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

2018-09-24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77698AB5-96B8-4F30-BF62-0191708F38C7.jpg

本书介绍

原生家庭就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其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由原生家庭的环境所塑造。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

大多数人都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心理上却很少能够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对这种影响的应对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有些人会压抑自己的感情,按照父母的吩咐行事。

有些人的所作所为故意与父母的期望相反,永远是叛逆者。

有些人希望证明父母是不称职的,并且希望他们能够改进。

有些人则希望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很少返回或联系原生家庭。

即使你与原生家庭远隔重洋,或者离开后再也没有返回过,但是你在自己建立的新家庭中,仍然会重复原生家庭的各种机制和规则。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本书的目的是揭示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帮助你学会应对原生家庭影响的全新方法,摆脱过去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从而在新家庭中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让下一代更加健康地成长。

划重点

家庭的显规则和潜规则

每个家庭都有内在的规则。可以明白讲出来的,就是显规则,例如,“不要打断别人讲话”,“不要音乐开的太大声音”,“要听长辈的话”。

除了这些“显规则”,在家里面我们还默默遵守一些“潜规则”,但这些规则是不能公开讨论的。比如:“宁可抑郁也不能表现出悲伤”,“禁止家庭内部争吵”。 如果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的话,家庭关系就会保持平衡,如果有人打破规则,则家庭成员就会产生焦虑。

这些潜规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并把这种方式带到他组建的新家庭里面,如果两个人原生家庭的潜意识差异很大,则可能引发冲突与争吵。意识到潜规则的存在,则可以看清自己是否存在意识上的围墙,潜规则经常会控制人的行为,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是怎么回事。

家庭成员的亲疏关系

每个人都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归属以及保持自我的独立自主。这两种截然相反、互相对立的需求贯穿我们整个一生。

在一种关系中,经常一方扮演追逐者的角色,另一方扮演疏远者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转变,另一方也会随之转变。

很多案例中,妻子会抱怨丈夫冷漠,丈夫则嫌妻子太粘人。但是如果妻子变得独立一些,不再那么依赖丈夫,丈夫则会开始倾向于依赖妻子。也许丈夫并不承认这一点,但是他们会抱怨妻子很自私、不管孩子。

夫妻也经常会因为亲密或疏远的问题而发生争执。一方不断要求增加亲密,而另一方却常常要求疏远,但是谁也没有意识到,亲密舒适度,是他们在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塑造形成的。

大多数外表看来很独立的人,往往只是假装独立罢了,他们对亲密关系感觉到恐惧,于是利用距离和疏远来压制这种恐惧感。

家庭的很多分歧是你们因为不同

我们常常说,“你应该如何如何”。例如,妻子对丈夫说:“你应该多跟我聊聊”,她这么说其实是在掩盖自己对丈夫差异的焦虑,她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喜欢说话,而丈夫不喜欢说话。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婚姻,无论何种人际关系,只要其中存在人与人差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如果一方要求另一方改变,则会用以下四种方式回应

1、顺从:顺从模式下,顺从这的基本要求都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维持和平”,他们害怕发生冲突,尤其是冲突可能导致关系破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方在努力避免冲突,但实际上双方都有问题,双方都无意识地否认对方的差异,也从来没认真了解过对方和认识自己,因此他们只是恐惧差异,而没有考虑过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2、反叛:反叛者被反叛本身绑架,喜欢与众不同,但真正做到与众不同时,却感到自己缺乏安全感。他们痴迷于反叛行为,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忙着抵制别人给的目标,却无法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3、攻击:攻击者也会因为夫妻差异而感到焦虑,但是他们认为这种焦虑和其他一些不好的东西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得不到的话,就会沮丧和挫折,他们会把另一方看成是麻烦和障碍,经常说:"你要是能更好一点,我就不会这么难过了“

4、断绝关系:当争端发生一定程度,让他们感到难以忍受,他们就会转身离开,或者至少,在精神上貌合神离。可以表现为,避而不谈,或者打开电视停止交谈,离家出走等等。很多人与家庭断绝关系,是因为自己感觉到十分无力,他们认为自己的配偶掌握了权力,他们无法拥有个性,感觉十分不自信,开始孤立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陪伴。 

保持真我,知道自己是谁

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做的反应越大,就越远离自己本来的目标,也就是越容易收到别人的影响。一个情感上成熟的人,不仅能够在情感上接近别人,而且要做不被别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所左右,心理治疗师把这个现象叫做“分化”。

每个家庭都会因为求同存存异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而“求同”的需求,是家庭成员发挥自身个性相悖的。

目标指向性和关系指向性

目标指向性,说的是一个人能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能确定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在别人面前呈现“真我”时,你会发现人际关系将变得更加愉悦。

对于关系导向性的人来说,别人对他们的喜爱和关怀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别人不在喜爱和关怀他们,他们就感到大难临头。他们痴迷于比人的认可和赞扬。

家庭中的三角模式

母亲和孩子结盟,对付强势的父亲。爷爷和孙子结盟,对付爸爸。这种三角关系无处不在。有三个角色分别是,强迫着,被害者,拯救者。

同盟的意义在于:一是减少自身的焦虑;二是联合起来控制第三方。而这种结盟,往往是扭曲了事实的,比如说,孩子和母亲结盟来对抗父亲,往往会夸大父亲的邪恶。

替罪羊模式

把三只以上的老鼠房子同一个笼子里,便会有一只变得行为诡异,其他老鼠欺负它,这就是替罪羊。

生活中的替罪羊,经常会“问题子女”,全家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这个子女身上,而往往意味着家里隐藏着被人忽视的深层问题。表面上看来,被当做替罪羊的人引起了家庭内部问题,他可能喜欢捣乱或者生病,但实际上,充当替罪羊的子女往往对父母之间的分歧最敏感,也最害怕父母分开。正是因为害怕父母婚姻破裂之后自身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所以当替罪羊的子女故意为父母提供一个关注焦点,让他们不再关注对方的关系,继续一起生活。


直播间

悦享汇学院

话题 1651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