有不好的感觉都暂时储存起来,等到和主要依附对象重逢的时候,再表达出来——“谢天谢地你来了”

自信心的塑造过程:第一波自信力,是来自于刚出生的时候,他们会感觉,我一哭,就能喝到奶,我一笑,就有人陪我笑。从而升起自信心;第二波自信力,是在1岁左右开始的,孩子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这时候,如果力量感得到尊重,而不是被权威**,孩子就可以维护自我认同,从而形成自信。第三波自信力,是来自于同龄人的世界,他在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可能从幼儿园一直到青春期整个过程。

既要有挑战和也要关爱,我们可以用砖块和水泥来比喻,要建立一个坚固的墙,二者缺一不可,既要有砖块就是力量和挑战,也要有水泥代表着关爱和尊重。

竞争游戏,先让孩子赢,然后逐渐提高难度:具体到什么时候提高难度,不用让着孩子,这个需要我们自己观察。

比如说下棋或者玩儿球,孩子如果说:“真没意思,你是让着我吗?”,你就可以说“嗯,我是没有尽全力,你希望用我用尽全力吗?”,或者你可以主动问孩子,说:“我是不是应该用尽全力,不能总让你赢啊?”,然后看看孩子的反应。有时候,孩子即使知道你让着她,他也爱享受这个过程。还有些时候,孩子就喜欢挑战,即使输了,也觉得很享受。

赢了孩子和让孩子赢都有意义,“让他赢或让他说了算的游戏“,是让他把根扎深,把内心的紧张和不快去除掉,而让孩全力以赴的游戏,是让他试飞自己的翅膀。

减弱胜负心带来的压力,有些孩子会对胜负看的太重,输了会特别沮丧,赢了就会嘲笑对方的失败。这种情绪是非常容易传染的,和其他孩子们玩儿,如果有一个人嘲笑失败,其他孩子马上就会跟着一起。最后就导致每个孩子都会害怕被嘲笑。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游戏里面,把胜负情绪转换到“玩儿”的情绪上来。比如说,玩儿比赛类的游戏,你可以先吹自己有多厉害,“谁也不可能打败我”,然后,比赛的时候故意不小心弄出很笨拙的错误,输了的时候,你也可以装哭,搞得很滑稽,孩子就开始大笑。这个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孩子把心里面对胜负的紧张感释放出来,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可以很滑稽的表现,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胜负心过重的过程。

打闹,是在释放孩子的攻击性。攻击性在心理学上,被视为是生命的活力,如果攻击性全部被打压了,那么对锻炼身体、自信的培养、或者自我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爱打闹的孩子,就一定喜欢打架,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打闹反倒会让孩子释放情绪,学习如何控制力量,控制冲动。如果我们不让他们在游戏里中练习,他就真的可能会去实战演习了。

可以让孩子控制情绪冲动的游戏。情绪冲动体现在有的孩子上课忍不住说话,有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儿的时候,总是大家会抢玩具,打架。比如一个5岁男孩儿,上课时候,总忍不住说。而下课以后,这个男孩儿跟其他孩子玩儿上课游戏,他就特别认真。孩子在这种游戏中的行为,可以逐渐的反映到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可以设计一些假象的社交场景 ,“我们来玩儿一个抢玩具的游戏吧,我装成哥哥,抢你的玩具”,看看孩子什么反应”。这种容易情绪冲动的场景,可以在游戏里面得到锻炼。

可以用角色扮演游戏,来修复情绪的创伤。通常是,让孩子扮演比较强势的、有控制力的一方,你扮演低一级的角色。比如带孩子因为打针会对医院有恐惧,那就和他玩医生的游戏,让他当医生,你当病人,他给你打针,然后你假装哭的滑稽,在幽默中化解他的情绪。

在“临界点”帮助孩子去突破壁垒。孩子荡秋千摔倒了,开始害怕秋千,害怕到甚至连游乐园都不想去了。这时候你需要找到一个“临界点”,什么叫临界点呢?就是在临界点这一边,孩子觉得是安全的,到了临界点那一边孩子就会非常恐惧。对于秋千这个事儿,离秋千20米,孩子就不干了,那这个20米就是临界点。当孩子就开始紧张、尖叫、大哭,这时候临界点就到了,临界点就是疗愈孩子恐惧的心理关键点,孩子这时候的心态也在权衡,背后有我们安全的支撑,前面有挑战,正是孩子个突破自己的时候。在这个点上,我们不要轻易退缩,也不要逼迫他前进,你可以参考PET里面的积极倾听,抱着她,让他放平静一会儿之后,说:“我们去摸一摸秋千,怎么样?”,鼓励他往前走一步。慢慢的攻克孩子的心理壁垒。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跟多关怀:男孩有力量的教育,但缺乏情感的联结,遇到问题,男孩儿会倾向自己搞定。而女孩呢,得到很多温暖,无法展翅飞翔,缺乏力量感。所以我们在游戏里,要尽可能的与男孩联结,并且让个女孩的洋娃娃也多一些活力。

  

不要所有的游戏剧本都交给媒体。都孩子受到媒体的影响(奥特曼,光头强等),这会限制了孩子的游戏想象力,一旦按照固定剧本来的,就不会有变化,而真正的角色扮演游戏,都是在游戏过程中自由发挥的。

放下身段。有两重含义,一是说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才能和孩子真正玩到一块儿,第二重含义是指大人在心态上要降下来,要跟随孩子,他们想玩儿什么就玩什么。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我们就降低高度,和他们面对面的玩儿;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就得适应他们的方式,不管是逛商场或去球场,还是在电视或电脑前。


直播间

悦享汇学院

话题 165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