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客户才不会在乎谁是产品他妈

2018-03-22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在今年4月的凡菲静修会上,我问公司的小伙伴:假如客户问 “你们是贸易公司还是工厂”,你会怎么回答?
A童鞋
我会说自己是工贸企业,客户应该认为工厂比较有价格优势。
A童鞋是凡菲的老伙计了,第一次有客户这么问时,她也是这么回答滴。
B童鞋
工厂和贸易公司其实各有各好,客户对这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非要选的话,内心应该还会选择工厂。
B童鞋的回答有点高级,他刚刚从工贸公司跳槽到凡菲,虽然有点小纠结,还最后还是选择了工厂。
C童鞋
假如我是买家,肯定选择工厂啊,价格有优势嘛。
C童鞋的回答简单粗暴,她之前一直是买手,这个反应明显是基于职业习惯,但也能够代表相当一部分的买家。
D童鞋
对于刚刚联系的客户,我会说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生产、设计的.....
D童鞋的回答可以算是非常老练了,她的回答,把握了一个度。
……
对于童鞋们的回答,我其实一点也不惊讶,内心甚至毫无波澜。
 
总结一句话就是:工厂好,工厂有优势......

这好像是外贸行业里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很多人总喜欢装,千方百计地假装自己不是贸易公司,至少没有底气说出“贸易公司”这四个字。因为他们是打从心底里的怂:客户肯定更加喜欢工厂的,工厂价格便宜,品控……。

所以,面对客户的提问,有人就专门闲得蛋疼地去研究出一大堆的应对技巧。

产品虽然是工厂的亲儿子,
但客户才不会在乎谁是产品他妈
Why?

先来看凡菲两位童鞋的案例:
01
B童鞋在入职凡菲之前,已经有多次出国拜访客户的经历。她通常是在境外参展时顺便拜访的,所以每次和客户的交谈都非常匆忙,面谈时间加上吃饭,总共不超过2个小时。

到了客户那儿,她就看看客户厂房、仓库,聊聊最近货卖得怎么样,问客户有没有什么销售上的困惑,然后跟客户吃个饭,维护一下感情,就算完成任务了。
02
F童鞋也经常出国拜访,但每次跟客户一谈就是3-4个小时。她要全面了解客户对价格、产品、存储、交期等等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了解客户对各项因素的重视程度;除了跟她合作的产品以外,客户还有多少产品链,对其他产品的要求是怎样的……通通要了如指掌。

F童鞋后来总结说:其实当你真正去拜访客户,了解他们的需求时,你就会发现很多客户其实并不在乎价格,而是其它更大的痛点。

See?两个案例的差别是:
B童鞋是传统外贸企业的订单思维,询盘-报价-拿单三步走,只是单纯地把自己当作一个产品供应商。
F童鞋则具有客户和服务思维——认真地思考: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然后从供应链到产品、服务,真正匹配客户的需求。
 
很多人说这几年外贸越做越累,但是经过大调整后的凡菲反而做得更加轻松了。所以我越发觉得,是工厂还是贸易公司真的不重要。

“我能给你带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对你有什么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来了
谈到“客户思维”,
我们怎么知道客户想要的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容我掐指一算:你们是不是经常就着询盘,或者客户的只言片语,惯性地对号入座去判断客户的需求?是不是喜欢按照自己以往的既定经验,脑补出N多客户可能的需求,然后做出自以为的科学决策?

我认为,客户真正想要的是
信任感和安全感。

无论我们做的是产品也好,服务也罢,都只是一种交流的载体。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传递信任感和安全感,才是我们做贸易的本质诉求。

首先,咱们来说说“信任感”
信任感其实很容易建立,只要一个客人跟你合作过,认为你的品控、交期、价格等等各个环节上都还ok,能够达到他的预期,客户自然对你产生信任。
 
所以说,信任感的建立是最基础的,但同时它也是脆弱的,不信你看那些曾经走掉的客户:
 
例如凡菲E童鞋的德国客户——特别喜欢拿E的报价去压别的供应商,再拿别的供应商的报价来压她……

如此循环反复,E童鞋每次都难逃这种“折磨”。于是她就忍不住问客户了:“你跟我关系都这么铁了,难道还要跟我纠结这1-2个点的报价?”
 
德国客户微微一笑:“ 我是商人,我只追求利润。”

所以,只给客户供货,不断地讨价还价,这条路已经不好走了。
 
我们必须提供价值,提供足以让客户不再在这1-2个点的报价上纠结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在客户的心智上,提供不可撼动的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我们来听听C童鞋怎么说:
 
C童鞋曾经是一位贸易公司的买手,在做业务的时候,因为相信一家工厂的生产能力,就把一个大单交给工厂生产。但后来工厂并没有给C童鞋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C童鞋担心工厂会突然出现什么幺蛾子,自己很难向客户交代,就时时刻刻盯着工厂。后来,C童鞋觉得这么做实在太累了,第二次就换了一个工厂。
 
她说,假如这个工厂能够主动向她生产进度、质量把控这些,她是绝对不会换工厂的。要知道,贸易公司或者买手,要找到一个靠谱的供应商是多不容易吗?那都是用血与泪堆出来的。
 
所以说,安全感是底线
无论你多么擅长博取客户的信任感,只要缺少输出“安全感”的能力,就容易因为守不住“底线”,而让客户轻易地跑掉。

怎样做才能给到客户“安全感”呢?
1. 勇于配合客户要求,跳出舒适区
咱们以前做墙贴,老喜欢给自己“设限”,譬如说,只要客户稍微提出严格一点的要求,我们就摆出一副“你说的要求我们都达不到”,“我们的价格就是这样”,“那么多要求你们找别家做”的样子。
 
但是,假如我们只愿意满足小客户的需求,只挖自己能挖到的东西,怎么舒服怎么来,害怕尝试,那就相当于原地踏步。

可是,当你还在踏步的时候,别人已经跑起来了,外部的环境一直在改变,客户是不会留在原地等你的。也就是说,死守自己的一方地,终将面临被淘汰。
 
所以我们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什么,然后配合客户一起做。“
 
“我做不起来,就不做了。”是一种病,得改。
2. 深挖客户,敢于放量
还是举凡菲C童鞋的案例(谁让她有十多年的采购经验,简直是一个行走的案例库)。
 
有一次,一位国外客户给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让她找厂家生产出来。
 
但是,厂家嫌弃C的采购量不够大(有一定量,但还不足以让厂家动心),他核算了一下开发成本,发现还蛮高的,然后就不做了。
 
这全新的小家伙可是一直备受前端客户推崇的,说明它是有一定“市场潜力”的;然鹅,工厂却看都不看这些趋势,只盯着眼前的这一单有没有利可图,最终一拍两散,合作不成。
 
后来C童鞋拍着大腿说,假如当时能够跟客户深入沟通,了解这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大胆地问下客户他们预估市场的投放量有多大,再把这些数据拿去跟厂商谈,有可能就会创造一个爆品出来了。
所以,客户导向思维、市场导向思维,太特么重要了。
 
要知道,假如我们不去主动了解和挖掘市场的本源消息,就永远只能被动接受客户或者分销商告知我们的二级信息。

这将导致信息链的断裂,造成我们想发力却无从下手(因为不知道前端市场的趋势在哪里),也不敢下手(有风险顾虑)。

最后,只能形成“视野封闭—自我保护—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
 
从这两年凡菲走出去关注前端,深挖市场、客户需求的经验告诉我:
有胆,有量,有戏。
3. 整合供应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中国的供应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
即便是凡菲,当我们这两年关注前端市场,把客户量拉起来后,也发现我们目前的供应能力无法完全匹配客户的需求。
 
▼前后端都要做,往两边扩展
 
咱们刚刚说要深挖客户,敢于放量,这属于“关注前端”,而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则属于“扩展后端”。只有前后端都跑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才有能力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譬如说,咱们在供应这一块,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价值的新产品给客户,帮助他大卖,真正给到客户“安全感”。

如此一来,客户happy了,自然会持续稳定地向我们下单。也就是说,咱们的前端市场也能保证交易稳定,持续增长了。
 
所以,无论是贸易商还是工厂,前后两端都要顾,两边都要扩展。

▼向内求,用组织来推进
 
怎么去落实“前后端都要做”的事情?
 
用组织的力量去推进。
 
有的老板只挑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做。例如我,是个销售型领导,就一直带着团队拉客户冲业绩,但后端就搞不起来。有些领导则可能相反,把后端管理得很整齐,但却没有销售基因去开发前端市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向内求——放权给下属,培养人才,复制团队,合理利用组织的资源去全面推进。
4. 利用互联网,定位全球化
两个月前,我从以色列回来,发现了一个悖论:越是小的国家,公司的定位越是全球。因为他们本身没有市场,只能向外求。
 
后来我们走到美国,更加切身体会到:
整个外贸的局势他喵的全都已经改变了,变得更加全球化了。
 
我们在跟其他国家的出口商交流时,就发现:当他们定位全球时,他们的格局和视野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谈论的竞争对手、客户、市场策略,都不是咱们国内的那一套,以至于我们很难追上他们的市场思维。

这时,我才理解我们的客户为什么要在美国开公司——之前我们去拜访韩国客户时,他说他们很早就在美国开了公司,有自己的仓库,人虽然不多,但一年也能做到2000万美金。
 
我在反思,咱们这几年在国内关起门来做外贸,是不是做得太压抑了呢?
 
我觉得,当今无论是新晋的创业者,还是传统的外贸企业,都应该走出去。
以上,是我对新贸易的理解。总结一下:

1、全球定位,有胆向外求,就会有量;
2、转变思维模式,勇敢向内求(变革),就会有质;
3、前端后端都要做,有量(市场)有质(价值),客户就有安全感!

直播间

门徒俱乐部

话题 478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