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如梦令

2018-02-09

立即购买
  • 课程介绍
  • 用户评价
如梦令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古文新义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其中 流连忘返,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才往回划船,不小心却迷途划进了荷花深处。划呀,划呀,怎么才能划回去呢?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词句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在文章有两层含义,一是酒醉,而是陶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专家解读

这首词以“醉”绘美,豪放壮阔。这个“醉”字大有文章。在李清照的记忆里,这次“醉”的机会一定太难得,难得到使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时时沉浸其中;难得的就像今天的学生某一天放假获得郊游一样放纵,就像已经毕业的初中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样向往。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视觉方面展现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从听觉上写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 

这种美酒的醉加上被美景的陶醉,给了她美丽的心情,那种少年的烂漫与放纵,天真无拘无束的魅力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不禁产生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无限美好的情感。 这种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到文字之外,构成了一个无限快乐、无限优美的场景,使整个池塘都和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样热闹了起来。同时这个场景,用女孩子们的热闹同化着荷塘的热闹,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高潮,令人欲罢不能。
李清照在词中不是记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玩,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二十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她更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的话,表达自己玩得快乐和陶醉,却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乐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谋篇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几个特写“镜头”,然后稍加渲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我们读后不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在我们今天的写作方面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知识拓展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宋代 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人称“千古第一才女”是婉约词派代表。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一首词,据说她的父亲是第一个读这首词的人。他看到这首词后异常欣喜,并掩饰李清照之名,把词给他的朋友传看,结果得到一致好评。有人认为是苏轼所作;有人认为词中带有仙气,当出自吕洞宾之手。却没有想到是出自一个十六岁的少女之手。李清照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豁达清雅的生活状态,必定与她少女时代与众不同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她出生于文学世家,母亲是书香名门之后,善写文章。

他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和苏门众多名士都有往来。她的父母未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教育她,束缚她,而是给了她快乐幸福的童年,获得了足够的成长自由。这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明家庭和官宦门第的浸润,诗词典籍和文学活动的熏陶,使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气质高贵,视野开阔,她一出场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气和才情。春天出游的美少女像一个谜,少女心里的春天亦然。她娇俏和美好,绽放在自然山水间,她用自己的心,发现美、捕捉美,印刻美,点缀的生活无限美好!
考试链接
1.《如梦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3.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趣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自己的的记忆中,引起思索和回味。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相信你也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快拿出笔,写一次有趣的经历吧,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直播间

最新问答

专题推荐